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当今的传媒竞争日益白热化,报纸要做出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应战。传媒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自我展现”。因此,对报纸来说,一篇报道中的标题则是读者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方天地的路牌。新闻标题魅力的有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通过新闻标题所采取的修辞方式来进行结构全文,列举了制作新闻标题时采用的修辞方法及当今还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标题;制作;修辞手法;创新
当今的传媒竞争日益白热化,面对这样残酷的竞争,报纸要做出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应战。新闻标题的成功制作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手段,但新闻标题具有的作用和所产生的效果让人不得不对其再深入的研究。传媒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自我展现”。因此,对报纸来说,一篇报道中的标题则是读者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方天地的路牌。新闻标题魅力的有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条精彩的标题不仅要揭示出新闻事实的内容,还应该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新闻标题富有生动性,除了要做到准确、鲜明、简洁这三条基本原则外,在提炼标题和措辞的过程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当其冲。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引言》中提到“修辞,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①在传情达意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而调整语词的这种修辞手法则是传统修辞学的重要内容。修辞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修辞手法若运用恰当,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简洁鲜明,出神入化,反而会让读者更觉得贴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比喻
比,以此物喻彼物,运用形象具体的事物来比喻与其相似的事物。通过比喻可以用具体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和描写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使人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用好比喻这一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如:
《锦州的“祥子”读博士》载自2009年4月29日《辽宁日报》。文章讲到以蹬三轮车载客为生的蔡伟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记奋战在雪域高原国防施工一线的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载自2010年11月16日《解放军报》。本文是一篇颇具特色的事迹通讯,该团官兵常年战斗在高海拔的雪域高原,担负着繁重的国防施工任务,官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高原书写了一曲献身国防工程的时代壮歌。标题中运用“英雄树”这个比喻说法,采用细节刻画和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生命禁区”一群有血有肉的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和情感世界,读后浓烈的英雄气息扑面而来。
《“国王”登基 “天鹅”上位》载自2011年3月1日《羊城晚报》。《羊城晚报》在报道第83届奥斯卡奖开奖中,配上四位获奖者的图片,并使用了《“国王”登基 “天鹅”上位》这一标题,新闻的视觉性大大增强。标题中以演员获奖称之为“登基”与“上位”,形象地表明了获得此项殊荣的尊贵性。且将演员与其主演的影片结合起来,科林·弗思凭借《国王的演讲》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因此称其为“国王”登基。而娜塔莉·波特曼则以《黑天鹅》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所以说是“天鹅”上位。这一新闻标题包含的信息含量都足以顶替几百字的新闻报道,简练又不失生动性,让人的眼球不得不为其停留。
2.拟人
比拟这一修辞手法通常借助人的想象力,把物写成人或把人写成物这样的方法,使得描写优美、有趣。如: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湿地》载自2010年8月5日《中国绿色时报》。文章讲述湿地破坏这一典型事件。标题中将湿地拟人化,湿地遭到破坏如同人受了伤害一样,赋予了它“受伤”这一涵义,让读者读完后有一种湿地也会“痛”的感受,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引人深思。
《美国一些企业“断臂”求生震动洛阳经济界(正题)》载自2000年12月15日《洛阳日报》。此报道是美国麦斯克公司为收缩战线,果断卖掉在洛阳合资企业,这样的“断臂”之举反而让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好好转。在这个标题里,将美国企业拟人化,将合资企业比喻成是“臂膀”,卖掉合资企业这种方式拟化为“断臂”,既有拟人,又含比喻,新颖、醒目,读来令人深思。
