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与民间文化的对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shei5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秦腔》以对日常生活的书写描绘了乡土中国民间文化在现代化与传统的对接中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与最终失落的苍凉图景。书中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对民间文化的思考及乡土中国命运的选择都展现了极为丰富的民俗学内涵。秦腔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折射出的是整个民间文化的困境,而民间文化作为乡土中国生存的氛围势必会引起人们的生存困境与迷茫。传统民间文化在与现代化碰撞的过程中该何去何从,成为《秦腔》所探讨的深刻话题之一。
  关键词: 现代化 民间文化 碰撞与对接 《秦腔》
  贾平凹的《秦腔》初入文坛便引起了评论家极大的兴趣,在现今充斥着商业利益与资本角逐的时代,这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力作,反映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与传统夹缝中的尴尬生存境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探讨与深思的话题。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思想的异变,引发了当代人价值观乃至人生观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在与乡土中国传统的对接中与之发生的碰撞与冲突在贾平凹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小说的成功更要归功于作者高明的叙事模式和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他一直是一个叙事的好手。这部小说以反“宏大叙事”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作者曾在《秦腔后记》里写道:“我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1],以“清风街”日常生活的琐碎故事片段连缀结构全篇,根据一个非常态的叙述者——疯子引生可见或不可见的最为日常化的真实传达出当代乡土中国的人性疑难和生存困境。日常生活是一个时代真正的“肉身”,对于表现当代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疑惑与焦虑,这种“肉身”的赤裸呈现更是极为必要。这种真正触及底层乡土生活、生活化、民间化的写作形式不可避免地为《秦腔》这部小说打上了民俗学的烙印。秦腔这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较量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末路,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现代化发展的思考,更加深了我们对于乡土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及我们日渐失落的赤子情怀的反思。对于积淀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民俗文化的呈现使得小说在主题表达上更有力度,作品中流露出的无奈与焦虑、乡土中国的悲凉都因为民俗文化的没落与消亡而更加让读者触目惊心。
  一、秦腔的失落:现代化与传统的碰撞与对接
  民间文化与文学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间文化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或展现风土人情,或寄寓作家的思想,或以某种结构全篇的意象需要出现,极大地丰富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各种民间文化在文学作品的发掘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层面都有着广泛的意义。
  小说中秦腔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随着夏天智的死而逐渐没落与消亡,秦腔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兴了唱,不高兴了也要喊几句秦腔,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洗涤。我们不难发现,通读全篇衰亡已经是秦腔不可更改的命运。可以说,从作者以秦腔命名小说起就已经注定了秦腔的悲凉命运,因为秦腔与乡土中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民俗文化之所以存在的关键所在,传承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化对传统的剥夺与残害导致的人们对生存现状的疑虑与焦虑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沉淀已久作为隐形文化存在的秦腔也摆脱不了这种衰颓的厄运。
  当现代化的“文明之风”吹醒了清风街的人们,金钱利益的角逐便开始了,这个淳朴、“不拘小节”(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粪便等)的乡村开始焦虑了。于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物质至上,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夏君亭为代表的一代)必然要与老一辈“视土地如命”的观念(以夏天义与夏天智为代表的一代)发生激烈的冲突,这其实是两种文化冲突最直接最外在的表现。秦腔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种矛盾的牺牲品。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受众对流行歌曲的喜爱,秦腔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不合时宜,连老一辈的艺术家都被指责:“你咋老成这熊样了?”失去人们对他们应有的尊重。一种具有丰富地域文化色彩的老少皆宜的文化形态如今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秦腔的酷爱者白雪在某种程度上是这种民间文化的唯一继承人,但她的命运如同秦腔一样,随着这种文化形式的衰亡而愈发凄凉。她的丈夫夏风是在省城工作的知识分子,是清风街的骄傲,她与公公夏天智对秦腔的热爱非但不能感染夏风,反而招致他的反感,这成为他们最终离婚的一个因素。民间文化培养抚育的一代最终成为民间文化的送葬者,现代文明的教育最终战胜了民间文化的启蒙。小说的叙述者“我”是酷爱秦腔,但“我”对秦腔的感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对白雪的爱慕,所谓爱屋及乌,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秦腔文化的悲哀。
