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永远别在意你的起点在哪里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有很多个层面,也有多种可能。每一个人都如此,只要你找到方向,并去践行。王静就是这样。这位与先生共同执掌上市公司“探路者”的女企业家如今身家过亿,但19年前,却还只是四川资阳县一个没读完幼师就出门打工端盘子的小姑娘。在打工过程中,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盛发强。1999年,两人从广西北海北上,在北京香山脚下创立了户外用品“探路者”公司,王静在那里缝制了公司的第一顶帐篷。2007年,探路者上市。公司在“野蛮生长”(盛发强语)的过程中出现了瓶颈,从来没休过一天假的王静在老公的劝说下,淡出夫妻企业,突然拥有了一个长假期。就这样,她开启了自己的另一种生命可能——登山。
  2007年3月,此前只有爬香山经验的王静登上了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峰,海拔5895米。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登顶的王静,立下了要登上海拔8844米的珠峰的誓言。原本带着一点小资情调的旅行,无意中唤醒了她骨子里沉睡的某种力量,点燃了她生命的另一段旅程。此后,她在5年内连续登顶7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2007年,横跨中国西藏和尼泊尔的卓奥友峰,王静攀登的第一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首次见面礼,是一场雪崩和12级大风;2008年,中国境内的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登顶后下撤时,她差点因过度困倦而冻成雪雕;2009年,尼泊尔境内的玛纳斯鲁峰,海拔8156米,她第二次神遇雪山的灵魂雪莲,也是第一次,直面永久留在雪域上的日本登山者遗骸;2010年5月,登山者心中的圣地,珠穆朗玛峰,生死命题愈来愈真切地摆在她的面前。在他们攀登的过程中,中国登山队的三名队员在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遇难,其中的李斌和韩昕,是王静熟悉的朋友,于是,“必须活着回来”成为她坚定的信念。事实上,每一次攀登都是与自然的生死较量,王静也有流泪、踌躇、犹豫的时候,但每一次,她都以一定要活着的信念登顶,并回到亲人身边。5月22日,王静成为第一位从珠峰南坡登顶的中国大陆女性,“第一”和“之最”在那一刻化为前所未有的淡然——在王静的新著《静静的山》中,她这样记录当时的心情:登顶珠峰,不是终点,仅仅是我人生中的一个片段。
  “世界上还有比珠峰更高的地方吗?”这位扎着两条长辫登山的姑娘问自己。“有。那是你想触摸天堂的心。”雪山之巅回荡着她自己的回答。由此,连续有了2011年5月,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2012年5月,海拔8463米的马卡鲁峰;2012年7月,海拔8051米的布洛阿特峰;2013年5月,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重返珠峰的登顶。2013年5月,王静记录自己登山经历的《静静的山》出版,文图并茂,整整15万字。用王静的话来说,因为自己从小不爱看书,所以写书比登山还难,但这本语言平实的作品,如同质朴而不多言的她一样,成为了一个以行动践行梦想的启迪。
  黝黑的面孔、强壮的身躯、豪迈的语速。这是采访前我对这位登山“女汉子”的设想。但一切预期都不如面对面的震撼,走进被探路者各色产品包围的办公室,穿着连身针织裙的王静出现在我面前,长发飘飘,粉色围巾,因为下午要去电视台录节目,化了淡妆的她更显得脸部线条柔和,说话也轻言细语,但神色中的平静和坚毅,必有卓绝的人生经历在其后。这位两个女孩的母亲、上市公司的掌门人之一的下一个目标,是今年12月底开启的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登顶加南北两极,计划在196天内完成。而面对女汉子这个称呼,她笑着说:“太彪悍了,我觉得女侠更能接受一些。”
  《看世界》:来采访前,我犹豫是走这条路,还是走那一条路过来,是开车还是坐地铁过来等等,突然觉得特别琐碎,而对于你来说,攀登的过程其实是要抛却很多东西的,对吗?
