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三届作家”
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奖
白俄罗斯作家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一本正经对熟人讲:这是我们“老三届”第二次获得这个伟大的奖项(2006年获得这个奖项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算是第一次)。随后我解释,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1948年,生于这个年头的中国人往往有一个著名的头衔“老三届”,而且是老三届中资格最老的高66级。当然这纯粹是开玩笑,不过是要借机吹吹牛,叫熟人不要小瞧了我们这一大批已经头发花白的老头老太罢了。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文学家,她的作品现在已经有了正式分类曰“口述历史”,属于非虚构文学(纪实文学)。我计算了一下,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的时间已经超過百年,非虚构文学家在其榜上有名的很稀罕,包括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内一共大约有四位,前三位分别是德国历史学家蒙森(1902年)、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1950年)、英国政治家和作家丘吉尔(1953年)。从丘吉尔获奖的1953年到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的2015年,在这漫长的62年时间里,诺贝尔文学奖基本上被虚构文学垄断了。是阿列克谢耶维奇重新让广大读者认识到了非虚构文学的重要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窃以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开创”之功主要还不是“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而是在于它的内容。她以独特的眼光,非凡的勇气,突破专制意识形态的严密控制,打捞出了被“埋藏”的历史真相。尽管当年在苏联出版的时候她不得不删去了很多最“尖锐”的章节,但苏联解体后她很快就出了“全本”,将真相放在了原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例如我看到的中国九州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汉译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其实这本书里披露的很多事实我已在别的书里看过了,比如从德军集中营逃出来的苏军俘虏,历经千辛万苦回到自己的祖国,竟又被“祖国”押送到科雷马集中营关了7年(第361页);苏军打入德国境内后,大肆抢劫(第368页)和集体轮奸德国妇女(第369页)等等。但我第一次看见的,是女人们如何看待战争,她们在战争中的种种表现——在残酷的战争中,女人的第一需求仍然是“美”:一个年轻的女狙击手,为了一条鲜红的围巾而被德军打死(第11页);随部队仓皇撤退的时候,居然还冲进商店买了一双高跟鞋(第59页)……再多的鲜血和尸体都改变不了她们追求美的天性。男人们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第一是为了理解女人,第二才是为了懂得战争。
“兵马已动厕所随行”?
看到一篇文章,叙述人类解决“方便”问题的历史进程,其中一段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均有卫生兵,驻扎时他们在‘与厨房相反方向的地方’建厕……一千名军士每天平均排泄八百磅大便和三百加仑小便。不难想象,如战况胶着,士兵须长期死守战壕,卫生条件必定极端可怖。”(《万象》2004年7月)
不过有点奇怪,反映一战的外国文艺作品,无论是小说、回忆录还是绘画、电影,对战争带来的各种灾难,比如雨水倒灌的战壕、遍地的死尸、猛烈的炮火等等,都有展现,唯独“大小便问题”基本被忽略了。实际上这个问题相当不容忽视,因为那时候飞机刚刚发明不久,坦克到一战的中期才出现,所以“堑壕战”是一战的主要战斗方式。双方几万甚至几十万军队躲在战壕里对峙几月或者几年,很少移动,弹雨横飞之下巨量的屎尿如何处理,由此而导致的卫生状况如何糟糕,却不见作家艺术家们涉及。真实的一战战场,除了呛人的硝烟和刺鼻的死尸味,应该也不会缺少每个人都熟悉的那种臭烘烘的气味吧?凡是大量人群长期聚集的地方,吃喝问题和排泄问题同样重要。但人们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连没当过兵的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著名的经验之谈,却从未见任何人对处理吃喝以后必然产生的那个问题有过只言片语的“总结”,比如“兵马已动厕所随行”之类,即如鄙人也是写到这里才临时想到的,以前从未想过,也不知是否符合现代战场的实际。
离我们现在很近的伊拉克战争,曾有几十万大军云集,如果有记者写一篇这方面的报道,估计不会缺少读者。至少我很想看看。
