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文解字》作者为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本文以21世纪以来出版的专著和期刊为依据,从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在现代学科教学的运用9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说文解字》;研究情况;综述
作者简介:李莎(1992-),女,汉,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2
一、综合研究和普及性读物
苏宝荣先生的《<说文解字>今注》(2000年),该书收入古今有变化的字2200个,以现代汉语释义,力求准确,明白;董莲池的《<说文解字>考正》(2005年)本书利用百年来研究成果,第一次对《说文解字》作全面系统的梳理考正。殷寄明的《<说文解字>精读》(2006年)以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为中心,从著作体例、文字、音韵、训诂、语源、词汇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解析和阐发;丁福保的《<说文解字>诂林》(2006年)集《说文》资料大成的工具书;董莲池的《<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2007年);臧克和、刘本才《实用<说文解字>》(2012年)依据资料库记录,共11108字,含重文1275字,宋人新附402字;马宗霍的《<说文解字引群书考;说文解字引方言考;说文解字引通人说考>》(2014年)值得一提的是一本有关西方对于《说文解字》研究的一部书,张大英的《欧美<说文>学研究》这本书总结了明朝末年至今西方学者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2016年)。
普及性读物有魏达纯《<说文解字>入门与研究》(2001年),徐耀民《说文解字部首解读》(2000年),概论性的研究《说文》的专著有钟如雄先生的《<说文解字>论纲》(2000年)包括几种汉字起源的说法以及字形系统、字形分析系统、析形系统、注音系统、字形嬗变与六书构形转换;姜军的《<说文解字>一本通》(2012年)是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包含了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及汉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的资料,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黄天树的《<说文解字>通论》(2014年)详细介绍“六书”,在讲授说文精义、介绍传统研究的同时,时有自己的创见,比如提出“二书说”将汉字归为“无声符字”和“有声符字”;万献初《<说文>学导论》对《说文》的编排体例与说解条例、五百四十部首、《说文》小篆的构形分析——“六书”、白文读法以及古代、现当代的《说文》研究的成就进行总结梳理。
二、词义研究
宋永培的专著《<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2001年),《说文》个别词义的考证和纠正《说文》说解词义讹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孙雍长先生的《<说文解字>订补》(2002年);卢凤鹏的《<说文解字>语义考论》(2005年)包含对《说文》的语义学、语义系统、同义词的语义分析、互训词的语言研究等;乔俊杰的《<说文解字>释义元语言研究》(2013年)力求建构古代含义释义元语言系统,进一步展开现汉元语言系统与古汉元语言系统的对比研究,探索汉人的元认知特征。任连明、李登桥、念颖的《<说文解字>人体部位字研究》(2014年)检出书中与人体部位相关的字,将这些字按照人体具体部位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逐一考证,通过与甲骨文、金文对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其中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的本义。对形声字通过声符联系,把含有同声符的字归纳到一起,因声求义,找出其共同义素。最后把这些字与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考察其被现代汉语替换的情况。
三、“六书”研究
历代学者对于《说文》“六书”这一汉字结構理论都发表了不同见解,本世纪以来也有关于阐释“六书”结构理论的文章。有“六书”总体研究,如韩伟先生的专著《六书研究史稿》(2000年),该书在辨源流的基础上,引用了大量的“六书”研究史料,史论结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六书”的研究史;也有涉及“六书”各体的论著,如韩伟先生的论文《合体象形质疑》(2000年),研究最多的还是转注、假借和形声,如黄海波的《<说文>转注含义之探析》(2000年),钟明立的《段玉裁转注理论试析》(2002年)。王学旺先生的《<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2000年)通过对《说文》中形声字的甲骨文源字的普查对形声字的形成途径进行总结,何添的《论<说文>四级声子》(2010年)对《说文》中数量最多的形声字进行梳理,对《说文》中认定的形声字逐个对比,提出《说文》四级声子的意见,并提供论证。还有对《说文解字》部首法进行研究,利用内证法分析归纳《说文》全部“同意”字组的字得出“同意”的含义,从而论证转注包含部首法内容。如陈燕《<说文解字>“同意”说》(2012年)。
四、历史文化研究