  王静:你说得特别对,是需要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点上的。集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做事情专注,但另一个方面是,到了一定程度上就不得不放弃一些事情,什么东西要坚持,什么东西要舍弃,这个思考在每个阶段当中,集中点都不太一样,但是大的方向始终是保持一致的,因为人的精力非常有限。登山也是这样,2007年开始登山时我完全就是一个菜鸟,只登过香山。
  《看世界》:毫无专业知识的一个人,怎么能登得上去?
  王静:本来我只是想做一个长途旅行,当时有10天长假,以前是从来都没有假期概念的,其实一开始也有点小资成分在里面,比如去一个荒野的茅草屋咖啡厅,甚至是搭帐篷,有点去农场,回到农村,甚至是隐居起来的想法,只不过我是登山。5000多米相对还是可以的,登不上去就下来。但去了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到,甚至可以比一些专业领域的人做得更好。我觉得就来自一个理念,想上去,想去。后来我在登山的过程中接触过成百上千的国际登山家,跟登过珠峰的登山家聊天,他们说体能其实只占了20%,甚至可能会更少,那其他的是什么?信念!就是内心要非常强大。因为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而且是有危险的。
  《看世界》:看《静静的山》,并没有攀登困难的渲染,也没有太多情感的渲染,每一座雪山好像都只是为了从山脚登顶,所以爬山的时候,目标其实很具体。但这并不代表着不艰难吧?
  王静:非常具体,因为只有这个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在很困难的过程去支撑自己往前走。第一次登乞力马扎罗峰,出现的高山头疼,就像针扎一样,当时我只知道不能掉队,不能当最后一个,因为我们一个队里面有6个人,我没有经验、能力,我不可能走到最前面,但也不能走最后,如果掉队,就真的把我放下了,我就走不了了。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内心一定要上去的渴望。纪录片《云端有路》出来的时候,有的人说太恐怖了,不敢去登山了。但另一部分人,看完这个片子或听完这个经历,则受到了激励,觉得她可以这样,我也可以这样。我记得特别清楚,大概是去年吧,厦门的一个女大学生想考研,考研的过程是很难的,因为天天要背书,但是看了我的纪录短片,她就在我的微博里说:“我也要向你学习,我这几个月,就是学习,就是要考上研究生。”过了几个月,她在微博里留言,说考过了。我想可能在不同的领域都会带来一些精神的支撑。我以前理解不了什么叫精神的支撑,今年在攀登努子峰的过程当中,有一个80岁的老人跟我们一起攀登,在大本营见到她时,我正觉得没有力量,没有能力再去下一个(山峰)了。但在6000多米的时候,她上来了,走得特别慢,我就跟在她的后面,我一直跟在她后面很慢、很慢地走。跟她聊完天以后,我的低落状态马上就改变了。忽然间就有一种精神力量,觉得特别不一样。登山的过程中实际上有很多人性方面的例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可能从来不会从这样一个角度感受精神层面是一个什么东西,艺术、歌声,可能都是某种精神层面的强烈表达,但这个(登山)会更强烈。   《看世界》:你说有信念就可以安全登顶回来,但大自然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你是有责任感的人而放过你。你有过死亡的准备吗?
