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3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分析一季度经济运行当中一个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继续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也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这些方面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一些地方宁愿把经济增速降下来,也要追求绿色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一种“低排碳、低耗能、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是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林业快速发展,过去20年期间,世界森林面积累计减少1.35亿公顷,与此相反,我国森林面积从1.34亿公顷提高至2.08亿公顷,引领了全球林业绿色增长,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绿色增长的重要力量。
绿色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森林是巨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能源库,林业被公认为天然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复合体,承载着潜力巨大的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内容丰富的生物产业。发展林业产业,就是发展绿色经济,增加绿色经济总量。随着森林资源快速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林业产业政策要点与振兴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林业产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包括木材、竹材、人造板、木浆、林化产品、木本粮油、食用菌、花卉、桑蚕、药材、森林旅游服务等在内的大量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0年、2011年又接连迈过2万亿元和3万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3.06万亿元。2013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4.46万亿元,经济林产品、竹及竹制品、人造板、纸和纸板、松香等主要林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林产品贸易额达到1260亿美元。
中国地貌多样,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中国的森林植被主要类型有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等。
根据1973年到2013年开展的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20多年保持双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森林资源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
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林业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对绿色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是森林单位蓄积量上升空间大。全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5.56%。人工乔木林蓄积量更低,只有49立方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0~360立方米。二是物种开发潜力大。一个物种的开发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产生出惊人的经济效益。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现已发现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有1000多个,银杏、红豆杉等以外的大部分树种尚未形成大产业。三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好。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花卉、油茶、森林食品、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已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和主体。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779处,接待旅游人数突破7.4亿人次,直接收入超过679亿元,综合产值超过5300亿元。森林旅游业已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有力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了就业,推动了林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林下经济是帮助山区、林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林下种植药材、蔬菜、蘑菇、木耳、花卉,养殖林蛙、蜜蜂、家禽、家畜及野生动物,生产多种多样丰富的绿色产品,极大地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截至2013年,全国林下经济产值达6000亿元,重点林业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民生在绿色中促进
在2010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2000多万返乡农民提供了36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了特殊贡献。
2008年,在福建等省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不仅具有经营的主体地位,而且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同时,政府给予他们政策上的支持,包括金融、保险和财政支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技术、信息、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服务。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集体林业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创新和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有效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截至2012年,中国已将27亿亩林地、99.05%的集体林地承包到农户,同时,通过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公益林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4亿多农民直接参与森林培育并从中受益,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通过林改,林地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产出效益明显增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区农民户均拥有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近10万元,林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初步估算,农民涉林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3,部分地区高达60~70%。辽宁省本溪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发展林下经济,现在林业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1.6万户,占整个农户的10%。
据统计,2013年林改县农民人均年收入8724.88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1607.51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8.4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走出了一条不离乡、能就业,不砍树、能致富的发展之路。
林业既是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横跨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门类全、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随着林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木竹资源为原材料以及林下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直接带动林业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2011年全职参加林业生产的人数达3165万人,比2010年增长32.14%。据研究测算,2015年林业就业人数将达到6000万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1%,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7%,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岗位少,收入水平低,是国家扶贫重点区域。同时,山区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和重点生态保护地区,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量、77%的草场、76%的湖泊、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林业是农民最容易、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方式之一,大力发展林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最有效途径,是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稳定林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浙江省开化县以生态特色为主体的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又一批久居都市的游客来此感受田园风光。开化县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是开化县最具生态旅游特色的两大景点。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以及美丽的风景,带火了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仅钱江源头里秧田村就接待游客5000人次,总收入10多万元,户均增收7000多元。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的汤峪口镇自开展森林旅游后,公园周边两个行政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由1988年的400元上升到现在的4000多元,家家盖起小洋楼,成为全省的小康示范村。山东莱芜华山国家森林公园1998年建园以来,为周边村民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00个,间接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
