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一部分中学生写作水平不高,作文中语言存在干枯,构思简单,内容生拼硬凑的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缺乏和情感感知的单一。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细腻隽永的情愫。还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写真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第一,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妨说些“时髦话”。
语文的课堂语言应该“时髦”一些。如今,极富时代气息的佳作纷纷“闪亮登场”。如余秋雨的散文,如以韩寒为代表的“小字辈”的文笔,如“美文拔萃”栏目等等,“卖点”持续攀升,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应当大胆“拿来”,“真情派送”。语文最贴近生活,最能直接传达人们的新思维、新观念;而这又必须以与之相应的鲜活语言来表现。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时代色彩,时髦一些,使学生耳濡目染,会激发学生的情愫,丰富学生的语言。
第二,引导学生在阅读美文时要如品佳茗。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肚中有“米”,那么“米”从何来呢?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读美文,并细加品味,从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米”。引导学生读一篇文章时可以从三方面对文章进行品味。首先,要品文思。也就是要理清文章的结构。要真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循着文思的脉络,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欣赏境界。不过,只是流连于品味文章构思之美,还不足以品出文章真味,还应当“知人论世”,以求文章所载之“道”。只有将文章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以及宽阔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揣摩,才能寻求到文章的真意,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其次,要品文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论是论理之文,还是记事、记物之文,都或隐或显地熔铸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情感。一篇文章,作者能埋下几处触发读者情感的点已属成功之作。引导学生读文章,重在寻找这种联系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埋点。一旦联结成功,学生的情感就会融入作者情感的河流,或平静无澜,或骤然大波。而在这种不能自己的情感流程中,学生与作者已成知音,文章所载之道,所寓之识,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随着情感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第三,背诵美文,让学生思想插上翅膀。
一些意蕴深刻、意境优美的诗文,让学生背诵下来,并且经常吟诵,能极大激发兴趣,选择一些语言优美、句式整齐的句子进行仿写,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首先,在“看”中积累想像。任何想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利用过去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如果没有足够的感知的材料,就不能完满地进行想像,甚至不能想像。生而盲的人,即使掌握了文字,仍然无法想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景况。同样的,生而聋的人,也无法体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因此,只有平常让学生多观察,才能为其想像积累下丰富的素材。
其次,在“听”中培养想像。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会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
再次,在“读”中激发想象。诗歌,可以通过朗读甚至配乐、配画面的形式进行感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意境的感悟谱上乐曲,使诗词流动起来,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王维的《山居秋暝》。
第五,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感。
在上阅读课时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诵着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在体会文情的同时,学生的作文中自然会有真情流露。
第六,在朗读中激发情感。
朗读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和听觉,情感和思维的全方位投入,首先入情,然后融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上《观潮》一课,朗读潮来之前时,声调轻柔,节奏舒缓,大潮到来时,则改用快节奏的高吭声调,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朗读,一边展开联想,潮来之前江面和岸上是怎样的景象,大潮到来时,又是怎样的奔腾咆哮。启发学生在想像中领略钱塘江大潮雄奇奔放的壮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于精彩片段,优美篇章,则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使其内心产生感悟,获得情感体验,对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一边比试,一边朗读,在声和景的结合中获得感情体验。总之,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不仅使其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激发了情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领域,精神得到陶冶升华。这样学生就会有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因此,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第七,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感情。
教材中经过筛选的一篇篇名家作品,包含了作家深厚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倘若能够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课文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和意,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融情,这样,文中描绘的人和物,景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述的道与理,就会叩开学生的心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一种澎湃的激情,深入学习,认真思考,从而调动其情感体验,触到其表达的欲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八,开展活动,深化学生生活体验。
健康情感的培养是与活动密不可分的。为此,笔者经常开展故事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办手抄报,介绍见闻,有学生主持的主题班会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体会生活的原汁原味,生活真正教育了学生,生活的教育比教师的千叮咛万嘱咐效果强百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活。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有益的。当然,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触动学生感情的喷发点,让他们畅所欲言,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让他们的“心灵春意”吹开“语言之花。”
