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和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艺术既然来源于生活也就脱离不了情感,需要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跟丰富多彩的音色、还有力度的强弱、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等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让欣赏者自身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交流与共鸣。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音乐情感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它能使人手舞足蹈也能使人潸然泪下,它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这是音感性,也是音乐的独特性。音乐是最为微妙而神秘的艺术,对于人心有着很大的感化力。音乐有着神秘的支配力,聆听音乐能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
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把文学所不能表达的留给音乐吧。”似乎语言的终结就是音乐的开始。可见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陶冶、灵魂的净化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贝多芬更是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抛开所有明确的情感,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无限渴望之中,把自我引领到最高、最纯粹的精神世界。
音乐是深奥的,因为音乐往往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理解、对命运的把握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正是由于音乐的吸引和呼唤,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音乐对黑暗岁月和黯淡人生的照耀。音乐对人的感伤和忧郁格外照顾,每一个音符对心弦的弹拨,每一处慢节或快板对人的情绪的对应,都足以构成对心灵的挽救。音乐唤醒了自我意识,使一个孤独者能够在各种境遇面前保持平和的形象。音乐给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以发泄的渠道,使用音乐的方式咆哮、愤怒和哭泣。富有美感的节奏和旋律将这种放纵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这是一种难得的风度。一个人在音乐中形成的修养和成熟是极为珍贵的,因为这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像无心流淌的小溪一样在翻越山谷之后最终形成壮观的瀑布。
平稳的旋律给人安稳、平和的感觉,跳跃起伏的旋律给人矛盾、戏剧化的感觉;大调及大和弦给人以明朗、坚定、积极等印象,小调及小和弦给人以柔和、忧伤、恐惧等印象;快的节奏使人产生轻松、愉快、活泼的心情,慢的节奏使人产生悲伤、恐惧等心情。作曲家的创作正是通过这些被赋予不同情绪特征的旋律、和声、色彩、调式调性、节奏等来表现、传达自己或世人内心中最丰富的情感、情绪;世人通过对作品的聆听,从中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受、理解、把握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情绪,音乐作品得到了共鸣。
音乐是无形的语言。人,奇迹般地创造了它,也一并把宝贵的人生融入其中,同音乐交流无需任何条件,只要敢于面对,敢于说出心底的欲望,便不会有任何障碍阻挡心灵的涤荡,阻挡你在音乐中收获一个晶莹剔透的人生。
音乐教育在婴儿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当胎儿还在母体的时候,耳朵的发育已经完成,这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轻快、抒情的乐曲作为胎教乐曲,以发展胎儿的健康身心,对胎儿塑造好的性格及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斯特恩《婴儿的人际世界》一书中,斯特恩描述了儿童从出生到3岁之间自我发展的四个渐进阶段,用以说明儿童早期音乐情感和认知发展。婴儿刚出生时称为‘必然自我’阶段,这时期儿童的基本感知觉和运动神经组织开始建立,其感知特点是从一个感觉道来的信息很容易被传到另一个感觉道。如声音除了听觉可以听到之外,还可以被看到或被运动神经感觉到。婴儿在听到音乐后会出现兴奋高潮或产生非常强烈的审美快感。在婴儿3—8个月时,是自我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为‘核心自我’阶段。这是一个独立的物质实在的感知,表现在婴儿会抓住歌声或曲调中的只音片语,或者是合着节拍发出含混不清的语音音节等。第三阶段出现在8—15个月之间,称为‘主观自我’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对音乐已经开始有所认知。从15个月到3岁的‘象征性自我’阶段里,对儿童的音乐发展至关重要。这个阶段,好的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能使儿童的音乐才能和情感得到空前发展。”
在儿童3岁后,可以开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应该是有系统的,而且只能给儿童们好的,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材料”。一开始的音乐教育要从歌唱开始。人声是最美的声音,也是最自然最好掌握的声音,因此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歌唱,儿童很容易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调式、色彩等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掌握音乐的形式美。通过音乐的形式美,教会他们如何分辨音乐的情绪。为日后欣赏音乐的艺术表现、情感处理、音乐分析等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歌唱,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学会聆听健康、优美、动听、有内涵的歌曲,并体会歌中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用于歌唱的音色特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养育儿童的方式也有联系。在那些特别鼓励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信的文化环境下,儿童的声音特别是男孩的声音听起来会又高又刺耳;而在性行为被明显压抑的文化环境中,歌唱便倾向于多用鼻音,且音域很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选择最好的歌曲教授,如民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授内容。民歌具有很深刻、精彩和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时代特点,还有以情动人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除了要选择最好的歌曲作为教授内容外,更要注意教授的方法,要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时刻保持引起孩子兴趣的活动和语言,使他们容易理解、接受和喜欢。