30年来,全国森林公园的旅游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森林公园、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统计显示,自1993年起我国森林公园的年游客接待人数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到2011年底,全国森林公园共拥有旅游步道6万公里,旅游车船3万台(艘),接待床位72万张,餐位127万个,职工总数达15万人,导游人员1.6万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的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超过95%的森林公园地处山区或偏远林区,近50%位于贫困地区或生态脆弱地区,因此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不仅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还为所在地居民尤其是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增收途径。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已经使2700多个乡1.2万多个村的2000多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近5000个村脱贫。目前,全国森林公园每年提供的社会就业岗位达60余万个。
绿色财富的叠加
“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是国家重要的生态资产,是国家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发展林业是应对当前生态危机和环境资源挑战的有效途径,投资于林业就是将其他资本加速转化为生态资本,林业的发展将直接促进森林等生态资本的积累,迅速积累绿色财富。
中国林业已经创造出了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的绿色奇迹,为整个国家绿色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绿色财富的积累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生态基础,林业在实现绿色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特别是林业对生态安全、粮油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安全、淡水安全贡献突出,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千年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27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3万亿元。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8.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林业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库,在社会发展中向人们提供的丰富的物质产品福利,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同时森林也是重要的“绿色能源库”,是生产生物质源的“绿色油田”、“绿色电厂”,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对实施替代能源战略意义重大。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库,是惟一可再生的能源。全国每年有可能能源化利用的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废弃物3.5亿吨,全部利用可替代约2.3亿吨标准煤;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万公顷,可培育能源林1300万公顷,可每年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
林业具有可循环性和低碳性,是规模最大的循环产业、潜力巨大的低碳产业。林业是绿色发展的先锋,在绿色经济中,林业部门发挥着先导作用,通过绿色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绿色发展。同时,由于绿色投资带来了绿色创新,进而带来了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也使得绿色经济发展的“质量”得以提高,“绩效”得以扩展。据专家估算,林业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投资的收益。据千年研究所绿色经济报告:从2011~2015年间,绿色投资前景看好,即将全球GDP的0.034%用于再造林和相关激励措施,即可避免毁林,保护森林,促进绿色增长。而且在包括像林业等一些重要的部门投资,会比常规模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在生态系统服务得到保护的同时,提高就业和减缓贫困,增进山区林区的社会福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政府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林业地盘很大,产业种类很多,既能提供绿色的生态产品,又能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全国3亿多公顷林地提供了丰富的林产品,满足了人们对绿色林产品的巨大需求。
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中国林业建设的两面旗帜,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林业将为绿色发展和绿色增长提供更大的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绿色发展是一种“低排碳、低耗能、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是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林业快速发展,过去20年期间,世界森林面积累计减少1.35亿公顷,与此相反,我国森林面积从1.34亿公顷提高至2.08亿公顷,引领了全球林业绿色增长,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绿色增长的重要力量。
绿色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森林是巨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能源库,林业被公认为天然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复合体,承载着潜力巨大的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内容丰富的生物产业。发展林业产业,就是发展绿色经济,增加绿色经济总量。随着森林资源快速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林业产业政策要点与振兴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林业产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包括木材、竹材、人造板、木浆、林化产品、木本粮油、食用菌、花卉、桑蚕、药材、森林旅游服务等在内的大量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0年、2011年又接连迈过2万亿元和3万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3.06万亿元。2013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4.46万亿元,经济林产品、竹及竹制品、人造板、纸和纸板、松香等主要林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林产品贸易额达到1260亿美元。
中国地貌多样,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中国的森林植被主要类型有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等。
根据1973年到2013年开展的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20多年保持双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森林资源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
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林业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对绿色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是森林单位蓄积量上升空间大。全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5.56%。人工乔木林蓄积量更低,只有49立方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0~360立方米。二是物种开发潜力大。一个物种的开发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产生出惊人的经济效益。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现已发现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有1000多个,银杏、红豆杉等以外的大部分树种尚未形成大产业。三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好。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花卉、油茶、森林食品、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已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和主体。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779处,接待旅游人数突破7.4亿人次,直接收入超过679亿元,综合产值超过5300亿元。森林旅游业已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有力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了就业,推动了林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林下经济是帮助山区、林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林下种植药材、蔬菜、蘑菇、木耳、花卉,养殖林蛙、蜜蜂、家禽、家畜及野生动物,生产多种多样丰富的绿色产品,极大地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截至2013年,全国林下经济产值达6000亿元,重点林业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民生在绿色中促进
在2010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2000多万返乡农民提供了36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了特殊贡献。
