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境视域下《庄子》实用成语英译探析

来源 :外国语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tiger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代成语高度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语境,言简义丰,内部语法关系复杂。《庄子》中的成语翻译是该部经典译介的难点之一。本文依托功能语境理论,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层面切入,分析汪榕培《庄子》英译本对实用成语的跨时空语境重构的策略及特点。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在成语的跨时空语境重构上,汪译本较好地兼顾了《庄子》中成语的表意、修辞效果与文化内涵,体现了《庄子》蕴含着的丰富思想。
  关键词:功能语境;《庄子》;实用成语;翻译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国历代官制术语英译语义溯源与概念重构机制研究ZX2019027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仇轶凡,大连大学英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李秀英,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典籍翻译。
  Titl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ractical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Zhuang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Wang Rongpei’s English Version of Zhuangzi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idiom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ulturally-contextualized implications, concise diction and complex grammatical patterns. Introducing the idioms in Zhuangzi into English appropriately consists of one of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classic. The paper aims to conduct a functional context-based analysis featuring the strategies for reconstructing the co-textual context,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culture-specific context of idioms in Wang Rongpe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uangzi. With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Wang Rongpei’s English version produces a good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idioms in terms of sense, rhetoric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idiomatic expressions.
  Key words: Functional context; ZHUANGZI; practical idiomatic express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uthors: Qiu Yifan is postgraduat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t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E-mail: 18263235196@163.com. Li Xiuying is Professor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n Chinese classics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E-mail: xiuyingli@dlut.edu.cn
  《莊子》中的成语既兼顾成语普遍特点,又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语境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呈现出以寓言达旨与对举的修辞特点。汪榕培《庄子》英译本是本土译者的全译本,兼顾了《庄子》文学性与哲学性,是分析《庄子》哲学内涵和特殊类型语言翻译策略与效果的理想语料。本文以功能语境理论为理论依据,透过词汇语法系统探析汪榕培《庄子》英译本在重构成语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阐释成语译文重构的跨时空语境特点,以期为典籍中实用四字格成语等特殊语言单位的翻译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以实用成语为主的《新华成语词典》与以四字格为主的《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共检索到存在于《庄子》中的实用四字格成语187个,据此收集汪译本中成语对应译文形成成语译文语料库,并从体现概念意义的及物性系统、体现人际意义的语气附加语与情态动词量值以及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系统三个方面对《庄子》成语译文进行标注,使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对所做标注进行统计。
