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百花错拳”纵横商海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春,潘耀明与金庸在日本热海合影。

  在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商海香港,金大侠能打出一片文化绿洲,用武侠小说为行头演绎中华文明的精彩,又以一篇篇犀利政论洞察世情、指点江山,靠的不仅是书生意气,更是处世精明、人情练达,以及先人一步的眼光。
  金庸曾说,“要打出变化多端的掌法,心中必有坚持。”在《书剑恩仇录》中,他描述过“天下第一高手”袁士霄的“百花错拳”:左手查拳,右手绵掌,收回时是太极拳,攻出去是八卦掌。这套拳的精髓在于每一步都要走在对方前面,出人意料。
  商海波谲云诡,不用奇难得先机。然而金庸的商人外表下又藏著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这是他坚守的地方,由此铸造成独特的“查式商道”。他办《明报》而成就媒体帝国,又数十年以《明报》所得供养“以文化、学术、思想为主”的《明报月刊》(以下简称《明月》)。用《明月》总编辑潘耀明的话说:“集成功的报人、成功的作家、成功的企业家于一身的金庸,相信在海内外都是空前的,在这个商品味道愈来愈浓重的社会,恐怕也很可能是绝后的。”
  27年前,潘耀明从金庸手中接下《明月》,当时的一幕如今仍历历在目。他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时回忆道:“我很感动,因为那张聘书是他亲手写的。”聘书载明,潘耀明除出任总编辑,还兼任总经理,这是和前几任总编辑不同的。金庸是将探索文化与经营并重的理想托付于他。
1999年,金庸为潘耀明题字。

创《明报》,领得市场先机


  商道,以识时机为第一。这方面,金庸早慧。
  1939年,15岁的金庸还在浙江省立联合中学初中部读书。他看到同学们为难题所困,就与伙伴四处搜集考题,编制索引,分析解答,编成《献给投考初中者》一书。这本“宝典”出版后,从浙江一路热销江西、福建、安徽,学生们复习效率大大提高,金庸也赚到了足够日后考大学的费用。
  办《明报》,金庸同样识时机。《明报》是1959年金庸与沈宝新共同创办的。当时的香港是一个小市民社会,同时大批内地文人因时局变化而南下香港,靠办报谋生。港岛迎合市民趣味的小报林立,竞争激烈。《明报》创办之初,也是这样一份市民趣味的小报,每份为一张大纸,定价一毫港币(约合0.08元人民币),发行量惨淡,日销售量仅在1万份上下。但金庸以连载武侠小说为自己争取到市场份额。对港英时代的香港小市民而言,金庸的武侠小说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侠客们行走江南与中原的故事满足了市民的好奇心,也增加了对中原文化的了解。而对南下的移民而言,这些小说更满足了他们“北望神州”的渴望。因此,连载小说极大地带动了报纸销量,仅《神雕侠侣》便让金庸的报纸多卖了6000份。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内地和香港的政局都发生很多变化。《明报》抓住这一时机,报道敏感新闻事件,刊发立场鲜明的时评,迅速从小报“升格”为符合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趣味的大报,更培养出一批香港报界大佬和知名作家。在副刊上,金庸除了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还力邀以“三苏”为笔名、撰写怪论杂文的高雄等多位作家加盟。1963年,《明报》摆脱财务上的窘境,逐渐建起自己的机房、排字房、版房,平均日销售量能达到5万余份。后来,《明报》版图逐渐扩大,衍生出包括《明月》在内的6家子报刊,形成一个庞大的媒体集团。
  潘耀明说,那时候“金庸既要写社论,又要写小说,还要管理整个《明报》王国”。到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全力写政论,《明报》彻底成为一张“高级报纸”。这从报纸订阅方面的一个动作也可以看出。当时,报社开始争取航空公司的订阅。那时能坐飞机的多为高层次人群,《明报》能在飞机上被乘客阅读,既提升报纸本身的形象,也为报社争取到潜在的广告客户。
  谈及广告,与任何以媒体为毕生事业的人一样,金庸也曾面临着内容和经营的难题。毕竟,广告刊登得多了,其他内容变少,读者就会不满;而广告太少,公司的盈利又会大打折扣。潘耀明告诉记者,金庸经营报社的一大理念就是“有容乃大”,既接收广告,也平衡采编和经营部门之间的博弈。
  在“大家长”金庸的带领下,《明报》于1991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市值达8亿元港币,利润接近1亿港币。上市后的《明报》辉煌无比,如同一匹骏马奔至资本世界的巅峰。
2011年6月14日,潘耀明与金庸在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

办《明月》,穿起“名牌西装”


