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缺位”分析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zvm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大学生未来是否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素养,是发展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基石。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缺位”问题,严重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学习“缺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状况,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位”,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形成促进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中心;核心素养;本科教育
  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大学生未来是否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素养,是发展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基石。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涉及方方面面,不能簡单就事论事。高校应把强化学生学习责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刻苦读书,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着力点。一方面,要对当前大学生学习“缺位”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找出根源所在。另一方面,要对症下药,围绕“学生中心”,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学情分析和学生成长指导,推进课堂革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学习“缺位”状况
  笔者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多年,见证并参与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及师范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课程思政、取消“清考”、淘汰“水课”等重大措施的实施。这些项目和举措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了基础保障和引导作用。但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缺位”问题,并未因这些项目和举措的实施而得以有效解决,大学生中不愿学、不会学、不能学、不坚持学、不乐学的学习“缺位”现象普遍存在。
  1.课内学习真实状况
  课内学习一般是指课堂学习。课堂是教与学的活动场所,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和途径。笔者根据大学生课堂的真实表现,将学习状况概括为六种类型。一是“厌学型”。无论是老师、辅导员和家长多么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这部分学生就是不学,经常逃课。或者当面答应你好好学习,可一转身又是原样子,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醉生梦死,完全把大学当作一种享受,能不能毕业都无所谓,有些甚至挂科十几门。二是“逼迫型”。迫于老师、辅导员和家长的压力,每天能坚持进课堂,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老师在台上讲,他们仍然是睡大觉、胡思乱想,或看手机、看微信等,干的就是与学习无关的事,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考勤或不让老师、辅导员和家长“为难”。三是“挑剔型”。这部分学生要么经常逃课,要么到了课堂也没听课。他们认为,老师授课内容都看得懂,考前搞一个星期突击,考试肯定没有问题。四是“得过且过型”。这些学生能坚持上课,但求60分万岁,老师课上讲的内容能学多少算多少,课后从不看书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五是“方法不当型”。这部分学生学习很认真,但也很累,他们总会坐在前三排,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他们笔记就记什么,课后还会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但考试总是得不到好成绩。授课老师也感到纳闷:平时学习那么认真,为什么考试就考不好呢?六是“喂不饱型”。这部分学生很认真也很优秀,总是坐在前三排,上课精力集中,眼神跟着老师走,课间休息还缠着老师问这问那,课后学习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还经常联系老师请教问题,似乎只有学习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2.课外学习真实状况
  高校鼓励支持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笔者认为,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至少应1小时以上,可是很多学生不愿锻炼、不去锻炼、不勤锻炼,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在逐年下降,令人担忧。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拓展专业知识技能、提升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的重要平台。高校普遍重视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发展,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但从开展效果来看,有三个方面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与专业人才培养关联度不高。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都应围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来开展。目前,与人才培养目标不搭界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占比不少。二是设计不够。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实际上是培养人才的隐性课程。缺乏设计的课程只能是浪费学生时间。三是对学生引导不够。不少学生一个学期参加五六个社团,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现在都很“忙”,“忙”得连读书学习的本职都忘记了。
  笔者根据大学生课外真实表现,把课外时间安排欠合理的学生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社会活动家型”。这些学生像社会活动家,每天热衷于组织或参加各种活动,有时甚至不惜逃课。学习成为大学生活的附属物。二是“醉生梦死型”。这些学生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当作是家长和老师逼迫的事,唯有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才是大学生活最快乐的事,能不能毕业都无所谓。还有些学生由于手头拮据,于是“网贷”。这也是校园“网贷”事件频频发生的重要根源。三是“勤工俭学型”。目前,家境贫困大学生比例不小。为解决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一方面政府和高校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措施,如设立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贫困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压力;另一方面,贫困学生本人自强自立,有些学生基本上把所有课外时间用来做家教或其他兼职工作,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四是“三点一线型”。这些学生很勤奋努力,除了每天晚上睡觉在宿舍外,其余课外时间就泡在图书馆或教室(实验室)。这些学生中不乏学习成绩优秀的,但也有走极端的,从不参加第二课堂或社团活动。
  根据大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真实表现,学习“缺位”问题可以概括为:不愿学、不会学、不能学、不乐学、不坚持学。
  二、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位”,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学习“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内在原因,也有教师教学和学校制度机制、资源、环境等外在原因。   1.学生方面
  就大学生不想学、不愿学问题而言,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三:
  一是学习动力不足。动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首要问题,学生没有学习内驱力、原动力,教师所有教学计划、内容、方法、手段都将成为摆设。一部分学生缺乏斗志昂扬的精神,安于现状,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不高,认为自己能够挤“独木桥”考上大学,还怕毕不了业!课内学习“得过且过型”学生一般就是这么想的。还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价值判断存在偏差和误区,认为学习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是劳而无功,或者认为还有比学习更有价值、更有快乐的事值得他们做。于是,学习对他们来讲,就变成了一种被迫行为和苦差事。课内学习中的“厌学型”“逼迫型”,课外学习中的“社会活动家型”“醉生梦死型”学生一般就是这种情况。