  二、功能语境理论与实用四字格成语翻译
  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即韩礼德(Halliday 35)所说的语域,由话语范围(语场)、话语基调(语旨)、话语方式(语式)构成;而上下文语境主要涉及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情景语境中的语场、语旨、语式往往是通过此三种语言功能在语义层得以体现。其中,语场通过概念功能在语义层体现为经验意义,语旨通过人际功能在语义层体现为人际意义,语式通过语篇功能在语义层体现为语篇意义(Halliday and Hasan 24)。文化语境通常由交际目的所决定,主要体现于由纲要式结构与体现样式架构的语篇体裁,具有意义潜势。本文从原文与译文的词汇语法选择入手,考察译者如何还原与重构实用四字格成语的概念意义与语场、人际意义与语旨、语篇意义与语式以及文化语境。   对于翻译来说,脱离一定语境来谈译文是否达意与传神也就失去了意义,实用四字格成语的翻译尤其如此。一方面,本文所选取的实用成语是指时至今日仍为世人实际使用的成语,而非过于“冷僻罕用、僵化无用”的成语。取自《庄子》且流传至今的实用成语不一而足,在流传与使用中往往衍生出与原文意义不同的引申义与误解义,常用义不再是成语的原文语境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若将这些成语的引申义、误解义与原文语境义混淆,便难以达旨。另一方面,相对于复句式成语来说,《庄子》中的四字格成语更加简短、凝练,经传承与沉淀已成为一种含有约定俗成意义的文化符指,其内部逻辑结构与意义更加隐含,较易引起歧义,造成翻译障碍。正因如此,其意义的传达也就较依赖于多重语境,译者能否在解意之时将其融入,抓住原文语境所传达的深意,同时在译文中构建出相近的语境,避免原则性的偏离便显得尤为关键。无论是对原文成语所在语境的分析还是对译文所重构的成语语境的分析,首先要从译文语言切入,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文化等因素。因此,功能语境理论的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细致分析译文如何重构实用四字格成语所在语境以及所构建的语境的相似度与偏离度方面提供了实用的分析框架。
  三、汪译本对原文实用成语上下文语境与情景语境的解读与重构
  (一)实用成语概念意义与语场还原及重构
  语场主要指实际发生的事情,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场借助语言的概念功能在上下文语境中体现为概念意义。概念意义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与逻辑语义关系在词汇语法层得以体现。及物性系统包括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Halliday 170)。逻辑语义关系是指语言单位的依存关系与逻辑语义关系,其中依存关系包括并列关系与主从关系,而逻辑语义关系则可分为扩展与投射两部分。通过及物性系统与逻辑语义关系对原文与译文所传达的概念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译者通过辨析实用成语所传达的特定概念意义,避免对语场的误读,进而降低了所重构的成语语场的偏离度。
  首先,从及物性系统来看,由于源语与目的语语言系统存在差异,译者难免需要根据译入语语言习惯与其对原文的解读进行词类、句法结构上的调整,过程类型、参与者也可能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不当的调整却可能引起概念意义的偏离,进而导致语场偏差。《庄子》中实用成语语场体现为在对其所处时代天下困苦、战乱不休的社会现实、个体生命、自然经验、客观世界进行理性思辨的基础上,传递“以道为本”“逍遥齐物”“自然无为”等庄学哲思。因此,除表层意义之外,成语还蕴含着庄子哲学概念意义。经Antconc统计(见图1),原文实用成语共包含小句242个,其中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大,关系过程次之,随之为心理过程。可见原文成语多侧重于通过对于客观世界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描写以及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呈现传达庄子哲学概念,进而构建出庄子哲学语场。在进一步对比实用成语原文与译文过程类型(见图1)中,笔者发现成语原文与译文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等小句存在数值上的差异,但是差值较小,过程类型总数也基本一致。这说明译文没有随意拆分或者添加过程类型。汪榕培注重以庄子思想为观照,所力求的是将原作的哲学思想原貌呈现给目的语读者,不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是较注重抓取成语核心语义内涵,灵活运用词类转换融汇贯通,使句式凝练、衔接紧密。因而汪译所传达的概念意义较能紧扣庄学哲思,进而重构出庄子哲学语场,将“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出来。(汪榕培 前言41)以实用成语“莫逆于心”为例。
  例1:原文: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汪译:The four of them looked at one another and smiled. They were of the same mind, and so they became friends at once.(汪榕培 99)
