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约托木尔峰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055622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很多人固有的概念不同,在如今的探险旅游界,世界自然遗产——托木尔峰以及木扎特古道的名气已非昔日可比,这给东道主——温宿县发展旅游业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契机。
  2005年8月,著名作家叶辛受邀来到温宿县采风,对天山托木尔峰心驰神往。尽管时日匆匆,他无缘一见托木尔峰真面目,但是他仍然敏锐地意识到了托木尔峰对于温宿的重要意义,并著文为记:
  天山,崛起于亚洲中部,横卧我国新疆境内部分,绵延1700公里,耸立的主峰托木尔峰,高达7435.29米。它经千载风雨,历万年沧桑,雄姿不减,堪称天山群峰之王;它昂首苍穹,挺拔独秀,成为刚毅坚强的象征……托木尔峰坐落于新疆温宿县境内,乃这座古城之大幸。温宿县的各族人民,将其纯洁神圣、巍然屹立的铁峰性格,视为自己的骄傲。
  无疑,对阿克苏地区、对温宿县来说,位于其境内的这座神峰是大自然的厚赐。托木尔峰独一无二的水土孕育了这片热土独一无二的民俗与自然风情,向外部世界展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幅画卷;或许,可以预见的未来,托木尔蕴含的巨量水资源,还将成为一座真正的宝库。
  梦的起点
  出于扩大知名度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考虑,2006年9月,温宿县首次以政府名义组织、邀请了疆内和地区著名摄影家,组成10人考察队,对托木尔峰冰川展开摄影考察与采风活动。
  9月13日,考察队从温宿县城出发。
  从温宿方向前往托木尔峰的路线一般是县城至佳木镇,沿台兰河上行,过台兰河水文站至塔格拉克牧场中转,然后继续沿河(这一段河流改称为琼台兰河)上行,至库木拜什。由库木拜什向北沿河上溯,即到琼台兰冰川,越过冰川之后,将可以一睹托木尔冰峰的雄姿。
  由于托木尔峰并无与常见山峰一样明显的尖顶,而是一块凸起的台地,因此,逡巡在群峰之间的探险者往往被遮蔽了视线,很难看到它的真容。必须拉近与它的距离,并且跨越冰川的重重阻隔才能有幸目睹。这给人们对它的探索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时至今日,流传于世间的关于托木尔峰的影像资料依旧匮乏的原因就在于此。
  这一天是一个少见的好天气,天高云淡,阳光明媚,似乎预示着人人都将享有美好的前程。此时,险恶山路上的艰险跋涉,仿佛从来都是别人口中的传说。
  中午2点,考察队来到了托木尔峰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内的平台子,车队的终点就是这里,后面的旅途,需要靠马腿和人腿来完成。
  顾名思义,平台子确实是一片平坦的草场。群山环抱中,绿草如茵如梦,毡房星星点点,个中景色与童话世界颇有神似之处。
  马队于4点整到来,14匹马,两名向导,一名肉孜,一名木拉提江·买合木提。肉孜50岁,憨厚朴实,历经风霜,是常年在这片山区游牧的老牧民;木拉提江·买合木提18岁,柯尔克孜族,也很淳朴——当我们问他平时不放牧时最喜欢干什么时,他眨着眼睛,站起来比划着说:“去场部跟姑娘们跳舞最有意思……”
  因为整理装备和捆扎工作耽误了不少时间,直到将近7点半,我们才上马出发。从这一刻起,真正意义上的探索与考察迈开了第一步。
  骑马是一个大问题。在马队到来之前,领队逐一询问了每个人的马术水平,结果相当不乐观:考察队员们大多数没有在山区骑马的经验。
  尽管经验缺乏,但是大家胜在勇气十足,经过一番操练,个个都像模像样地策马前行。这给向导造成了一种严重的错觉,以为大家骑马的水平都还不错,以至于在返程中差点出了大事。
  在一片暮色中,考察队开始向远方的山峦前进。此时,晚归的羊群开始翻山越岭而来,时不时有长着长长胡须的山羊在附近山包顶上若有所思地凝视着我们;牧羊犬则围着我们的马队上蹿下跳,一心想哄骗一位骑士下马与它对垒。远方的山峦背后,渐渐有雾霭升起,牧民的毡房上,也升起了袅袅炊烟。
