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鸡(曲子)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jun0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男、女各一人
  伴唱:甲、乙等若干人
  眾合: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时过境迁,
  沧桑巨变,
  有一个故事流传得那么远,
  有一个故事流传了多少年。
  女: 我是听我的班长讲,
  班长又听他的班长谈。
  男: 班长上边还有老班长,
  班班长长五十年。
  女(白):五十年啊?
  男: 那时候日寇侵中国,
  那时候遍地起烽烟。
  女: 我只能听爷爷讲,奶奶谈,
  我只能从书本上读,电视上看。
  男: 那时候你还年幼无知不懂事,
  那时候我的爸爸还未到人间。
  男: 故事发生在延安,
  女: 时间就在1941年。
  众合: 故事发生在延安时间就在1941年。
  男: 毛主席的警卫战士叫小张,
  女: 通讯班的战士叫玉莲,
  男: 家住山东阳谷县,
  女: 我家住在南泥湾。
  男、女(合):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我们走到一起来了。
  女: 我们很幸运,
  在毛主席身边,
  常常听教诲,
  天天能见面。
  男: 帮我学文化,
  教我把字念。
  刚来时斗大的字能识两口袋……
  女(白):现在呢?
  男: 读书、看报认字两三千。
  女(白):小张啊!你要把毛主席照顾好啊!
  我看他现在越来越瘦了。
  男(白):唉!
  主席很辛苦,
  写作到夜半,
  外面黑压压,
  窑洞灯一盏。
  肚子饿了没啥吃,
  火盆烧个山药蛋。
  女: 你为何不找炊事班?
  你为何不问炊事员?
  主席的健康不关心,
  你是个不称职的警卫员。
  男: 边区被围困,
  物资很困难,
  还有那,还有那——
  女(白):还有那什么呀?
  男(接唱):
  主席的菜金只有三元钱。
  女(白):三元呀?
  男: 他吃的是一盘辣椒小米饭,哪里有钱来改善。
  女(白):主席在延安,
  犹如在前线,
  (接唱):指挥抗战多辛苦,
  身体可是本钱。
  众合: 指挥抗战多辛苦,
  身体可是本钱。
  应该增加伙食费,
  让主席更康健。
  男: 增加伙食费
  主席可不答应,
  班长得写检讨,
  我得挨批评。
  女(白):那怎么办呢?
  男(白):有了。
  前天我到山峁上转,
  看见个老乡把药挖,
  甘草、黄芪、车前子,
  足足挖了一篮篮。
  看样子能有十几斤,
  少说也卖三五元,
  女: 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改善生活再不用公家的钱。
  男(白):嘘!小声点。
  女同志最爱小广播,
  这可是“军事机密”别外传。
  女: 今天是休假日,
  男: 咱们快上山,
  女: 带上镢和掀。
  男: 叫上老高和小袁。
  女(白):老高!
  甲(白):有!
  男(白):小袁!
  乙(白):有!
  女: 快快去到后山峁,
  挖药抢时间。
  众(合):快快去到后山峁,
  挖药抢时间。
  女: 一场突击战,
  收获真可观,
  大筐满,
  小筐尖,
  抬上药材进商店,
  卖了个好价钱。
  男(白):玉莲,你的收获也不小,缴获了“敌人”的两门炮。
  女(接唱):
  手上起泡不要紧,
  再苦再累心里甜。
  男: 新市场上去赶集,
  买上一只老母鸡。
  女(白):
  喂!小张,你给咱买上一只个儿大的、身子肥的、走着精神的、活蹦乱跳的、九斤黄的、黄腿、黄嘴双眼皮的老母鸡。
  男(白):啊呀!你这是买鸡呢,还是给你兄弟问媳妇呢!
  接唱: 感谢我们的炊事班,感谢我们的炊事员。
  听说要炖鸡,个个抢着干。
  男: 葱丝、姜末、蒜瓣瓣,
  文火炖了大半天,
  闻一下扑鼻香,
  看一眼心里馋。
  女: 主席要开饭,
  你快往桌上端。
  别碰了,别撒了,别凉了,别歪了,
  看着脚底下的砖头、瓦块、石蛋蛋。
  男: 主席见了准高兴,
  女(插白):
  谁知道他脸色一沉——
  男(接唱):
  晴天变阴天。
  女(白):你们搞的么子鬼哟,前方打仗,边区被围困,那里来
  的鸡?
  男: 是我们挖药赚的钱。
  女: 你一语我一言,
  声声都把主席劝。
  男: 主席沉思好半天,
  一字一句开了言。
  河南闹灾荒,
  百姓泪涟涟;
  前方将士打日寇,
  难得饱和暖。
  同志们的心意我领了,
  叫我吃鸡口难咽。
  昨天来了新伤号,
  把鸡送给咱的伤病员。
  女: 小张一听把嘴噘,
  总不能五、六里路把盆端。
  男: 主席一听开口笑,
  你是思想不通怕麻烦。
  你骑马光送这只鸡,
  留下鸡汤咱们来会餐。
  女(白):那好啊!
  男: 下午是鸡汤烩土豆,
  玉米饼子香又甜。
  女(白):又是洋芋啊!