  成语“莫逆于心”出自《庄子·大宗师》,语法结构为偏正式,作谓语。偏正式是指成语内部存在修饰关系。此处,“莫逆”为修饰语,而“心”为中心词,前者修饰后者,所传达的语义为“内心相契”。汪译使用be动词将小句处理为关系过程,将“莫逆”译为the same,以此修饰mind(“心”),与原文成语结构相对应,将三人思想相契这一点传递了出来,进而将三人对执着于生死的人的悲哀传达出来,死生如一的人生观这一语场也因成语概念意义的准确传达而显现。
  其次,从逻辑语义系统来看,对成语内在逻辑语义关系及其与上下文逻辑语义关联的误读同样会造成译文概念意义偏离。由于实用成语较简短凝练,其逻辑语义关系难以由字面识别。鉴于此,汪榕培在翻译过程中根據成语所传达的庄子哲学思想内涵及其与上下文的语义关联,在“直译”无法达意或可能引起误解时则“采用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在“单纯的句子翻译不能表达全部内涵的时候,则采用解释性的译法”,并在某些地方加译原作者的“言下之意”。对成语语法结构与深层庄学概念意义内外兼顾,灵活把握了成语所处的整体语境意义以及成语与庄子思想之间的互文关系。较完整、准确地还原了成语所蕴含的哲学概念与逻辑语义关系,进而重构出成语的庄子哲学语场。以实用成语“吉祥止止”为例。
  例2:原文: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汪译:If you look upon everything as an emptiness, your empty mind will be pure and simple, where fortune and happiness abide.(汪榕培 57)
  成语“吉祥止止”出自《庄子·人间世》,语法结构为主谓式,主语为“吉祥”,谓语为叠词“止止”,第一个“止”作动词,第二个“止”作名词,成玄英在《庄子疏》中指出此“止”“喻凝静之心”,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止”实为“之”(陈鼓应 142),将其看作代词。尽管说法各有不同,但是无论作名词还是代词,第二个“止”与前文的“虚室”都存在意义上的关联,即“空明的虚室”才是“吉祥”所停留的地方。因此,小句“虚室生白”与“吉祥止止”之间存在逻辑语义关联。汪译将“吉祥止止”译作地点状语从句,“吉祥”译为fortune and happiness,前后两个“止”分别对应abide与where,将其与前句相互依存的主从关系显化出来,再现了原文逻辑语义关系,紧扣《人间世》一篇的主旨,即对抛却内心一切成见与名、智杂念,以此在乱世更好地处世与自处,使得这一思想语场在译文中予以恰当地还原。   由上述分析来看,汪译本在重构实用成语概念意义与语场时,以庄子哲学思想为观照,对词汇语法层的过程类型、实用成语的逻辑语义结构进行切中《庄子》语篇主旨内涵的分析与阐释。实用成语的概念意义与语场也因此在目的语中得到了较高的还原。
  (二)实用成语人际意义与语旨还原及重构
  语旨主要涉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旨借助语言的人际功能在上下文语境中体现为人际意义。而具體到词汇语法层面,人际意义可以通过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动词与语气系统中的语气附加语来体现。情态动词根据其表达的情态意义可分为高中低三种量值等级,说话人主要根据其交际目的以及其意图建立的交际双方的关系选择不同量值等级的情态动词。通过情态动词量值可以推测说话人对其命题有效性所持的观点、态度以及所做出的承诺,即说话者对所说命题的责任程度。而语气附加语则与语气系统中建构的意义,如归一度、情态、时间和语气等密切相关,可进一步将其分为归一度和情态附加语、时间附加语以及语气附加语(Halliday 126)。以词汇语法层情态动词量值与语气附加语的统计结果为依据,针对译者对实用成语所传达的人际意义与语旨的解读与重构的分析如下:
  《庄子》中的实用成语语旨主要体现为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庄子与其同时代的世人之间的劝诫与启示关系,两者的社会背景大体相同,均生存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中。此种语旨在上下文语境中体现为含蓄讽刺与劝导的人际意义。为了实现劝导的交际目的,原文作者选择了特殊的表达形式。在《庄子》中便体现为俯拾皆是的寓言型实用成语,此种成语具有简练、生动的特点,旨在通过寓言形式传达启示,具有特定的修辞目的(Hatim & Mason 145)。寓言性成语出自于寓言典故或对话,其中含有生动、鲜明的语气,以增强讽喻意味与劝导效果,传递深层意图,而《庄子》整书含蓄的劝导风格以及实用成语短小精干的特点,导致语气等情感色彩较隐含。因此,译者需要根据成语所在语境对其加以把握,而且再现语气的同时也要兼顾成语以含蓄客观的方式来达到更佳劝导效果的特点。
  对此,汪译使用了含蓄表达说话人判断的具有客观性取向的附加语形式,以此再现成语所暗含的语气。汪译实用成语语气附加语统计图(见图2)显示,汪译成语中语气附加语共计出现35次,占比20%左右,其中归一度和情态附加语最多,其次为语气附加语。同时,统计结果还显示汪译成语中出现的情态动词共计30次。其中,为了增强话语的信服力,汪译本较多使用中量值情态动词,同时也使用了一定数量的低量值情态动词,以留出话语商榷的余地,避免听话人产生反感情绪,有利于劝导这一交际目的实现。汪榕培指出“传神”也包括内在意蕴的传递,要从整个篇章出发,涉及到文本的语气、背景等等。这一点在其成语翻译中体现在汪译以寓言性成语所要达成的劝导性交际意图与其所服务的庄子思想为观照,通过附加语含蓄传达寓言性成语所蕴含的语气,传递说话者的态度,使得人物形象以及说话者所传递的情感更加生动,所传达的哲学观点更加鲜明。在兼顾成语客观说理特点的同时,再现了说服劝导的人际意义,进而重构出作者与读者之间、寓言中对话人物之间的劝诫、启示关系这一语旨。以实用成语“执而不化”为例。
