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等积法解高考立体几何试题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立体几何中,有些求体积问题可以通过等积变换来完成,即将一个几何体的体积等价转化为另一个便于求体积的几何体来解决;求某些点到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通过等积法来完成;因为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回避寻找垂足点的具体位置,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省去许多作图和论证过程,而将问题巧妙地得以解决;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时,若能求得斜线上的某点到斜足的距离及该点到平面的距离,便可快速求出该斜线与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从近几年的一些高考立几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立几解答题(特别是文史类试题)若能灵活地运用此方法,可将试题简捷讯速得以解决,下面
  结合2 0 1 1年部分省市高考立几试题展示相应解法(以下各题均只给出最后一小题的解法),供参考.
  1 巧用等积转化求体积
  题1 (2 0 1 1年高考上海卷·文2 0 )如图1 ,已知
  .
  2 巧用等积转化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题4 (2 0 0 1年高考全国卷·文1 8 )如图4 ,四棱锥P− A B C D中,底面A B C D为平行四边形,
  6 0
  P D ⊥ A B C D .
  (I )证明:P A⊥ B D ;
  (I I )设P D= A D =1 ,求棱锥D− P B C的高.
  (I I )的另解 由题设条件可得B C =1 ,C D = 2 ,
  ,由余弦定理知
  6 0
   P A C P A= A B P B A C所成角的余
  弦值;(Ⅲ)当平面与平面垂直时,求
  的长.
  ∴ = = 1 ,过M作M H ⊥平面A B C D ,垂足为H (无须论证H在什么位置),连结A H,则∠M A H就是直线A M与平面A B C D所成的角.
  在RtΔ A H M中,得
  从以上各题解法的展示过程中不难发现,采用此方法解题的关健在于:①巧妙地利用了三棱锥每个顶点均可作为棱锥的顶点,三棱锥每个面均可作为棱锥的底面;②利用线与面平行、面与面平行,借助等底面积等高的锥的体积相等,从而实现等积转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许多高考试题虽然出至于不同省市、甚至来自于文、理不同科目,但在解法思路上均可用“等积变换”这一方法得以完美的统一.
  这一方法除了直接用于解题展示外,也可作为对其它解法所得结果的检验手段.因此,这一方法的确值得好好研究与灵活把握.
其他文献
极限是微积分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从数量上描述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而在无限变化过程中考察变量的变化趋势的思想就是极限思想.极限思想在高中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又衔接着高等数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举例说明极限思想在高考中的考查.  1 基于函数背景知识的极限思想考查  例1 (2 0 1 0年高考福建卷·理1 0 )对于具有相同定义域的函数  点评 本题从大学数列极限定义的角度出发,仿造构
期刊
, ,如图,F1, F 2为其左、右焦点,P为椭圆C上任一点(非长轴端点),为  的最大值.  错解 设∠F1 P F 2 = θ ,  P F F P F D P F D  e =的条件,是解题者加强了条件.  正解  s i n 2α+ c o s 2 α  =1 ,不假思索地直接开平方,没有考虑条件[ ]  0  , .  错解2 ,  / /  ,的限制不够而产生增根,这是因为由  ∴ =
期刊
汉语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是:真,真实(跟“假、伪”相对);善,善良、慈善(跟“恶”相对);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说过:“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矛盾冲突中不断发展的,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要去伪存真,扬善弃恶,尚美反丑,即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真善美就是人类的理想追求.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
期刊
y r r  x x+ y y = r形式相同,其结构简洁明了,容易记忆.那么圆锥曲线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呢?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圆锥曲线也有类似上述圆的结论.  定理1 若点是椭圆  = ,因为过A B,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所以l的方程就是直线A B的方程,即直线A B的方程为  + = (a> b > 0 )右(左)准线上的一点作该椭圆的两条切线,( P A P B  A B,为切点),则直线A B
期刊
1 试题再现  在刚刚结束的2 0 1 2年福建省理科数学高考中,有这样的两个问题:  问题1 (理1 0 )函数在[上有定义,若对任意  f( x )x = 2处取得最大值1 ,则f( x ) = 1 ,  [1 3 ]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要判定一个命题为真命题,需经过推理论证,而要判定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须举出反例
期刊
本题可通过联立椭圆和直线方程,采用求根公式或韦达定理解答,这是通法,但运算量较大.  也可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将问题转化为平面几  何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究,但是现行人教A版教材只把椭圆的第二定义当作例题处理,明显淡化了椭圆的第二定义及其应用.  如是,难道此题就无从解决了吗?几经周折,笔者终于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捷径.  1 试题的新解  解 设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为F ′,连结A F’ , ,  ’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小学毕业生全部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科目的增多、教学内容的加深、学习方法的改变;及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要求的逐步提高,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递减;还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批数学学困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令许多教师感到头疼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九年义务教学大纲明
期刊
1 设计背景  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引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这一节课中大都采用了高斯计算作为引例. n  起初,笔者觉得从高斯求和引入,趣味性强、富有启发性,且学生通俗易懂,容易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引入到“首末凑配”上.但也有缺陷,例如体现不出等差数列求和的必要性(这个引例只是说明了怎样做的问题,却没有道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性过强(不“启”也能“发”,不利于思维训练,没有触及到思维层面的东西)、
期刊
排列组合是中学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听”易“做”难.笔者认为,合理运用一些思想方法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关键.本文拟例说之.  1 数形结合的思想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仔细观察,合理联想由形及数,由数构形,发现本质的形数特征,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主阵地,是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情境的概念及创设的有效性  所谓的“情境”,从教育学的层面上看,指的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据此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