  这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使人心里充满了温暖,它是那么宁静,足以令人沉浸其中。
  翻过三座山,天就黑透了。湿气很重,感觉身上汗津津的,非常难受。不过,长久没有呼吸到这么鲜甜的空气,因此感到神清气爽,并不疲累。
  11点,我们赶到了宿营地。这个营地在河谷旁边的高地上,也是肉孜和木拉提江放牧路过这里时的营地。一番忙乱之后,我们搭起了四座帐篷,三大一小,恰好够10个人睡。晚饭是馕和咸菜、压缩饼干,外加鱼罐头和火腿肠,还有一瓶白酒。这对身处野外的人们来说,是相当丰盛的晚餐了。
  帐篷搭好后,领队发现肉孜与木拉提江准备在草地上露宿,赶紧把他们往大帐篷里推,一番劝说之后,肉孜与木拉提江腼腆地进了帐篷。
  终于可以躺下了,山里的第一个夜晚就这样开始了。临睡之前,我不经意地抬头看了看天,惊异地发现,山里的夜空与星光,竟然是如此璀璨。在深蓝如大海的天幕上,每一颗星星,确实犹如那无比晶莹的宝石。
  这样的夜晚与星空,让人沉醉。
  绝美山谷
  清晨7时,晨光微熹,帐篷外肉孜呼喝马匹的声音吵醒了大家。新的一天就要开始,拉开帐篷的“门帘”,清新而略有寒意的冷风吹了进来,令人顿时感到清醒了许多。
  也许是空气好的缘故,尽管这一晚我们醒来了多次,但是睡眠质量很高,没有疲累的感觉。集合在一起洗漱时,大家交换了一下感受,都怀疑夜间有野猪探营。
  肉孜与木拉提江告诉我们,这一片山区“亚通古斯,吐噜吐噜巴”(意为野猪多得很),晚上睡觉,要小心谨慎,如果发现有野猪来到营地,千万不要招惹它们,它们会自己跑开的。
  简单的早餐之后,大家与肉孜和木拉提江一起,重新把装备和食品在马背上捆扎好。
  我们这一天的目标是抵达库木拜什,那是马匹能够到达的终点,也将是我们进入冰川地区的最后一个营地。
  肉孜和木拉提江说,从这里骑马到库木拜什,需要整整一天,而且有大半天都需要在“很难走的路上”走。
  对我们来说,这或许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9点半,大家勒紧了自己身上的腰带和胯下战马的肚带,精神抖擞地策马前行。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按照预定的行程,当天的路线依旧是沿琼台兰河谷上行,途经大皮牙孜和小皮牙孜。先在小皮牙孜休整,随后一路疾行赶到库木拜什。
  刚开始的一段路非常舒适,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经是林场,因此修筑有简易的木道。木道在林间蜿蜒穿行,一直盘旋到远方的山梁。后来,由于设立了保护区,林场被撤销,道路不再经常修护,加上山体经常滑坡,这段木道终于被废弃了。
  如今,这段平坦的木道上已经长满了绿草,策马前行在这松软的草地上,感觉轻松而惬意。座下的马匹在这样的草地上,也总是禁不住奔跑的欲望,需要时刻勒紧缰绳。
  从营地一路沿河畔台地前进,满眼是郁郁葱葱的塔松和灌木,间或还分布有叶色金黄的山杨,树林旁绿草如毯,树林内山泉淙淙,在近处青色的山峦与远方洁白的雪峰以及蔚蓝的天空衬托下,大地显出了一种辽阔而又精致的美,如诗如画,如幻如梦。
  如诗如画的松林美景于小皮牙孜终止,平坦的木道也消失了踪影,下一个目标是大皮牙孜。在大、小皮牙孜之间,是令我们这样的初级骑手胆战心惊的一段山路。
  由于地势渐高,道路逐渐远离了河畔,而是在山梁间穿梭。山道崎岖,侧临深谷,最狭窄之处,仅有一马屁股的宽度。过这样窄的山口时,必须脱开一侧脚蹬,把腿抬起来,否则就有可能被马拖着夹在岩石与马肚之间,把马挤下山路。
  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经过一个非常狭窄、将近30°的向上的山口时,座下那匹壮实的枣红马驮着我,猛力一蹿,我的左腿狠狠撞在了突起的山石上,剧烈的疼痛中,我下意识地缩身抬脚,蹬住了山岩,却不料这一蹬让马匹一个趔趄,后蹄打滑,差点坠下山谷。
  这次的险情让我出了一身汗。此后骑马前行时,处处小心谨慎,终于没有出现第二次险情。到宿营地后,我卷起裤腿才发现,就是这么一次很轻微的碰撞,竟然让我的腿部膝盖骨下裂了一道血口,还蹭掉了小孩巴掌大的一块皮。