情感的多样性往往使我们对音乐情感的理解相对模糊,但我认为,音乐中表现的情感不仅是类型化的喜怒哀乐,而且也是具有个性化的喜怒哀乐,它们渗透着作曲家的个性并于特定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相联系。今天我们通过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阐述,与特点的解说,来加强我们对音乐与情感的科学认识,并知道类型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应该是音乐与感情的基本特点。在这一点上,它和其他艺术的典型化原则是一致的,了解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职教中心)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音乐情感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它能使人手舞足蹈也能使人潸然泪下,它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这是音感性,也是音乐的独特性。音乐是最为微妙而神秘的艺术,对于人心有着很大的感化力。音乐有着神秘的支配力,聆听音乐能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
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把文学所不能表达的留给音乐吧。”似乎语言的终结就是音乐的开始。可见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陶冶、灵魂的净化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贝多芬更是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抛开所有明确的情感,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无限渴望之中,把自我引领到最高、最纯粹的精神世界。
音乐是深奥的,因为音乐往往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理解、对命运的把握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正是由于音乐的吸引和呼唤,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音乐对黑暗岁月和黯淡人生的照耀。音乐对人的感伤和忧郁格外照顾,每一个音符对心弦的弹拨,每一处慢节或快板对人的情绪的对应,都足以构成对心灵的挽救。音乐唤醒了自我意识,使一个孤独者能够在各种境遇面前保持平和的形象。音乐给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以发泄的渠道,使用音乐的方式咆哮、愤怒和哭泣。富有美感的节奏和旋律将这种放纵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这是一种难得的风度。一个人在音乐中形成的修养和成熟是极为珍贵的,因为这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像无心流淌的小溪一样在翻越山谷之后最终形成壮观的瀑布。
平稳的旋律给人安稳、平和的感觉,跳跃起伏的旋律给人矛盾、戏剧化的感觉;大调及大和弦给人以明朗、坚定、积极等印象,小调及小和弦给人以柔和、忧伤、恐惧等印象;快的节奏使人产生轻松、愉快、活泼的心情,慢的节奏使人产生悲伤、恐惧等心情。作曲家的创作正是通过这些被赋予不同情绪特征的旋律、和声、色彩、调式调性、节奏等来表现、传达自己或世人内心中最丰富的情感、情绪;世人通过对作品的聆听,从中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受、理解、把握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情绪,音乐作品得到了共鸣。
音乐是无形的语言。人,奇迹般地创造了它,也一并把宝贵的人生融入其中,同音乐交流无需任何条件,只要敢于面对,敢于说出心底的欲望,便不会有任何障碍阻挡心灵的涤荡,阻挡你在音乐中收获一个晶莹剔透的人生。
音乐教育在婴儿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当胎儿还在母体的时候,耳朵的发育已经完成,这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轻快、抒情的乐曲作为胎教乐曲,以发展胎儿的健康身心,对胎儿塑造好的性格及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斯特恩《婴儿的人际世界》一书中,斯特恩描述了儿童从出生到3岁之间自我发展的四个渐进阶段,用以说明儿童早期音乐情感和认知发展。婴儿刚出生时称为‘必然自我’阶段,这时期儿童的基本感知觉和运动神经组织开始建立,其感知特点是从一个感觉道来的信息很容易被传到另一个感觉道。如声音除了听觉可以听到之外,还可以被看到或被运动神经感觉到。婴儿在听到音乐后会出现兴奋高潮或产生非常强烈的审美快感。在婴儿3—8个月时,是自我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为‘核心自我’阶段。这是一个独立的物质实在的感知,表现在婴儿会抓住歌声或曲调中的只音片语,或者是合着节拍发出含混不清的语音音节等。第三阶段出现在8—15个月之间,称为‘主观自我’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对音乐已经开始有所认知。从15个月到3岁的‘象征性自我’阶段里,对儿童的音乐发展至关重要。这个阶段,好的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能使儿童的音乐才能和情感得到空前发展。”
在儿童3岁后,可以开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应该是有系统的,而且只能给儿童们好的,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材料”。一开始的音乐教育要从歌唱开始。人声是最美的声音,也是最自然最好掌握的声音,因此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歌唱,儿童很容易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调式、色彩等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掌握音乐的形式美。通过音乐的形式美,教会他们如何分辨音乐的情绪。为日后欣赏音乐的艺术表现、情感处理、音乐分析等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歌唱,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学会聆听健康、优美、动听、有内涵的歌曲,并体会歌中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用于歌唱的音色特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养育儿童的方式也有联系。在那些特别鼓励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信的文化环境下,儿童的声音特别是男孩的声音听起来会又高又刺耳;而在性行为被明显压抑的文化环境中,歌唱便倾向于多用鼻音,且音域很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选择最好的歌曲教授,如民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授内容。民歌具有很深刻、精彩和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时代特点,还有以情动人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除了要选择最好的歌曲作为教授内容外,更要注意教授的方法,要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时刻保持引起孩子兴趣的活动和语言,使他们容易理解、接受和喜欢。
情感的多样性往往使我们对音乐情感的理解相对模糊,但我认为,音乐中表现的情感不仅是类型化的喜怒哀乐,而且也是具有个性化的喜怒哀乐,它们渗透着作曲家的个性并于特定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相联系。今天我们通过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阐述,与特点的解说,来加强我们对音乐与情感的科学认识,并知道类型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应该是音乐与感情的基本特点。在这一点上,它和其他艺术的典型化原则是一致的,了解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