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荒芜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hyzh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忠利将目睹的景色体现在画中,成为生命精神最光辉灿烂的写照。画面展现的是枯槁的胡杨林“林木为摧”的顽强之美、悲壮之美、凄然之美、荒寒之美,是超越时空,浩然长存,“死而不亡者寿”的生命精神。胡杨所显示的顽强生命力和崇高品格,让人顿生敬佩之情。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变革,有很多探索越来越陷入到狭小的个人天地,一些年轻画家更关注他们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的表达。然而与时代同步,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踏实的建构也渐渐显露出来,作为画坛新星的田忠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在他的创作中有对历史、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透露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有对大自然动幽发微的独到观察。他既画场面宏大的历史人物画,也画抒情,唯美的工笔花鸟画。创作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绘画,使他深深感到这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共性:审美与动情。
  
  精卫填海
  
  田忠利在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曾画过一系列的历史人物画,如以维新变法为题材的《陆沉天问》,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孙中山》,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百年沉思》,以反对列强侵略为题材的《落后就要挨打》等。在他看来,历史画不能图解历史,不能概念化、意识形态化、主题性历史画首先要能动人以情思,继而要努力追求以史为鉴,使精神得到升华。历史画的灵魂在于:历史真实。
  “我的画中能代表我风格或艺术追求的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那样的历史画。我觉得艺术脱离不了当下性。当然人对当下性的解读是不同的,我是用历史来解读当下性。当下中国历史我们能借鉴一些什么东西,或者当下一些大家忽视的现象,比如人们看到胡杨的是它的唯美,而我看到的是它的悲壮和凄惨,人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的生活。我从毁灭的角度来反思它。作艺术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我通过我的作品来传达一种责任。所以我画的小品画非常少,它既要求孙中山形象塑造的肖像性,又要求历史背景的高度概括与宏观性。田虑利细心研究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大量历史文献和老照片。在他眼中,这些褪色的老照片。是历史的真买记录和见证,形象征服力极强,历史时代感极浓,因其历史实存的真实性而撼动人的心灵。
  在构思上田忠利采用超时空的结构手法,把曾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重大历史事件,浓缩、并置,又分别主次、虚实、远近,结构于同一画面空间中。娥孙中山早年组织同盟会,到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惠州起义、组织女军,蔡锷讨袁、华侨募捐,保皇党出逃,孙中山点燃了燎原烈火,到处是攻克封建堡垒的战斗、到处是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的身影。他想透过形象充实的超时空结构,塑造睡狮觉醒,狂飙悲歌的时代氛围,和摧枯拉朽,埋葬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意象。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的斗争又在诠释补充着孙中山的形象肉涵: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天下为公。
  历史背景所起的是映衬烘托作用,既要表现出孙中山作为思想家的睿智与深沉,又要把握住他革命家的魂魄,胸襟与气度。他那儒雅,博学,理想主义的气质,他那平凡中的崇高,谦逊中的伟大,以及平民总统的风采,都极其人格美的魅力。孙中山的照片很多,但田忠利画的不是他哪个年龄段中具体的一张,而是综合性的。他将辛亥革命初期和=次革命时期两个形象特征融合起来,并特别注意眼神,嘴角及面部神气的表现。在形体塑造上他追求单纯、整体,对孙中山的实际比例作了适度夸张,中山服处理成大黑色块,使孙中山更显庄重、肃穆,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他在画中将孙中山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画《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孙中山》的历史画的时候,我的画左上角有一朵花,旁边是。破碎的日月’,我是采用杜甫的那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一首诗是鲁迅的精卫填海,是精卫鸟。”
  