  这段山路上还有很多地段坡度很大,而另一边就是陡峭的深谷,道路狭窄,坡度极大,一侧的深渊又在虎视耽耽,这对于牧民们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骑马经验的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战战兢兢的。一路上,其他队员也出现了不少险情,大家更是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
  下午5点左右,在大皮牙孜经过简单的休整之后,我们起程前往库木拜什——此行的最后一个营地。
  这段路程非常难走,基本上是在河滩里绕行。发源于琼台兰冰川的琼台兰河在这个季节里的水量并不大,与山路比起来,从河滩里走显然是一条捷径。
  但是河滩里基本没有路,除了肉孜和木拉提江,我们看不出来哪里能走,哪里不能走。好在乱石密布的河滩内还有一些沙地,可以看见前队的蹄印,不至于迷路。
  河道有的地方很宽,因为落差比较大,石块之间相互撞击的石粉掺杂在水中,使河水呈现出乳白色。
  行走在河滩中,我的马似乎很吃力,渐渐与大队拉开了距离,等到大队人马转过一个夹角,前方大队顿时失去踪影。此时,阳光已经不再那么热烈,四周的大山静寂无声,身边的河水轰鸣飞驰,河谷中的冷风吹在身上颇有几分寒意,不禁令人兴起凄清之感。
  走出这片河滩再度回归山路之后,我们发现松林不再那么茂密,逐渐稀疏,而且渐渐冷了起来。
  在大皮牙孜休整时,肉孜和木拉提江提出不能再向上走,而是就地过夜,“上面没有马吃的草,路也不好走,到地方天就黑了,马队回来的话太危险”。
  但是,如果在这里休息一夜次日上山,显然会耽误拍摄的进度,尤其是耽误清晨时分的拍摄。经过简短的商议,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尽快赶路。
  渡下了河滩又翻上山梁之后,我们终于抵达库木拜什。肉孜显然对这里很熟悉,轻车熟路地带领我们来到了一个坐落在冰碛垄上的小小的凹地上,这里地势平坦,有水源,可以避风,而且地方足够大,足够扎起四座帐篷,也是牧民们经常宿营的营地之一。
  这里已经到了冰川的前端,我们的脚下,就是被一二米厚的沙土、砾石掩埋的巨大冰层。由此向北,就是著名的琼台兰冰川——那就是我们要征服的目标。穿过琼台兰冰川之后,托木尔峰将向我们展现它雄伟的身姿。
  冰川纪行
  双足踏上琼台兰冰川的冰层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这是9月15日,这一天,在冰碛垄上长达12个小时的艰难行走,令人感觉时间被无限延长,对考察队的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漫长的一天。
  山区清晨的天空一般非常晴朗,为了赶上清晨的好光线,头天晚上大家决定要尽早出发。6时许,营地里就忙碌起来了。
  走出帐篷,清新、鲜甜而带着一股子冷冽劲儿的空气扑面而来,令人在一瞬间就精力十足。山里的空气总是那么清新,即使在这海拔3300米的冰川地带,这略显稀薄的空气的质量也不知强过城市多少倍。
  清晨8点,大家准时出发。此时,太阳尚未升起,正是山间行路的好时间。
  如果从空中俯瞰,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些冰碛垄,就如同藏身山间的冰川巨龙的爪尖。像托木尔峰周边的众多冰川一样,琼台兰冰川的流动性也很强。千万年来,冰川两侧的山体在冻融作用下,岩石不断崩塌滚落,最终堆积在山谷中的冰层之上,使山谷变成了乱石平原。随季节前伸或者退缩的冰层,又一步步将这些碎石运往地势更低的河谷。
  这样的运动一直在进行,在分布有暗河的局部,水流的冲刷使一些地方不断塌陷,高出暗河的乱石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呈条垄状分布,就形成了我们脚下的冰碛垄。
  我们从营地出发后分成两路前进。一路下到冰河上,沿河上行;我们这一路,沿着山脚上行。
  道路非常难走,或者说,这里根本没有路,有的只是盘羊和牦牛的蹄印,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乱石。一川乱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更大的石头,甚至像一座小山包。   在乱石间穿行很耗费体力,基本上是在石尖上跳舞。走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失去了耐心。这样跳着走,尽管速度比较快,但是体力显然无法支撑,而且此时,前方的山体出现了一个巨大而又光滑的斜切冰面,显然是山体崩塌后形成的,要绕过去,必须下到河滩然后再上山。前方探路的队友叫住了我们,建议我们下到河谷中,沿河谷上行。
