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匿名社交,鼻祖之死
凭借着匿名社交的产品属性,Secret红极一时。这款APP允许用户传播小道消息、“说”出自己的抱怨,以及匿名发布各类消息。在当时,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它将成为继Facebook和Twitter之后,引发又一波社交网络浪潮。
Secret吸引人之处,就在于用户可以把平常不好当面说的话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又不用担心被人认出来。这种APP有趣而又满足了用户倾诉的需求。事实也正是如此,Secret上的热门消息基本上包含了各种吐槽、对付同事和老板的妙招、行业公司八卦等。
但在经历过爆发式增长之后,其平台上不负责任的爆料、谩骂甚至色情等内容也越来越多。2014年下半年,Secret进行了改版,增加了审查和内容约束,暂时关闭了照片上传,不允许在帖子中指名道姓等。不过,这也导致了Secret用户活跃度大幅下降。和巅峰时期占据美国区App Store榜首位置的盛况相比,后来的Secret的下载量十分惨淡。
增长不力,也使得从去年9月开始,Secret管理层出现变动—去年5月,Secret从社交问答网站Formspring挖来了媒体关系部门的主管Sarahjane Sacchetti,聘请她来帮助该公司处理最为棘手的公共关系问题。但加盟Secret仅4个月,Sarahjane便悄然离去。今年1月,其联合创始人Chrys Bader-Wechseler也因“产品方向发生分歧”宣布辞职。
曾经火爆,却又难以为继的Secret于今年5月初选择关闭。
“死”因是多样化的
其实在国内,匿名社交APP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区别只是Secret身为鼻祖关注度更高,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大多已经悄然死去,或者正处在犹豫是否要关门的期间。
首先,其安全性一直被人们所质疑。无疑就是其他人无法知道信息发布者的个人信息,而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则将给用户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去年6月,《无秘》就曾陷入一场困局,当时有资深白帽子黑客(即正面黑客,通过识别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帮助厂商在被其他人利用之前修补漏洞)爆料称,《无秘》后台数据遭泄露,遇到的安全漏洞具体为“无觅网网络边界可被绕过,成功进入内网”,这意味着其大量的服务器和数据能够被外界接触到。随后,仅次于Secret的匿名社交APP Whisper也被曝出涉嫌存在跟踪用户与收集用户信息等行为。
当时,《卫报》记者报道Whisper员工利用室内地理定位工具来追踪各种消息和特定Whisper用户。这些特定的用户被确认具有“新闻价值”,包括军队成员、政府人员以及来自雅虎或是迪士尼的员工。
其次,匿名社交APP中存在大量负能量内容。一般来说,这种性质的APP吸引人的地方是其具备“隐秘”和“猎奇”等特殊属性,但是在用户数量越来越多之后,这些APP逐渐成为“吐槽”和“发泄”等负能量的集中宣泄地。
可以看到的是,匿名带来的价值是实名所不具备的。实名的情况下,人内心的状况是不太可能全面反映出来,有一些东西不愿意透露,因为有身份的压力在。而在匿名情况下,人可以把所拥有的身份抛弃掉,可以表现出更真实的一面。然而就是因为这更为“真实”的一面(主要是负面),却让更多人觉得被负能量搞坏了心情。除了负能量,八卦和谣言也开始在匿名的土壤里慢慢滋生。
《无秘》创始人林承仁就曾表示,匿名社交慢慢降温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在最开始时期望看到内幕和爆料,迅速聚集了大量用户,但当没有这么多爆料内容时,粘性就会降低。
Whisper中国团队负责人提到这个问题也颇有感触:“从使用模式上来看,国内匿名社交实质上是熟人社交的延伸,比如打通用户的通讯录、微博或者《微信》,“熟人之间一般当面说好话,而在匿名平台上则说的是不好当面说的东西。”
匿名社交APP,何去何从?
尽管看起来大势已去,但不能否认的是匿名社交APP确实满足了人们在沟通上的一种刚需: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尽情地释放自己。不过问题在于,太多人把这里当成了宣泄情绪和爆料的场地,弱化“社交”和“沟通”的属性。简单来说,如今匿名社交APP都走错了路,它们将“社交”做成了“社区”,前者基于关系,后者沉淀内容。
其实在早前,数据分析机构7 PARK DATA就发布了一份匿名社交APP的活跃度对比报告,对比了Secret、Whisper和Yik Yak三款匿名社交APP在用户活跃度方面的表现。其中,基于通讯录的Secret一路走跌,陌生人匿名社交APP Whisper稳定的活跃度不上不下,最耀眼的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高校匿名APP Yik Yak,其活跃度远高于前两者。
实际上,这并不难理解:社交本质上是建立一种交流关系,只是通过内容和事件互动之后沉淀的结果。基于通讯录的Secret,能够做的只是基于通讯录的人脉激活和二度人脉的拓展。但如何激活人脉和拓展?匿名和一个非常驻内存的APP必然不是最好的选择。相比之下,Whisper在社交领域看上去更具可能。尽管脱离了通讯录,只依靠内容和事件本身吸引用户的难度更高,但因为摆脱了既有的社交关系,以内容兴趣建立新型关系也有更多机会。所以,Whisper的用户活跃度一直保持了稳定。
当然,Yik Yak则更具备可参考性,首先地域性质提供了模糊的身份属性(这人是我的校友,并非十万八千里远的陌生人),其次是身份属性带来的话题性,学生讨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共鸣的可能性更高,而不是天南地北、各种年龄和身份的人提供的各种话题。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这款基于校园的匿名社交APP收获了包括人人网在内的数千万美元投资,这种和Secret突然毙命的情况有着明显的对比反差。
