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普拉托,普华寺落成三周年法会的那一天,广场上聚集了上千人。大部分是中国人,说着温州方言,忙着分发盒饭。寺庙里准备的素食,品种丰富。人太多,多数人都蹲在墙角下吃,像是中国乡村的寻常景象。当天,普华寺准备了3,000份盒饭。人群里,也有不少当地人,还有天主教的牧师和修女,据说,当地的主教都来参加仪式了。普华寺正式拿到了宗教许可,成为意大利法律认可的宗教活动场所。为了拿到这份许可,当地的华人努力了三年之久。
普华寺是意大利最大的中国佛教寺庙,与此相应的,普拉托也是意大利华人最大的聚集区,官方数字,大约有5万华人。
普华寺是一个象征,标志着着意大利官方对当地华人的认可。正是华人的努力,支撑起了当地的支柱性产业——纺织业。
距离不过一个街区,就是普拉托最古老的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Duomo大教堂。30公里之外,则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
不同人群和文化的并置,是今天丝绸之路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景象。
在中国浙江义乌,走进夜晚的城区,仿佛来到了中东,空气中弥漫着阿拉伯水烟的味道,来自中东的商人们坐在街边,抽着水烟,喝着红茶;在他们的身后,则是熙熙攘攘的夜市,商贩们打开保时捷的后备箱,销售着耐克鞋。
为了吸引阿拉伯世界的客商,义乌甚至专门建设了一座规模不小的清真寺。
在迪拜的中国城,夜幕降临的时候,《最炫民族风》的乐曲声就准时响起,广场舞开始了,大妈们跳得十分投入。除了仍未散尽的暑热和波斯湾的海风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这里和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并没什么不同。
丝绸之路,这条古代世界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丝路》摄制组组建于2010年,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我们都沉浸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之中,案头准备,一点一滴,从历史中打捞碎片,拼接关于丝绸之路的景象。
对于纪录片来说,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题材,此前,中央电视台已经拍摄了两版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在航海时代之前,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的通道。通过丝绸之路,遥远地区的文化和文明,曾经强烈影响了中华文明,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当我们按照历史的逻辑,写完拍摄脚本之后,一个疑问却越来越强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它是否还存在?是否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进而影响着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文明?
对义乌的探访让我们找到了答案。
奥兹坎来自土耳其,在义乌开了一家土耳其风味的餐厅。来中国之前,他是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曾经有国内的球队和他接触,希望他能来中国踢球。那时候他想,中国是那么地遥远,就好像在世界的尽头一样。于是,他拒绝了来自中国的优厚报酬。
然而,几年之后,因伤病退役的奥兹坎,却把餐厅开到了中国。他的餐厅对面,就是义乌国际商贸城,1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6万多家商铺,主要的销售对象,来自中亚和中东,那些传统的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现在蜂涌来到义乌,开往义乌的航班上,有一半是他们的面孔。
在传统意义上,义乌远离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没有一条道路的名字,叫做丝绸之路。自从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之后,这个名字的内涵就在不断地扩展,今天的义乌,就像是历史上的长安或者洛阳。
于是,我们决定记录今天的丝绸之路,寻找今天的丝路与历史的契合点。
在历史上,从长安出发的驼队,把丝绸贩运到中亚的商人,和今天坐在写字楼中,通过电子邮件把中国生产的小商品销售到中东的中间商,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对于利润的追逐,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甚至对于梦想和信仰的追寻,从古至今,推动人们前往远方的动力并未改变。
在丝绸之路上,发展经济成为今天的主旋律。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5个就在丝绸之路的沿线。卡塔尔更是保持了连续10年经济增长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地区之间,交往和合作的程度前所未有。
中国的影响力更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从中亚最大的批发市场多朵依巴扎,到迪拜沙漠中的龙城,中国制造,已经走遍了整个丝绸之路,中国人的足迹更是无处不在。
经过了两年多的拍摄和制作,《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在8个国家拍摄,记录了上百位丝路上的人物故事,希望能够呈现给观众今天丝路的面貌。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搭建起了今天的丝绸之路。同样的,在历史上,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不仅仅是记载于史书之中的英雄,还有无数普通人的身影。