  从这里俯瞰河谷,距离颇远,河滩似乎显得非常平坦,而且另一队人走得很快,我们决定也下河滩。
  然而,下去后我们才发现,在这里行走的艰难程度比山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是乱石狰狞,冰层嵯峨。由于沙石细碎处有可能分布有冰洞,我们只能在乱石间顺着冰溪上行。
  这条山谷看起来经常迎接人类的到来。10点多,我们在乱石间发现了第一个“专业路标”,这个路标被几块脸盆大的石块围压着,在巨石上放得很稳当,从外形看显然不是牧民制作的。联想到出发前所看的一篇探险日记中,曾经提到2006年8月曾有一支地质考察队来这里考察,或许这个路标正是这支考察队留下的。
  沿冰溪一路上行,我们发现了四五个这样的路标,可以肯定,有人曾经从这里直插冰川腹地。
  路标的发现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错觉,认为前往冰川仅此一条路。在后来临下山前,我们遇到了在我们之前进山的几位户外探险爱好者。他们也是从我们所在营地的位置出发前往冰川,但是他们从河谷平原的另一边上行,“那条路很好走,比较平坦,不需要爬上爬下。”他们说,如果从那条路去冰川,半天就可以走到近前。
  中午12点半,我们到达西台兰冰川的冰舌部位。这里已经能够看见高耸在河谷中的冰体了。资料上说,东台兰和西台兰冰川都是发育完整的现代型冰川,流动性很大,夏季消融明显。
  站在高坡上俯视冰川,如同欣赏立体的山岩。由于反复融化和冰冻,细碎的沙粒被包含在冰层中,使多数冰体都呈现出灰黑色。但是在这灰黑中,交错的水流形成了复杂的纹路,冰层之间也因为阳光的消融而互相交错,这使巨大的冰体表面形成了如同页岩一样的纹路。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座座冰山列阵以待,如同接受检阅的巨人。
  继续前行,不久,我们追上了正在休息的第一队。
  随后的一段路非常危险。那一片地区,由于河滩被巨石拥塞,无法通行,我们只好爬上山,在陡峭的满是虚土、碎石的山梁上侧行,头顶上,就是探出山岩、看上去似乎摇摇欲坠的山石。没有路,只能踩着前人的脚窝走,并且得一步步把脚窝踩实了才敢迈开步伐。因为坡度很大,在侧身前行时,需要两手着地支撑,否则难以保持平衡。
  在这段路上只要有一步踏错,当真是千古恨事。因为身下几十米处,就是轰然作响的冰河。
  中午3点,我们到达巨石平原的尽头,从这里爬上了一条高大的冰碛垄,海拔高度是3525米。向前500米左右,就是没有巨石的冰面。
  这是一个山口,正前方就是著名的台兰峰,山峰两侧是洁白的东、西台兰冰川,遥望冰川,如同波涛翻滚的海洋,晶莹的冰面层层叠叠,如潮似涌,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
  根据资料和有关描述,站在这里,如果天气晴朗的话,可以看见托木尔峰的上半部。
  但是,很不幸的是,这时天气也已经变了,大堆黑云在天空聚集,光线暗淡了不少,山谷间顿时平添了一股肃杀的气氛。这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如果要穿过冰川,当天肯定无法回到营地。形势至此,只有返程一途。
  返程依旧是劳累,大家行走的速度减慢了不少。
  动身前,我们简单地吃了随身带的馕和榨菜,以山间冰水解渴,那可是不用做广告的真正的冰川水。一路上,联想到留守营地的领队反复保证会有胡萝卜稀饭喝,真是归心似箭。进山仅仅三天,大家的脸上都起了皮,嘴唇也裂了口,都很想念胡萝卜的清香和甘甜。
  山里的天黑得早,金秋9月的天,仅仅5点多已经显现出一派苍茫暮色。穿行在巨石阵中,耳旁的冰河涛声如雷,眼前的路途艰难而又遥远。
  无论多难走,也必须走。一旦天黑,在犬牙交错的乱石丛中或者是山梁上行走,会非常危险。不幸的是,天很快就要黑了。
  馕和榨菜产生的热量很快被消耗殆尽,尽管身上很冷,我们却始终没有停步。但是,也许是我们有些大意,没有想到应该保持队形,出发不久,队伍就走散了。
  我和来时的队友依旧在一队,走在整个队伍的前面。7点左右,我们到达了上午下河滩前的那条冰碛垄,为免迷路,我们爬了上去,准备沿原路返回。
