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全域育人;德育载体;顶层设计;实践范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31-02
【作者简介】1.顾润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00)德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2.杨文娟,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教育文体局(江苏常州,213023)局长,江苏省品德与社会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顾润生:作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区域推进的代表,您能否说说,怎么会想到以“尚德学堂”作为载体开展项目研究的?
杨文娟:提起“尚德学堂”,不得不提起“道德讲堂”。“道德讲堂”现在是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的重要品牌内容之一,它的发端就在常州。我们在进行这一项目顶层设计时,通过讨论明确:儿童品格的提升,不是仅有说教就可以的,更需要浸润、熏陶、锤炼、实践、内化等过程,而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不能出现学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所以,学生品格的养育除了学校广泛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活动外,更需要在社会、家庭的环境中熏陶体悟、实践习得。教育部门的重要责任是:要让整个钟楼乃至常州地区都形成“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大环境,并让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尽可能一致起来。于是,我们想到了“尚德学堂”。所谓“尚德”,既有“崇尚道德系立人之本”的教育要义,也有常州历来“崇文尚德”的历史文脉的传承之意。所谓“学堂”,相较“讲堂”,我们更希望多一点学习场所,以“学”为主,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学”的空间、课程、活动,让孩子们能学、会学、愿学。如果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区域形成人人“尚德”、处处“学堂”的景象,那就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价值与意义了。
顾润生:那么,“尚德学堂”的顶层设计是怎样的?
杨文娟:“尚德学堂”在“全域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以“尚德”为要义,以“体验”为载体,以“共享”为宗旨,呈现“开放型”“立体化”特点。
关于“尚德学堂”的建设,我们明确提出钟楼儿童的“必备品格”,通过架构“共育网络”、创新“实践范式”、开辟“田野课堂”、绘就“场馆地图”来实现全域育人、全面提升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提出的钟楼儿童的必备品格是:爱家乡、勤实践、乐分享、能创新。这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植根钟楼大地而提出来的。
基于这样的“必备品格”的定位,我们提出了“1 N 1”模式来编织“共育网络”。所谓“1 N 1”模式是指以一所执行学校为龙头,带领N所学校(幼儿园)共同研究,与1批社会组织联合开发品格提升课程,形成品格提升的区域模式。我们对项目中的不同对象明确了各自的职能。执行学校的主要职能是:组织研究、协调进展、引领发展。联盟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参与研究、实施课程、总结成果。社会实践基地的主要职能是:开放资源、开发课程、辅助指导。特别是联盟学校,细化了各自的研究内容,做到有点有面。有的研究体验课程开发,有的研究家校社融合,有的研究环境创设,有的研究品格提升策略等。
如何创新“实践范式”呢?我们反复研讨,最后形成六维度的实践范式创新图谱和技术路线图,见图1和图2:
这张技术路线图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紧紧围绕“儿童品格锤炼和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路径实现相互的影响与融通,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创新区域品格提升的实践范式。
我想特别介绍一下“田野课堂”的实践。钟楼区是常州市的中心城区。随着2015年区划调整,邹区镇划归钟楼区管辖。这是具有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美誉的乡镇,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根据邹区镇现代农业园各自的定位,我们正在开发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给儿童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田野课堂”。佳农生态园是我们“尚德学堂”建设的首个探索。我们希望这里有可知可感的环境文化;有可体验可实践的选修课程。
当然,仅有一个佳农生态园是不够的,我们正在绘制品格提升的“场馆地图”,在钟楼区132.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出“赤、橙、绿、蓝、紫”五条实践线路,即:红色教育基地(以瞿秋白纪念馆为例)、橙色文商旅学堂(以南大街、双桂坊特色文商旅为例)、绿色田野课堂(以佳农生态园为例)、蓝色企业工艺坊(以梳篦厂、乱针绣馆为例)、紫色书斋(以半山书局为例),让钟楼学子能够在精心设计的体验课程中不断锤炼必备品格。
顾润生:钟楼区这么大规模的区域推进,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
杨文娟:目前来看,项目设计比较务实,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尚未遇到什么大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预计到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
首先是对“品格提升”的准确理解与把握问题。“品格”本身看不见,摸不着。现在,大家比较积极地投入到体验课程的开发与初步实践中,对“活动”比较关注,包括设计、组织、评价等。但活动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育人”。而育人是一个过程。如何既考虑活动的精彩,又不断思考与提炼“品格”的养成策略,需要各所学校的积极理解与准确把握。其次是“品格提升”的成果难以量化。说到底,这个项目最大的成果是“化人”,即:通过项目实施,让一大批学生能够真正受益,无论是区域提出的必备品格,还是以校为本提出的育人目标,都能通过几年的探索,让钟楼学子有鲜明的品格特质。这是很难的,不是靠出几本书、写几篇文章就可以“成果化”的。
顾润生:能否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对该项目未来前景的展望?