2008年,在福建等省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不仅具有经营的主体地位,而且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同时,政府给予他们政策上的支持,包括金融、保险和财政支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技术、信息、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服务。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集体林业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创新和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有效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截至2012年,中国已将27亿亩林地、99.05%的集体林地承包到农户,同时,通过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公益林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4亿多农民直接参与森林培育并从中受益,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通过林改,林地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产出效益明显增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区农民户均拥有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近10万元,林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初步估算,农民涉林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3,部分地区高达60~70%。辽宁省本溪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发展林下经济,现在林业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1.6万户,占整个农户的10%。
据统计,2013年林改县农民人均年收入8724.88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1607.51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8.4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走出了一条不离乡、能就业,不砍树、能致富的发展之路。
林业既是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横跨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门类全、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随着林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木竹资源为原材料以及林下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直接带动林业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2011年全职参加林业生产的人数达3165万人,比2010年增长32.14%。据研究测算,2015年林业就业人数将达到6000万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1%,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7%,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岗位少,收入水平低,是国家扶贫重点区域。同时,山区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和重点生态保护地区,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量、77%的草场、76%的湖泊、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林业是农民最容易、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方式之一,大力发展林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最有效途径,是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稳定林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浙江省开化县以生态特色为主体的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又一批久居都市的游客来此感受田园风光。开化县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是开化县最具生态旅游特色的两大景点。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以及美丽的风景,带火了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仅钱江源头里秧田村就接待游客5000人次,总收入10多万元,户均增收7000多元。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的汤峪口镇自开展森林旅游后,公园周边两个行政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由1988年的400元上升到现在的4000多元,家家盖起小洋楼,成为全省的小康示范村。山东莱芜华山国家森林公园1998年建园以来,为周边村民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00个,间接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
30年来,全国森林公园的旅游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森林公园、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统计显示,自1993年起我国森林公园的年游客接待人数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到2011年底,全国森林公园共拥有旅游步道6万公里,旅游车船3万台(艘),接待床位72万张,餐位127万个,职工总数达15万人,导游人员1.6万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的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超过95%的森林公园地处山区或偏远林区,近50%位于贫困地区或生态脆弱地区,因此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不仅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还为所在地居民尤其是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增收途径。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已经使2700多个乡1.2万多个村的2000多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近5000个村脱贫。目前,全国森林公园每年提供的社会就业岗位达60余万个。
绿色财富的叠加
“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是国家重要的生态资产,是国家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发展林业是应对当前生态危机和环境资源挑战的有效途径,投资于林业就是将其他资本加速转化为生态资本,林业的发展将直接促进森林等生态资本的积累,迅速积累绿色财富。
中国林业已经创造出了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的绿色奇迹,为整个国家绿色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绿色财富的积累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生态基础,林业在实现绿色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特别是林业对生态安全、粮油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安全、淡水安全贡献突出,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千年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27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3万亿元。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8.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林业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库,在社会发展中向人们提供的丰富的物质产品福利,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同时森林也是重要的“绿色能源库”,是生产生物质源的“绿色油田”、“绿色电厂”,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对实施替代能源战略意义重大。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库,是惟一可再生的能源。全国每年有可能能源化利用的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废弃物3.5亿吨,全部利用可替代约2.3亿吨标准煤;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万公顷,可培育能源林1300万公顷,可每年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
林业具有可循环性和低碳性,是规模最大的循环产业、潜力巨大的低碳产业。林业是绿色发展的先锋,在绿色经济中,林业部门发挥着先导作用,通过绿色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绿色发展。同时,由于绿色投资带来了绿色创新,进而带来了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也使得绿色经济发展的“质量”得以提高,“绩效”得以扩展。据专家估算,林业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投资的收益。据千年研究所绿色经济报告:从2011~2015年间,绿色投资前景看好,即将全球GDP的0.034%用于再造林和相关激励措施,即可避免毁林,保护森林,促进绿色增长。而且在包括像林业等一些重要的部门投资,会比常规模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在生态系统服务得到保护的同时,提高就业和减缓贫困,增进山区林区的社会福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政府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林业地盘很大,产业种类很多,既能提供绿色的生态产品,又能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全国3亿多公顷林地提供了丰富的林产品,满足了人们对绿色林产品的巨大需求。
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中国林业建设的两面旗帜,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林业将为绿色发展和绿色增长提供更大的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