《南方周末》第1406期中的一篇报道,题为《“飞”到外省的土地》。初看这一标题时,读者就很容易被其所吸引——土地怎么会飞呢?是省与省之间的土地纠纷吗?还是有关于土地的流失?一个个的问号在读者心中冒了出来。这一标题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要往下阅读。“飞地”是指那些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又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文中指出,河南范县的县城在山东省莘县的辖区范围内。这被称为“飞地”,而中国境内,河南与湖北、上海与江苏、安徽与江苏等省之间,都有土地“飞进飞出”。一个“飞”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地将“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表现出来,生动说明设在省外的土地如同“飞”走一样。同时,“飞”字还蕴含着“飞地”这一意思。在这一标题中,不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双关语,让读者不得不为之心动。
3.反复
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就是为了强化一种思想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将标题中的单词或词语重叠使用,增强效果。如:
《救援!救援!千军万马进发北川》载自2008年5月14日《绵阳晚报》。本篇报道是写于5月12日特大地震后,从标题中就可感受到现场感和救援的紧迫,很具张力。在记叙灾难的同时,巧妙扩展开去,升华人间大爱,讴歌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英雄气概,使作品颇具史料价值、思想性和时代意义。
《杜丽,杜丽,“杜”过难关更美丽》来源于2008年8月15日的《科技日报》。该标题运用反复的手法同时将运动员的名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形象而生动地表明了新闻事实——在9日卫冕失败后,休整了4天,这位倔强的山东姑娘杜丽卷土重来,最终成为奥运赛场上的王者。
可见,标题要制作得生动、新颖,就需要具体、形象,最好带点文采。报纸标题上常用的修辞手法并不止上述几种,还有如:双关、排比、衬托、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标题纲举目张,光彩照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词句修饰得更为生动,更为感人,更为优美,给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了“强势”的好标题,准确表达了新闻要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吸引读者!
当然,我们在提倡标题生动、新颖,并不等于猎奇,在使用修辞时,也要注意避免为了创新而选用冷僻不当的字和词。在《潘多拉盒子,或者阿拉丁神灯——“美学冲击力书系”总序》中陈望衡说道:“我们总习惯于认为,历史是以一种平和、有序、可理解的方式在理性的堤岸之内缓慢流淌的……”②如今,我们却感受着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在这样的改变中,我们固有的观念也被连根拔起,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的审美力也在经受着考验。新闻标题的制作也存在着留给读者的冲击。尽管有很多我们乐于称道的好标题,但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过于“张狂”的标题,而恰恰是这些标题所代表的新闻事件最能引起传媒的“肆虐的狂欢”。(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引文注释: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1,(1);5
②陈望衡.潘多拉盒子,或者阿拉丁神灯——“美学冲击力书系”总序,吴志翔.肆虐的狂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2);1
关键词:新闻标题;制作;修辞手法;创新
当今的传媒竞争日益白热化,面对这样残酷的竞争,报纸要做出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应战。新闻标题的成功制作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手段,但新闻标题具有的作用和所产生的效果让人不得不对其再深入的研究。传媒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自我展现”。因此,对报纸来说,一篇报道中的标题则是读者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方天地的路牌。新闻标题魅力的有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条精彩的标题不仅要揭示出新闻事实的内容,还应该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新闻标题富有生动性,除了要做到准确、鲜明、简洁这三条基本原则外,在提炼标题和措辞的过程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当其冲。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引言》中提到“修辞,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①在传情达意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而调整语词的这种修辞手法则是传统修辞学的重要内容。修辞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修辞手法若运用恰当,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简洁鲜明,出神入化,反而会让读者更觉得贴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比喻
比,以此物喻彼物,运用形象具体的事物来比喻与其相似的事物。通过比喻可以用具体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和描写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使人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用好比喻这一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如:
