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刀尔登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iaoy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日谈》里的第二天,“张三”对“我”讲了一个故事:
  希里花斯人,每天都要喝酒,不喝酒是犯法的。
  这部法律,并不古老,大概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一百多年前,希里花斯出了天才,在他的著作里,明明白白地写着,通往幸福国家,一共有三条途径,其中最快速的,就是让大家天天喝酒。……
  11月17日,大晌午,酒瓶盖在这本书的作者刀尔登的脚下,被不经意地划得响。
  “写我大概会用多少字?”采访中途,他曾问。
  “三四个版。”
  “一个就够了!你要写的只是书的作者,而不是我个人。”他把音调压低,目光飞快地扫过一旁的录音笔。桌面上,除了《七日谈》,还有他的一本旧作《中国好人》。
  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辑、女作家徐晓曾经评价这位与她合作数年、“通话尚不足百句”的专栏作家,“邱氏的个性是不按常规出牌,犹如他的文风:从容,收放有度,不铺张,见好就收。且选题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误以为是深刻。其实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补考马列文论
  刀尔登本名邱小刚,1964年生于沈阳。1969年,父母携带一家老小下放到辽宁凌源县的一个山村——离那里不远,另有个镇子叫刀尔登,便是他笔名的由来——在那里,他从6岁长到14岁。
  “本来是要去另一个村子的,姥姥的一个舍不得扔的箱子横架在驴背上,通不过山路。于是一家人借宿当地,一住便是好几年。”他在书里写道。
  “那里人好,环境好。那会上学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至于读书,没什么儿童读物,从已批为‘毒草’的‘十七年’文学、现代小说,到很少的几本古典作品,从尚可留存的苏俄文学,到很少量的欧美左翼文学,只能逮着什么看什么,有字就行,根本谈不上正常的阅读顺序,懂自然是不懂的,瞎看而已。”
  据刀尔登在大学时结下的至交、学者缪哲透露,刀尔登家过去藏有一套《鲁迅文集》。他笑道,“那套文集为50年代第一次出版,书内印有注释,书皮是硬壳套封,相当阔气。那会只有首长才能享受得到。”这套文集,他从小学读到高中,从东北读到河北——1970年代中期,他随家迁徙到石家庄。
  《读库》出品人张立宪曾在《我们都爱刀尔登》里写道:“读刀尔登的《中国好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鲁迅和王小波,尤其是《中国好人》里收入的几篇杂文,鲁氏文风跃然纸上……”
  “我了解人性的最早导师是鲁迅,而不是历史书。鲁迅的文字对我影响最大,他的个性留给我的印象至深,可惜我学不到。”刀尔登不徐不疾道。
  1982年,刀尔登考入北大。他在校园里的“各色”,迄今被他的一干好友不断翻出。
  “大学时代的邱,高瘦、苍白、神经质,样子像青年堂吉诃德,比他的实际状况看上去要文弱一些。他是校园玩家。凡是能聚众玩的事儿他都能来一手。”与刀尔登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范伟在《那些人》里写道。
  “能考进班里的全是聪明孩子。刀尔登不显山露水,开口却与众不同。”缪哲继而说道,“很明显,那时他的阅读范围超过班里其他人。我们上中学时,正值形势开放,一批新译作涌出。很多人也许上大学时才看,而他早已读完。
  “他偏好传统文学,例如司马迁、陀氏、莎翁、托尔斯泰、拉伯雷著作;虽然不爱现代派作品,他也是大量阅读。随后,他的兴趣又转向研究史、哲、数学。”
  有一次,教党史课的老师勒令经常旷课的学生出席。结果,刀尔登身穿父亲的中山装,头戴一顶类似军帽的帽子,鼻梁上架起“陈景润式的”眼镜。点名的一刹那,他身板笔直、老学究似的踱进教室,正襟危坐在第一排,直愣愣盯着老师。
  回想起当日这幕,缪哲依然乐道,“他差点不能毕业。当年,中文系教授李思孝主讲《马列文论》,他一次都没去听过,当然不认识教授本人。等到考试交作业时,他来到系主任办公室,迎面撞上李思孝,他跑上前询问:请问李教授在哪屋,我来交作业。