普华寺是意大利最大的中国佛教寺庙,与此相应的,普拉托也是意大利华人最大的聚集区,官方数字,大约有5万华人。
普华寺是一个象征,标志着着意大利官方对当地华人的认可。正是华人的努力,支撑起了当地的支柱性产业——纺织业。
距离不过一个街区,就是普拉托最古老的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Duomo大教堂。30公里之外,则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
不同人群和文化的并置,是今天丝绸之路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景象。
在中国浙江义乌,走进夜晚的城区,仿佛来到了中东,空气中弥漫着阿拉伯水烟的味道,来自中东的商人们坐在街边,抽着水烟,喝着红茶;在他们的身后,则是熙熙攘攘的夜市,商贩们打开保时捷的后备箱,销售着耐克鞋。
为了吸引阿拉伯世界的客商,义乌甚至专门建设了一座规模不小的清真寺。
在迪拜的中国城,夜幕降临的时候,《最炫民族风》的乐曲声就准时响起,广场舞开始了,大妈们跳得十分投入。除了仍未散尽的暑热和波斯湾的海风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这里和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并没什么不同。
丝绸之路,这条古代世界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丝路》摄制组组建于2010年,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我们都沉浸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之中,案头准备,一点一滴,从历史中打捞碎片,拼接关于丝绸之路的景象。
对于纪录片来说,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题材,此前,中央电视台已经拍摄了两版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在航海时代之前,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的通道。通过丝绸之路,遥远地区的文化和文明,曾经强烈影响了中华文明,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当我们按照历史的逻辑,写完拍摄脚本之后,一个疑问却越来越强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它是否还存在?是否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进而影响着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文明?
对义乌的探访让我们找到了答案。
奥兹坎来自土耳其,在义乌开了一家土耳其风味的餐厅。来中国之前,他是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曾经有国内的球队和他接触,希望他能来中国踢球。那时候他想,中国是那么地遥远,就好像在世界的尽头一样。于是,他拒绝了来自中国的优厚报酬。
然而,几年之后,因伤病退役的奥兹坎,却把餐厅开到了中国。他的餐厅对面,就是义乌国际商贸城,1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6万多家商铺,主要的销售对象,来自中亚和中东,那些传统的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现在蜂涌来到义乌,开往义乌的航班上,有一半是他们的面孔。
在传统意义上,义乌远离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没有一条道路的名字,叫做丝绸之路。自从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之后,这个名字的内涵就在不断地扩展,今天的义乌,就像是历史上的长安或者洛阳。
于是,我们决定记录今天的丝绸之路,寻找今天的丝路与历史的契合点。
在历史上,从长安出发的驼队,把丝绸贩运到中亚的商人,和今天坐在写字楼中,通过电子邮件把中国生产的小商品销售到中东的中间商,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对于利润的追逐,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甚至对于梦想和信仰的追寻,从古至今,推动人们前往远方的动力并未改变。
在丝绸之路上,发展经济成为今天的主旋律。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5个就在丝绸之路的沿线。卡塔尔更是保持了连续10年经济增长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地区之间,交往和合作的程度前所未有。
中国的影响力更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从中亚最大的批发市场多朵依巴扎,到迪拜沙漠中的龙城,中国制造,已经走遍了整个丝绸之路,中国人的足迹更是无处不在。
经过了两年多的拍摄和制作,《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在8个国家拍摄,记录了上百位丝路上的人物故事,希望能够呈现给观众今天丝路的面貌。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搭建起了今天的丝绸之路。同样的,在历史上,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不仅仅是记载于史书之中的英雄,还有无数普通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