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远方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5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杨树林里行走的脚步是超脱而又淡然的,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在了树梢,在风的吹拂下发出了浪花一样的水声。若干年后我走在一片异乡的杨树林里,面对明媚的阳光,有些不知所措。
  童年时,院子里有四棵高大的杨树,树阴覆盖住屋顶,衬托出屋脊的苍老。麻雀在杨树的枝头嬉戏,发出了欢快的鸣叫。春天的时候,杨树开出了毛茸茸的红穗子,落在水沟里,落在猪圈里,落在院子里的玉米垛上。我喜欢捡那些依然带着生机的红穗子,像是刚刚从冬天的枝头诞生的灵魂,带着虫子一样的身躯,耳坠一样的飘忽与轻盈。当泥土并未完全苏醒,河流的岸边还长着冰碴,满树的红穗子在风中飘忽,仿佛是春天来临的宣言。等花儿落尽,绿色的手掌一般大小的杨树叶子带着油嫩,在树枝间蓬勃生长,爆发出春天的生机。杨树像是我们四兄弟,并排站立在路口,守护着院落的寂寞,陪伴着父母忙碌的身影。
  夏天来临时,树阴遮挡住天空的炎热,给一家人带来了无穷的清凉。我盛了一碗饭,坐在杨树下面的石头上慢慢吃。斑驳的墙壁,透露出岁月的裂纹。墙上是多年前父亲用粉笔记下的豆腐账:张栓2.5斤、小狗儿1.5斤、栓柱3斤。几多风雨,笔迹仍然清晰有力,仿佛仍然铭刻着父亲在豆腐坊彻夜忙碌的身影。杨树叶相互摩挲,在我的头顶侃侃而谈,又将浓黑的影子撒落进我的粥里,飘散在我的肩头。我看了看碗中,里面还有一双好奇的眼睛,鼻尖上有一颗黑痣,稚嫩的脸庞在碗的底部晃动。
  爷爷放牛回来,会把几头牛分别拴在不同的杨树上。牛儿摇着脖颈上的铃铛,站在杨树下的树阴里反刍,又将牛粪落在树下。我的任务,就是拿着比我个头高许多的方头铁锨,不断地将牛粪铲进铁锨,倒进院落边缘的粪沟里。粪沟渐渐满了,每过上三两个月,父亲用粪叉把粪清理出来,装到箩头里,再挑到菜园子里,为青菜施肥。
  杨树下也可以摆上棋盘,兄弟俩坐在棋盘两头,用手在地上画出方格,石子和电池壳做成的棋子,在各自的线路上不断跳跃,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树阴的摇动里获得了鲜活的生命。母亲常常站在杨树下的猪圈旁喂猪。除了准备一日三餐,喂猪也是母亲必做的功课。生活不富裕的年代,猪吃的是厨房里剩下的泔水。有时候母亲会给猪煮一些麸子或者野菜,期望猪长膘,一家人过年可以吃上肉。猪多数时候都躺在猪棚下睡觉,玉米秆搭的猪棚,可以遮风避雨,在炎热夏季撑起一片清涼。母亲从厨房端起一瓢猪食,并发出“啰啰啰”的呼唤,猪惊慌失措的呼噜呼噜地跑过来,将头扎进猪槽里,吃得欢实。有时候,泔水太稀,猪就把头抬起来,久久地望着娘。
  杨树下,我和隔壁家的秋红还启动了一场特殊的婚礼。那时我并不清楚这是一个过家家的游戏。我们假装在杨树下摆起盛大的婚宴,假想各路亲戚朋友从远方而来,有送面的,有送鸡蛋的,还有送钱的,都被我一一接进窄仄的巷子里,在杨树下就坐。秋红用她的上衣裹了一块石头,羞涩地抱在怀里,当作满月的婴儿。不时还假想着有许多人过来夸奖婴儿的好看,一一向客人回复。我则把杨树叶在石头上捣碎,作为宴请来宾的美食。
  秋天来临时,杨树叶子变黄坠落,满院子的落叶,纷纷扬扬飘洒在秋风里。父亲从地里收回来玉米,带着穗子胞衣绑在一起,挂在高高的杨树上,储备过冬。来年开春前,父亲搭了梯子,又爬到杨树上将玉米取下来。有一次,父亲在树上往地上扔玉米,不小心扔到在树下捡玉米的母亲头上。母亲带着一圈带刺的发卡,铁刺牢牢扎进了母亲的头皮里,我取了很久才取出来。
  后来,村里来了一个专门做桌椅的木匠。父亲把木匠请回家里来,把院子里的四棵杨树砍了,做了三张床、两张桌子、十六把椅子。记忆中的白杨树,化身陪伴我的物什,摆放在屋内各个角落。她们体内交织着岁月的纹路,在桌椅上呈现出木质的清香。空荡荡的院子里只剩下四个木桩,把杨树的记忆埋在了地下。