  “他的这门课被打上不及格。补考那天,恰好北大一帮学生抗议日本首相中曾根参拜靖国神社,没把补考放在心上的他,跟着一起凑热闹去了。这一下,李思孝急了,不给他学分,让他重修。最终是系主任严家炎先生出面,让他再次补考,比别人晚拿到毕业证。”
  对此,刀尔登一脸漠然,“我觉得老师讲课太慢。有那么几节课的时间,我可以看完一本书,或者好几本书。”
  
  “我怕麻烦”
  1986年,刀尔登选择回到石家庄。他自己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选择,“因为它不用付出代价,比较省事。我怕麻烦。”
  缪哲论起当年,他们本可以留在北京,“那时毕业,最好是进人民文学出版社、《收获》杂志,其次是进新闻机构。如果分到政府机构,反觉不公。一听说要进机关工作,他负气地要求回到石家庄——我们哪像今天的孩子懂事。”
  一番折腾后,刀尔登到了河北社科院。进院头天,科研处开会将他借去帮忙,一借便不还了。他待在该所七八年,后又调入文学所。
  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所有人待他不错。工作闲散,生活主要是看书。至于写作——尝试过历史大话题,多次开笔数行,最终还是放下了。
  1990年代末,范伟与缪哲去河北日报社旗下的《杂文报》任职,他俩向刀尔登招手,“就等你了,快来吧。”
  刀尔登在那里当了3年编辑,“一周去一次单位。拿起投稿,一目十行速作判断,边看边扔进废纸篓”,剩余时间打牌、喝酒——不过,“报纸办得还挺好”。
  逍遥自在的日子在2001年告终,“调来一位领导,要求我们坐班。我们执意不从,于是下发通知,要我们调离。”他笑了笑。
  
  个人主义者是社会的最好成员
  刀尔登写专栏始于2005年,那些文章后来收入《中国好人》。包括今年所出的《七日谈》在内的她的作品,探讨的核心话题,多是围绕“当代人缺乏的常识”。
  他在《我为什么不喜欢狗》中暗讽:“……但我对狗叫有两种意见,第一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自己明明长着一双狗眼,却不用,偏偏听狗的。……第二种意见是狗只讲恩属,不论是非,所谓桀犬吠尧是也。最坏的人,也可以有最好的狗,因为是‘最好’者,标准只在于‘吠非其主’。人有人道,狗有狗德,人被别人的狗咬死了,人们并不觉得那狗有什么不是。这虽然是犬监主义,未始也不是更多的人的立场。”
  《中国好人》的扉页上,印有他的深思:“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毕竟,辨别真相,是累人的事。容易的办法还是把自己从这一负担解脱,让别人来告诉我谁是‘坏人’,我只负责吃掉他。”
  他并不讳言,他对于“人民”——作为集合概念的怵惕,早在1990年代初就有,抑或更早:“每个人都值得关心,但作为集合概念,‘人民’确实经常不值得恭维。当我批评‘人民’时,我不是在批评任何人或大多数人,而是在批评‘人民’的组成方式。”
  “他是个人主义者,不认同任何团体、任何种族、任何文化上的归属。他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态度与社会观。1990年代后,他反倒强调对‘人民’这一概念的新认识。”
  缪哲说这番话时,还记起了他俩都还年轻那会儿,有一次他上刀尔登家吃饭,看到刀尔登与父亲起争执,“他父亲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派党员,对于‘文革’中老百姓遭罪之类景况,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他则反驳,认为老百姓——作为整体,甚至作为个人——在自身品格里,早就为自己埋下一劫,有自作自受的成分。拿他的话说——组织也不是石头缝里冒出来的。”
  刀尔登说:“这不是一件容易说清的事。你在家里,在书本或纸笔前面,可以只凭脑子去想,但遇到个例,遇到个体,不可能那么斩钉截铁。比如我有时恨恨地想,不自助的人不值得帮助,但假如第二天遇到类似的人事,不可能硬下心来。任何理论都不能推至极致,都要受人情的调节,不管你觉得自己多对,‘原教旨主义’也是要不得的。”