  例3:原文: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汪译:He will stubbornly stick to his own ways, never reflecting upon himself even though he may show signs of consent. How then can you succeed in anything?(汪榕培53)
  成语“执而不化”出自《庄子·人间世》,语法结构为偏正式。成语出现于虚构的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对话之中。对话是关于颜回意图凭借与天为徒、与人为徒、与古为徒三种方法劝诫卫君停止其暴政,而孔子则指出像卫君此种执而不化的暴君,不可能因为此种有意而为之的劝说而转变其想法,意在说服颜回应排除成见与心机,如此万物自然会被感化。庄子意在假借对话告诉世人勿用心机逐名斗智,应以空明的心境于乱世中自处。此处,汪榕培将“执”译为副词stubbornly,将否定词“不化”译为表肯定的短语动词stick to,前者修饰后者,与成语的偏正式结构相对应。stubbornly意为“顽固地”,含有贬义的意味,用其修饰stick to,语气随之增强,乱世中暴君顽固不化的形象跃然纸上,孔子反驳颜回的论据的充分性也随之体现,说服力增强,进而传达出了说话人的态度与说服劝告的人际意义,对话者间的劝诫语旨也由此建构。
  通过上述分析来看,汪译本于把握实用成语在《庄子》中所传递的具体语义内涵与说话人目的的基础之上,通过使用中、低量值情态动词以及语气附加语,使得译文含蓄但又有所侧重地传达出寓言型实用成语所蕴含的语气,进而使得实用成语所隐含的说话人的观点态度这一人际意义以及劝导性语旨在目的语中得以还原。
  (三)实用成语语篇意义与语式还原及重构
  语式主要是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修辞方式等。语式借助语言的语篇功能在上下文语境中体现为语篇意义。在词汇语法层面,语篇意义可经由衔接系统体现。《庄子》中的实用成语语式为书面语,语体正式,语言上整体呈现出言简义丰、简洁凝练的特点,存在通过叠字、反义对举等修辞手段加强内部连贯性的现象。准确把握成语语式特点有助于以形促意,正是此种语式使得成语的语篇意义呈现出紧凑、连贯的态势。但如若将这种语言特点完全复制,译文的可读性将全然丧失。因此,对于译者来说,如何在照顾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同时将成语的凝练特点与修辞美感呈现给译文读者便尤为困难。以下我们主要基于对译文所用衔接手段的分析,从成语修辞形式角度考察译文语篇意义与语式重构。
  《庄子·内篇》中的部分实用成语存在一、三字或二、四字同义对举或反义对举的情况,而且部分成语本身在结构与语音上存在重复对举的修辞现象,如甲乙甲丁、甲乙丙乙式犬牙相错的对偶结构、甲甲乙丙、甲乙丙丙式含叠字的结构。经统计,《庄子》中甲乙甲乙等对偶式或含有叠字成分的实用成语占比11%。此种连贯的语式体现出实用成语深层语义的紧凑性。正是由于实用成语存在“语音上的整体性、语义上的凝结性”,在翻译时必须“正确表达成语的涵义、正确处理成语的修辞特点”(肖山 39)。在翻译过程中,兼顾成语此种修辞衔接特点,融合音、形、意对成语语式进行重构,通过衔接系统词项的复现或反义词的使用可以对原文语义的连贯性予以较好的还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译文的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来考察译文对原文语式的还原程度。   词汇衔接手段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同现等,其中重复手段可以较好再现成语的叠字特点,同义词和反义词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再现成语中语义对立或语义相近的特点。基于此点,结合汪译本实用成语衔接手段统计图(图3)可看到,汪译本成语所使用的语法衔接占比为80%,说明受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的特点的影响,其主要借助此种衔接手段将成语隐含的逻辑关系予以清晰地展现。除语法衔接外,图3还显示汪译本亦采用了重复、同义词反义词、同现三种词汇衔接手段,占比为20%。以此再现成语重复对举及同义、反义对举等修辞特点。汪榕培秉持“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在其看来“‘传神’就是传达原作的神情,包括形式、语气、意象、修辞等等”(朱安博 5)。在《庄子》的翻译中,其也提出在照顾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尝试“用原文的对应词语或对应结构来翻译”(汪榕培 前言42),通过多种词汇衔接形式尽可能地再现成语的语音形式与内部语义连贯,如通过重复、对偶、中间韵等照应成语叠字及语义对立的特点。因而所传达的语篇意义较连贯,再现了成语凝练且具有修辞美感的语式。以实用成语“妄言妄听”为例。
  例4:原文: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汪译:I’ll give you some random remarks for you to listen to at random.(汪榕培 35)
  成语“妄言妄听”出自《庄子·齐物论》,结构为甲乙甲丁式,由提取原文句内字词合并而成。原文前后“妄”字重复出现,且“言”与“听”呈对应关系。汪译将“妄”译为“random”,并使其重复出现,一前一后相互呼应,通过词汇重复的方式对叠字格式予以复现。此外,“妄言”在一定程度上是道家道言观、庄子“三言说”的体现,即由于人们在“言”时通常带有成见,难以达“道”,所以“在‘言道’时应当谨言、慎言”,这种道言观在《庄子》语篇中曾多次出现。而“妄言妄听”中的“妄”字,恰好“反映了庄子谨言、慎言的态度”(朱哲 242)。汪译通过random的重复出现对关键词“妄”予以了强调,在对成语形式复现的同时也呼应了语篇其他各处存在的道言思想,将篇章语义整体串联,体现了连贯的语篇意义。
  从上述分析来看,汪译在兼顾实用成语的具体语境义与其中所蕴含的庄子思想两方之际,综合使用照应等语法衔接与同义词反义词等词汇衔接手段再现了实用成语清晰、紧凑、连贯的语篇意义,并尽可地还原了实用成语凝练且具修辞美感的语式特点,使其与《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文学性与语言美相互契合。