  男: 玉米、洋芋别看轻,
  印第安人立了大功,
  原产南美洲,
  后来到远东。
  中国人说它有营养,
  外国人说它含维它命。
  女(白):主席,你看,菜金不够,让你光吃辣椒。
  男: 我们湖南人爱吃豆豉和辣椒,
  就像小张爱吃大葱和大蒜。
  三元钱的标准已不算少,
  井冈山每天只吃五分钱。
  女: 小王就不敢吃辣椒,
  一看见辣椒就冒汗。
  男: 你和武松是同乡,
  家住山东阳谷县,
  武松能山上打猛虎,
  你见了辣椒就冒汗。
  下次违纪就不关禁闭,
  罚你吃一碗辣子面。
  女: 一句笑语满园春,
  领袖和战士心相连,
  男: 这正是艰苦朴素好作风,
  延安精神万代传。
  众合: 这正是艰苦朴素好作风,
  延安精神万代传。
其他文献
十一月的光景,寒风送走夏天最后一丝暑气,空气中夹杂着些许寒氣,湖边已呈现出一番萧索之色,唯有几棵灞柳稀疏地伫立在湖边。湖里,略显浑浊的水面上铺满了大片大片的荷花。  秋天的荷,荷叶褪去了夏天的饱满翠绿,有的已有些干瘪,原本挺立着的荷叶已经耷拉下来脑袋,在秋日的寒风里显得些许萎靡不振。其中许多株已经完全干枯,倒坍凌乱地倒在湖面上,更显得这湖中景象的萧索。回想夏天的荷花亭亭玉立,不染纤尘,绽放出柔和典
期刊
轨道伫立在那里,  直通尽头。  是否有车经过,  不得而知。  鸟鸣声镶入空气里,  混杂着绿色的芬芳气,  世界回馈以我  辽阔的目之所及。  湛蓝色的倒顶  飄舞着一对白色云线,  蜿蜒善变地接续上  更远处的华丽。  这一对,  是那白色的线。  微风与时间  将它定格在空间里。  曾经,  我也幻想过  鸣笛声未曾停息。  一对夹层的轨道  传寄殷实的梦想,  负重前行。  如今,  我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体现着中国人民的习俗文化,充分融合了民族特色和思想观念的一种文化形式。而横山地区以说书、腰鼓、民歌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地域特有的文化符号,更是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与文化观念,把当地人性格当中的豪爽体现的淋漓尽致,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困难。基层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当中,充分
期刊
旬阳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是旬阳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中一枝绽放的奇葩,也是底蕴深厚的旬阳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中国年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認识,由旬阳县文化馆、旬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旬阳民歌大家唱音乐会正式上线了!
期刊
秋天一深  西山北塬那么多的村落  比城里更冷  可秦腔歌舞文化下乡却热火朝天  在一些贫困村  送戏送书免费照相  才真叫“穷”开心  是啊,一群群文化志愿者翻山越岭  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  送欢乐送温暖送爱心  讓锣鼓家什助长庄稼  也给父老乡亲们  多长长脱贫的心劲  别小看这一场场公益巡演  那就是一片片久违的阳光  你瞧,满坡的苹果把套袋一去  只需几个日头  就红艳艳地喜人  把农家
期刊
那天,乌云密布,冷风冷雨,数百人前往殡仪馆送别一位知名的老教授——谢沛深。老教授安卧在鲜花和翠柏丛中,遗容很安详。在低回的哀乐声中,我瞥见逝者的右后位置处本应是亲属们站立的地方,现在竟空无一人,心头不由得一颤。转而略微细想,他的确已无妻子亦无儿女了。我的心霎时被揪成一团,泪水悄悄湿润了双眼。我索性闭上了眼睛,如烟的往事竟一起涌上心头。  谢教授的出生地是苏州城里的枫桥边。他诞生于名门世家,少小聪慧
期刊
3月5日上午,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召开2021年度重点工作梳理深化座谈会,各部室紧紧围绕“建党100周年”这一主题,对2021年度工作进行了梳理、细化和进一步的明确、深化,精心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此次座谈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始終把学习作为生活、工作的常态,坚定信念、开拓创新,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在新时期创造出更多让群众满意的文艺精品。会上中心主任王
期刊
在徐州工作,距离家乡丰县不足二百里,没有太多的普通话外部语境。一直以来,我的乡音未改,周末忙中偷闲,不时到老家转转,遇到村里人,入乡随俗打个招呼,拉拉家常,先辈们会直呼我小名,尤感亲切。  一次,村里聊起双胞胎二狗兄弟,老人们感慨道:“大狗腿脚不好,还要种恁多地。二狗喂养着一圈猪秧子(猪崽之意),舍不得丢手呢!”大小狗已近古稀之年,听家乡人聊着他们的小名,眼前犹如两只活蹦乱跳的狗娃,在乡间土路上追
期刊
摘 要: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元宵节期间的花会摆会习俗,接通了明代国家吉礼中的小祀,并以其历史悠久、参与人数多、传承好,成为当下人文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几百年的历史流变中,与时俱进逐步从娱神转为娱人,成为当地一大年节民俗文化盛事。民众不仅是参与者,而且在参与过程中被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胜芳摆会也遇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传承中也曾有过起起落落,映衬了当下我国
期刊
2020年7月17日至21日,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组织汉中藤编、汉中棕编等13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汉中市南郑区龙头山风景区,开展了非遗进景区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在有限的日程中,通过图片展览、现场表演与游客互动交流、游客体验、产品销售等环节,让非遗成为自然景观中的一个文化亮点。  一、非遗走进景区,一次成功的投石问路  龙头山景区位于川陕交界处,是一个新开辟的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景区,开园以来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