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尔吉村实践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 :当代县域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15950225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出台了系列方针政策,为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加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如何在深度贫困地区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课题组深入到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尔吉村进行调研,总结了尔吉村脱贫攻坚的经验以及驻村干部对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问题的一些探索。
  尔吉村基本情况
  尔吉村地处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城东北部,平均海拔2400米,距离县城16公里,属于高海拔、高寒深度贫困区。目前,全村户籍人口316户1260人,均为彝族。从年龄阶段来看,0-15岁户籍人口359人,15-60岁户籍人口771人,60岁以上户籍人口130人。从贫困户情况来看,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71户322人,全村低保人口94户368人,另有特困儿童7人,持有残疾证23人,特困供养人员9名,贫困和困难群众占全村总人口29%。
  2007年末,四川省委确定省直属单位对口扶贫凉山州喜德县。经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对口帮扶,尔吉村已于2017年末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年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在5000元以上,全村105户土坯房全面完成改造,71户建卡贫困户实现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完善民俗文化坝子、村活动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口扶贫单位通过创新“党建引领+”,助尔吉村走出贫困的深渊,使尔吉村贫困发生率从29%降到0,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实践之路。
  “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
  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尔吉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强党建、做产业、兴文化、美环境、优治理,探索出一条“抓党建+促新风+抓产业”脱贫攻坚新路子,走出一条凉山彝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特色之路。
  ——“党建引领+”智力支撑,助力尔吉村固本强基。对口帮扶单位先后派驻尔吉村工作队员4人次,其中博士2人次都是党建的业务骨干。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两个作用”,先后创建星级党员评选制度,全村24名党员全部纳入评选活动。鼓励党员积极参加各类种植养殖培训,打造模范党员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带领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成立移风易俗党员突击小分队,带头杜绝“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陋习。同时,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支部党员多次参与“重走长征路”等党务培训活动和支部结对共建交流活动。尔吉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获评贺波洛乡先进支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党建引领+”农业技术,助力尔吉村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建生猪代养示范基地,以“带头人+贫困户入股+政府支持”的方式,建成年出栏量4000头的生猪代养示范基地,投入后年创造利润50万元以上。改良花椒种植方式,以“农技专家+农户”的方式,按现代化花椒种植要求种植花椒600亩,实现每户花椒收入2万元以上。育脱温绿壳蛋鸡产业,以成立“尔吉村鸡蛋合作社”方式,先后投入10000只脱温绿壳蛋鸡,全年产值16万元左右。育有机农产品产业,以“有机农产品培育试点”的方式,引进中药材苍术规模种植,培育有机土豆种植大户、高山“野坝子”养蜂大户等。
  ——“党建引领+”传统文化,助力尔吉村乡风文明建设。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彝族一步跨千年,既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又要祛除其中与现代文明不适应的陈规陋习。通过创设“尔吉村妇女健康与教育互助会”,以驻村扶贫队员为主导,有计划定期给妇女举办扫盲学习及知识讲座,宣传健康卫生、禁毒防艾、环保等知识,带领学习《宪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知识。同时,开展环境衛生评比活动,制定科学的卫生评比方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参评家庭达500余户次,获表彰99人次。经过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得到大力提升。
  ——“党建引领+”人才共育,助力尔吉村智力脱贫。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对口帮扶单位针对学前教育儿童,实施幼儿园营养午餐工程,推动改厨改水改厕所等项目,极大改变了教学环境。设立“尔吉村儿童周末读书会”,提供千余册图书供其借阅。开展游西昌、听博士讲学习故事等活动。经过帮扶队员的努力,2019年尔吉村贫困户义务教育升学率达到100%。针对高等教育群体,设立了“大学生教育基金会”,近五年,大学生、高中生资助支出17.4万元,每年开展“大学生暑假寒假交流会”“高中生交流会”“大学生和高中生相互交流会”等活动,先后培育出5名大学生,改写了该村帮扶前无一名大学生的历史。同时,还通过开办农民夜校,以夜校为载体学政策、学知识、学技术,着力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骨干队伍。
  ——“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培育,助力健全尔吉村村级治理体系。在尔吉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积极培育村民参与村集体事务讨论、决策,制定了一套议事决策规则,完善村民监督体系,真正把村级事务交给村民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逐步提升尔吉村自治水平。在尔吉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村委会先后议决了村道路维修、村文化广场建设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事项。健全了“党支部+党小组”“村委会+村民小组”等精细化治理组织体系。同时,还培育孵化了尔吉村绿壳蛋鸡养殖合作社、花椒种植合作社等,帮助组建了村民矛盾调解委员会、村篮球运动队等群众性自治组织,逐步构建起多元主体融合治理格局,实现了大小事村民说了算,确保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
