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伴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启凡借着假期出了趟远门。遇到小点时,假期过半,也是他情绪最低落的时候。当时的他站在江边,塌着半边身子靠在栏杆上,江风吹动他的衣角,他浑然不觉,目光抛在江面,给风吹散,给浪打翻。
  失恋的巨痛似乎过去了,紧跟着的却是漫长的迷茫,每天行尸走肉一般,做着那些无聊的事情。出趟门,看看风景,总归没坏处。蔡启凡这么跟自己说。
  小点招呼他时,仿佛一股潮气涌来,夹杂着这座江城鱼虾的腥味。他扭转身愣愣地看着小点。小点微笑,帅哥,你知道承平街怎么走吗?她斜背一个挎包,一双蓝白运动鞋,跟自己一样,也是游客。蔡启凡知道承平街,但说不清具体位置,这会儿也分不出神来跟她搭话,只淡淡地说了句,不知道,查下地图吧。小点往他身边贴了半步,举起胳膊摇晃着黑屏的手机,早上出门太着急,充电宝落在酒店了。语气里带了三分娇,不甚漂亮的面庞因这三分娇,竟也有了些动人。
  这让蔡启凡的心底泛起涟漪。
  费了十多分钟,蔡启凡也没能给小点讲清楚路线,声音不免粗重起来,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不停拨拉,也显得不镇静。小点半抬着眼眉,轻声说着对不起,说自己实在有点笨,朋友都说她笨。蔡启凡说,不怪你,这边的路本来就有点乱,我跟你一起过去吧。说这话时,小点挨他很近,几乎能嗅到他胸口的气息,微微怔了一下,就开心地跳开了。
  一路上,小点的嘴就没停过,好像蔡启凡是她早就熟识的“姐妹”,毫不遮拦地讲些自己和朋友的生活琐事。她走路轻盈,跟她微胖的身子不那么相称,普通话里带些口音,又给她添了两分憨态。这些都让蔡启凡觉得轻松许多。虽然她说的那些事都过于乏味,搁往常,蔡启凡一定会转移话题,甚至果断中断聊天,可今天他显然体会到了一些妙处。
  庸常的人生,世俗的生活,不都是这些俗事和碎语搭建起来的吗?
  承平街和所有旅游城市都会有的某条小吃街一样,铺子挨着铺子,仿古的匾额你挤我扛,或是黄色褐色各种招子随风摆动,形色各异的吃食在摊位上飘着热气。满目都是年轻男女,攥着大肉串,仰起脖子靠拢肩,举着手机在自拍。
  好在有小点,蔡启凡可以忽略周围的喧攘,要不然他得有多难受!在这样的街道穿过,身上能被刮掉一层皮。
  小点和那些男女没两样,一路走走停停,恨不得挨个品尝那些吃食。人说女人对美食的无法抵抗,甚于爱情。这话是对的。
  蔡启凡无聊中就去看那些店家,看他们如何将面团优美地旋转起来,揉成薄饼;看他们怎样在翻烤肉串时,挥动胳膊带出一种豪情。猛然间,他停下脚步,在肉香、面香迷乱的地方,有间暗沉沉的小门,门边墙上嵌了石砖,是一处古宅。他忙转身找小点,想要跟她分享自己的发现。小点正立在那里,专心等着她的食物出炉。再看周围,人来人往,这间狭窄的小门,没人看见。
  小点杵了下他的胳膊,帮我付下钱呗,晚上回酒店还你。
  晚上,蔡启凡去了小点住的酒店。小点说,明天我们去山里吧,网上说那边景色更好。蔡启凡说,我们租一辆电动三轮,一直骑到山里,骑到车子能去到的每个角落。小點说,车子没电了咋办?蔡启凡说,车停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住下来,搭个棚子,到老。小点忍不住哈哈笑起来,在床上翻滚着,像个简单的孩子。
  第二天一早,小点醒来,不见了蔡启凡。
其他文献
此时余梦竹站在书柜前,目光坚定。她明白自己即将面临一场硬仗,不过她已准备破釜沉舟。  这么多年,她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观摩面前的书柜,她发现,“书柜”仅仅是个学名,书柜里装的不只是书,它里面承载的东西远远超出想象,既有三十年前刚入职时她的手写教案,也有退休前一年获得的優秀教师证,或者可以说这是一个跨越了时空维度的百宝箱。  想到这里,她给自己鼓劲儿:有极大的可能性,她的退休证就在这个书柜的一角。没错,
期刊
罗道良懂阴阳,会风水,到哪儿都带一个罗盘,是我们村方圆几十里有名的“阴阳仙”。可惜从小左眼失明,只剩一只眼,人们都叫他“罗瞎子”。  可别小瞧这罗瞎子,看风水看得灵。人们都说,老天爷只给他留了一只眼,要是两只眼,还不把天戳个窟窿。  山子从小就没了娘,是山子爹一手带大的。转眼,山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可还跟他爹挤在两间破茅草屋里。山子爹急了,得盖房起屋啊。生产队已经指了一块宅基地,山子爹心里没底,就把
