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异唑青霉素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L型的生态观察及培养基改良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hongshan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改良Kagan培养基,用牛肉浸液加2%蛋白胨、5%NaCl、20%人血浆、0.8%琼脂,以苯甲异

唑青霉素(新青Ⅱ)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L型生长良好。

典型L型菌落呈 "油煎蛋" 样,形成后核心部分迅速增大,一周后周边的透明颗粒几乎全被遮盖。早期菌落涂片见有大量盘绕的菌丝体,晚期则菌丝断裂成大小不等的球状或杆状菌。作者认为菌落核心部不易刮取可能与盘绕的菌丝体嵌入培养基有关。

对移种10代以上的L型菌落在无新青Ⅱ培养基上进行返祖研究表明,营养丰富则易于返祖,同时证明形态染色性的返祖与菌落色素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L型菌移种于无青霉素培养基中光镜下菌落形态虽迅速出现返祖,但经扫描电镜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均表明此返祖菌在形态和细胞壁缺损的程度方面与L型菌或原菌均有区别。

其他文献
对体外连续培养18~526天的两株恶性疟原虫作了电镜观察,发现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滋养体和裂殖体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膜上的小结节有逐渐丧失趋向,值得有关研究工作的注意。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报导1979~1980年秋沈阳、锦州、丹东流行的秋季腹泻病原学研究。从135例秋季腹泻患儿粪便中,以直接电镜法检出了轮状病毒68例。根据检出病毒的形态特征、免疫电镜或快速免疫电镜所见及在感染过程中特异性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首次确认了轮状病毒在辽宁地区的存在及其所引起秋季腹泻的流行。此外,还讨论了快速免疫电镜法的优点。
期刊
我们应用甲型WSN的七个单基因损害的突变株,用Murphy等的互补-重组技术对下列毒株——甲1型自然ts株京科79-1,甲1及甲3型重组ts株——京夏H107及粤福R2-3进行ts基因损害定位。结果表明,京科79-1的ts基因损害在膜蛋白上,而京夏H107、粤福R2-3的ts基因损害均与亲本ts株相同在核蛋白基因上。以上表明我们实验室建立的死毒-活毒重组选育方法能有规律地获得表面抗原属流行株而又保
期刊
期刊
1980年8月广西合浦县沙田公社暴发登革热流行。从56份病人血清及2份埃及伊蚊标本(每份15只雌蚊合并而成)接种C6/36白纹伊蚊传代细胞后,分离到41株病毒,分离率达70.7%。所有分离毒株在C6/36细胞上产生巨大融合病变及凝集鹅红血球的血凝素。分离病毒的理化特性试验表明为不耐酸(pH3.0),不耐醚、核酸类型为RNA病毒。经与1、2、3、4型标准登革病毒免疫抗体作血抑,补结和中和试验确定为登
期刊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在登革热流行区捕获的21只雌性白纹伊蚊头及82只涎腺、胃和卵巢的压片,分别于8只及5只的细胞浆内观察到4型登革病毒抗原的特异性荧光,而用此法检测非流行区饲养繁殖的43只雌性白纹伊蚊头及9只涎腺、胃及卵巢压片,未观察到特异荧光。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在登革热流行区捕获的21只雌性白纹伊蚊头及79只涎腺、胃及卵巢压片的结合比值,结果分别有10只及7只4型登革病毒抗原为阳性,而43只及9只
期刊
期刊
本文报告了用白纹伊蚊传代细胞C6/36组织培养法同时分离和鉴定登革病毒。从急性期病人血清直接分离病毒,病毒在C6/36细胞产生明显的CPE,用细胞培养的第二代材料做病毒血凝素,与标准登革各型免疫腹水进行血抑试验,可初步确定新分离病毒的型别。用此方法,我们对1980年从海南岛及广西病人血及埃及伊蚊分离到的四株病毒进行了鉴定,均定为登革Ⅲ型。其结果与C6/36细胞中和试验基本一致。我们认为用C6/3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