  四、实用成语的文化语境重构
  “语言不仅是人类传达知、情、意的交际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宓庆 28)。文化与语言相互交织,此种交织既体现在表层语言结构所体现的语言心理与审美倾向,也体现在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语义。“文化语境指的是语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所能表达的所有的意义(包括交际目的、交际步骤、交际形式、交际内容,等等)”(黄国文 4-7)。《庄子》一书借助寓言散文体将庄子哲学思想传递给读者。这一点在实用四字格成语这一微缩语言现象中亦有所体现。《庄子》中多数实用四字格成语也具有寓言性特点,而且其中凝聚着庄子哲思及道家文化传统,构成了原文成语的文化语境。
  作为宋国蒙邑人的庄子,其文化背景在学界存在一定争议,有“楚文化”说(刘师培 347-348)和“商宋文化”说(刘生良90-96),但荆楚文化与商宋文化两种看法并非背道而驰,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存在相通之处。两者都有着重视自然、尚巫术、爱神话的道家文化传统。因此,《庄子》一书凝结着道家文化、荆楚与商宋文化,共同构成了庄学思想。这样的思想脉络影响到《庄子》的表述方式,恢诡谲怪的寓言便是很好的例证,其体现了荆楚文化与商宋文化里所充满超现实幻象的浪漫特质。而许多实用成语正是寓言的缩影,如若译者在译介成语的过程中忽视此种特质,所重构的语境便无法再现成语的内在文化意蕴。虽然庄子思想语境出处存在争议,但庄子作为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却是共识,庄子思想与道家文化一脉相承,对老子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有无相生、尚中、虚静等思想加以继承、提升与转化。而书中成语作为承载思想文化的语言载体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思想文化,成为庄子哲思及其背后社会文化的微缩镜像。因此,译者在解读与重构成语语境时,理应兼顾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为目的语读者呈现原文的全貌。
  汪译本在重构成语文化语境的过程中较好地兼顾了实用成语的寓言性特点,再现了成语蕴含的庄子思想以及道庄思想的整体一致性。之所以能够重构出成语的文化语境,是由于汪榕培作为本土译者,民族文化基因已经融入其血脉,其与《庄子》思想存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与认同感,因而在译介时能够较准确的把握成语内隐的道家思想,融意于心予以再现。“用他乡之曲调弹奏中国之音,增加中国文化传播的融入性和亲和力,使国外读者听有所思,听有所得”(冯智强、崔静敏 59)。此外,汪榕培的典籍英译之路最初便始于对道家著作《老子》的译介,老庄思想一脉相承,对这一道家代表作品的研究与译介无疑对其之后译介《庄子》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更有利于其把握成语蕴含的道家思想文化核心及老庄思想的衔接与发展,进而再现成语的文化语境。以实用成语“贻笑大方”为例。
  例5:原文: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汪译:Now that I have seen your boundless expanse, I realize that I would have been danger if I had not come to you. I would always be sneered at by those who are well-versed in Tao.(汪榕培 261)   成语“贻笑大方”出自《庄子·秋水》中河伯对话海若的寓言。译者如若未意识到此成语是寓言形式以及寓言用以寄寓深意的功能,便無法将作者的真正意图传达出来。此处为寓言中河伯与海若的第一次问答,由于秋雨连绵灌满河流,向河中望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河伯因此洋洋自得,但当他看到北海的广阔后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因此对海若说如果没有见过海的广阔便认为自己无人可比,势必要被“大方之家”所耻笑了。此篇中,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依次渐进于道(张默生 379),传达了破除自我中心,破除成见,才能达于大道的观点。在此处,汪榕培意识到实用成语所包含的寓言性,即成语的字面意义之下必然含有深层寓意。因此,其融成语背后的道家思想文化于其中,将“大方之家”译为those who are well-versed in Tao,与道家文化中的“道”关联起来,再现了成语的道家文化语境。由此可见,寓言实用成语是中古思想文化的特色微缩镜像,其翻译必然要简短凝要地融汇其所生发的社会文化语境,而某些外国译者对其蕴含的深层次语境缺乏足够精准的体悟与认同,难以再现其精神实质。