  暮色越来越重。我们三人排成一线,我在最后。我们起先尚可遥相呼应,但是转过了几堆大石后,也互相失去了联系。这里的巨石很多,三绕两绕,就失去了对方的踪影。
  根据行程判断,此刻离营地应该已经很近,因此我并不着急,只管一路疾行,希望能赶上他们。但是,直到我感觉已经越过了营地,依旧没有看见他们的身影。这时天还没有黑,着急中,我爬上附近最高的一座小山包,终于看见了队友,他们已经走到另一条冰碛垄上了。
  会合后,我们很快返回了营地。这时是8点50分,天色已黑,仅余微光,而除了我们三个之外,还没有一个人回来。
  留守营地的领队已经煮好了一大锅胡萝卜稀饭,我们却没有心思吃。大山沉寂,山风呼啸,远处只有冰河的涛声,听不到晚归者的呼喊。
  等到9点半,依旧没有一个人回来,经过商议后,领队和一名队友带着头灯去接应其他人,我留下来陪另一名队友——当天的体力消耗太大,加上受了凉,他已出现了高烧症状。
  等他躺进睡袋,我走出了帐篷,一天的劳累过后,汗水浸透了内衣,在这样的寒冷天气里,无法端坐,我在营地间转着圈,间或给篝火加些柴。
  天很冷,夜已黑透,风中,山谷间回荡着阵阵呼唤。10点多了,依旧没有人回来。
  这是艰难的时刻。
  10点半,我们终于听见了回应的呼声。在山谷里,他们看见了高坡上的灯光。
  20分钟后,他们接近了营地。   10分钟后,他们走进了营地。
  借着头灯和手电筒的光亮,我们吃完了满满一锅胡萝卜稀饭。
  饭很香……让人想起了远方温暖的家,还有亲人的面庞,想哭。
  实在太疲劳,吃完饭,照顾发烧的队友吃过药,大家纷纷钻进帐篷休息。营地里一片寂静。
  这一天,我们在冰碛垄上爬行了12个小时,来回大约有30公里,却没有见到托木尔峰。个中缘由,在于我们经验欠缺:首先,这个营地距离冰川太远,一天的往返脚程显然无法抵达更近的地区拍摄;其次,天气多变,无法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期望托木尔峰能露出真容。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的营地应该搬到今日行程的终点,从那里穿越冰川,然后拍摄托木尔峰。
  此时,夜空显露出了漫天的星光,灿烂的银河如同倒挂的珠链,在高远的天幕上熠熠生辉。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千年前,当王勃在滕王阁上挥笔写下这两句诗词之时,他脑海里浮现出的,一定是如同今晚一样的灿烂星空。
  大雪迷川
  16日,接近中午时分,四位早先进山的游客探访了我们的营地,建议我们次日去冰川选择另外一条路。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如果没有意外,明日我们将从乱石平原的另一边前往冰川。
  夜已深,我却一直睡不着,头也痛得厉害。营地的海拔高度不到3300米,应该不是高山反应。
  起风了,风很大,帐篷一直在晃,外面下起了雪。雪初起时,尚是细细碎碎的雪粒,扑打在蓬布上敲击出细密的鼓点,渐渐地,鼓点声听不见了,我掀起帐篷的门帘一看,发现外面已经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
  直到凌晨3点,我依然睡不着。就在这时候,我听到帐篷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这脚步声时断时续,但是一直围绕着我们的帐篷,终于停在了我们的帐篷外。透过微微的光亮,可以看见一个黑影的轮廓。
  是野猪来了。我们与它的距离,估计不足1米。确切地说,可能就隔着两层篷布。我甚至听到了它在噼噼啪啪地呼扇耳朵。
  野猪的身影动了一下,似乎向我们的帐篷又靠近了一些。一名醒来的队友见状大喝一声,我则顺手抽出放在枕边的裤子抽在了篷布上。野猪显然吃了一惊,猛然向后一跃,跑了开去。
  过了一会儿,外面没有了动静,我们重新倒头大睡。这一番折腾之后,我居然很快就睡着了。
  清晨8点,天色已经放亮,但是大雪却没有停歇,我撩起篷布看了看,雪已经下了快20厘米厚,而且似乎越来越大。
  雪太厚,把两层篷布的帐篷压得紧贴在了一起。用手一弹,一大块雪就顺着篷布滑了下来。
  起来洗漱完毕,大家查看了一下营地的情况,幸好野猪没有造成什么损失。看来它只是来查看一下它的领地而已。
  早晨,为了做饭,我们忙乎了近两个小时。雪太大,头天打来的柴禾都已经被泡湿,很难点着。好在我们终于烧开了一大锅水,终于吃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