  《明报》上市后,金庸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决定:退出《明报》集团。潘耀明说,金庸有四个梦想:少年时努力学习,青年时有事业基础,找到理想接班人,到处游学。当时《明报》成就已经达到巅峰,金庸该去完成他的第四个梦想了,这才触发他转手《明报》。
  为《明月》挑选接班人时,金庸看中了当时正在香港三联书店担任董事会董事和副总编的潘耀明。“当时金庸先生希望能在文化和市场之间取得平衡。”这句话如今看来平常,但对任何一个经历过近代香港媒体商业化浪潮的人而言,是千斤重。
  到《明月》的第一天,潘耀明问金庸,“当年为什么要创立《明月》?”金庸答,“我要给《明报》集团穿一身名牌西装!”《明报》虽挣钱,但紧跟的是市场,小说、随笔等作品也只能在副刊刊登。金庸决定创立《明月》,做一本“全无广告,只凭借文人学术地位论高下”的高端文化杂志,推广华文文化,将《明报》的整体格调和形象继续拉高。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办《明月》似乎是蚀本生意,放弃广告更让报界惊诧。《明月》初创时几度入不敷出,全靠《明报》支撑。潘耀明说,金庸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了解“无形资产有时比有形资产价值更高”,亏本的《明月》能支撑起《明报》集团的魂。《明月》坚持以写作者水平为唯一刊发标准,稿费只有千字100元港币。但凭借在华文世界的品牌形象,各界名流提起《明月》无不心生艳羡,有的宁愿不要稿费也要一登“明月”。《明报》集团上市后,股价从原来的1毛钱疯涨到2.9元。“这其中的2.8元钱就是文化带来的”,潘耀明回忆这段历史时,转述了金庸当年的名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报界竞争日益激烈,佳作难得。此时的金庸,再次做出了领先一步的调整,让作者分享《明报》品牌价值带来的红利。《明报》上市后,金庸和潘耀明商定,“有选择性地妥协”,让《明月》接投广告,为作者涨稿费。低稿费的传统被打破了,稿费涨至千字300元港币,作者写稿的积极性高涨。
  《明月》多年坚持高格调带来的无形资产,也在市场高位兑现。那时,高贵的《明月》让广告商趋之若鹜,《明月》挑选广告也坚持“宁缺毋滥”,确保品质上乘。由于兼顾内容和盈利,市场口碑极佳,《明月》的收益一度占据整个集团总盈利的20%。用作家聂华苓评价《明月》的话说:“明月如鱼得水。”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版权出售签约现场。

争版税,成就“武侠之王”


  金庸是一代文人富豪,他的作品被出版为各种版本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开发成游戏。保守估计,仅游戏版权费便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金庸所著15部武侠小说在国内发行超过1亿册。据不完全统计,根据金庸小说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已超过100部。
  然而,小说出版和作品改编容易进入灰色地带。金庸作品刚进入内地市场时盗版猖獗。潘耀明回忆,当时金庸让他调查作品出版情况,结果发现虽然作品在内地极为流行,却只收到300万元人民币版税。而同一年,来自香港和台湾的版税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此后,金庸对版税问题十分重视。
  最轰动的一次“打假”要数2016年的“江南案”。当时,金庸起诉网络小说家江南侵权,后者在小说《此间的少年》中借用了大量金庸原著角色。两年后,金庸胜诉,获赔188万元人民币。那时的中国出版界,借用经典原著角色进行二次创作(即“同人小说”)的作品越来越多,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版权的思考。
  因为金庸对保护版权的认真,侵权盗版之风有所遏制。从2010年开始,金庸凭版税多次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2015年,他以85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再次进入榜单,位居第十七位。作家榜创始人吴怀尧告诉记者,金庸是当之无愧的“作家榜武侠之王”。
  对有侵权嫌疑的交易,金庸绝不手软。但对那些能推动文化发展的市场行为,金庸则大度得像个“专做亏本生意”的文人。潘耀明向记者说起鲜为人知的法语版“1元版权”的故事。他的好友潘立辉是法国巴黎友丰书店的老板,原是柬埔寨难民。柬埔寨曾是法国殖民地,金庸小说的法语翻译作品在当地盛行。潘立辉阅读那些盗版作品时,发现它们翻译极差,十分影响读者对金庸作品的理解。于是,潘立辉通过潘耀明见到了金庸,商讨购买《射雕英雄传》版权译成法语一事。金庸十分欣喜,也信任潘耀明的选人眼光,于是便以1块钱的版税将这本书的版权卖给潘立辉。这本正版法语书品质精良,还获得了当年的法国教育部翻译大奖。如今,潘立辉等人正准备翻译法文版《鹿鼎记》。
  只要是有利于推广文化发展,金庸就深明大义、不图利润,而2004年与电影《功夫》导演周星驰的一场“对手戏”,更显出他作为文化商人的格局和圆融。当时,周星驰找到金庸说,“电影用了您小说中的几个名字,我要给您版税。”金庸不打算收取费用,因为《功夫》并未改编他的作品。但周星驰一再坚持。最后,两人对着剧本讨论良久,共找到6个地方源自《神雕侠侣》,分别是“杨过、小龙女、神雕侠侣、杨过的太极拳、小龙女的狮子吼、火云邪神的蛤蟆功”。
  周星驰精明练达,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及时找到金庸,而金庸也感激周星驰尊重原创,于是象征性地向他收版权费,“你用了6个地方,每个地方给1万吧”。最后,金庸将6万元港币全数捐给南亚海啸的重灾区。
  如此,商人金庸又如大侠般打通影视行业的任督二脉,“金庸”二字成为文化资产。

