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忠利将目睹的景色体现在画中,成为生命精神最光辉灿烂的写照。画面展现的是枯槁的胡杨林“林木为摧”的顽强之美、悲壮之美、凄然之美、荒寒之美,是超越时空,浩然长存,“死而不亡者寿”的生命精神。胡杨所显示的顽强生命力和崇高品格,让人顿生敬佩之情。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变革,有很多探索越来越陷入到狭小的个人天地,一些年轻画家更关注他们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的表达。然而与时代同步,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踏实的建构也渐渐显露出来,作为画坛新星的田忠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在他的创作中有对历史、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透露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有对大自然动幽发微的独到观察。他既画场面宏大的历史人物画,也画抒情,唯美的工笔花鸟画。创作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绘画,使他深深感到这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共性:审美与动情。
精卫填海
田忠利在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曾画过一系列的历史人物画,如以维新变法为题材的《陆沉天问》,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孙中山》,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百年沉思》,以反对列强侵略为题材的《落后就要挨打》等。在他看来,历史画不能图解历史,不能概念化、意识形态化、主题性历史画首先要能动人以情思,继而要努力追求以史为鉴,使精神得到升华。历史画的灵魂在于:历史真实。
“我的画中能代表我风格或艺术追求的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那样的历史画。我觉得艺术脱离不了当下性。当然人对当下性的解读是不同的,我是用历史来解读当下性。当下中国历史我们能借鉴一些什么东西,或者当下一些大家忽视的现象,比如人们看到胡杨的是它的唯美,而我看到的是它的悲壮和凄惨,人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的生活。我从毁灭的角度来反思它。作艺术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我通过我的作品来传达一种责任。所以我画的小品画非常少,它既要求孙中山形象塑造的肖像性,又要求历史背景的高度概括与宏观性。田虑利细心研究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大量历史文献和老照片。在他眼中,这些褪色的老照片。是历史的真买记录和见证,形象征服力极强,历史时代感极浓,因其历史实存的真实性而撼动人的心灵。
在构思上田忠利采用超时空的结构手法,把曾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重大历史事件,浓缩、并置,又分别主次、虚实、远近,结构于同一画面空间中。娥孙中山早年组织同盟会,到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惠州起义、组织女军,蔡锷讨袁、华侨募捐,保皇党出逃,孙中山点燃了燎原烈火,到处是攻克封建堡垒的战斗、到处是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的身影。他想透过形象充实的超时空结构,塑造睡狮觉醒,狂飙悲歌的时代氛围,和摧枯拉朽,埋葬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意象。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的斗争又在诠释补充着孙中山的形象肉涵: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天下为公。
历史背景所起的是映衬烘托作用,既要表现出孙中山作为思想家的睿智与深沉,又要把握住他革命家的魂魄,胸襟与气度。他那儒雅,博学,理想主义的气质,他那平凡中的崇高,谦逊中的伟大,以及平民总统的风采,都极其人格美的魅力。孙中山的照片很多,但田忠利画的不是他哪个年龄段中具体的一张,而是综合性的。他将辛亥革命初期和=次革命时期两个形象特征融合起来,并特别注意眼神,嘴角及面部神气的表现。在形体塑造上他追求单纯、整体,对孙中山的实际比例作了适度夸张,中山服处理成大黑色块,使孙中山更显庄重、肃穆,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他在画中将孙中山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画《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孙中山》的历史画的时候,我的画左上角有一朵花,旁边是。破碎的日月’,我是采用杜甫的那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一首诗是鲁迅的精卫填海,是精卫鸟。”
