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主室前壁说法图主尊之再思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孜尔石窟主室前壁说法图突出了主尊的王者形象,体现在硕大珠冠、交脚坐式以及视角的选择。与克孜尔相关联的犍陀罗及北魏佛造像都有这种“王者化”的倾向,文献中也有对龟兹王身份神圣构建的记载。可见,龟兹以佛教治国,石窟壁画不仅为宗教的载体,同时寄托了政治理想。而主室前壁说法图正是圣君出世的隐喻。
其他文献
上海永安百货采用敞开式陈列方式,通过玻璃柜台、橱窗、霓虹灯等多重媒介,以及布景、渲染、展演等展示手法,使其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自1918年营业开放以来永安百货公司的设计叙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它既是消费品集合之地、也是娱乐消遣之场、抑或审美愉悦之所,为市民提供了直观丰富的感官体验,扩展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想象边界。这种“博览会化”的陈列方式并非物品的客观呈现,而是交织着商家的视觉营造、市民的观看体验和消费者的审美判断,重新定义了消费空间、市民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塑了人们的审美经验。
本文以传统造物(原设计)为出发点,经由调研、分析、梳理和总结,了解“原设计”的存在方式、社会背景、材料工艺、审美观、价值观等,以传统造物智慧为基础,以当代设计视角进行“再设计”,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的语境下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脉,延续故事,在变革中寻找新的可能性。通过解构素材、变化风格、变异符号、嫁接新技术等手段,进行尝试,探索形式语言,从传承到创承,挖掘文化意义,开发传统文化的当代设计应用场景。
由于观者的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对传统文化符号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所致,只要看见“渔父”二字或“渔父”图像时就想当然地将其视为“隐逸”题材。解构“渔父”图像,打破原有的秩序,重新建构李唐《清溪渔隐图》中的“渔父”与“水碓”的关系,以期对此图获得一个新的认知。
面对公共危机任何社会主体都无法独善其身,整合多元力量开展协同治理已是应有之义,但如何实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成为核心的问题。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出发审视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并通过现实环境和协同类型的分析,找出影响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尝试性的从伙伴关系建设、资源整合、社会资本培育等角度提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实现的路径优化建议,以便更好地达成危机善治,为危机协同治理的实现做出理论性探索。
信息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本文以X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信息的辨识、利用处理、创新能力及道德使用规范等方面均需要引导和加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健全培养机制、构建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继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欧洲15-16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塔亭的建造过程中,出现了为不同建筑部件而发明定制的一系列建造型机械装置。这些仍需要人力协作驱动的“一对一”的吊车装置,在艰难的建造过程中展现出了“精在体宜”的建造美感,以及建筑师试图以装置来不断突破人类建造极限的建造精神,这使得建造型装置本身与建筑物一同成为了建造的艺术。这种建造的艺术在后机械时代的现代建筑与装置创作中的得到了演化与传承。
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李斗《扬州画舫录》、汪鋆《扬州画苑录》均未记载闵贞。民国年间陈衡恪《中国绘画史》、郑昶《中国画学全史》等列闵贞为“扬州八怪”画家。后来黄俶成、卞孝萱提出闵贞不属于扬州八怪观点,但以师承关系考定画派是美术史的惯例,并且结合地域、时代、行踪、交游等方面考察,闵贞当属“八怪”之列。
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交通工具的变迁息息相关。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交通工具变迁历程,从建国初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后的高歌猛进,再到21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交通工具的变迁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希望可以了解交通工具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具体作用。
芭蕉纪行文《笈之小文》的篇头作为着重阐发“风雅”意旨的核心部分,在与庄子契合点的因素上,除了有已经明确的“百骸九窍”“风罗坊”“顺造化”等概念外,还有“物有”“且自名”“彼”“是非存心”“其贯道之物一也”等相关涉庄内容。这些作为芭蕉构建“风雅”意旨(雅旨)的血骨,深深地蕴涵着庄子本质思想中表达超越与自由的基因。这些因素正是芭蕉以雅化俗、构建风雅之道思想体系的源泉。
吴海是元末著名闽籍学者,资禀聪警,学问渊粹,清介绝俗,澹于荣利。毕生精研圣贤之学,尤为擅长推阐义理,疏解氏族,考训典制,深辨史事,是元末闽中理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吴海为人宽裕温厚,喜好交游,和王翰、贡师泰等才俊相交甚笃,有很多珍贵的唱和之作流传于世。研究吴海的生平及其交游事迹,有助于深入探析吴海的性情特质和治学处世理念,亦可以此管窥元明之际东南地区的社会文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