楊文娟:我希望,钟楼的“尚德学堂”建设能够促进“立德树人,处处是课堂;品格提升,人人都重视”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为育有根、有魂、有品的钟楼学子而不懈努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31-02
【作者简介】1.顾润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00)德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2.杨文娟,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教育文体局(江苏常州,213023)局长,江苏省品德与社会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顾润生:作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区域推进的代表,您能否说说,怎么会想到以“尚德学堂”作为载体开展项目研究的?
杨文娟:提起“尚德学堂”,不得不提起“道德讲堂”。“道德讲堂”现在是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的重要品牌内容之一,它的发端就在常州。我们在进行这一项目顶层设计时,通过讨论明确:儿童品格的提升,不是仅有说教就可以的,更需要浸润、熏陶、锤炼、实践、内化等过程,而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不能出现学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所以,学生品格的养育除了学校广泛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活动外,更需要在社会、家庭的环境中熏陶体悟、实践习得。教育部门的重要责任是:要让整个钟楼乃至常州地区都形成“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大环境,并让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尽可能一致起来。于是,我们想到了“尚德学堂”。所谓“尚德”,既有“崇尚道德系立人之本”的教育要义,也有常州历来“崇文尚德”的历史文脉的传承之意。所谓“学堂”,相较“讲堂”,我们更希望多一点学习场所,以“学”为主,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学”的空间、课程、活动,让孩子们能学、会学、愿学。如果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区域形成人人“尚德”、处处“学堂”的景象,那就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价值与意义了。
顾润生:那么,“尚德学堂”的顶层设计是怎样的?
杨文娟:“尚德学堂”在“全域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以“尚德”为要义,以“体验”为载体,以“共享”为宗旨,呈现“开放型”“立体化”特点。
关于“尚德学堂”的建设,我们明确提出钟楼儿童的“必备品格”,通过架构“共育网络”、创新“实践范式”、开辟“田野课堂”、绘就“场馆地图”来实现全域育人、全面提升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提出的钟楼儿童的必备品格是:爱家乡、勤实践、乐分享、能创新。这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植根钟楼大地而提出来的。
基于这样的“必备品格”的定位,我们提出了“1 N 1”模式来编织“共育网络”。所谓“1 N 1”模式是指以一所执行学校为龙头,带领N所学校(幼儿园)共同研究,与1批社会组织联合开发品格提升课程,形成品格提升的区域模式。我们对项目中的不同对象明确了各自的职能。执行学校的主要职能是:组织研究、协调进展、引领发展。联盟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参与研究、实施课程、总结成果。社会实践基地的主要职能是:开放资源、开发课程、辅助指导。特别是联盟学校,细化了各自的研究内容,做到有点有面。有的研究体验课程开发,有的研究家校社融合,有的研究环境创设,有的研究品格提升策略等。
如何创新“实践范式”呢?我们反复研讨,最后形成六维度的实践范式创新图谱和技术路线图,见图1和图2:
这张技术路线图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紧紧围绕“儿童品格锤炼和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路径实现相互的影响与融通,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创新区域品格提升的实践范式。
我想特别介绍一下“田野课堂”的实践。钟楼区是常州市的中心城区。随着2015年区划调整,邹区镇划归钟楼区管辖。这是具有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美誉的乡镇,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根据邹区镇现代农业园各自的定位,我们正在开发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给儿童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田野课堂”。佳农生态园是我们“尚德学堂”建设的首个探索。我们希望这里有可知可感的环境文化;有可体验可实践的选修课程。
当然,仅有一个佳农生态园是不够的,我们正在绘制品格提升的“场馆地图”,在钟楼区132.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出“赤、橙、绿、蓝、紫”五条实践线路,即:红色教育基地(以瞿秋白纪念馆为例)、橙色文商旅学堂(以南大街、双桂坊特色文商旅为例)、绿色田野课堂(以佳农生态园为例)、蓝色企业工艺坊(以梳篦厂、乱针绣馆为例)、紫色书斋(以半山书局为例),让钟楼学子能够在精心设计的体验课程中不断锤炼必备品格。
顾润生:钟楼区这么大规模的区域推进,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
杨文娟:目前来看,项目设计比较务实,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尚未遇到什么大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预计到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
首先是对“品格提升”的准确理解与把握问题。“品格”本身看不见,摸不着。现在,大家比较积极地投入到体验课程的开发与初步实践中,对“活动”比较关注,包括设计、组织、评价等。但活动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育人”。而育人是一个过程。如何既考虑活动的精彩,又不断思考与提炼“品格”的养成策略,需要各所学校的积极理解与准确把握。其次是“品格提升”的成果难以量化。说到底,这个项目最大的成果是“化人”,即:通过项目实施,让一大批学生能够真正受益,无论是区域提出的必备品格,还是以校为本提出的育人目标,都能通过几年的探索,让钟楼学子有鲜明的品格特质。这是很难的,不是靠出几本书、写几篇文章就可以“成果化”的。
顾润生:能否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对该项目未来前景的展望?
楊文娟:我希望,钟楼的“尚德学堂”建设能够促进“立德树人,处处是课堂;品格提升,人人都重视”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为育有根、有魂、有品的钟楼学子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