  村东头河边也有四棵粗大的白杨。每当我远远地靠近村口,高高的白杨树就早早地向我发出召唤。她们站在村口的姿势,像是祖母和母亲的身影,曾经在我归来或离开故乡时,长久地伫立和等待。这四棵白杨树的树干笔直粗大,是村口必经之地,因此树干上常常被贴上各种告示,如大量收购橡棵、血参根、白蒿之类的,也有谁家请说书唱戏或者放映电影之类的。有一次我和三哥从乡里回来,发现树干上贴了一张黄纸,上面用毛笔写了几行红色的字:天惶惶,地惶惶,谁家有个好哭郎。过往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亮。毛笔字无疑是请人写的,小楷,粗细均匀有力,像一首诗。我就去问三哥,这张告示有什么用途。三哥看了答曰:“这是谁家的孩子半夜哭闹,贴的符。”当时倒不觉得奇怪,农村贴符的人到处都是,但这张符倒觉得十分可爱。我想过往的人不一定带来哭婴灵魂的安定,至少白杨树的宁静正直一定可以传递给孩子一些爱的意念吧!
  如今已经30多年的时光飞逝而去。眼前这片白杨树更显古老。她们的树干已经有四人环抱那么粗,白色的树干直插云霄,抬眼望去,无尽的绿色海洋覆盖住了天空耀眼的阳光。我抬头望去,叶隙里细碎的阳光如银,闪耀着生命的光芒。风正在树梢巡游,杨树叶子泛起汹涌的河流,又将滚滚的涛声传递向远方。我徜徉在白杨树下,内心仿佛被无限的感动充满。我想开口说出什么,向着故乡的方向,向着自己苍老的那颗心,向眼前的白杨树倾诉。但我始终未能说出口,因我已经在白杨树面前,找到了自己熟悉的乡音和纯朴的灵魂。她们像我的父亲或者母亲,只要在他们面前一站,一切都不需要表达,视野内的遥望就是爱意最好的流露。
其他文献
曹妃甸,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个中国北部新兴的临海工业区,冀东大平原上渤海岸畔的一颗耀眼明珠。在这里,一条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铁路,从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唐胥铁路西边不远的七道桥站接轨,伸向南边渤海湾曹妃甸港的唐曹铁路,如一条健壮的手臂,拉近了曹妃甸与世界的距离。这是一条特殊的铁路,是中国铁路投资体制改革的实验田,是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的重点项目,是“公转铁”和蓝天保卫战的排头兵。这是一条绿色铁路,是“
期刊
编者按: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铁路行业优势,持续深化铁路建设扶贫、运输扶贫、定点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事业献力,让贫困群众驶入增收的“快车道”。河南省栾川县是国铁集团全国四个定点帮扶县之一。铁路扶贫干部积极作为,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农家宾馆,打造“铁路小镇”品牌,成就了铁路扶贫工作经典。2020年12月,中国铁路
期刊
这是一篇由无数鲜活细节,在作者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呈现出铁路客运职工精神光芒的小说。  天路是青藏铁路的代称,显现的是那条铁路的高海拔及其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青藏高原是这个蓝色星球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气候最多变的高原,以它的苍茫、冷峻、高寒、旷远、恶劣气候和稀薄空气阻止着人类的脚步。然而,铁路打通了这千百年来的禁区。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让无数心驰神往的游客,乘坐火车来到这梦寐以求的地方
期刊