  融情子景
  
  与气势磅礴的历史画不同,田忠利笔下的花鸟画是唯美清新的。他在花鸟画的创作中追求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正如主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而且越是情浓意擎越好。因此他的花鸟画富含灵性和情感性,追求画外有画,象外有象。他的荷塘系列《晨曦》、《风举夏荷》、《睡美人》等,以其崭新的艺术格调,创造出一个明净爽朗而又色彩绚烂的圣洁境界。他把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因素组织起来,以柔中含刚的线条,勾画出动人的形象。荷花亭亭玉立,荷塘波光涟漪,物象之美与笔墨之韵达到高度的统一。
  田忠利不但以花姿鸟态传情,而且善于运用色彩,光色明瞎,形成他工中有写的画风,“意”内含于画面中,流布在物象的血脉中,本来“实”在的自然物象气韵流动起来,构成含蕴丰富,耐人品味的意象。不同的色彩组合结构,产生不同的情调氛围,传达不同的审美意绪,构筑不同的艺术境界。独创性的色彩组构,能把入带入未曾体验过的精神领域,能够创造出特定的画面情调氛围。新颖独到的色彩结构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在《大自然的歌》中运用光彩的交响效果,奏出绚烂、和谐的大自然的歌声。他的色彩既是自然的映照,又是主观意绪的抒发,或者更确切些说是面对自然所激起的审美感性的强化传达。
  田忠利植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土壤,有着对于新时代的多方位的精神感受,他的创作领域也必然是宽阔的。他在人物和花鸟画、主题性和纯艺术创作领域都取得了成就。当他需要用重大题材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时,就采用主题性创作的形式,当他需要表现生活中的诗意和审美感动时,又采用纯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他的创作中,严肃的、重大的历史主题和抒情的、诗化的审美低音形成了精神的互补和艺术形式的多样与丰富。
  翻开中国绘画史发现,历代许多画家会将的自然枯草朽木的枯槁之美,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井使其成为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如宋代文学巨匠苏轼作为传统文入画代表,喜画枯木怪石,其代表作《枯木怪石图》刻画了一颗枯树倚石斜立,虽枯干,却苍劲,虽不粗茂,却也倔强,干巴巴的一幅姿态,却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内蕴着强烈的生命班象,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正如苏轼自己所述“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2006年,田忠利开始酝酿和构思以生态为主题,以胡杨为表现内容的系列工笔重彩画创作。为了画好不朽的胡杨,他亲自来到新疆南部库尔勒地区尉犁县沙漠腹地的胡杨林,进行创作前的考察体验和素材搜集工作。
  “新疆人是把胡杨当作风景去画。我画它是以生态家园为主题。我开始时看了很多资料,它们都令我非常震撼,是给A挣扎的感觉。它的枝节和一般的树不一样。网上很多图片都是在秋天拍的,比较唯美。我是冬天去看的,远观它们,很荒寒、寂寞,是一种坟墓中死亡的气息,给人那种战争之后的悲凉感。但进去之后面对一个个的个体时又是另一种感觉,又粗又大的胡杨给人的印象是英雄气概。在新疆胡杨树被叫作“英雄树”,当地人对它有这样几种解释:胡杨树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烂:胡杨树像塔里木河一样孕育了当地人的生命繁衍。这是当地人生活必备的东西。”
  田忠利看到的胡杨,有的已千疮百孔,即将朽为空壳,却依然矗立在沙丘上,巍然不动;有的已被岁月摧弯了腰,但枯棱横空,雄风不减:还有不少已经悲壮地倒下,其秃棱怒指苍穹,愤懑不平:甚至有的只剩下一具白骨,沙尘在它周围飞旋、肆虐。其悲壮的气势,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姿态,凄美的神情,惊天地,泣鬼神。
  在田忠利的眼中,死去的胡杨具有无穷的魅力。“我在画胡杨的时候首先考虑到它的死,老子对死的解释对我启发很大。他讲:死而不亡者寿。人一定要保持一种生命的精神,这是永恒的。“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家认为,宇宙生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周而夏始的循环过程。生与死“始足若环”,互为邻徒。因此,当宇宙万物的生命在达到极盛之后,必然会转向衰亡。但是,当死亡来临时,生命也并非只有死而无生,复归于虚无,而是又向新的生命形态转化。田忠利将宇宙生命“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过程应用在他的绘画创作中,即使所表现的宇宙万物的生命表象枯寂了。但其内在仍然会隐含着一种勃勃的生机,而且焕发着一种生命不息的美。
  他将目睹的景色体现在画中,成为生命精神最光辉灿烂的写照。画面展现的是枯槁的胡杨林“林木为摧”的顽强之美,悲壮之美,凄然之美、荒寒之美,是超越时空,浩然长存,“死而不亡者寿”的生命精神。胡杨所显示的顽强生命力和崇高品格,让人顿生敬佩之情。这种精神也正是田忠利高尚人格的确切体现,为了心中坚定的理念执着于自己的画坛事业。
其他文献