  王静:大自然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在它面前都是很渺小的。我遇到过雪崩,遇到过12级风,差点回不来。但是后来你会发现,当有强烈的信念的时候,如果不是亲自经历这个过程,会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回来,但是你就是走回来了。这个过程给了你更多的信心,之后从安全角度、技能角度要做更多的工作,一旦出发,精力一定要集中,集中在一个点。这个点集中在什么位置呢?就是在漫长黑夜里,我只关注着自己的脚怎么迈出去,怎么迈出第二步,我只专注在这个层面上,别的都不想。身体处于一种极度透支的状态,几十个小时不吃不喝,那个时候真的是靠意念、信念走回来的,就是我一定要活着回来。家人在等你,孩子在等你,我觉得可能是孩子与精神支撑的这种力量很强大。我现在每次登山都会带上三个娃娃(把娃娃拿出来看),这是女儿送给我的,它们代表着大女儿、小女儿和爸爸(盛发强),是我的精神力量。以前我没有想过死亡的问题,但现在会经常面对,攀登者最大的成功就是活着回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如果哪一天,我也被埋在了山上,我想,我的生命并没有结束,只是融入了更大的生命圈。
  《看世界》:登山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队友遇难的打击。
  王静:是,这也有一些争论。当有队友遇难、或者碰到极致状况的时候,没有办法救,不救是因为知道救不了。当然,也不是说每个状况都救不了,因为你的精神支撑对队友也是特别大的支撑,可能在那里和不在那里都不一样,精神动力都不一样,你走了之后,他可能彻底就完了,彻底就垮了,但他知道你还在等他,他的意志力就不一样,想象力也不一样,所以力量也不一样。有时候是没有办法救的,有时候是一定要努力去救的。这特别难以去定夺,一定要去现场才能判定怎么做,所以登山有很多人性的东西在里面。人性一方面是自私的,另外一方面也是奉献的,要经过具体的环境考验。我们常说在山里很能考验一个人,如果你不相信这个人,你对这个人不了解,你让他跟你登一座山,而且登一座8000米高的雪山,你就会更加了解这个人,因为太极致了,他会把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表露出来。
  《看世界》:王石跟你一起登了4座8000米的山,他对你有什么影响?在书中,你写过他的平和对你登山的心态有很大的改变。
  王静:王石是我登山时一个很好的朋友,我还不能用朋友来称呼他,我觉得他是我人生转折的导师之一。我的人生导师都是在我的身边影响我的,妈妈是,小学老师也是。从课本去获得知识,我觉得特别难,但从现实中获取会特别容易。我上学的时候成绩很一般,初中从农村转学到县城后数理化稍微好一点。我觉得一个人不要在乎你自己的起点在哪里,不要在乎你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只要在意你往哪里移动,你移动得有多快,它们代表了你的方向和你的学习能力,这个才是重要的。这样你的心情会很舒服,你才不会抱怨。我不会抱怨我是一个农村来的孩子,我也不会抱怨我家庭贫困。我们现在说幸福感很差,就是因为抱怨太多了。包括很多群里大家都在讨论国家大事,当然我们关心国家大事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需要做那么多评论,那么多评判,实际上这个评论就是抱怨,我觉得不需要。中国梦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每个人的梦,把自己活好了就有中国梦了。
  《看世界》:你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王静:我有一个新的计划,7 2,就是从今年12月份开始,计划在196天内去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登顶加南北两极。之所以想在196天内,因为目前这是一个威尔士男登山者所保持的纪录,我想挑战这样一个世界纪录,而女登山者的纪录则是用时11个月。这一次的行程挑战其实是很大的,首先我英语很差,但不会带翻译一起走,只会带一个会英语的摄影师,而且这么长的一个行程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我只是想不断地去确定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要我出发了,为此努力过,就足够了。
其他文献
2010年和2011年,美国无人机多次显示其“斩首”威力。2011年9月30日,美国无人机歼灭了“基地”组织有“网络本·拉丹”之称的安瓦尔·奥拉基。据报道,自从美国特种部队2011年5月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基地”组织前头目本·拉丹以来,美国无人机已经向巴基斯坦境内目标发动近百次袭击。  随着美国军事重心逐渐东移,其无人机部署的重点也开始偏向这一地区。如果其无人机的隐形能力继续增强,而中美军事关系有
庄礼伟  暨南大学教授,时事评论员  看世界:奥巴马被称为“反战总统”,为何也要在中东发起战争?  庄礼伟:奥巴马曾经获得200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他能拿到这个奖基本上是该奖评审委员会对他的一种“期许”或“鼓励”,而不是基于他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当然诺贝尔和平奖就是由几个欧洲政界人士评出来的奖,有时候他们把这个奖颁给某个人是为了推广欧洲社会里流行的某种价值观,所以他们会把这个奖颁给