  尔吉村是凉山彝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的典型。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实现了精准脱贫攻坚的目标。在向乡村振兴迈进的过渡阶段,需要全面地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实现脱贫攻坚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特色品牌产业缺乏,农户增收缺乏有效接续。在充分发挥省、州、县、乡四级联动作用下,整合对口结对帮扶单位以及社会合力,经过阶段性脱贫攻坚战,尔吉村发展起了花椒、绿壳蛋鸡、绵羊等种植养殖业。这种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的种植养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村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也带动了农民增收。但由于个体种植养殖技术低、成本高、价格高,加之高海拔高寒地区等综合因素影响,个体分散的种植养殖业难以具备市场的竞争优势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农户积极性极易受挫,增收难续。同时,由于深挖民族文化特色不够,缺乏具有地域特征的品牌产业,尚未形成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产业工人转化,农民持续增收瓶颈还没有彻底解决。   ——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保障缺乏有效接续。要致富,先修路,经过几年努力,尔吉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居民家门口的道路都进行了硬化,改变了过去下雨一身泥泞的情况。结合高海拔高寒地区实际,尔吉村的基础设施还是显得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提高农业生产保障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在雨季,由于缺乏泄洪排涝的渠道,山地农田极易被冲毁;在旱季,缺乏给水设施,农作物浇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备。二是在村民生活品质方面,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垃圾收运处置、污水处理、农户厕所改造以及文体娱乐等方面。
  ——乡村人才匮乏,智力支撑缺乏有效接续。近年来,在驻村扶贫单位的帮助下,在加大村民教育力度上,通过采取“专家+”“智助+”等方式,帮助村民移风易俗,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帮助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但回到村里工作的人才十分匮乏,在尔吉村会用电脑办公的村干部极少,村里的很多工作都需要“代办”或由驻村扶贫干部“包办”,在领会和贯彻执行上级政策,落实各项工作部署上更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产业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农技专家等乡村人才匮乏,在加大本土能人队伍建设和引进乡村振兴急需特需人才队伍方面力度还不够。
  ——组织振兴乏力,引领作用缺乏有效接续。尔吉村党支部共有24名党员,党员平均年龄46岁,文化水平高中1人、初中6人、小学15人。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建强村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坚强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两个作用”,引领尔吉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村支部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脱贫奔康的第一要务来抓,通过开展星级党员评选、打造模范党员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成立移风易俗党员突击小分队和开展支部结对帮扶共建活动等,实现了支部党员引领发展、各种扶贫资源整合,提高了村支部党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尔吉村第一书记已驻村6年,村里大事小事都得靠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在加强支部党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党建在脱贫致富、移风易俗和村级治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但村支部存在党务工作者缺乏、资源整合能力有限等问题,如何持续提高尔吉村党建工作水平和质量成为第一书记心中深深的忧虑。
  
  有效衔接路径思考
  经过对尔吉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调研,脱贫攻坚行动为凉山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做足了物质准备、人才储备和经验积累。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凉山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脱贫攻坚行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调研组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持续推动组织建设,强化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不断加强和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党的建设,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统筹推进制度、作风等建设,切实从严管党治党,切实增强农村党支部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的向心力、战斗力、吸引力、组织力和号召力。同时,树立一批决胜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书记典型,党员脱贫致富示范标杆,讲好第一书记故事,讲好优秀党员故事。选派一批懂党建业务的专职党建指导员队伍,指导和帮助开展党建工作,切实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党建水平和质量,让党建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引领力量。
  ——持续推动产业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坚持走产业兴旺、产业兴村致富之路。一是探索跨村(组)合作联营新模式。在现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合作社基础上,打破村(组)界限,推动跨村(组)农村土地资源、资产的最大限度整合,创新探索跨村(组)的农业联合经营新模式,切实破解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管理体制机制障碍。二是推动发展农业现代化,打造农业特色品牌。结合高海拔地区日照充足、净土净水优势,发展高山绿色特色种植养殖业产业,完善有机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条,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实现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转变。三是深度挖掘各地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发展文旅产业。结合彝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开发文创产品、讲好文化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打造精品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发展精品彝家体验民宿,带动村民兴业致富。
  ——持续推动引凤回巢,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搭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治理学院等教育培训平台,结合村农民夜校、(社区)微党校等,持续做好乡村能人培育工作,壮大本土人才队伍。同时,大力开展引凤回巢行动,加大本土大学生、优秀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力度,设立返乡创业基金,完善税收减免、技术支撑、职位晋升等配套政策,引导本土大学生回村当村干部,带领乡亲参与乡村振兴。不断完善向深度贫困地区派驻第一书记配套政策,选派一批真正爱农村、懂农业、会农事、知农趣的驻村干部,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发展。同时,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力度,提升教育水平,普及职校教育,提升专业技能,为当地产业发展培育新生力量。