  “文化自信只有通过文化交流,特别是语言传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自信落实到语言上,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就表现为语言自信”(冯智强、崔静敏 58)。本土译者应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显而易见,《庄子》整体的文化语境,即原文作者通过生动的寓言形式传达道家哲学思想文化的交际目的,与成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相互联结,经世济用。因此,在译文的构建中,准确把握成语所在的道家思想文化语境并融入到情景语境与上下文语境的实际解读之中是确保实用成语适用性的关键。如果译者未能融汇贯通原文成语生发的文化语境,仅拘泥于字面意义,在构建译文中实用成语的情景语境便无法充分还原以庄子哲思为核心的实用成语语场、以借助生动寓言形式启示读者为交际意图的寓言性实用成语语旨以及逻辑结构凝练且对举、叠韵连贯的实用成语语式。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汪榕培实用四字格成语译文发现,在上下文语境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上,成语译文整体呈现出紧凑明了、逻辑清晰和简洁易懂的特点;在实用成语概念意义与语场的还原与重构上,汪译还原了原文成语以庄子哲学思想内容为中心的语场;在成语人际意义与语旨的还原与重构上,汪译再现寓言型实用成语所传达的含蓄劝导与讽喻的人际意义,将对话人物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启示、劝诫性的语旨还原出来;在成语语篇意义与语式的重构上,汪译还原了实用成语紧凑连贯的语篇意义与特殊的修辞语式;在文化语境的重构中,汪译再现了实用成语的精神实质而不流于机械的字面传译。本研究表明,汪译不仅有助于总结中国典籍中实用成语翻译的经验,而且对客观评价汪榕培典籍翻译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中国哲学典籍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Chen, Guying. Zhuangzi Annotated and Translated in Modern Chinese.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3.]
  冯智强、崔静敏:林语堂英文著译中的语言自信研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1(2018):46-59。
  [Feng, Zhiqiang and Cui Jingmin. “A Study of Confidenc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Lin Yutang’s English Writings and Translations.”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1 (2018): 46-59.]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 and R.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s Perspective.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P, 1985.
  --- and C. M. I. M.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3rd ed.).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4.
  Hatim,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1990.
  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2(2001):4-7。
  [Huang, Guowen. “Views on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12 (2001): 4-7.]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Liu, Miqing.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6.]
  刘生良:《庄子》文化背景新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10):90-96。   [Liu, Shengliang. “A New Glimpse at Cultural Background of Zhuangzi.”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6 (2010): 90-96.]
  刘师培:《刘师培辛亥前文选》。李妙根编。上海:中西书局,2012。
  [Liu, Shipei.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iu Shipei before 1911. Ed. Li Miaogen. Shanghai: Zhongxi Press, 2012.]
  汪榕培、任秀桦:《庄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Wang, Rongpei and Ren Xiuhua. Zhuangzi. Changsha: 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肖山:漢语成语的英译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1977):39-43。
  [Xiao, Shan. “The Problem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 (1977): 39-43.]
  张默生:《庄子新释》。济南:齐鲁书社,1993。
  [Zhang, Mosheng. An Update Annotation of Zhuangzi. Jinan: Qilu Press, 1993.]
  朱安博:“译可译,非常译”——汪榕培教授访谈录。《山东外语教学》3(2013):3-6、28。
  [Zhu, Anbo.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Wang Rongpei.”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3 (2013): 3-6, 28.]
