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国语课本》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实践转化及当代启示

来源 :美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明国语课本》中的美育实践继承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并且对儒家传统审美思想进行了有效的美育实践转化.这种转化主要体现为:对儒家美育人生观念的改良,对儒家道德美育思想的升华取舍以及对儒家审美育人理想的实践转化.这种转化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经验亦值得当代美育实践反思借鉴.
其他文献
新文科建设立足于时代发展,以更高、更新和更远的视野,建立起具有全新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注重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与创新为导向,努力培养国家未来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文科建设对于艺术学科的发展也显现出其推动作用,如打破单一学科的培养理念,积极推进并建立起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面向新文科建设的艺术学科发展路径,需重点关注几个问题:艺术学科当下面临的观念转变;艺术学科与新文科发展的理性辨识;艺术学科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新文科教育与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新文科之于艺
“电影工业美学”作为新时代中国电影实践与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是在中国电影产业规模壮大、工业化进程加速、观念变革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思维、方法和理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的《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一书日前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电影工业美学”进行了详尽研究,为当前中国电影的创作、制作、发行、批评实践提供了“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支撑与路径指引.
期刊
21世纪伊始,以现代豫剧《香魂女》成功获得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为标志,豫剧在自强崛起的进程中强势发展,一批豫剧剧目接连获得国家“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诸多奖项,创造了十年的辉煌繁荣,成为当代中国戏剧舞台艺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究其原因,约略有四点经验:一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二是精品意识引领下的艺术创作,佳作迭出;三是具有强烈剧种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青年表演艺术家发挥合力,确保作品以高质量立于舞台;四是多元媒介的现代化传播.
人类艺术正在迎接一个越来越由人工智能(AI)技术塑造的未来.AI虚拟歌手微软小冰统合作词、作曲和声音框架,创作了歌曲《我知我新》.人文主义者批评它存在情感、具身感受、创造力和想象力等诸多方面的缺陷,但这种评价实际上被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视角所限制.作为广义后人类文化的一种典型表征,AI艺术呈现出全新的艺术形态及其体系建构的可能性.通过媒介论去把握AI这样的智能媒介,看到其介于工具和主体之间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当下的艺术状况乃至存在状态,进而有可能建构一种超人文主义、超人类主义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游戏”的讨论,儒家思想主张的“游于艺”和道家哲学提出的“逍遥游”,在强调摆脱物欲和超越技法的基础上,注重艺术活动所能通达的生命境界与精神境界.近古以降,“游戏翰墨”的创作观念突破了传统儒道哲学“游”而不“戏”的理性束缚,张扬着传统文人对心灵自由的大胆追求和游戏人生的个性精神.贯穿于古代社会休闲生活的“玩味”之“玩”,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诗性智慧和传统文人从容诗意的生存模式.与西方的“游戏说”相比,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的游戏观念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思维特性与民族
罗斯科的绘画创作与同时代的艺术评论之间向来存在诸多裂隙,罗斯科吸收了罗杰·弗莱艺术批评中的“造型性”概念,以抽象的运动感取代了立体感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的“可塑性”概念.这一词义的改变使“可塑性”突破了三维空间的限制,获得了更强的解释力.在内容层面,罗斯科认为艺术家的真实能够通过绘画空间中不同的可塑性元素得以表达.通过对乔托作品的分析,他将绘画空间分为视觉真实的视觉派空间与反对视觉模仿的触感派空间,分属理性主义与感性本能的真实.罗斯科因对尼采现代性批判思想的认同而倾向于触感派空间,他的典型色域绘画也因此是反
格林的“想象力”美育话语既强调个人的主动学习、探索与意义建构,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话和共同创造,个体的“全面觉醒”取决于公共意识的养成以及意义的相互激发与共同建构.在公共想象中实现个体发展,这既是格林的美育愿景,也是她对教师、学生乃至教育机构、社会环境提出的殷切期望.努斯鲍姆的同情式想象的美育话语与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中国现代美学家的“同情/移情”论话语相比,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其一,努斯鲍姆的美育话语是以培养世界公民为教育目标的,因此尤其重视移情想象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人的尊严、社会公正
马克斯·德沃夏克(Max Dvo(r)ák)的艺术史研究最为人所知的特色就是他被称为“精神史”的研究方法.德沃夏克将艺术现象、艺术潮流的发展与人类精神的发展演变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艺术不仅被视为一种独立自足的人类活动现象,而且被理解为人类整体生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无论“艺术史”还是“精神史”,德沃夏克的研究中都隐含着一个关键性的维度,那就是历史的维度.通过对德沃夏克艺术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的历史观念进行梳理,可尝试指出德沃夏克艺术研究的历史维度具有鲜明的历史主义特征.这种历史主义的特征既使德沃夏克的艺
汉代画像石上的篆书题记数量较少,内容较简单,但其中记载的信息和篆书艺术特点与风格等,也是研究汉代丧葬礼俗、文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但学界对其深入研究较少,且有的文献对部分题记中的篆字的界定也值得考辨.汉代画像石上篆书题记,既有对墓主人姓名标注、歌功颂德的功能,也有加强审美效果等意图.其篆字艺术既有汉代篆书的一般特征,也较显著地体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点与风格,是汉代篆书艺术发展的镜像之一.
元代观画理论承继宋代而来,在探讨如何欣赏“高人胜士”画作的问题上,汤垕《古今画鉴》标举“天真”之说,对宋代的士人画精神进行了有力弘扬,并初步建构出中国绘画史上追求“逸趣”的流派统绪.元人的题画艺术将诗性思维融入绘画欣赏中,在人品胸次、人格境界以及艺术精神等层面进行解读.题画艺术的情感性与观画品鉴的理论性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元代文人画的趣味发展与艺术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