融情子景
与气势磅礴的历史画不同,田忠利笔下的花鸟画是唯美清新的。他在花鸟画的创作中追求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正如主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而且越是情浓意擎越好。因此他的花鸟画富含灵性和情感性,追求画外有画,象外有象。他的荷塘系列《晨曦》、《风举夏荷》、《睡美人》等,以其崭新的艺术格调,创造出一个明净爽朗而又色彩绚烂的圣洁境界。他把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因素组织起来,以柔中含刚的线条,勾画出动人的形象。荷花亭亭玉立,荷塘波光涟漪,物象之美与笔墨之韵达到高度的统一。
田忠利不但以花姿鸟态传情,而且善于运用色彩,光色明瞎,形成他工中有写的画风,“意”内含于画面中,流布在物象的血脉中,本来“实”在的自然物象气韵流动起来,构成含蕴丰富,耐人品味的意象。不同的色彩组合结构,产生不同的情调氛围,传达不同的审美意绪,构筑不同的艺术境界。独创性的色彩组构,能把入带入未曾体验过的精神领域,能够创造出特定的画面情调氛围。新颖独到的色彩结构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在《大自然的歌》中运用光彩的交响效果,奏出绚烂、和谐的大自然的歌声。他的色彩既是自然的映照,又是主观意绪的抒发,或者更确切些说是面对自然所激起的审美感性的强化传达。
田忠利植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土壤,有着对于新时代的多方位的精神感受,他的创作领域也必然是宽阔的。他在人物和花鸟画、主题性和纯艺术创作领域都取得了成就。当他需要用重大题材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时,就采用主题性创作的形式,当他需要表现生活中的诗意和审美感动时,又采用纯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他的创作中,严肃的、重大的历史主题和抒情的、诗化的审美低音形成了精神的互补和艺术形式的多样与丰富。
翻开中国绘画史发现,历代许多画家会将的自然枯草朽木的枯槁之美,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井使其成为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如宋代文学巨匠苏轼作为传统文入画代表,喜画枯木怪石,其代表作《枯木怪石图》刻画了一颗枯树倚石斜立,虽枯干,却苍劲,虽不粗茂,却也倔强,干巴巴的一幅姿态,却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内蕴着强烈的生命班象,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正如苏轼自己所述“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2006年,田忠利开始酝酿和构思以生态为主题,以胡杨为表现内容的系列工笔重彩画创作。为了画好不朽的胡杨,他亲自来到新疆南部库尔勒地区尉犁县沙漠腹地的胡杨林,进行创作前的考察体验和素材搜集工作。
“新疆人是把胡杨当作风景去画。我画它是以生态家园为主题。我开始时看了很多资料,它们都令我非常震撼,是给A挣扎的感觉。它的枝节和一般的树不一样。网上很多图片都是在秋天拍的,比较唯美。我是冬天去看的,远观它们,很荒寒、寂寞,是一种坟墓中死亡的气息,给人那种战争之后的悲凉感。但进去之后面对一个个的个体时又是另一种感觉,又粗又大的胡杨给人的印象是英雄气概。在新疆胡杨树被叫作“英雄树”,当地人对它有这样几种解释:胡杨树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烂:胡杨树像塔里木河一样孕育了当地人的生命繁衍。这是当地人生活必备的东西。”
田忠利看到的胡杨,有的已千疮百孔,即将朽为空壳,却依然矗立在沙丘上,巍然不动;有的已被岁月摧弯了腰,但枯棱横空,雄风不减:还有不少已经悲壮地倒下,其秃棱怒指苍穹,愤懑不平:甚至有的只剩下一具白骨,沙尘在它周围飞旋、肆虐。其悲壮的气势,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姿态,凄美的神情,惊天地,泣鬼神。
在田忠利的眼中,死去的胡杨具有无穷的魅力。“我在画胡杨的时候首先考虑到它的死,老子对死的解释对我启发很大。他讲:死而不亡者寿。人一定要保持一种生命的精神,这是永恒的。“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家认为,宇宙生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周而夏始的循环过程。生与死“始足若环”,互为邻徒。因此,当宇宙万物的生命在达到极盛之后,必然会转向衰亡。但是,当死亡来临时,生命也并非只有死而无生,复归于虚无,而是又向新的生命形态转化。田忠利将宇宙生命“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过程应用在他的绘画创作中,即使所表现的宇宙万物的生命表象枯寂了。但其内在仍然会隐含着一种勃勃的生机,而且焕发着一种生命不息的美。