《说文》作为一座语言文化的宝库,从其说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古代的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等知识。本世纪以来出现了一大批从历史文化角度研究《说文》的专著和文章。专著如王宁等著《<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2000年),王平《<说文>与中国古代科技》(2001年)、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2000年);论文如张玉梅的《<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2001年),姚金铭的《<说文解字>编纂的<易>哲学视界》,王平的《<说文解字>中的宇宙天文思想》(2002年),林源《<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2004年博论文);黄宇鸿的《<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2010年)包括《说文》中体现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和生产民俗;李振中的《<说文解字>研究》(2014年),从中国文化的宏观视野,通过中国先民的类聚观、转注观、姓氏观、建筑观、音乐观、中医观、审美观、法制观、鞋履观和饮食观来深刻挖掘中国先民的深层文化意识。 《说文》的本体研究,清代學者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后代难有超越,而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发掘《说文》这座宝库,是一个新视角,值得肯定。
五、体例研究
1、书体研究。《说文》中的被释字形体以小篆为主,还有古籀、六国文字等。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如尹漳浚的《<说文解字>中的先古籀后篆研究》(2001年);
2、训释体例研究。声训体例研究如崔枢华的《<说文解字>声训研究》在总结前人声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声训现象进行确定和分析并对《说文解字声训音谱》进行编制;孙雍长的《声训源流暨<说文>声训》(2002年)、杨华的《<说文>声训被释词和训释词异源关系初探》(2002年)、冯玉涛的《<说文解字>读若性质考》(2001年);形训研究如叶斌的《<说文解字>形训理论》(2000年),说解体例研究。
3、编排体例研究。如冯玉涛等的《<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评析》(2001年)、王力波的《<说文>部首部内字形义关系考》(2002年);王彤伟的《<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疏讲》(2012年)将五百四十部首放在汉字发展的整个历史层面进行考察,注重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成果,分析各个部首;赵宗乙的《<说文解字>部首详解》(2013年)。
4、字音研究。蔡梦麒的《<说文解字>字音注释研究》(2007年)。
六、比较研究
就是把《说文》和其他字书、辞书相比较,在这种比较中来研究《说文》。冯宽平的《<说文解字>释义与<老子>用字辩证法撷阐》(2001年),这种研究前贤偶有涉及,但尚大有可为,不失为研究《说文》的独特视角。
七、方言研究
高列过的《试论<说文解字>所收方言词的区域特征》(2001年),华学诚的《论<说文>方言研究》(2002年)等。
八、许慎和《说文解字》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相关研究,说明许慎及其《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字学史、辞书史上的地位。如李峰的《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2000年)、陈蒲清的《论<说文解字>的文字学成就》(2000年)、谢栋元的《<说文解字>:中国辞书的奠基之作》(2000年)张同标的《许慎评傅》对《说文解字》和许慎的生前身后的历史记录进行考证(2016年)。
九、在现代学科教学的运用
《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精当地阐述了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将其应用到汉字教学十分可行,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一直是公认的教学难点,一些文章对“六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刘博《<说文>中的六书理论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2008年)。
参考文献:
[1]卞仁海.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3(2):89-90.
[2]徐前师.唐写本《玉篇》校段注《说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高海英.《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阐释[D].扬州:扬州大学,2007:6.
[4]余延.《说文》汉字体系研究的新创获[J].汉字文化,2000,(3): 61-63.
[5]向光忠.《说文》纂辑条例讨索[M].向光忠,主编.文字学论丛:第一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6]高列过.试论《说文解字》所收方言词的区域特征[J].唐都学刊,2001(3).[11]
[7]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冯玉涛,彭霞.《说文解字》省声字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5-11
[9]殷继明.说文解字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6.
[10]李晓蓉.《说文解字》文言文教学[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89.