  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浅尝辄止,学习深度不够,思维参与不够,学习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获得感和快乐。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辛苦的脑力劳动,但学习也是快乐的追寻,学习真正的快乐是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有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很幸福快乐的。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种快乐,琢磨出老师没讲的内容会拥有更大的快乐。只有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他们才会自觉、主动,甚至如饥似渴地学习。课内学习中的“挑剔型”学生明显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生学习尽管很努力,但搞不清重点和非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效果不明显。久而久之,他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慢慢失去了信心。课内学习中的“方法不当型”学生一般就是这种情况。笔者曾碰到一个“方法不当型”学生,他课堂上听课很认真,老师讲的都记下了,但课外复习巩固只看上课记的笔记和老师的PPT,从不看教材。我帮他分析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要求他课后先精读教材,了解掌握好知识的框架,然后再根据笔记、老师授课PPT和其他学习资料,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后来,这位学生成绩一下子就上来了,毕业时考上了一所重点高校的研究生。
  2.教师方面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也是成长共同体。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分,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习“缺位”源于教师在履职和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缺位”。
  一是教师的个性心理素质得不到学生情感上的认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沟通从认同开始,教师要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技术。一个墨守成规,上课连PPT都不会用的老师,学生绝对是排斥的。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也要有乐观、自信、自律、果断、豁达、仁爱、敬业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用情感影响、感召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给予学生帮助、关心、指导,对学生尊重和信赖,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些,师生关系一定融洽,亦师亦友。
  二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仍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注入式”“满堂灌式”教学,“照本宣科”或“照机宣科”。教师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接收器。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1]。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很难体验到学习快乐,也无法树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即使拿到了大学文凭,也没有真正学到本领,走向社会后可能会沦为平庸之辈。
  三是教师履职不到位。教师对课程教学负责,就是对自己授课负责和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负责。一些教师以为完成了课堂教学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布置与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教学活动从来都不安排,这实际上是履职未到位。如果教师在这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是一大障碍。
  四是课程育人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课程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渠道和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成长教育的主渠道和途径。学生成长中精气神的树立、价值观的塑造、人生智慧的启迪等都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教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把课程育人也发挥到了极致,相信“厌学型”“醉生梦死型”“逼迫型”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少。
  五是部分教师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有待提高。在知识爆炸时代,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并把这些内容重构再传授给学生。完成知识的精选和重构,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素养。否则,教师在精选内容时分不清学术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重构内容时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做科学的设计。
  学习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能力提升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礎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2]。因此,高校教师要掌握学习理论,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校方面
  高校如果教育教学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当或保障不力,也会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位”。
  一是学习风气不正,未形成崇学、乐学的文化与心理氛围。良好的学风不是短期能形成的。高校一方面要常抓、严抓、实抓,对大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苗头不能放任自流。另一方面,要注重树立和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既要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觉得学习有尊严感和荣誉感,还要通过美化教室、教学楼、校园,形成温馨有品位的环境,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想读书学习。
  二是心理疏导工作缺位。学习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久久不能解决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学校在心理疏导工作方面缺位,不能及时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三是教学管理刚性不足,柔性有余。教学管理制度讲刚性是必需的,这是维护公平公正的需要。2018年10月教育部下文要求取消“清考”,笔者所在高校立即执行这一决定,可是不少学生及家长找到教务处,反问“为什么以前可以‘清考’,现在却不行了?”。“清考”本来就是不允许的,是高校出于人文关怀,毕业前再给学生一次考试机会,以便取得毕业证顺利毕业。但学生及家长却把“清考”看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可见柔性过度对制度破坏之深。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了解无锡市妊娠期妇女的生殖道感染情况,为保障母婴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117例妊娠期妇女阴道或宫颈分泌物进行生殖道感染检测。结果无锡市1117例妊娠期妇女生殖道感染
在当前全国各条战线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会全精神,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第十四次全国勘察设计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之际,中国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召开体制改革座谈会,同时表彰和
本试验通过对小麦种子酸溶蛋白质的提取液浓度、提取 时间和电泳凝胶组分浓度进行研究,建立了一种对小麦种子纯 度进行鉴定的常规电泳技术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以下 特点
期刊
介绍东华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三设计院)加强技术创新的策略和取得的成效.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有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其中cTnI在诊断心肌缺血已成为最重要的依据之一[1]。在临
课程思政是我国思政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精神,在新冠疫情时期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对“写作与交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