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主体和文本、作者交流的生成性过程。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还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多加引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所谓有效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章的有效理解。要做到有效,阅读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一、创设情境,引入阅读
学生所面对的文本只是纯文本,读起来总感觉索然无味;要理解,更是困难重重,因为小学生的兴趣以间接兴趣为主,纯文本不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去阅读文本,为理解奠定基础。如,教学《乐山龙舟会》一文,要让学生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就需以“龙的传人”为切入点来引入文本。教学中,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播放《龙的传人》歌曲,接着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关于龙,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学生简单讨论回答后,教师以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的问题过渡,为学生设置了悬念。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需要对文本进行阅读,这就自然引入到阅读文本中。
由此不难看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文本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文本的理解打下基础。在情境创设中,方式方法可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做到激发兴趣的同时能引入新课阅读。
二、提出问题,初步感知
在初步阅读文本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小组力量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要思考文本的大概内容是什么。就高段学生而言,生字词的理解没有太多问题,焦点是在对文本的层次分析上。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概括。
首先,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引导。如《凡卡》的阅读,文本是以凡卡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为顺序进行叙述的,问题就可以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如何对文章进行分层?能否对每层的内容进行概括?”其次,要注重抓住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概括。如对《穷人》阅读,就可围绕桑娜和渔夫来进行提问。在新课改下,很多教师已经不太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段分层,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句段进行理解。其实,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要理解句段,还要能整体上把握文本,不然,文本就会被“肢解”,学生也将不得要领。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整体了解文本的基础上,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这就需要深入到句段中去。此时,教师要做的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大胆猜想、大胆理解,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在对“第一次交谈”的探究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句子:“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她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听到我糟糕的琴技)“老人真的耳聋了吗?那她为什么说自己聋了?”(故意装聋,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虑,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谎言其实就是一种真诚的鼓励。)“老人不仅装聋,还提出了什么请求?老妇人说这些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老人的请求,既消除了我的顾虑,又在激励我练下去,多么爱护我的老人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对老人善意谎言的理解中,老人善良的品质也就凸显了出来。
四、拓展阅读,运用提高
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并不等于完成了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拓展延伸更多的是要根据文本的内涵来引导学生在阅读后提升。如《穷人》的教学时,教师以“5 2”的算术题来引入阅读。阅读后,教师又照应开头,问:“5 2只等于7吗?”引导学生理解渔夫所具有的善良本性,由“5 2”而获得“雪化了是春天”的感悟: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谊,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等于在困难中乐于助人的精神,等于同情心……再引入类似的文本来引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对是一篇文章的理解,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的确,阅读不仅仅需要“读”,更需要去感受和体会,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总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经历了认识、质疑到明了。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喜欢读、读得懂,学以致用。这样的阅读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阅读教学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引入阅读
学生所面对的文本只是纯文本,读起来总感觉索然无味;要理解,更是困难重重,因为小学生的兴趣以间接兴趣为主,纯文本不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去阅读文本,为理解奠定基础。如,教学《乐山龙舟会》一文,要让学生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就需以“龙的传人”为切入点来引入文本。教学中,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播放《龙的传人》歌曲,接着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关于龙,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学生简单讨论回答后,教师以 “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的问题过渡,为学生设置了悬念。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需要对文本进行阅读,这就自然引入到阅读文本中。
由此不难看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文本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文本的理解打下基础。在情境创设中,方式方法可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做到激发兴趣的同时能引入新课阅读。
二、提出问题,初步感知
在初步阅读文本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小组力量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要思考文本的大概内容是什么。就高段学生而言,生字词的理解没有太多问题,焦点是在对文本的层次分析上。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概括。
首先,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引导。如《凡卡》的阅读,文本是以凡卡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为顺序进行叙述的,问题就可以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如何对文章进行分层?能否对每层的内容进行概括?”其次,要注重抓住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概括。如对《穷人》阅读,就可围绕桑娜和渔夫来进行提问。在新课改下,很多教师已经不太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段分层,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句段进行理解。其实,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要理解句段,还要能整体上把握文本,不然,文本就会被“肢解”,学生也将不得要领。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整体了解文本的基础上,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这就需要深入到句段中去。此时,教师要做的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大胆猜想、大胆理解,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在对“第一次交谈”的探究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句子:“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她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听到我糟糕的琴技)“老人真的耳聋了吗?那她为什么说自己聋了?”(故意装聋,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虑,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谎言其实就是一种真诚的鼓励。)“老人不仅装聋,还提出了什么请求?老妇人说这些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老人的请求,既消除了我的顾虑,又在激励我练下去,多么爱护我的老人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对老人善意谎言的理解中,老人善良的品质也就凸显了出来。
四、拓展阅读,运用提高
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并不等于完成了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拓展延伸更多的是要根据文本的内涵来引导学生在阅读后提升。如《穷人》的教学时,教师以“5 2”的算术题来引入阅读。阅读后,教师又照应开头,问:“5 2只等于7吗?”引导学生理解渔夫所具有的善良本性,由“5 2”而获得“雪化了是春天”的感悟: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谊,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等于在困难中乐于助人的精神,等于同情心……再引入类似的文本来引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对是一篇文章的理解,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的确,阅读不仅仅需要“读”,更需要去感受和体会,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总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经历了认识、质疑到明了。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喜欢读、读得懂,学以致用。这样的阅读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阅读教学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