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人的展览实践及学理认知

来源 :博物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z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前半叶,中华民族时常处于动荡不安乃至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与此同时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又极大促进了国人的自悟与反思,尤其随着域外展览理念的舶入,国人较为清楚地认识到了其对于激励民族工商业发展、开展社会及文化教育、增进国民自身素养乃至实现民族复兴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于是,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在全国纷纷举办,而关于展览的历史、功能、方法、分类等的学理性探讨也顺势而生,不仅为建构相应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更深刻揭示出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内在关联.
其他文献
苏东海先生推动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并结合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主题,指导北京开展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调研表明,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具有开放性.解析生态博物馆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发展路径,发现社会、政府、博物馆业应为三足鼎立、互为支撑的体系结构.
如何探索、创建与发展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理论体系是近些年来国内博物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海先生在两篇文章中集中论述过其对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认识.“中国特色博物馆学”这一固定表达虽然鲜见于先生同时期和随后的其他文章中,但是与之相关的构想与关切依然散见于“新旧文化碰撞”“外来博物馆文化的引进”“创建地区或国家的博物馆学”等论述中.可以说,先生关于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构想并不是一种急于彰显差异的标新立异式尝试,而是体现了他对中国博物馆学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深切关照.重温先生关于中国特色博物
1920年,哈佛大学在美国率先突破传统的博士培养类型限制,创立了彰显实践性特色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美国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博士学位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哈佛大学结合实际对教育领域两种博士学位制度从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及实践安排进行了变革与创新,创建了特色鲜明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和教育哲学博士学位项目.哈佛大学两种学位制度对我国研究和实践取向的适度分化,学科兼容、师资互济的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处理好两种学位共性与差异性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是我国充实教师队伍、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教育政策.本研究重点关注公费师范生职后的实际教学表现,通过追踪我国中部省份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变化,实证对比发现公费师范教师和非公费师范教师所教授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升存在显著差异:公费师范教师比非公费师范教师所教学生的平均成绩提升相对低约3%,且学生成绩提升的这种差距会伴随着学习过程逐步扩大.这反映出公费师范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也表明公费师范教育政策在师范生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部分负向激励值得高度关注.基于这一实证
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是现代科学兴起的关键性事件,主要发生于大学之外并得益于欧洲城市社会中各方力量的贡献,但大学以其理性技艺的训练和带有异端倾向的精英人才培育为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科学的制度化源于欧洲官方性质的科学院,随后向大学延伸并逐渐颠覆了主导大学的经院哲学传统,进而塑造了其内部学科门类林立和高度专门化的格局.在外部政治与市场力量驱动下,进入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社会运行不仅冲击了学院科学的伦理规范与认可机制,而且以其愈加精细化和碎片化的规训制度变革了大学教化与致知方式,也许这是当代科学在重大理论突破上付之阙如
研究生学习获得感是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学术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而享有实在获得后产生的一种正向积极的主观感受.为编制适用于中国研究生的学习获得感问卷,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半结构化访谈,初步构建研究生学习获得感的内涵与理论框架.经过施测与分析形成具有导生亲和感、希望感、同伴亲近感、自信感、愉悦感五个维度的研究生学习获得感问卷,信效度良好.通过对3541份《研究生学习获得感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当前研究生学习获得感处于一般水平;攻读学位的层次、攻读学位的类型、培养模式和入学前类别对研究生学习获得感有显著影
苏东海博物馆学术思想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将对传统的吸收借鉴与对变革的热情审慎相结合.在不少论著中,苏东海先生阐述了博物馆本质、博物馆物、博物馆教育和博物馆科技运用等问题,其中许多观点既借鉴传统又有创建,十分精辟,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受苏东海先生博物馆学术思想的启迪,笔者就博物馆定义修订、博物馆藏品动态开发、博物馆新形态学习和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等趋势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
科学学与高等教育学的制度化均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两者在研究对象方面存在较多的交集与重合之处,这两个领域均关注研究型大学以及这一组织中的知识生产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研究者在研究大学教师问题时开始意识到科学学的研究者是其潜在的同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学生发展、大学组织与治理等主流研究方向之外,托尼·比彻、伯顿·克拉克等学者倡导一种知识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大量借鉴科学学的研究成果.在过去几十年的学术发展史中,高等教育学与科学学这两个学术领域已经通过相互征引、相互吸纳、
2021年8月16日,著名博物馆学家、国家博物馆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苏东海先生逝世,引发了业界对于苏东海博物馆理论与实践成就的再次关注和深刻思考.苏东海先生历来十分重视藏品研究,在论及陈列展览、中国博物馆科学发展、城市博物馆时,都特别注重藏品,并从藏品延伸,提出博物馆物的概念,博物馆物是苏先生博物馆学的核心.2014年苏东海先生和夫人王迪女士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他们毕生珍贵物证,成为首博重要藏品.笔者受苏先生指教,在博物馆藏品搜集过程中,带领团队进行全链条实践,践行苏先生关于博物馆藏品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