  ——持续推动多元主体培育,构建善治良序共治格局。加强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引导村民参与村集体事务,凸显村民自治主体地位。同时,培育妇女创业协会、产业联盟、老协组织以及各类兴趣自组织,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和社会组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村集体事务,为村民提供更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不断健全村规民约,深度挖掘族规家风等,发挥宗族治理的积极作用。同时,强化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升村民法治意识,不断构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新时代乡村善治良序治理格局。
  ——持续推动乡土文化复兴,营造乡风文明精神家园。培育和发展深度贫困地区人民勤勞、淳朴、善良的向上向善的民族文化,复兴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等,完善村民民族文化的基础设施,让文化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驱动力和内生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文明交相辉映、统一共生。
其他文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四川省丹棱县响亮提出,要率先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四川省眉山市人口最少的县,丹棱县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底气究竟从何面来?  依托“长在农业,优在生态,特在文化,都市近郊”的县域优势,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丹棱县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推进农文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期刊
5月20日,四川省西昌市四合乡马什洛村,西昌金信村镇银行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梁文英第三次到访吉尔木呷家中。眼前的景象已是今非昔比,全新敞亮的房舍,整洁有序的院落,吉尔木呷夫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切都见证了吉尔木呷一家和所在乡村的可喜变化,也见证着西昌金信村镇银行金融扶贫工作的成果和收获。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三区三州”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西昌金信村镇银行作为全省三州地区最先成立的一家村镇银行
期刊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荣县农信联社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安排部署,第一时间及时响应,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多措并举强化金融服务,携手企业共克时艰,为打赢痃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的金融服务保障。  金融服务“不打烊”  抓基础金融服务。疫情期间,各营业网点每日均保持正常营业,按时消毒,并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网上办贷等居家金融服务途径。在联社党委和地方党委政
期刊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银行业“三年合规文化建设行动”,2018年来,四川农信系统广泛深入开展“三年合规文化建设”,推进合规建设强基础、深扎根、再提升,促进全员合规、全程合规、全域合规,建造“百年老店”根基。合江农商银行坚持“强基固本、开拓创新、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坚持并传导“做合规员工,办合规业务,建合规银行”的合规文化核心理念,扎牢防范各类违规的内部管理基础,有效防范控制各类风险,积极推进合规文化
期刊
上善三江,润泽农商;深耕嘉州,与时俱进。  伴随着乐山“一总部三基地”“一城两新区”“一湖五湿地”的“规划图”在嘉州大地上逐步变为“实景图”,乐山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乐山三江农商银行乘势而为,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三江农商银行在人民银行乐山中心支行和乐山银保监分局的有力指導和有效监管下,省联社党委和乐山办事处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助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时
期刊
“为了保护鸡蛋,大自然发明了一件绝妙的包装,那就是蛋壳!”不久前,法国生态转型与团结部国务秘书普瓦尔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批评法国一些超市在出售鸡蛋时使用塑料泡沫托盘和透明保鲜膜。她强调,根据反浪费法,这种包装将很快不能使用。   手中“方便”成了环境的沉疴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次性塑料垃圾使用量显著增多。据法国行业机构统计,大型零售企业中用于食品和卫生用品的塑料包装增长了20%—30%。
期刊
四川省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辖20个镇乡、街道,辖区面积1342平方公里,总人口10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16万人,是全省百万人口丘陵农业大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对土地依赖性日趋下降,导致耕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结合中央和省市关于稳定粮食生产要求,通过村组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形式开展调研,为破解耕地撂荒难题稳定粮食生产、盘活撂荒土地资源提
期刊
3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第二次来到余村考察,在农家小院子里,同在场的村民们亲切交谈时说,时间如梭,当年的情形历历在B,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他指出,这里的山水保护好,继续发展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实现小康社会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
期刊
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内游、出境游不同,乡村旅游是以城乡消费者为主体,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事和民俗活动为对象,以游览、休闲、体验、研学、居停为目的的新兴旅游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前,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已进行多年,各级政府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予以推动。疫后乡村旅游再度成为热词,不单着眼于如何夯实其优势、挖掘其潜力,而是其公共产品功能受到广泛关注。  乡村旅游公共产品再梳理  ——乡村
期刊
芳草满园,大丽花开。6月20日,300亩大丽花海把“峰秀、水清、林美、树奇”而誉满川渝的五华山装扮得风情万种,“走进邻山邻水·畅游巴山蜀水”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文旅宣传周暨邻水县第三届大丽花旅游文化节在此盛大开幕,迤逦的风光、精彩的传统文化展演为来自川渝两地的游客、嘉宾奉上了文旅盛宴。  这是四川省邻水县实施“文化+”“旅游+”“文旅+”,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打造重庆“后花园”,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