  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Zhu, Zhe. A Study on the Philosophy of Pre-Qin Taois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0.]
  责任编辑:魏家海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瘟疫年记事》(1722)中,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借主人公H. F.在1665年伦敦大瘟疫中的经历,展示了流行于17世纪的神意卫生观。与将疫病之源与污浊环境联系起来的科学卫生观不同,它强调疾病是上帝对人类忤神行为的判罚,只有通过忏悔祈祷,真诚悔过才能平息上帝之怒。此时的神意卫生观绝非科学卫生观,因为神意全方位掌控着人间疾病。但如果从政治角度解读,其本质却是神意被政治借
期刊
内容摘要:同济大学教授陈琳推出的新著《欣顿与山水诗的生态话语性》立足于文化翻译的理论角度,通过考察欣顿对源文本的剪裁角度及其得失,提炼出规律,寻绎差异性文化内涵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将现代自然生态的理念与美国社会文化相联系,在辨析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立论,审视欣顿的译介独钟情于山水类内容的现象及其译本的世界文学性表现形态,提出了“翻译的话语建构性”,从“语言的话语建构性”、“
期刊
内容摘要:苏艳的专著《从文化自恋到文化自省:晚清中国翻译界的心路历程》从文化心态嬗变的视角审视了晚清翻译史,以翻译界文化自恋程度的强弱为基准对其进行了分期描述,考察了洋务派、维新派以及新兴知识分子三个群体从文化自恋到文化自省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晚清翻译界投身于国民性思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近代译者种族自恋和性别自恋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心态;晚清翻译
期刊
我是盛和塾德岛分塾的山地一庆,我来自三和电业集团。  我现在出任公司的副社长,我的父亲是公司的社长,且还在现职位上勤奋工作着。事实上,我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体验过作为经营者的烦恼与苦闷,也没有经历过孤独和辛劳。  自2010年我加入盛和塾后,便开始着手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为集团公司的整体布局,今天我想和大家谈的就是我的这些经验。  此外,我的父亲也是盛和塾成员,他从1994年开始学习稻盛塾长的教诲,也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跨学科视角对隋红升撰写的《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气概研究》一书进行述评。该著立足文学之本,以性别研究关键词“男性气概”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七十年代不同时期美国非裔文学代表作品中男性特质的书写。本文认为,该著在借鉴当代性别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文学的学科特性,拓展了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视角,提出了男性研究新的范式,促进了文学与社会学间的学科交融和对话,是一部极富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时性角度梳理并分析埃兹拉·庞德的汉籍英译活动,并以他在不同时期所译的具体汉籍为例,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层次,进行译者行为批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庞德汉籍英译的形成是取决于西方的自身需求以及中国古籍文学价值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正是在这种共同作用的引领下,庞德的译文始终徘徊在“求真”与“务实”之间。但从总体上看,庞德的“务实性”行为比例明显大于其“求真性”行为的比例。  关
期刊
[内容摘要] 1803年路易斯安那土地购买事件,无论从疆域版图还是从经济价值上看,都在美国历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土地购买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又带来了美国宪政体制的变化。在美国早期宪政体制之下,总统的外交权力虽有限,但界定得并不十分明晰。在此前提下,总统在外交上或者无法作为,抑或作为过度。杰斐逊总统对路易斯安那土地的购买,便是其中一例。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通过“超宪行为”,杰斐逊行使了此前其
期刊
内容摘要:《汪榕培學术研究文集》是汪榕培先生的收官之作,也是其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思想和成就的总结和梳理。全书紧紧围绕“传神达意”的典籍翻译思想,即展现了该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及成熟,也通过古典散文、诗歌和戏剧的翻译实践,阐释了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并为该思想在典籍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关键词:典籍翻译;“传神达意”;应用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
期刊
How I Published Langston Hughes and the Blues  Steven C. Trac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Langston Hughes and the Blues was published. As the first full-length study
期刊
内容摘要:祝平教授专著《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2019年)以翔实的资料、严密的逻辑、辩证的思维充分论证了索尔·贝娄小说的肯定性伦理思想,是中国当代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文学伦理学批评成功应用的一个范例,实现了一个成熟、有责任担当的中国学者的学术志向,同时也为学人指出了把握和践行中国特色批评话语权的历史走向。  关键词:《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伦理指向;文学伦理学批评  作者简介:王祖友,泰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