他将目睹的景色体现在画中,成为生命精神最光辉灿烂的写照。画面展现的是枯槁的胡杨林“林木为摧”的顽强之美,悲壮之美,凄然之美、荒寒之美,是超越时空,浩然长存,“死而不亡者寿”的生命精神。胡杨所显示的顽强生命力和崇高品格,让人顿生敬佩之情。这种精神也正是田忠利高尚人格的确切体现,为了心中坚定的理念执着于自己的画坛事业。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变革,有很多探索越来越陷入到狭小的个人天地,一些年轻画家更关注他们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的表达。然而与时代同步,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踏实的建构也渐渐显露出来,作为画坛新星的田忠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在他的创作中有对历史、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透露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有对大自然动幽发微的独到观察。他既画场面宏大的历史人物画,也画抒情,唯美的工笔花鸟画。创作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绘画,使他深深感到这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共性:审美与动情。
精卫填海
田忠利在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曾画过一系列的历史人物画,如以维新变法为题材的《陆沉天问》,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孙中山》,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百年沉思》,以反对列强侵略为题材的《落后就要挨打》等。在他看来,历史画不能图解历史,不能概念化、意识形态化、主题性历史画首先要能动人以情思,继而要努力追求以史为鉴,使精神得到升华。历史画的灵魂在于:历史真实。
“我的画中能代表我风格或艺术追求的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那样的历史画。我觉得艺术脱离不了当下性。当然人对当下性的解读是不同的,我是用历史来解读当下性。当下中国历史我们能借鉴一些什么东西,或者当下一些大家忽视的现象,比如人们看到胡杨的是它的唯美,而我看到的是它的悲壮和凄惨,人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的生活。我从毁灭的角度来反思它。作艺术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我通过我的作品来传达一种责任。所以我画的小品画非常少,它既要求孙中山形象塑造的肖像性,又要求历史背景的高度概括与宏观性。田虑利细心研究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大量历史文献和老照片。在他眼中,这些褪色的老照片。是历史的真买记录和见证,形象征服力极强,历史时代感极浓,因其历史实存的真实性而撼动人的心灵。
在构思上田忠利采用超时空的结构手法,把曾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重大历史事件,浓缩、并置,又分别主次、虚实、远近,结构于同一画面空间中。娥孙中山早年组织同盟会,到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惠州起义、组织女军,蔡锷讨袁、华侨募捐,保皇党出逃,孙中山点燃了燎原烈火,到处是攻克封建堡垒的战斗、到处是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的身影。他想透过形象充实的超时空结构,塑造睡狮觉醒,狂飙悲歌的时代氛围,和摧枯拉朽,埋葬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意象。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的斗争又在诠释补充着孙中山的形象肉涵: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天下为公。
历史背景所起的是映衬烘托作用,既要表现出孙中山作为思想家的睿智与深沉,又要把握住他革命家的魂魄,胸襟与气度。他那儒雅,博学,理想主义的气质,他那平凡中的崇高,谦逊中的伟大,以及平民总统的风采,都极其人格美的魅力。孙中山的照片很多,但田忠利画的不是他哪个年龄段中具体的一张,而是综合性的。他将辛亥革命初期和=次革命时期两个形象特征融合起来,并特别注意眼神,嘴角及面部神气的表现。在形体塑造上他追求单纯、整体,对孙中山的实际比例作了适度夸张,中山服处理成大黑色块,使孙中山更显庄重、肃穆,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他在画中将孙中山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画《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孙中山》的历史画的时候,我的画左上角有一朵花,旁边是。破碎的日月’,我是采用杜甫的那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一首诗是鲁迅的精卫填海,是精卫鸟。”
融情子景