复兴号高铁穿越大桥,只是一瞬间。然而,几人能知道,大桥是谁修?水下工程是谁建?水下桥墩的检测和维护由谁来完成?  有这样一支很特殊的队伍,他们积极参与铁路桥梁建设、维护和抢修,在党的领导下,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他们曾护送解放军解放江南,曾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曾在共和国版图上构建铁路宏图,为中国铁路建设和发展,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确保铁路畅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这就是我们的铁路潜水
期刊
一  离下班还有一段时间,检修完的机车全部交车后,陆续点火、整备、转线,大车库就显得空荡荡的,连空气都清新了许多。车库里几乎没有了工人的身影,自然也就没有了平日里喧嚣的人声和此起彼伏的锤击钢铁的叮当声,静悄悄的,似有几分冷清。  这种情况在机务段检修车间是不多见的。  因为是周末,机车检修的活儿结束得早,各班组职工也显得松散了,有闲聊的,有打毛活儿的,更多的则是围着满是油污的桌子打扑克,有人围观,
期刊
一  大学四年,终画上句号。  作为铁道工程专业的学生,凌志和冯欣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方向。  凌志去了南方的铁路局,冯欣去了北方的工程局。  分手在即,大家依依不舍。  凌志舉起杯中酒,泪眼蒙眬:“冯欣,说心里话,我很羡慕你,从此可以像詹天佑、像茅以升一样,你可以亲自建造一条条贯通南北东西的铁路,多有成就感。”  冯欣举起杯中酒,也是泪眼蒙眬:“凌志,说心里话,我也羡慕你,打江山容易,守江山
期刊
1  母亲!七一之后的所有日子  都裹携着你如铜般的凛冽  我向长夜借了月光  铺开一张崭新的信笺  尝试对你的速写,带着虔诚与爱  平凡的铁路人正挺起胸膛  在铁轨上开凿星光  照亮你前进的车轮  2  今夜,我在南方为你放歌  以一个游子的名义  时光如奔腾的马匹  惊蹄而去。百年记忆结网而来  母亲诞生时的样子  是南湖上的一条红船  载着泱泱大国进入新航线  那是心脏和热血的颜色  与我们
期刊
望牛墩警务区,听名字土得掉渣,因地理位置太过偏僻,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  来这山旮旯里驻站,白天和黑夜有着截然相反的景象。  白天这里仙气氤氲,鸟语花香,颇有几分野趣。一到晚上,天地失色,山风凄嚎,虚影零乱,令人头皮发麻。  听人说,山里野猪横行,毒蛇出没,巡查线路时要格外小心。不过,最让我头疼的还是山村里的几头牛。  昨天下午,铁路附近一头母牛,挣脱绳索,冲出围栏,钻进铁路栅栏,险些酿成大祸
期刊
一、开天辟地篇  烟雨中,红船从南湖扬帆起航  拨开百年迷雾,稳把航向  沿着革命解放、改革开放的主航道  劈波斩浪,昂首前行  当机器的轰鸣声在西方响起的时候  古老的东方大国还在沉睡  山河破碎,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面对屈辱的一次次鞭打,奋起抗争  救亡图存,呼唤着每一寸土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1日  一面缀有锤头和镰刀的旗帜,开天辟地  在黑暗
期刊
有一片山野被定义为故乡,它所有的细节都被我熟知。它每一条道路的弯曲,每一棵树的位置,每一条河流的声音,都被我烂熟于胸。每当夜深人静,我的呼吸便会融进那片遥远的土地。它从未从我的视野中游离和偏移,它的脾性和形貌,都在我的脑海中一一复活。  这是一个典型的山谷盆地,连绵不断的高山四面围坐,故称团城。团城无城,只有山川日月河流荒地,其中四处弥散着稀疏的村庄。我出生的村子位于团城中央,两条河流绕村而过,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