  我们可以说,这种来自现代化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较量,作者利用民间文化秦腔作了比较有深度的思考,秦腔的命运作为小说的一条线索,它的呈现是有起伏的。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作者对这种乡土的传统民间文化很有保护意识,秦腔虽然已经沦为喜事丧事的一种活跃氛围的表演,但作者还是让它有了可以翻身的机会。在成立艺术团对秦腔做有力变革的努力中(尽管团长的目的仍然是攫取利益),我似乎看到了作家那潜隐的一丝希望,但是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秦腔艺术家及传承者最终无法改写秦腔失落的命运,现代化文明明显占了上风。作者正是背负着这种精神重担寻求着现代文明与传统对接的轨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白雪与夏风的孩子可以理解为这种对接的结果,但作家最终失败了,孩子的先天畸形预示了这种努力的徒劳,秦腔的继承与发扬似乎真的陷入了泥沼中,民间文化衰败景象带来的悲凉感与失落感无疑加深了我们对乡土中国困境的思考。同时,民间文化的传承的断层也不容我们忽视。在现代文明与传统碰撞对接的过程中,秦腔这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式微之势无疑加深了整部作品的现实批判力度。
  二、民俗文化在书写日常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秦腔》这部小说写的是极为琐碎、密实、日常化的当代生活,其实这是极其不好把握的一种写作形式,容易造成思想的断层,但这种日常生活的写作又极其真实,尤其是乡土民风的书写,能够挖掘人性最原始最天然的一面,还原一种人性的本真状态,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说对民间生活的描写无处不体现民俗民风的痕迹,从语言风格到人物塑造,再到故事发展的模式,民间文化潜藏其中。民间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对于民俗的书写作家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因为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骨血。在这种民间文化的浸染下,清风街的淳朴,清风街的原生态,清风街夜晚的静谧或白天的笑骂声,都让我们异常亲切。贾平凹运用最生活化的语言,生活片段的拼接在他笔下变得妙趣横生,充满了幽默感。这里有尚未被现代化的文明之风吹醒的人们,所以所谓的“老顽固”、“倔驴”既惹人发笑又让人感到无比辛酸。正是民间文化在这种夹缝中的生存状态让我们开始思考现代化带给我们的除了物质利益到底还有什么?民俗的阐释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乡土中国的发展现状,对于这种无奈的现实我们感同身受。   小说中民风民俗呈现出一种流失的状态。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到清风街的未来:老弱病残,凄清悲凉。小说人物众多,关系比较繁复,但从作者设定的人物姓名到人物性格,都表现出乡土中国恪守传统的一面。夏家四兄弟分别以仁、义、礼、智命名,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对其影响可见一斑,但就是最恪守民间传统的夏家出现了大讲改革支持一切手段致富的夏君亭,出现了视秦腔这一民间文化为草芥的夏风,出现了倒卖银元而最终为其所累的夏天义,出现了为金钱利益扎进物欲世界的翠翠,民间所具有的淳朴、仁义、善良的特性被现代文明之风一扫而空。人性异变,欲望蓬生,人们开始寻求并享受物质的快感,以至于清风街连抬棺的人都找不到,这使得坚守“民间”的一代人越发困惑。夏天义对土地的守护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阻碍,人们对夏天智与白雪对秦腔的一腔热情也无动于衷。面对传统的失落与文化传承的断层,清风街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无疑成为乡土中国转型的障碍,人们最终迷失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大潮中。小说中大量出现的俗语展示出清风街人们的不拘小节,疯子引生作为叙述者更是对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回归,一种原始人性的回归。他是疯子,他不会受到现代化文明的侵蚀,他的思想诡异但是很真实,不虚伪,他是民间文化熏染的一代,在他身上民间文化战胜了现代文明。但同时疯子引生又是睿智的,他预料到白雪与夏风离婚的结局,他也明白夏君亭愚弄清风街人们的把戏,他理解夏天义对土地的感情,他似乎掌握着所有人的结局,他不会占卜看相,作者有意赋予他这种神秘色彩,希冀引生式英雄的出现,可是他又不可避免地被人看作疯子,他最终成不了救世主。民间既有的一种英雄情结似乎无形之中牵引着引生,又牵引着作者,但现代文明的强大力量与民间传统流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悲凉的结局最终指向无望的困境。
  《秦腔》的重大现实意义远不止此,秦腔作为乡土中国的代表在现代化与传统对接的夹缝中面临的失落命运似乎是可以预料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的是传统民间文化的流失、人性的裂变。贾平凹不乏幽默的篇章中充斥着无限的苍凉之感。但是作为知识分子,他无法评论现代化或者传统文化谁是谁非,知识分子最终面临的只能是两难境地——历史理性与人文情感的悖论。对乡土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关怀势必会与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有所冲突,但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民间文化的对接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好我们的民间文化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秦腔.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3.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系统分析既往教学技能研究的诸多弊端的基础上,结合“以情优教”理念和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尝试性地提出了“情感教学技能研究”这一全新的研究主题,重点阐述了“情感教学技能研究”与课堂教学情感目标实现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有利于课堂教学情感目标顺利实现的角度对其研究内容与思路提出了初步设想。  关键词: 教学技能 情感因素 情感目标 情感教学 课程改革  教师教学技能研究始于上世纪60-7
