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问题的学术思考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整体性历史看,理论飞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从阶段性变化到整体性跃迁有机结合的系列复杂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核心主题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集中回答如何在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理论设想的情况下,即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次飞跃"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会随着实践的推进而发生阶段性变化,因而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的不断"结合",在不断"结合"的过程中,会产生若干次阶段性飞跃,陆续形成党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的回答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总体性特征表现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产生了诸多原创性理论贡献.诸如"新时代论"、"新矛盾论"、"两大布局论"等,特别是随着后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中国将进入"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问题在新时代开启了一个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化的新起点,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其他文献
从理论性质上来说,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在解构和建构并重的思想原则之下,力图超越“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正统马克思主义”,由此来回应现实社会政治的变化形势,从而描绘出一幅激进民主政治的解放蓝图。这种“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就在于重新解释政治和重新构建政治。应该看到的是,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进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是以一种激进政治认识论作为思想基础的。如果没有后结构主义和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综合,没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主义的认识论支撑,他们的激进政治哲学是无从建立起来的
2012年12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70余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14位专家学者及《教学与研究》、
一个饱经清教徒摧残的女性,在霍桑的笔下是那样的有格性,那样的有血有肉!如果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那么《红字》中的海斯特毫无疑问便是早期清教的掘墓人。
2012年12月26日,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知网”)、清华大学图书馆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研制的统计分析和评价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CAJ—IJCR)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有两家入选,其中《教学与研究》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形态的基本向度,制度文明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之治"的现代化治理目标和制度化治理特征,也是以科学的治理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将"中国之治"的本原性和价值性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的基本依据.在制度文明的范式下,"中国之治"的关键是制度之治,根本是人民之治,实质是文明之治,理想是天下之治,并由此构成"中国之治"独特的现代文明内涵.在民族复兴和百年之变彼此交织的时代,治理命题的理论自觉、治理文化的历史底蕴、治国理政的实践创新以及治理赤字的世界困局,更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之治
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胜国之一,俄罗斯始终铭记1941-1945年抗击纳粹的卫国战争历史,并从国家层面采取多种举措维护和巩固胜利成果,形成以国家法律为保障、军事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仪式表达为主题形式、常态化教育为基础内容的稳定体系架构.通过宏观政策支持、制定统一历史评价标准与教材、充实完善教学内容、设置丰富的课外活动等对青少年开展"二战史观"教育.同时,还将"二战史观"所具有的国际性共同价值诉诸周边国家的"共同记忆",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彰显俄罗
在冒名顶替上学案件重回公众视野之时研究相关的刑法回应问题,是刑法学研究对公众关切的积极回应,有助于行为主体在法律施行过程中积聚内在动力.冒名顶替上学问题的刑法回应,应当具有问题解决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导向.现行刑法对冒名顶替上学者的行为和利用职权对冒名顶替上学加功行为的规制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犯罪成本低、惩治力度弱的困境.冒名顶替上学问题的刑法回应包括罪名改进和罪名新设两种方案.现有刑法罪名中,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基本能够满足刑法回应要同时保护被冒名顶替上学者的人身权和国家公平录取秩序两种法益的诉求
县域自主性是指县域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治理目标而拥有的行动空间及所采取的相应行为,包括县域政府的自主决策权、政策转化权、资源整合权和能动性四个要素.从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核心内容、治理主体、资源配置和政策落地等方面看,完全需要以充分发挥县域自主性为保障.在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上级党委政府和"条条管理"部门干预过多,导致县域政府自主性不足,体现为县域政府自主决策权、政策转化权、资源整合权和能动性等方面的弱化.县域政府自主性弱化,使其难以根据县域社会实际开展乡村振兴.如何赋予县域政府充分的自主性,事关乡村振兴
2020年后,中国的扶贫工作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重点的新阶段.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贫困的主体更为多元、空间上城乡分散并存呈现多维性和次生性的特点.确立相对贫困人群的识别标准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首要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贫困标准的实践与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文本认为,2020年后我国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包括收入与非收入的多维动态相对贫困标准,以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政府"主导力"、社会"驱动力"、市场"源动力"、自身"主体力"为核心内容的动力体系,实现"政府—市场—社会—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2007年建立以来,明显改善了很多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发挥出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文本基于2007-2018年国家统计局的宏观数据,通过测算基尼系数,研究农村低保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低保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效果一直维持在4%左右,并基本保持稳定.总体来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缩小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存在一定的正向调节效果,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调节作用较小,调节效果不显著.研究发现,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低保救助水平较低,财政性支出较少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