杨栩是个特别的女人:喜欢把自己晒得很黑;喜欢坐在飞驰的摩托上兜风;喜欢简约的时尚、低调的高贵还喜欢火辣辣的比基尼;喜欢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杨栩喜欢的事有不少,但要说起她不喜欢的事,四个字就能概括:循规蹈矩。  我和杨栩算得上是老朋友了。她是香港坚荣控股有限公司的北方区域总经理,主要负责其代理的法拉帝品牌游艇在中国北方区域的媒介推广与客户建立。她智慧、干练却又极有女人味。杨栩的漂亮有种很东
期刊
“大使”不仅是各国最高级别的外交官,更是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化精神使者。既具有丰厚的底蕴和内涵,又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  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中国设有大使馆,各国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全球的崛起。但事实上,中国读者对这些国家的关注还较少,对其特色和作为,并不十分深入了解。有时,提及一个颇有知名度的国家,你会感到熟悉,但仍有很多东西需要进一步了解和认知:有时提及一个国家,你会感到陌生,但通过和大使的
期刊
当伯牙遇上了子期,“知音”佳话千古流传。当伯乐遇上千里马,何尝不是惺惺相惜。当陈雷激遇上“梅梢月”,古琴名曲又岂止绕梁三日。陈雷激,著名古琴演奏大师,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古琴演奏者。梅梢月,稀世千年宋代古琴。金风玉露—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千年古琴与今日大师在北京第三使馆区旁的合生·霄云路8号森林中的相遇,演绎了一段当今琴坛佳话。    林听天籁古音    6月6日,本刊在合生·霄云路8号的森
期刊
张坚在成为企业家之前算是个文人。从商之初,自然把儒家的价值观带到商的阶层中去了,他一直认为,自己虽在商贾之中,亦可以修圣贤之道。他说自己一直对王明阳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的“夫圣学者,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尊崇不疑。他说从商若尽心于业即同是为圣人之学,绝对不比学者低。相反,现在有些学者好利过于商贾,有点违背他们的身份。张坚觉得自己现在干的事情虽然在别人眼里看起来牟利多于谋道,但自己一直从商的
期刊
梁上燕穿上雪白的球裤、长至膝盖的马靴和皮质护膝、头盔、手套、恰卜斯和防护背心,一个都不能少。她腰背挺拨,优雅地跨上英国纯血马,像女王一样逡巡在蓝天白云下的绿茵场上。  这是2008年10月25日、中国“王者杯”马球赛现场,地点在位于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附近的九龙山庄园,一个具有国际规格的马球场。令枪一响,八匹骏马如离弦之箭,驰骋在6个足球场大的赛场上,蹄声隆隆、狂野转身、人马碰撞、球杆飞舞的惊险场面
期刊
摩洛哥不仅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更有着多元文化交融的人文特色。近三个半世纪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多元文化的熏陶,使摩洛哥人民热爱生活,热忱好客。  和大使交流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中国与摩洛哥之间的交往竟有很深的渊源。早在14世纪,即有一位摩洛哥“使者”一伊宾·巴图塔(Ibn Battuta)来到中国。而摩洛哥与中国互通友谊的见证,如茶文化、使用的器皿、音乐等,在摩洛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传承至今。  走进摩洛
期刊
上次,我去厦门讲课,恰逢温家宝总理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厦门作考察。  朋友请我去鼓浪屿转转,我们从厦门乘游艇到鼓浪屿,沿着婉蜒的旗山路拾级而上,山石垒成的围墙比比皆是。不远处有两扇暗红色铁门,上有“容”、“谷”二字,似乎有些年份了。我环顾四周,习惯地拿出罗盘,大门朝南,坐坎向离。我再往前走几步,同方向又发现一扇小门,是偏西南方向(坤卦)。我对朋友说:这家人家以前是个大家族,后代阴盛阳衰。我的
期刊
招摇过市是你的本性,傲视群雄是你的气质。H2,在任何状态下都无人可挡。笨拙的怪模样,在爬山时变成那样的玲珑轻盈;夸张的升降车轮,在越水时变得魅力无限。在招摇的名义下爆发,以闯荡的背影终结。    “碓碓车”是我的第一辆车    郑亦桐驾龄:5年半  郑亦桐坦言自己完全是从野路子学来的开车。5年前一个富家女的角色非常有诱惑力,而角色需要演员会驾驶汽车,郑亦桐想都没想就举手了,“我会驾车!”说起来容易
期刊
听着耳旁窸窸窣窣的纸响,一朵朵智慧的花在纸间绽放,飘过经年的花香成为逝去的纪念。人们挑选钢笔,早已没有选利器为成其就的功利心。分离笔身,细心吸取墨水,精心擦拭,笔身合一,安静从容犹如仪式一般。弯转曲折,钢笔在字里行谁无处不流淌着娓娓道来气定神闲的贵族气息。  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钢笔曾经是人们普遍采用的书写工具,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期刊
一朵朵绽放的鸢尾花静静地,穿透我们的视线,与心共舞,与灵共鸣,这是贺思超写实鸢尾花系列给人的第一感受,她以执着的性格,用色彩不断地演绎着她人生新的篇章。也向鸢尾花一样为世人传播着美与爱。  贺思常以鸢尾自喻,说要象鸢尾一样用自己短暂化为永恒,給人们留下更多的美好,透过那舞动着的画面,涌现出的激情,那是画者本身的灵魂。画中的每一朵都傲雅的绽放着,唯有屏息凝视,方能感受到另一个斑斓的生命世界。那亮艳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