摘 要: 音乐课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但从小学生学习音乐课的现状来看,部分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欠缺,或者无法维持长久,本文从营造氛围、融入游戏、自制乐器、运用肢体、引导表演和引导实践六个方面系统阐述培养小学生音乐课学习兴趣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
摘 要: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支撑的互动关系,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时既要对自身准确定位,又要坚持面向服务的原则。在坚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的途径。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方式 途径  现代教育学认为,高校的三大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紧
摘 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伟大旗帜,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他以笔作刀枪,在同各种邪恶势力斗争中表现出的硬骨头精神,是我们的国家魂、民族魂。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斗争性、战斗性,这便是硬骨头精神的核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微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一是探讨其形成的原因;二是探讨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三是探讨硬骨头精神现实意义,从而启示和引导我们新一代人,构建一种适应时代要求,富有社会
摘 要: 在现代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看,尽管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是它们对于学生的生活及认识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只有唤醒学生的意会,才能引领学生领悟缄默知识。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契合 意会教学    “草色遥看近却无”,语文教学迈着过于精确的脚步,也许看不到美妙风景。现代语文教学讲究精确,在教学之前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明确的
摘 要: 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关键是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趋势,深度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才能使教学更具严谨性、科学性;教师只有发挥特长,注重个性化教学,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教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才能使教学富有深刻性、启发性、
摘 要: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状态,使汉政从归于统,雕塑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宗教雕塑虽仍占很大比重,但受禅宗影响,佛教雕塑的神圣性和理想性大为减弱,雕塑“世俗化”倾向严重,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  关键词: 宋代雕塑 佛教 世俗化  宋代的雕塑,继承并发扬隋唐以来的传统,在反映现实、提高思想情感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前进了一步。所占比重很大的佛教雕塑由于禅宗的盛行,作为礼拜
摘 要: 当前艺术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类师范生的培养面临生源构成复杂、实践创新能力弱、就业状况不佳等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美术类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因素分析,以期为确定新时期美术类师范生的创新培养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美术类师范生 核心竞争力 困境 内涵 培养路径  一、美术类师范生培养的困境解读  1.生源构成复杂,专业兴趣淡漠。  当前社会中存在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就去学艺术
摘 要: “女清男浊”的女儿观、与传统相悖的价值观和不容于时代的爱情观是读者探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核心关注点。宝玉思想或情感中的某一特质将这三点融汇于人物身上,呈现出圆融完整的丰富性。这一特质就是“真”——忠实于内心真实的真性情。  关键词: 贾宝玉 女儿观 价值观 爱情观 真  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最奇特、最复杂、最富争议同时又是最值得解读的人物形象。围绕这一形象,书中写了他丰富的种种
摘 要: 伴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理工科重点高校加速综合化的发展步伐,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理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所采取的就业指导思路,所实施的素质培养模式遇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本文针对理工科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与问题,结合南航经济管理学院近2007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的形势、问题和变化趋势,并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