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求简”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出,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参与者。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简精神,不仅是学生正确迅速解题的需要和保证,也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领悟数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简单是真的印记”简单性是科学工作者始终追求的目标。最典型的例子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它深刻地揭示了微观、宏观无数质能变化的规律,而其式子却极其简单。所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简精神,既关系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数学实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简精神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供同仁参考。
  
  一、从兴趣求简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往往是产生新思想的前奏,学生有了兴趣,对学习就会产生激情。教学中应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以趣激情、以情引思,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例如:一只蚂蚁从侧面展开图中圆心角小于π的圆台下底面圆周的A点绕着圆点侧面爬到上底面圆周B点,怎样爬行路线最短?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吸引了学生,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经过同学们讨论,得出结论:最短路线是侧面展成扇形的AB线段。通过教师的合理评价,使问题由复杂转化为简单,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和启发,并在激励中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从而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当中,这就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发掘教材内容蕴含的求简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数学的许多内容中蕴含着求简精神,它们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素材,有待我们很好地去开发和利用。例如,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的主值区间分别规定为[-(π/2),(π/2)],[0,π]。在正与负之间选正;在对称与不对称之间选对称,在与原点远与近之间选近的求简原则。再如:椭圆方程的推导:首先受数学美和求简精神的驱使建立坐标系,设m(x,y)是椭圆上任意一点,椭圆焦距为2c(c>0),m与F1和F2的距离的和等于正常数2a,则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得方程(a2-c2)x2+a2y2=a2(a2-c2),又设a2-c2=b2(b>0)整理得+=1(a>b>0),故用变量代换得到具有简洁美、对称美等许多优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简单是真的印记”就真正的体现出来了,中学数学中的圆,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正是达到了这种简洁美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求简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好素材。
  
  三、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求简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平时的潜移默化的教学之中,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求简,让学生看到求简的意义和作用,才会使他们在碰到问题时自觉去思考创新,才能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简捷明了、解答得迅速正确、表达得简明扼要。在讲例题、习题时,不仅要讲到怎样去分析、探索解题的策略和思路,更重要的是要讲怎样解才是最简,其解法又是怎样想到的。在解题后,既要强调回顾、反思、检查的重要性,又要讲怎样回顾、反思、检查才最省时、最有效。特别是在作业、试卷讲评时,既要把教师自己的思路和解法讲清、讲好,又要允许学生质疑、反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让学生“胜于蓝”。尤其是要为那种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和优秀解答的产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求简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使学生从教学方法和解题实践中得到启迪,以此培养他们的求简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偏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吸收、内化和整合。求简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自教师指导下的灵活、扎实的思维训练和解题实践。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系统地介绍各种思想和方法,而且要传授能使学生水到渠成并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好思想和好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求简精神得到应有的启迪。例如:球的体积的推导,先让学生猜想:V半球=?大多数学生都猜想出V半球=2/3πR3。通过实验证实了学生的猜想后,教师又可作如下引导:猜想并不等于证明,如何证明V半球的体积是(2/3)πR3呢?根据祖恒原理我们可以构造另一个可求出体积的参照体,从而证明V半球=(2/3)πR3。由此可见,将“观察—猜想——化归——证明”的创新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灌输化为主动的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新思想、新方法。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明天的创新源于今天的学习,未来的创新能力得益于今天有效的学习和科学的训练。我们要刷新观念、用求简精神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要力求从最基本的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中去体验简洁美,又要力求从最少的问题中去发现最多的规律,受到最好的启发,让学生在求真、求简、求美的過程中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北宋苏轼是继柳永之后的著名词人,然而他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青年时期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二名,雄心勃勃,要求变法;中年时期出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主张温和改革,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中老年时期返京任翰林学士等职,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出任杭州、扬州等地方官;晚年时期被贬惠州、儋州等地,生活十分艰苦。苏轼这起伏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经历着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也必须重新定位、重新认识。    一、真正体验“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    我从教20余年来,回顾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以教定学”,见“教材”不见人。现在,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教学思考放在“学生怎样学”上,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
期刊
一篇好的文章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写是关键,改又是写作成功的关键。“美文不厌千回改”道出了改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改    通过教师讲古代文人修改文章的佳话,引导学生认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如: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起初为“到”又改为“过”,又删掉而改作“入”,随后又改作“满”,总共选用了十多个字,
期刊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学生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又由于我们的学生个体的差异,对诗歌的感悟大有不同。因此,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更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诗歌教学、学生适应的教学路子来。我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尝试了“读——悟——诵”的教学思路,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
期刊
【摘要】通常,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但是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的能力并不能从作业的评判中体现出来,而且这种方法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学生作业的评改,不能只停留在判断正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数学老师也应该要多运用评语。  【关键词】培养 交流 创新 鼓励 
期刊
考场作文,时间有限,题目既出,自然不容多思考。怎样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优秀的文章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笔者认为大凡一篇好文章,无非是材料好、立意深、结构巧和语言美,这主要在于平时的工夫,不可能在考场上突然发生“飞跃”;能临考发生“飞跃”的,只有选材和立意两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选材又是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  那么,写好考场作文,选材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大題材,小写法 
期刊
一、弄懂概念  弄懂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准确理解概念,领会概念的本质及解题的基本方法,这一切通常都是来自概念的本身。学会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還必须理解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  弄懂概念是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在数学方面学习成绩落后,就是对概念不理解造成的,学不好数学概念就学不好数学这门课,要弄懂数学概念,必须要有科学方法。因为
期刊
一说起作文,大部分同学都会愁眉不展。写成的习作东拼西凑,不论好坏。一律“拿来主义”;或者乱写一气,想到什么写什么,造成习作没有中心,内容空洞。面对此种现象,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们没有写作的欲望。依据马克思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又作用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从物质——现实生活入手。    一、身临其境,挖掘写作素材    法国雕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的必经之路。听与读结合,为学生作文铺路搭桥;说与写结合,让学生走出作文困境;写与实践结合,使学生作文富有真情实感,贴近生活。  【关键词】观察 积累 想象 兴趣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主科。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思维和语言的能力。所谓独立的学习能力,就
期刊
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中究竟有没有显著差异? 國内外数学教育界对此已有了一些研究,认为数学学习上确实存在着性别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大,越是高认知水平的学习,男生的优势就越明显。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确实感觉到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数学成绩好的女生始终占少数。大量事实和调查数据表明,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高中女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她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