  这场雪实在太大,在这样的天气里继续昨天未竟的事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吃完早饭后,大家都在盼着雪停,迎来的却是一次次失望。
  看不清周围近在咫尺的山峰,因为雾很大,我们处在云雾里。大雪一直飘飘扬扬地飞舞着。
  下午5点多,地面上厚厚的积雪足有二三十厘米。突然,我们居住的帐篷闷热和亮堂了起来,大家纷纷跑出帐篷,原来大雪停了,天空放晴了。
  不远处,深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大片白云,洁白的雪山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脚下的琼台兰河谷冰川、冰墙林立,由于被积雪覆盖,冰川看起来更加宏大、深邃。我下到琼台兰河谷冰川边上,听见河谷冰川深处传来阵阵巨大的冰断裂的声音——这是一条运动不止的冰川。而我们营地对面100余米的山峰另一侧,也传来了极似阵阵雷声的轰鸣,可能是山里刚刚下的大雪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发生了雪崩。还好,我们选择的营地很安全。
  虽然已近傍晚,但是雪后天晴的冰川雪景还是激起了大伙的兴趣,纷纷摆开阵势拍起了雪景。
  拍完雪景,天色就暗淡了下来,一天又要过去了。大家的心情都很糟糕:这场意外的大雪将完全遮蔽琼台兰冰川,在冰面上行走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等到雪化,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即使雪化了,冰川上也依旧难以通行,而我们预定的返程日期就在明日。因此,这场大雪实际上已断绝了我们穿越冰川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断绝了我们亲眼目睹托木尔峰的可能性。
  回想前一天,我们在冰碛垄上爬行了12个小时,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却要这样与托木尔告别,真是心有不甘。
  返程
  一晚无事,清晨9点,大家起床。出帐篷后,我们发现这一天竟然是如此晴朗。天空湛蓝如洗,没有一丝云彩,是个罕见的大晴天。
  估计在中午12点左右,肉孜和木拉提江才会带着马队到来,因此还有一上午的拍摄时间。由于体力还没有恢复,我们都留在营地里,只有两名队友去营地附近的小台兰冰川拍摄。其余人在营地附近拍小景、休息、做饭、聊天。
  我则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四肢伸展在一块巨石上晒起了太阳。在剧烈的体力透支之后,这无疑是至高享受。
  12点整,马队到了营地,我们顿时忙碌了起来。
  在明亮、温暖的阳光烘烤下,山谷阳坡上的雪融化了大半。我们的营地里,也是一片泥泞。幸好人多,不一会儿就收拾完毕,整队出发。
  就这样与琼台兰冰川、与托木尔峰告别了,临走时,大家在这里拍摄了一大堆合影。
  中午4点半,到达大皮牙孜。按马程计算,大约走了10公里山路。当天,我们在此扎营。终于又见到了草甸、松树,还有牧民的小屋。这时,阳光也很温暖,大家赶紧把睡袋拿出来晾晒。躺在松软的草地上,感觉与库木拜什的营地有天上、地下之别。
  晚上,领队与牧民接洽,花150元买来了一只小山羊,就着河里的冰川水煮了一锅手抓肉。在对于羊肉滋味的美妙回味中,大伙儿沉沉睡去。
  次日继续下行。本以为这样的旅程就要结束,没想到上午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险情。
  从一段陡峭而狭窄的山路下行时,我们牵着马正小心翼翼地前行,忽然听到急促的马蹄声冲我奔来,转头一看,一名队友左脚被卡在马蹬里,身子拖在地上,被狂奔的马拖着向我们冲了过来。他双手下意识地抱着头,大叫着,被马拖着横冲直撞,马的后蹄就在他的脑袋前翻飞,是否被踢中也看不清楚,但是他的身体却不断撞击到坚硬的岩石上。
  马的速度非常快,一下就冲到了我们面前。山路太窄,两匹马错身时,另一名队友差点被挤下山,幸好他一把拽住了缰绳。同时,他还没忘记伸手去抓惊马的缰绳,却没有抓到。转眼间,惊马拖着队友冲到了我面前,惊惶中,我试图牵过我的马挡住惊马,却被惊马一下撞开,我也摔倒在地。
