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x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對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学习过程的主持人,学习成果的欣赏者,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以新的观念要求自己,重新定位角色,重塑崭新形象。
  如在教学《走进网络时代》一课,针对班中同学家多数有电脑,又都爱玩电脑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做什么?讨论完后每组派一代表把结果板演在黑板上。最后,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总结归纳:1 在网上图书馆看书;2查阅资料;3发电子邮件;4聊天;5看电视剧,电影;6打游戏;7听歌;8收看新闻.......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长时间上网会有哪些危害?我同样把这个问题抛给小组讨论板演,共同总结归纳:1视力下降;2腰背酸痛;3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影响身心健康;4不愿意和现实中的人交往......最后,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怎样做?让学生谈谈,我总结:只有科学上网才能真正的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这样,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网络的作用及危害。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兴趣也会逐步地提高,争当课堂的主角。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教学《多彩的社区活动》一课的“伸出温暖的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与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也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领学生参观学校或公共场所的残疾人设施。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明白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又如《我们的班集体》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
  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感谢社区服务者》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也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社区保安站岗值班,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没有保障。“我又他们通过采访保安叔叔、社区清洁工的工作,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四、让学生体验生活、对塑造自身形象感兴趣
  《品德与社会》的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家长,社会风土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道德高尚,责任心强的品德与社会老师本身就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本人的模范影响作用,利用为人师表来感化学生,这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非常重要。
  记得有一次,我去上品德与社会课,我刚走进教室,一个小沙包打在我的脸上,好痛,一下子两眼火冒金星般的眼泪要流出来了,可是教室里静悄悄地没有一点声音,我只好脸带笑容说上课了,这小沙包是同学们在玩“丢沙包”的游戏吧?我说下课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同学们笑了,并向我真诚地道歉,那节课同学们都很认真听课。
  我认为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学会谦让,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综而述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教学是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其精髓就在于它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要始终要以活动教学的精髓为指导,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活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用心体验教学感受,知、情协调,内、外化统一,便能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他文献
会议
摘 要: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近几年来引起幼儿教育界高度重视,研究表明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关键期,在这段时期的早期阅读影响着幼儿以后的发展,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一些地方出现误区,认为早期阅读就是培养幼儿学习认识多少汉字,严重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笔者认为早期阅读的培养是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选择适合幼
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多相对称分量的方式设计数字滤波器的方法,并用该方法设计了一种能滤除直流、二次、三次、四次谐波的整系数型数字滤波器和算法。而且可用例证给予了说明。
论文提要:培养学生的话话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点初
理论推导了扩散电流与液速的模型方程,得到了解析解。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气液两相流中液速电化学测量仪的开发与研究,对电极的材料、形状进行了优选,对电极插入流场而引起的测量偏
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以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思维。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  (一)陷入空洞
我们可以这样来试想: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知识很丰富、专业技能也很高,但是职业素养较低,那么他的教育视野就必然狭窄,在工作中就会缺失职业的责任感,对于工作的付出就会计较于名利,就会不顾全学校的大局,不能将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造成小情小志,这样的教师就不能适应不是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因此,这样的教师本人所感受到的就是职业的倦怠。如果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技能低下,也就不可能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
该文运用分阶段优化的设计思路制备了(SiC+B〈,4〉C)/Al〈,2〉O〈,3〉复相陶瓷,研究表明适量控制弥散的相的含量有助于材料硬度和强度的改善,二次组份设计后使材料强度性能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