第一,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妨说些“时髦话”。
语文的课堂语言应该“时髦”一些。如今,极富时代气息的佳作纷纷“闪亮登场”。如余秋雨的散文,如以韩寒为代表的“小字辈”的文笔,如“美文拔萃”栏目等等,“卖点”持续攀升,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应当大胆“拿来”,“真情派送”。语文最贴近生活,最能直接传达人们的新思维、新观念;而这又必须以与之相应的鲜活语言来表现。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时代色彩,时髦一些,使学生耳濡目染,会激发学生的情愫,丰富学生的语言。
第二,引导学生在阅读美文时要如品佳茗。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肚中有“米”,那么“米”从何来呢?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读美文,并细加品味,从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米”。引导学生读一篇文章时可以从三方面对文章进行品味。首先,要品文思。也就是要理清文章的结构。要真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循着文思的脉络,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欣赏境界。不过,只是流连于品味文章构思之美,还不足以品出文章真味,还应当“知人论世”,以求文章所载之“道”。只有将文章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以及宽阔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揣摩,才能寻求到文章的真意,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其次,要品文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论是论理之文,还是记事、记物之文,都或隐或显地熔铸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情感。一篇文章,作者能埋下几处触发读者情感的点已属成功之作。引导学生读文章,重在寻找这种联系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埋点。一旦联结成功,学生的情感就会融入作者情感的河流,或平静无澜,或骤然大波。而在这种不能自己的情感流程中,学生与作者已成知音,文章所载之道,所寓之识,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随着情感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第三,背诵美文,让学生思想插上翅膀。
一些意蕴深刻、意境优美的诗文,让学生背诵下来,并且经常吟诵,能极大激发兴趣,选择一些语言优美、句式整齐的句子进行仿写,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首先,在“看”中积累想像。任何想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利用过去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如果没有足够的感知的材料,就不能完满地进行想像,甚至不能想像。生而盲的人,即使掌握了文字,仍然无法想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景况。同样的,生而聋的人,也无法体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因此,只有平常让学生多观察,才能为其想像积累下丰富的素材。
其次,在“听”中培养想像。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会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
再次,在“读”中激发想象。诗歌,可以通过朗读甚至配乐、配画面的形式进行感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意境的感悟谱上乐曲,使诗词流动起来,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王维的《山居秋暝》。
第五,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感。
在上阅读课时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诵着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在体会文情的同时,学生的作文中自然会有真情流露。
第六,在朗读中激发情感。
朗读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和听觉,情感和思维的全方位投入,首先入情,然后融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上《观潮》一课,朗读潮来之前时,声调轻柔,节奏舒缓,大潮到来时,则改用快节奏的高吭声调,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朗读,一边展开联想,潮来之前江面和岸上是怎样的景象,大潮到来时,又是怎样的奔腾咆哮。启发学生在想像中领略钱塘江大潮雄奇奔放的壮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于精彩片段,优美篇章,则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使其内心产生感悟,获得情感体验,对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一边比试,一边朗读,在声和景的结合中获得感情体验。总之,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不仅使其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激发了情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领域,精神得到陶冶升华。这样学生就会有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因此,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第七,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感情。
教材中经过筛选的一篇篇名家作品,包含了作家深厚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倘若能够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课文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和意,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融情,这样,文中描绘的人和物,景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述的道与理,就会叩开学生的心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一种澎湃的激情,深入学习,认真思考,从而调动其情感体验,触到其表达的欲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八,开展活动,深化学生生活体验。
健康情感的培养是与活动密不可分的。为此,笔者经常开展故事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办手抄报,介绍见闻,有学生主持的主题班会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体会生活的原汁原味,生活真正教育了学生,生活的教育比教师的千叮咛万嘱咐效果强百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活。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有益的。当然,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触动学生感情的喷发点,让他们畅所欲言,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让他们的“心灵春意”吹开“语言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