  “我的写作一般是从个人立场出发。有人潜台词是‘这是好的,这是对大家都好的’,我的潜台词是‘我以为这是好的,我相信这是对大家好的’。比如哪天,我做了一件对公共有利的事情,我绝不会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大家的利益,只会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喜欢。
  “所谓个人主义,不过是主张限制人对他人的权力,特别是限制集体对个人的权力。有人一听到个人主义,就想到不承担义务、不负责任等等,我也没办法,我没功夫也没兴趣对付这类观念。但我知道,只有个人主义者组成的社会,才可能是好的社会,个人主义者是社会的最好成员。”
  他总结自己,“不适合集体行动,不舒服不自在。一旦有机会影响别人吧,却没有那种道德或理性上的自信。”
  “他是一个害羞的人。他写专栏老觉得别人在看着他,他不愿意说出来的话犯傻。说傻话,这是他最怕的一件事。”缪哲所指,恰好切合了刀尔登的坦言:自己写作如同走私,乘读者稍不留神,夹带一点自己的“私货”进去。
  怎样理解他的“怕麻烦”呢?徐晓说,“首先,不能说他没有能力混这个社会。以他的才华来看,他可以在主流社会中有发展。他现在却是个无业的人,写文章也不拼命。但起码有一点,他不爱混这个社会。要在这个社会立足,你真的得放下太多内心的清高、纯真。他把这个已经看得很明白了。”
  “他写专栏多是写历史。虽然他所写的都观照了现实,但是他不碰现实生活。为什么不碰?因为我们都是属于硬着头皮在说话,心里没那么有底气。如果刀尔登的书写得不够到位,我想他也有这个困境。”
  “当我们对生活觉得挑战的时候,刀尔登比我们有资格,但也可以说他没那么有资格。他比我们有资格在于,他没有‘同流合污’,或者不需要为某事而违心。说他没有资格在于,他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为改变它又做了什么?而我们可能认识到了我们需要为这个社会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又真正做了什么?我们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我们又能做出什么?”
  “我相信,现在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是因为无奈。他的个人困境,也是我们很多人都面临的一个悖论。”
  
  覆巢之下无完卵
  第二天下午,酒醒之后,刀尔登采用了令他感到从容的方式——网上笔谈,来回答本刊的提问。
  人物周刊:你说过,你其实十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但它又是你的弱点?
  刀尔登:正常社会中,多数人不该对政治问题抱很大兴趣,但在我们这里却不是这样。我的不少朋友对政治没兴趣,我羡慕他们。我也希望我没兴趣,但无法甩开。在《七日谈》里我谈到了,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合理生活是否可能?对我来说这是很实际的问题。躲进小楼成一统,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做不到,算是性情不同吧。
  我本来希望过的生活,或者是钻到一种手艺中,或者是追逐兴趣,天天乐此不疲。然后便是和多数人一样,家庭呀、朋友呀、社区呀,不用管别的许多。其实现在表面的生活也是如此,但心里就不那么安静了,因为总有些事情分心,总有些事情无法回避,总有些事情让你现在做的事情减少意义。覆巢之下无完卵,看来确是如此。这样一个人难免会想,你给我捣乱,我要是不给你捣乱,算是对不起你。
  人物周刊:你在躲什么?
  刀尔登:我只怕一件事,那就是麻烦,特别怕麻烦。
  一方面,我觉得过分关注政治或人际问题是对生命的浪费;另一方面,又觉得对这些事漠不关心,是在让别人火中取栗。有些公共方面的事,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容许自己不去做,因为性情、机会、不便等种种原因,但同时对为我们做那些事情的人,要心存感激。
  我们天天都在选择,不做也是一种选择。正如沉默也是一种声音,有个词叫“震耳欲聋的沉默”,我忘了在哪里见到的了,是的,在中国经常能听到这种震耳欲聋的沉默。
  人物周刊:在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中,哪一件令你真正动容?