[11]王文静.用二重论证法浅议《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1-13
[12]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说文解字》;研究情况;综述
作者简介:李莎(1992-),女,汉,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2
一、综合研究和普及性读物
苏宝荣先生的《<说文解字>今注》(2000年),该书收入古今有变化的字2200个,以现代汉语释义,力求准确,明白;董莲池的《<说文解字>考正》(2005年)本书利用百年来研究成果,第一次对《说文解字》作全面系统的梳理考正。殷寄明的《<说文解字>精读》(2006年)以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为中心,从著作体例、文字、音韵、训诂、语源、词汇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解析和阐发;丁福保的《<说文解字>诂林》(2006年)集《说文》资料大成的工具书;董莲池的《<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2007年);臧克和、刘本才《实用<说文解字>》(2012年)依据资料库记录,共11108字,含重文1275字,宋人新附402字;马宗霍的《<说文解字引群书考;说文解字引方言考;说文解字引通人说考>》(2014年)值得一提的是一本有关西方对于《说文解字》研究的一部书,张大英的《欧美<说文>学研究》这本书总结了明朝末年至今西方学者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2016年)。
普及性读物有魏达纯《<说文解字>入门与研究》(2001年),徐耀民《说文解字部首解读》(2000年),概论性的研究《说文》的专著有钟如雄先生的《<说文解字>论纲》(2000年)包括几种汉字起源的说法以及字形系统、字形分析系统、析形系统、注音系统、字形嬗变与六书构形转换;姜军的《<说文解字>一本通》(2012年)是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包含了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及汉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的资料,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黄天树的《<说文解字>通论》(2014年)详细介绍“六书”,在讲授说文精义、介绍传统研究的同时,时有自己的创见,比如提出“二书说”将汉字归为“无声符字”和“有声符字”;万献初《<说文>学导论》对《说文》的编排体例与说解条例、五百四十部首、《说文》小篆的构形分析——“六书”、白文读法以及古代、现当代的《说文》研究的成就进行总结梳理。
二、词义研究
宋永培的专著《<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2001年),《说文》个别词义的考证和纠正《说文》说解词义讹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孙雍长先生的《<说文解字>订补》(2002年);卢凤鹏的《<说文解字>语义考论》(2005年)包含对《说文》的语义学、语义系统、同义词的语义分析、互训词的语言研究等;乔俊杰的《<说文解字>释义元语言研究》(2013年)力求建构古代含义释义元语言系统,进一步展开现汉元语言系统与古汉元语言系统的对比研究,探索汉人的元认知特征。任连明、李登桥、念颖的《<说文解字>人体部位字研究》(2014年)检出书中与人体部位相关的字,将这些字按照人体具体部位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逐一考证,通过与甲骨文、金文对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其中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的本义。对形声字通过声符联系,把含有同声符的字归纳到一起,因声求义,找出其共同义素。最后把这些字与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考察其被现代汉语替换的情况。
三、“六书”研究
历代学者对于《说文》“六书”这一汉字结構理论都发表了不同见解,本世纪以来也有关于阐释“六书”结构理论的文章。有“六书”总体研究,如韩伟先生的专著《六书研究史稿》(2000年),该书在辨源流的基础上,引用了大量的“六书”研究史料,史论结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六书”的研究史;也有涉及“六书”各体的论著,如韩伟先生的论文《合体象形质疑》(2000年),研究最多的还是转注、假借和形声,如黄海波的《<说文>转注含义之探析》(2000年),钟明立的《段玉裁转注理论试析》(2002年)。王学旺先生的《<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2000年)通过对《说文》中形声字的甲骨文源字的普查对形声字的形成途径进行总结,何添的《论<说文>四级声子》(2010年)对《说文》中数量最多的形声字进行梳理,对《说文》中认定的形声字逐个对比,提出《说文》四级声子的意见,并提供论证。还有对《说文解字》部首法进行研究,利用内证法分析归纳《说文》全部“同意”字组的字得出“同意”的含义,从而论证转注包含部首法内容。如陈燕《<说文解字>“同意”说》(2012年)。
四、历史文化研究