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奖
白俄罗斯作家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一本正经对熟人讲:这是我们“老三届”第二次获得这个伟大的奖项(2006年获得这个奖项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算是第一次)。随后我解释,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1948年,生于这个年头的中国人往往有一个著名的头衔“老三届”,而且是老三届中资格最老的高66级。当然这纯粹是开玩笑,不过是要借机吹吹牛,叫熟人不要小瞧了我们这一大批已经头发花白的老头老太罢了。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文学家,她的作品现在已经有了正式分类曰“口述历史”,属于非虚构文学(纪实文学)。我计算了一下,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的时间已经超過百年,非虚构文学家在其榜上有名的很稀罕,包括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内一共大约有四位,前三位分别是德国历史学家蒙森(1902年)、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1950年)、英国政治家和作家丘吉尔(1953年)。从丘吉尔获奖的1953年到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的2015年,在这漫长的62年时间里,诺贝尔文学奖基本上被虚构文学垄断了。是阿列克谢耶维奇重新让广大读者认识到了非虚构文学的重要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窃以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开创”之功主要还不是“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而是在于它的内容。她以独特的眼光,非凡的勇气,突破专制意识形态的严密控制,打捞出了被“埋藏”的历史真相。尽管当年在苏联出版的时候她不得不删去了很多最“尖锐”的章节,但苏联解体后她很快就出了“全本”,将真相放在了原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例如我看到的中国九州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汉译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其实这本书里披露的很多事实我已在别的书里看过了,比如从德军集中营逃出来的苏军俘虏,历经千辛万苦回到自己的祖国,竟又被“祖国”押送到科雷马集中营关了7年(第361页);苏军打入德国境内后,大肆抢劫(第368页)和集体轮奸德国妇女(第369页)等等。但我第一次看见的,是女人们如何看待战争,她们在战争中的种种表现——在残酷的战争中,女人的第一需求仍然是“美”:一个年轻的女狙击手,为了一条鲜红的围巾而被德军打死(第11页);随部队仓皇撤退的时候,居然还冲进商店买了一双高跟鞋(第59页)……再多的鲜血和尸体都改变不了她们追求美的天性。男人们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第一是为了理解女人,第二才是为了懂得战争。
“兵马已动厕所随行”?
看到一篇文章,叙述人类解决“方便”问题的历史进程,其中一段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均有卫生兵,驻扎时他们在‘与厨房相反方向的地方’建厕……一千名军士每天平均排泄八百磅大便和三百加仑小便。不难想象,如战况胶着,士兵须长期死守战壕,卫生条件必定极端可怖。”(《万象》2004年7月)
不过有点奇怪,反映一战的外国文艺作品,无论是小说、回忆录还是绘画、电影,对战争带来的各种灾难,比如雨水倒灌的战壕、遍地的死尸、猛烈的炮火等等,都有展现,唯独“大小便问题”基本被忽略了。实际上这个问题相当不容忽视,因为那时候飞机刚刚发明不久,坦克到一战的中期才出现,所以“堑壕战”是一战的主要战斗方式。双方几万甚至几十万军队躲在战壕里对峙几月或者几年,很少移动,弹雨横飞之下巨量的屎尿如何处理,由此而导致的卫生状况如何糟糕,却不见作家艺术家们涉及。真实的一战战场,除了呛人的硝烟和刺鼻的死尸味,应该也不会缺少每个人都熟悉的那种臭烘烘的气味吧?凡是大量人群长期聚集的地方,吃喝问题和排泄问题同样重要。但人们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连没当过兵的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著名的经验之谈,却从未见任何人对处理吃喝以后必然产生的那个问题有过只言片语的“总结”,比如“兵马已动厕所随行”之类,即如鄙人也是写到这里才临时想到的,以前从未想过,也不知是否符合现代战场的实际。
离我们现在很近的伊拉克战争,曾有几十万大军云集,如果有记者写一篇这方面的报道,估计不会缺少读者。至少我很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