  刀尔登:缺少自由以及缺少对自由的渴望。因为遍地都是这样情况,我反倒不容易想出例子。说到具体的事例,我对小孩和老人遇到的不幸敏感一些,如果是个成年男人,我就想,你总有别的办法。
  人物周刊:像“自焚”、“引爆”等社会话题,你会将思考反映在作品中吗?
  刀尔登:有的有,有的没有。我记得七八年前,煤矿事故引起的反应很强烈。现在呢?我们习惯了煤矿事故,又渐渐在习惯自焚,以后还会习惯什么呢?如果一个制度,把合理的抗议手段都堵死了,那么,当一个实际的问题发生后,当事人都有哪些途径呢?
  我想,所谓好的制度,标志之一是允许自己被合理地取代。所谓允许,是它为自己设定前提;所谓合理,是不会造成社会混乱甚至崩溃。
  人物周刊:明年有什么打算吗?
  刀尔登:主要是想一个人出去转几个月,每天换个环境,看能不能恢复对事物的实际接触。是的,像我这样的中年人,与事物实际接触的能力在一点点消失,自以为每天会见到新人新事,其实难以撼动既往的经验,不管是什么,不管自己是否意识到,都被先前的经验和观念修理得整整齐齐。改变这个,得借助外力,所以要一个人,所以要到陌生的地方,所以要每天换个地方,看能不能削弱城市的力量,试一下吧,行不行也难说。
  人物周刊:有人将你的作品与王小波进行比较,认为你的文字比他美,但在表述见解上,他要比你更为大胆直接?
  刀尔登:我对自己的许多想法都不那么有百分百的把握。当有一个想法时,总会想到反例或特例,这也是我为什么不习惯于独断式的表达,而总是留着一些后门。比如《七日谈》,一开始我希望写出一本令人不安的书——让人对自己的一些固有想法发生怀疑。后来有所收敛,比原先的想法平和多了。
  人物周刊:你会经常对自己产生怀疑吗?
  刀尔登:所以我主张人应该有道德勇气,这话首先是对自己说的,不要太怀疑,不想指望想清楚了再行动,该做的就做,因为你几乎永远也打不定主意。现在的欧洲,在我看来就失去了道德勇气。这两年似乎有一点点好转。
  人物周刊:你对信仰怎么看?
  刀尔登:我是不可知论者。坚定的有神论和无神论在我看来都不能成立。我认为人不能在此岸知道有或没有彼岸,那是经验范围之外,也是理性的能力之外的事。
  人物周刊:你希望你的儿子能生长在一个怎样的空间?
  刀尔登:有机会做正常的人。
其他文献
电动车已经成为人民日常出行的主要工具,然而由于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质量良莠不齐,加上用户使用不当,因而常存在电池过充电的情况,电动车如果一直处于充电状态就可能导致充电器过
判断专利创造性的现有技术必须属于相同或相关技术领域,技术领域的划分主要体现在专利分类上,而确定技术领域要以发明的主题为基础。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是法律上拟
会议
环保专利共享计划是气候变化相关技术转让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私人公司的角度出发为气候变化相关技术转让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利用环保技术的特性建立起私人自愿捐赠机制
会议
本文主要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研究点出发,并结合实际的问题,提出对该研究有效的规避解决提供参考性的建议,由此来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互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的网络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处于一个网络环境之下,所以说网络环境对于各个行业的管理都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一旦使用良好,那么就可以很好地促进财
本文通过对专利商品形成机理的分析,揭示了专利商品与专利商业模式变迁路径,并对美国专利交易市场发展史及其商业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中国专利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的日趋改善和国内信息化建设对软件需求的不断增长,近年来软件著作权的登记申请量大幅度增长。由此,要求进一步完善软件著作权登记制度,并建立起与信息
本文从我国专利权制度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双轨制”入手,认为在新形势下为了加强专利保护力度,有必要将专利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机衔接起来,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相
会议
在当代背景下,我国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医院现代化不断改革,整体的基层医疗机构得到了飞快的进步。但同时基层医院内部控制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本文根据基层医
本文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传统理论基础上,提出金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理论机制,从融资结构优化、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金融产品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