《锦州的“祥子”读博士》载自2009年4月29日《辽宁日报》。文章讲到以蹬三轮车载客为生的蔡伟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记奋战在雪域高原国防施工一线的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载自2010年11月16日《解放军报》。本文是一篇颇具特色的事迹通讯,该团官兵常年战斗在高海拔的雪域高原,担负着繁重的国防施工任务,官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高原书写了一曲献身国防工程的时代壮歌。标题中运用“英雄树”这个比喻说法,采用细节刻画和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生命禁区”一群有血有肉的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和情感世界,读后浓烈的英雄气息扑面而来。
《“国王”登基 “天鹅”上位》载自2011年3月1日《羊城晚报》。《羊城晚报》在报道第83届奥斯卡奖开奖中,配上四位获奖者的图片,并使用了《“国王”登基 “天鹅”上位》这一标题,新闻的视觉性大大增强。标题中以演员获奖称之为“登基”与“上位”,形象地表明了获得此项殊荣的尊贵性。且将演员与其主演的影片结合起来,科林·弗思凭借《国王的演讲》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因此称其为“国王”登基。而娜塔莉·波特曼则以《黑天鹅》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所以说是“天鹅”上位。这一新闻标题包含的信息含量都足以顶替几百字的新闻报道,简练又不失生动性,让人的眼球不得不为其停留。
2.拟人
比拟这一修辞手法通常借助人的想象力,把物写成人或把人写成物这样的方法,使得描写优美、有趣。如: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湿地》载自2010年8月5日《中国绿色时报》。文章讲述湿地破坏这一典型事件。标题中将湿地拟人化,湿地遭到破坏如同人受了伤害一样,赋予了它“受伤”这一涵义,让读者读完后有一种湿地也会“痛”的感受,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引人深思。
《美国一些企业“断臂”求生震动洛阳经济界(正题)》载自2000年12月15日《洛阳日报》。此报道是美国麦斯克公司为收缩战线,果断卖掉在洛阳合资企业,这样的“断臂”之举反而让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好好转。在这个标题里,将美国企业拟人化,将合资企业比喻成是“臂膀”,卖掉合资企业这种方式拟化为“断臂”,既有拟人,又含比喻,新颖、醒目,读来令人深思。
《南方周末》第1406期中的一篇报道,题为《“飞”到外省的土地》。初看这一标题时,读者就很容易被其所吸引——土地怎么会飞呢?是省与省之间的土地纠纷吗?还是有关于土地的流失?一个个的问号在读者心中冒了出来。这一标题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要往下阅读。“飞地”是指那些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又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文中指出,河南范县的县城在山东省莘县的辖区范围内。这被称为“飞地”,而中国境内,河南与湖北、上海与江苏、安徽与江苏等省之间,都有土地“飞进飞出”。一个“飞”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地将“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表现出来,生动说明设在省外的土地如同“飞”走一样。同时,“飞”字还蕴含着“飞地”这一意思。在这一标题中,不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双关语,让读者不得不为之心动。
3.反复
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就是为了强化一种思想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将标题中的单词或词语重叠使用,增强效果。如:
《救援!救援!千军万马进发北川》载自2008年5月14日《绵阳晚报》。本篇报道是写于5月12日特大地震后,从标题中就可感受到现场感和救援的紧迫,很具张力。在记叙灾难的同时,巧妙扩展开去,升华人间大爱,讴歌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英雄气概,使作品颇具史料价值、思想性和时代意义。
《杜丽,杜丽,“杜”过难关更美丽》来源于2008年8月15日的《科技日报》。该标题运用反复的手法同时将运动员的名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形象而生动地表明了新闻事实——在9日卫冕失败后,休整了4天,这位倔强的山东姑娘杜丽卷土重来,最终成为奥运赛场上的王者。
可见,标题要制作得生动、新颖,就需要具体、形象,最好带点文采。报纸标题上常用的修辞手法并不止上述几种,还有如:双关、排比、衬托、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标题纲举目张,光彩照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词句修饰得更为生动,更为感人,更为优美,给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了“强势”的好标题,准确表达了新闻要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吸引读者!
当然,我们在提倡标题生动、新颖,并不等于猎奇,在使用修辞时,也要注意避免为了创新而选用冷僻不当的字和词。在《潘多拉盒子,或者阿拉丁神灯——“美学冲击力书系”总序》中陈望衡说道:“我们总习惯于认为,历史是以一种平和、有序、可理解的方式在理性的堤岸之内缓慢流淌的……”②如今,我们却感受着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在这样的改变中,我们固有的观念也被连根拔起,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的审美力也在经受着考验。新闻标题的制作也存在着留给读者的冲击。尽管有很多我们乐于称道的好标题,但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过于“张狂”的标题,而恰恰是这些标题所代表的新闻事件最能引起传媒的“肆虐的狂欢”。(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引文注释: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1,(1);5
②陈望衡.潘多拉盒子,或者阿拉丁神灯——“美学冲击力书系”总序,吴志翔.肆虐的狂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