继2011年6月美国富豪提出向自己加税的请求后,美国的超级大富豪共140多人又在同年11月份前往美国国会,要求给自己加税。美国富豪频频要求国家向自己多收税,为减少自己的荷包而不遗余力。这是他们的作秀,亦或是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感谢国家提高征税”  富豪们向总统奥巴马及国会领袖写了公开信和专门制作了视频。信中写道:“我们现在写信,是敦促你们将国家利益置于政治考量前,为了我们国家的财政健康和民
学术上,她是耶鲁经济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终身教授;家庭方面,她和丈夫个性契合,学术上志同道合,两人的独子是英国华威大学的经济学专家;而随着奥巴马的提名,她几乎毫无意外地将成为百年来美联储第一位女掌门人,成就事业的辉煌。她就是珍妮特·耶伦。她的世界随处可见鲜花和掌声。  爱烹饪,爱旅行  1946年,耶伦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工人阶级聚居的小区,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教师。后来,耶伦的母
足球原本应该是纯粹的,但政治却永远是足球的天敌。当乌代拿着枪对着伊拉克球员的时候,当某领导拍着桌子要求夺得冠军要求保级的时候,足球已经不再是足球了。也有人说足球就只是一场戏,但既然上场,拜托演员们能不能更入戏一点!  1/足球就像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五花八门的人都会上场表演,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2/每届欧洲杯期间,许多家庭内部都会出现矛盾。对于很多男人来说,觉可以不睡,球不能不看。  3/伊朗女子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幻想过“空手套白狼、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正如马特·达蒙和艾德·诺顿在电影《赌王之王》所表演的,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也许会把赌博这种事当成自己的“事业”,如果运气好,你也会像那个猎人一样,守株待兔,不去做其他事,就靠着大树等待猎物。对于“专业的扑克玩家”来说,那些扑克赌博网站就是他们的“大树”。每天夜以继日地耗在网上玩扑克才是他们的“正事”,他们就是依靠在网上玩扑克来谋
8月5日威斯康星州枪声又响起,致多人死伤。“步枪不杀人,杀人的是人。”于2008年发表的评论《美国禁枪,明日黄花》一文中,我引述了源自美国步枪协会的这句话。当时我供职于《广州日报》国际部,记得几乎隔一两年就要策划一次有关美国枪支管理的专题。因为每隔一段时间,美国就会发生一次较有影响力的枪击事件,也总会有人提出来,美国怎么不禁枪嘛。  这是个无解的问题,无论再发生多少次枪击案,无论“外国人”对美国有
无论在哪个领域,大师们最后的作品总是让人无比惋惜和留念,就如同限量版公仔的最后一套,错过它的遗憾似乎远比错过之前任何一套更加令人扼腕叹息。在“引退之作”这个光环的萦绕下,“最后一套”是否能够赶上或超越之前的作品设计,大多数人反而不太关心这个问题了。“一定不能错过‘引退之作’”,这样的心理往往使得大师们最后的作品市场效应火爆,无形中形成一种“引退经济”。这种“引退经济”的形成,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
初识莫言  我第一次读到莫言的作品,是刊登在1986年第3期《中篇小说选刊》上的《红高粱》,而“选刊”上的《红高粱》则选自1986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首发与转载怎么可能都在同一期上?哦,对了,那时的《中篇小说选刊》为双月刊。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妻子将那本《中篇小说选刊》扔给我的时候,指着《红高粱》对我说:“你看看吧,什么小说呀,乱七八糟。这样的作品也能入选《中篇小说选刊》?”  由于她的推荐
如果放在100年前,哪怕是放在50年前,也没人会想到,欧洲会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涉及议会、货币、外交和军事的广泛联盟。半世纪前,它还是一个军事和经济集团林立的欧洲,一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尖锐对立的欧洲。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它甚至从来没有和平过,可它就在今年——欧盟正式成立19周年之际——竟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和平奖令世人的目光再次打量欧盟:一个看似和平的欧盟内部暗潮涌动,是合还是离,是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