《说文》作为一座语言文化的宝库,从其说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古代的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等知识。本世纪以来出现了一大批从历史文化角度研究《说文》的专著和文章。专著如王宁等著《<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2000年),王平《<说文>与中国古代科技》(2001年)、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2000年);论文如张玉梅的《<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2001年),姚金铭的《<说文解字>编纂的<易>哲学视界》,王平的《<说文解字>中的宇宙天文思想》(2002年),林源《<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2004年博论文);黄宇鸿的《<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2010年)包括《说文》中体现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和生产民俗;李振中的《<说文解字>研究》(2014年),从中国文化的宏观视野,通过中国先民的类聚观、转注观、姓氏观、建筑观、音乐观、中医观、审美观、法制观、鞋履观和饮食观来深刻挖掘中国先民的深层文化意识。 《说文》的本体研究,清代學者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后代难有超越,而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发掘《说文》这座宝库,是一个新视角,值得肯定。
五、体例研究
1、书体研究。《说文》中的被释字形体以小篆为主,还有古籀、六国文字等。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如尹漳浚的《<说文解字>中的先古籀后篆研究》(2001年);
2、训释体例研究。声训体例研究如崔枢华的《<说文解字>声训研究》在总结前人声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声训现象进行确定和分析并对《说文解字声训音谱》进行编制;孙雍长的《声训源流暨<说文>声训》(2002年)、杨华的《<说文>声训被释词和训释词异源关系初探》(2002年)、冯玉涛的《<说文解字>读若性质考》(2001年);形训研究如叶斌的《<说文解字>形训理论》(2000年),说解体例研究。
3、编排体例研究。如冯玉涛等的《<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评析》(2001年)、王力波的《<说文>部首部内字形义关系考》(2002年);王彤伟的《<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疏讲》(2012年)将五百四十部首放在汉字发展的整个历史层面进行考察,注重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成果,分析各个部首;赵宗乙的《<说文解字>部首详解》(2013年)。
4、字音研究。蔡梦麒的《<说文解字>字音注释研究》(2007年)。
六、比较研究
就是把《说文》和其他字书、辞书相比较,在这种比较中来研究《说文》。冯宽平的《<说文解字>释义与<老子>用字辩证法撷阐》(2001年),这种研究前贤偶有涉及,但尚大有可为,不失为研究《说文》的独特视角。
七、方言研究
高列过的《试论<说文解字>所收方言词的区域特征》(2001年),华学诚的《论<说文>方言研究》(2002年)等。
八、许慎和《说文解字》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相关研究,说明许慎及其《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字学史、辞书史上的地位。如李峰的《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2000年)、陈蒲清的《论<说文解字>的文字学成就》(2000年)、谢栋元的《<说文解字>:中国辞书的奠基之作》(2000年)张同标的《许慎评傅》对《说文解字》和许慎的生前身后的历史记录进行考证(2016年)。
九、在现代学科教学的运用
《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精当地阐述了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将其应用到汉字教学十分可行,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一直是公认的教学难点,一些文章对“六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刘博《<说文>中的六书理论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2008年)。
参考文献:
[1]卞仁海.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3(2):89-90.
[2]徐前师.唐写本《玉篇》校段注《说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高海英.《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阐释[D].扬州:扬州大学,2007:6.
[4]余延.《说文》汉字体系研究的新创获[J].汉字文化,2000,(3): 61-63.
[5]向光忠.《说文》纂辑条例讨索[M].向光忠,主编.文字学论丛:第一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6]高列过.试论《说文解字》所收方言词的区域特征[J].唐都学刊,2001(3).[11]
[7]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冯玉涛,彭霞.《说文解字》省声字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5-11
[9]殷继明.说文解字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6.
[10]李晓蓉.《说文解字》文言文教学[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89.
[11]王文静.用二重论证法浅议《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1-13
[12]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