凭借着匿名社交的产品属性,Secret红极一时。这款APP允许用户传播小道消息、“说”出自己的抱怨,以及匿名发布各类消息。在当时,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它将成为继Facebook和Twitter之后,引发又一波社交网络浪潮。
Secret吸引人之处,就在于用户可以把平常不好当面说的话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又不用担心被人认出来。这种APP有趣而又满足了用户倾诉的需求。事实也正是如此,Secret上的热门消息基本上包含了各种吐槽、对付同事和老板的妙招、行业公司八卦等。
但在经历过爆发式增长之后,其平台上不负责任的爆料、谩骂甚至色情等内容也越来越多。2014年下半年,Secret进行了改版,增加了审查和内容约束,暂时关闭了照片上传,不允许在帖子中指名道姓等。不过,这也导致了Secret用户活跃度大幅下降。和巅峰时期占据美国区App Store榜首位置的盛况相比,后来的Secret的下载量十分惨淡。
增长不力,也使得从去年9月开始,Secret管理层出现变动—去年5月,Secret从社交问答网站Formspring挖来了媒体关系部门的主管Sarahjane Sacchetti,聘请她来帮助该公司处理最为棘手的公共关系问题。但加盟Secret仅4个月,Sarahjane便悄然离去。今年1月,其联合创始人Chrys Bader-Wechseler也因“产品方向发生分歧”宣布辞职。
曾经火爆,却又难以为继的Secret于今年5月初选择关闭。
“死”因是多样化的
其实在国内,匿名社交APP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区别只是Secret身为鼻祖关注度更高,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大多已经悄然死去,或者正处在犹豫是否要关门的期间。
首先,其安全性一直被人们所质疑。无疑就是其他人无法知道信息发布者的个人信息,而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则将给用户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去年6月,《无秘》就曾陷入一场困局,当时有资深白帽子黑客(即正面黑客,通过识别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帮助厂商在被其他人利用之前修补漏洞)爆料称,《无秘》后台数据遭泄露,遇到的安全漏洞具体为“无觅网网络边界可被绕过,成功进入内网”,这意味着其大量的服务器和数据能够被外界接触到。随后,仅次于Secret的匿名社交APP Whisper也被曝出涉嫌存在跟踪用户与收集用户信息等行为。
当时,《卫报》记者报道Whisper员工利用室内地理定位工具来追踪各种消息和特定Whisper用户。这些特定的用户被确认具有“新闻价值”,包括军队成员、政府人员以及来自雅虎或是迪士尼的员工。
其次,匿名社交APP中存在大量负能量内容。一般来说,这种性质的APP吸引人的地方是其具备“隐秘”和“猎奇”等特殊属性,但是在用户数量越来越多之后,这些APP逐渐成为“吐槽”和“发泄”等负能量的集中宣泄地。
可以看到的是,匿名带来的价值是实名所不具备的。实名的情况下,人内心的状况是不太可能全面反映出来,有一些东西不愿意透露,因为有身份的压力在。而在匿名情况下,人可以把所拥有的身份抛弃掉,可以表现出更真实的一面。然而就是因为这更为“真实”的一面(主要是负面),却让更多人觉得被负能量搞坏了心情。除了负能量,八卦和谣言也开始在匿名的土壤里慢慢滋生。
《无秘》创始人林承仁就曾表示,匿名社交慢慢降温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在最开始时期望看到内幕和爆料,迅速聚集了大量用户,但当没有这么多爆料内容时,粘性就会降低。
Whisper中国团队负责人提到这个问题也颇有感触:“从使用模式上来看,国内匿名社交实质上是熟人社交的延伸,比如打通用户的通讯录、微博或者《微信》,“熟人之间一般当面说好话,而在匿名平台上则说的是不好当面说的东西。”
匿名社交APP,何去何从?
尽管看起来大势已去,但不能否认的是匿名社交APP确实满足了人们在沟通上的一种刚需: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尽情地释放自己。不过问题在于,太多人把这里当成了宣泄情绪和爆料的场地,弱化“社交”和“沟通”的属性。简单来说,如今匿名社交APP都走错了路,它们将“社交”做成了“社区”,前者基于关系,后者沉淀内容。
其实在早前,数据分析机构7 PARK DATA就发布了一份匿名社交APP的活跃度对比报告,对比了Secret、Whisper和Yik Yak三款匿名社交APP在用户活跃度方面的表现。其中,基于通讯录的Secret一路走跌,陌生人匿名社交APP Whisper稳定的活跃度不上不下,最耀眼的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高校匿名APP Yik Yak,其活跃度远高于前两者。
实际上,这并不难理解:社交本质上是建立一种交流关系,只是通过内容和事件互动之后沉淀的结果。基于通讯录的Secret,能够做的只是基于通讯录的人脉激活和二度人脉的拓展。但如何激活人脉和拓展?匿名和一个非常驻内存的APP必然不是最好的选择。相比之下,Whisper在社交领域看上去更具可能。尽管脱离了通讯录,只依靠内容和事件本身吸引用户的难度更高,但因为摆脱了既有的社交关系,以内容兴趣建立新型关系也有更多机会。所以,Whisper的用户活跃度一直保持了稳定。
当然,Yik Yak则更具备可参考性,首先地域性质提供了模糊的身份属性(这人是我的校友,并非十万八千里远的陌生人),其次是身份属性带来的话题性,学生讨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共鸣的可能性更高,而不是天南地北、各种年龄和身份的人提供的各种话题。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这款基于校园的匿名社交APP收获了包括人人网在内的数千万美元投资,这种和Secret突然毙命的情况有着明显的对比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