  惊马冲过我后,就到了坡底,马的速度慢了下来,但是我在后面清楚地看到,那名队友被抛了起来,肩背狠狠地砸到了一块突起的大石上。
  此时,前队已经看见了这一幕,包括肉孜和木拉提江在内,都赶紧冲上前去拦,惊马终于停了下来。
  只见那位队友脸色灰白,在地上无法动弹,我们赶紧把他扶起来放平。好在他并没有昏过去,一两分钟后,就睁开了眼睛。回想刚才那心惊肉跳的一幕,惊马拖着他狂奔了大约50米的距离,先上坡后下坡,其间乱石密布。在这种情况下,他身上没有什么大伤,仅仅多处擦破了皮,堪称幸运。
  休息了半个多小时,他终于恢复了元气。喝了两口水后,这位颇有些燕赵之风的南方小伙游目四顾,神目如电,大喝道:“谁有烟?来一根……”
  于是,大队人马继续前进。
  下午5时许,我们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平台子。这一天,是9月17日。
  考察结束了,除了天气原因,我们与托木尔峰无缘相见之外,整体的拍摄成果很丰富。这一趟,摄影家们不虚此行,收获颇丰。
其他文献
通过设置不同基质配比处理,筛选出较适合酸柚苗的基质配方,为无籽蜜柚优质砧木繁育提供理论依据。以椰糠、表土、甘蔗灰和菜籽饼为原料,按不同体积比配制9种栽培基质进行容器
建立了顶空-GC/MS联用分析地表水中的苯系物的方法,并对实际水样进行了分析。各目标物的线性回归R值均大于0.999,MDL为0.08-0.341xg/L,RSD为2.6%-4.8%,回收率为91.7%-103%。
芳香胺及其衍生物是环氧树脂十分重要的一类固化剂,纯度是其最主要的指标。本文对酸碱滴定法测试芳香族胺纯度的原理进行探讨,建立以E对V滴定曲线的一阶导数法求取终点测定芳
目的:探讨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医疗机构的祝角出发,提出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的对策建议。方法:以企业管理的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作为分析方法,结合医疗机构目前医疗嚣械风
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庭审判的重要环节。证人有出席法庭审理才能将影响证人证言证明力的各种因素予以澄清,诉讼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证人出庭率低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溪洲竹枝词》描写了当时渝、湘边区土家族人踏歌起舞的热闹场面,如今时过境迁,酉阳天天盛况依旧。
一  2009年8月19日,是父母亲金婚纪念日。4月12日,我和家人陪同父母到西站拍摄纪念照片。下午5点多,雒鹏来电话,说著名汉学家、法国国家科学院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所长罗端及汉学家徐丹教授莅临兰州,晚上可以一叙。法国汉学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我读过伯希和的《蒙古秘史》,当时正读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由于写敦煌题材小说,也对沙畹、马伯乐等汉学家有过了解。现在,他们到兰州,有种故人来的
目的:建立一种光催化-电化学联用测定水中对氟苯甲酸含量的新方法。方法:在Pt/TiO2存在下,光催化降解水中少量对氟苯甲酸,采用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法,测定光催化降解对氟苯甲酸2h时产
针对响水县苗圃现状,总结了苗圃管理措施,包括加强重视与资金支持、建立考勤制度、签订责任状、不同阶段管理等.以期提高响水县苗圃的市场竞争力。
建立了一种以容量瓶为萃取容器的液一液小体积萃取GC—MS快速测定地表水中硝基苯类、氯苯类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适用性广和试剂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