与气势磅礴的历史画不同,田忠利笔下的花鸟画是唯美清新的。他在花鸟画的创作中追求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正如主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而且越是情浓意擎越好。因此他的花鸟画富含灵性和情感性,追求画外有画,象外有象。他的荷塘系列《晨曦》、《风举夏荷》、《睡美人》等,以其崭新的艺术格调,创造出一个明净爽朗而又色彩绚烂的圣洁境界。他把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因素组织起来,以柔中含刚的线条,勾画出动人的形象。荷花亭亭玉立,荷塘波光涟漪,物象之美与笔墨之韵达到高度的统一。
田忠利不但以花姿鸟态传情,而且善于运用色彩,光色明瞎,形成他工中有写的画风,“意”内含于画面中,流布在物象的血脉中,本来“实”在的自然物象气韵流动起来,构成含蕴丰富,耐人品味的意象。不同的色彩组合结构,产生不同的情调氛围,传达不同的审美意绪,构筑不同的艺术境界。独创性的色彩组构,能把入带入未曾体验过的精神领域,能够创造出特定的画面情调氛围。新颖独到的色彩结构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在《大自然的歌》中运用光彩的交响效果,奏出绚烂、和谐的大自然的歌声。他的色彩既是自然的映照,又是主观意绪的抒发,或者更确切些说是面对自然所激起的审美感性的强化传达。
田忠利植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土壤,有着对于新时代的多方位的精神感受,他的创作领域也必然是宽阔的。他在人物和花鸟画、主题性和纯艺术创作领域都取得了成就。当他需要用重大题材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时,就采用主题性创作的形式,当他需要表现生活中的诗意和审美感动时,又采用纯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他的创作中,严肃的、重大的历史主题和抒情的、诗化的审美低音形成了精神的互补和艺术形式的多样与丰富。
翻开中国绘画史发现,历代许多画家会将的自然枯草朽木的枯槁之美,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井使其成为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如宋代文学巨匠苏轼作为传统文入画代表,喜画枯木怪石,其代表作《枯木怪石图》刻画了一颗枯树倚石斜立,虽枯干,却苍劲,虽不粗茂,却也倔强,干巴巴的一幅姿态,却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内蕴着强烈的生命班象,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正如苏轼自己所述“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2006年,田忠利开始酝酿和构思以生态为主题,以胡杨为表现内容的系列工笔重彩画创作。为了画好不朽的胡杨,他亲自来到新疆南部库尔勒地区尉犁县沙漠腹地的胡杨林,进行创作前的考察体验和素材搜集工作。
“新疆人是把胡杨当作风景去画。我画它是以生态家园为主题。我开始时看了很多资料,它们都令我非常震撼,是给A挣扎的感觉。它的枝节和一般的树不一样。网上很多图片都是在秋天拍的,比较唯美。我是冬天去看的,远观它们,很荒寒、寂寞,是一种坟墓中死亡的气息,给人那种战争之后的悲凉感。但进去之后面对一个个的个体时又是另一种感觉,又粗又大的胡杨给人的印象是英雄气概。在新疆胡杨树被叫作“英雄树”,当地人对它有这样几种解释:胡杨树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烂:胡杨树像塔里木河一样孕育了当地人的生命繁衍。这是当地人生活必备的东西。”
田忠利看到的胡杨,有的已千疮百孔,即将朽为空壳,却依然矗立在沙丘上,巍然不动;有的已被岁月摧弯了腰,但枯棱横空,雄风不减:还有不少已经悲壮地倒下,其秃棱怒指苍穹,愤懑不平:甚至有的只剩下一具白骨,沙尘在它周围飞旋、肆虐。其悲壮的气势,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姿态,凄美的神情,惊天地,泣鬼神。
在田忠利的眼中,死去的胡杨具有无穷的魅力。“我在画胡杨的时候首先考虑到它的死,老子对死的解释对我启发很大。他讲:死而不亡者寿。人一定要保持一种生命的精神,这是永恒的。“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家认为,宇宙生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周而夏始的循环过程。生与死“始足若环”,互为邻徒。因此,当宇宙万物的生命在达到极盛之后,必然会转向衰亡。但是,当死亡来临时,生命也并非只有死而无生,复归于虚无,而是又向新的生命形态转化。田忠利将宇宙生命“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过程应用在他的绘画创作中,即使所表现的宇宙万物的生命表象枯寂了。但其内在仍然会隐含着一种勃勃的生机,而且焕发着一种生命不息的美。
他将目睹的景色体现在画中,成为生命精神最光辉灿烂的写照。画面展现的是枯槁的胡杨林“林木为摧”的顽强之美,悲壮之美,凄然之美、荒寒之美,是超越时空,浩然长存,“死而不亡者寿”的生命精神。胡杨所显示的顽强生命力和崇高品格,让人顿生敬佩之情。这种精神也正是田忠利高尚人格的确切体现,为了心中坚定的理念执着于自己的画坛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