期刊
父亲想去日照看大海。这是姐姐告诉我的。  我说,他不是见过大海吗?我在烟台上的学,父亲和我一起去报到的。那时没有支付宝和微信,也不能转账,学费要求交现金。万把块钱就藏在父亲的内裤里。报到完后,在老乡的带领下,我跟父亲去海边看大海。大海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一眼望不到边。我说,哪里的大海都差不多。  我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我很早就知道。她原来在沂蒙山大山深处的一个厂里工作,后来厂子搬迁到了日照。父亲托
期刊
刘一平和武一光是一起光腚长大的朋友。  两个人八岁那年,刘一平的父母双亡,一平成了孤儿。武德明两口子看不过孩子受苦,就把一平领进家来,和自己的儿子一光同样对待:逢年过节,同样款式的新衣服一做两件,一人一件;一毛钱一挂的鞭炮,一买两挂。  两个孩子该上学了,一样的书包,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去家北马颊河里割草。武德明两口子真心把一平当儿子了。  刘一平天生的聪明伶俐,啥事都对武德明两口子说,常常把
期刊
他们约定的周末很快到来。  初春。万物复苏。阳光水洗过一样干净。  他们关掉手机,来到之前约定的地方。结婚七年,他们都忙着各自的事业。这个周末,要属于他们自己一回。  也许,七年不是太长,而之于婚姻,终究不算短。过了这个周末,他们将好聚好散。  目的地在一个水面不小的湖,叫水库比较合适。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梦蝶湖。湖水清冽,拍打着岸上的岩石。岩石通体灰黑,接近水面的部分,却白得透亮。  没有
期刊
白棉花恣意怒放的时候,弟弟长得更加肉嘟嘟了。粗粗的胳膊和小腿像村里池塘的莲藕,一节一节白白胖胖。  生下弟弟后,有一段时间,阿妈把我托付给在镇上开饭店的外公外婆。黎明时,外公外婆开始忙活,我就站在窗户旁的小矮凳上,看各色衣装的男女老少,在外婆家的摊儿床前排队买自己喜欢的吃食。  从家到镇上有六里路,要经过一条河、一座桥、一段公路、一段土路和两个村子。  立秋那天,厨房灶火铁锅里煮着毛豆和花生,阿妈
期刊
老贾烟瘾极大,半夜醒了也要点上一支,凑到窗户边,对着月亮,吞吐出一片缭绕的云雾。一支未尽,忽然嗓子一阵难受,不由咳了几声。  老伴儿被吵醒,打着呵欠说:“我说老头子,大半夜的,咋又起来抽烟?”  “睡你的觉,瞎嘟嘟什么?”  老伴儿叹口气,翻身睡去。都大半辈子了,如果较真儿,一天也过不下去。  老贾的烟从来不装在纸烟盒里,每次买了烟,都剥开,一根一根小心翼翼地装进铜烟盒里。铜烟盒有年头了,紫红的表
期刊
池塘里常年水平如鏡,蓝天白云倒映其间。禅师被这种天地交融的恬美所吸引,每天到塘边坐禅修法。练功结束后,他还会绕着池塘漫步,观田螺、虾米伏在水草上的悠闲,赏小鱼穿梭往来的灵活。偶然,他看见两组鱼群相遇,纠缠成太极图的形状,便深信鱼儿是道的化身。  这天,一只野鸭飞临池塘,惊得鱼儿沉入池底。禅师起身驱赶,野鸭从池塘这端飞向那端,丝毫没有离开的迹象。禅师唯恐鱼群受到伤害,连忙拿来一个馒头,远远抛向野鸭。
期刊
小城的这家书店是我开的,有个掉书袋的名字,叫“黄粱梦”。  在外人看来,这书店的名字透着一股酸臭的书卷气,倒不如一个简单的某某书店清晰明了。可在我看来,这家书店的名字却是最清晰明白,最实在的介绍了。  为了呼应这个文绉绉的名字,我在装修时费了大功夫,古风装潢,实木书柜、书桌,条案上焚一炷熏香,有时兴致来了,还会拿出奇楠摆件……书店不只卖文化典籍,还有些别的书籍,包括国内外的期刊,以及一些我时不时看
期刊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青花镇,三十六崎巷,玉簪花开时。  那一年,我14岁,素锦13岁。我们两家的距离仅隔着四扇窗。  “三十六崎巷”位于和平码头的高地,因巷口有三十六级陡峭的阶梯而得名。小巷的中间地段有一座小花棚,栽种着一些花花草草。盛夏,玉簪花开了,叶脉分明的绿叶在风中婆娑着,六片雪白修长的花瓣转着几点鹅黄的花蕊,一朵挨着一朵,摇摇欲飞。像雪,像船,像古代女子头上的玉簪。  一日傍晚,天色阴暗,门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