“道家”,无为胜有为


  从接手《明月》至今27年,潘耀明与金庸共同经历了商海风雨。他总结金庸的管理哲学为“道家无为”。
  金庸奉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年,金庸曾认真“调查”了潘耀明,认可他的为人、才华,才让他接手《明月》。之后,金庸以挚友对待潘耀明,信任其决定和管理,这一点让潘耀明十分感激。
  金庸一生从未“炒”过员工“鱿鱼”,待员工也彬彬有礼。潘耀明说:“我去他的办公室,他一见到我就会立刻站起来,让我先坐下他才坐。别人向老板汇报工作,都是站着的,但是在《明报》,金庸都会站着和职工讲话、讨论。”
  金庸的和气,源于他身上的文人气质与长者风度。潘耀明说:“金庸经营报纸而成为大亨,这在文人中是唯一的。”而这种文化企业家气质的养成,离不开金庸的勤奋。“书不离手”是潘耀明向记者讲述其与金庸出游时常提到的4个字。游览成都时,大家都忙着看大熊猫,但金庸总带着书,时不时翻阅几页。他的书五花八门,文史兼备。潘耀明说:“金庸最令我佩服的地方是,他事业已经做得那么大,还那么勤奋!”
  这位文化企业家面对巨额财富,并不贪恋,也是“无为”。1992年,金庸捐资300万元港币,在浙江嘉兴学院北校区的一条小河边建了一座金庸图书馆。落成后,他又捐资购置大批图书。他还为多所大学慷慨解囊。1986年,金庸向香港中文大学捐资800万港币,设立研究基金。1993年,金庸向北京大学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作为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启动资金;14年后,他又向北大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1995年,金庸捐资120万元人民币,在浙大设立“金庸奖学金”和“浙大金庸人文基金”。另外,他还以《明报》董事会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2000万元港币。
  在潘耀明看来,金庸是一个“带着浓浓文人气息的商人”。金庸的文人气息来自他对中华文化的钟情,并默默“入世”,在風云变幻的市场中与时俱进。如果说文化人是金庸的本色,那么企业家就是他的底色。
其他文献
1月25日,美国权威科学期刊《细胞》杂志扔出一颗重磅炸弹:去年底,世界上第一、第二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相继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诞生。第二天,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项目研究员孙强数度哽咽:5年多前,他与团队接到克隆猴任务,日夜照顾1000多只猴子,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实验失败……总之,克隆猴,真的很难。  很多人发问:克隆不是N年前的技术吗?克隆羊1996年不就诞生了
有一句法国谚语“Long comme un jour sans pain”,意思是“没有面包的日子漫长难熬”。在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的面包中,最能代表法兰西的莫过于法国长棍面包(Baguette)了。中国人把它简化成了一个昵称——法棍,听着就那么接地气。  关于法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巴黎地铁的介绍资料上是这样记载的:19世纪末,也就是巴黎修建地铁的时代,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经常斗殴。由于传统面包几乎都
他创作的《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宝岛一村》等经典剧目长演不衰。  台湾舞台剧、电视、电影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从事戏剧创作30多年,代表作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等。2017年5月,由他执导、编剧的《水中之书》在北京保利剧院开启新一轮演出。  “哥哥,现在这是不是快乐?”  “是吧。”  “如果现在就叫快乐,为什么叔叔不要我这样?”  ……  5月6日
插图 古谷  那天闲来无聊,用“高级”和“女人”作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立刻蹦出一堆人生指南——“女人要有气质才高级”“女人要独立才高级”“女人要理性才高级”“女人要有趣才高级”“女人要自信才高级”“女人要洒脱才高级”“女人要成熟才高级”……  正要发作,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嘛!又经友邻指点,在搜索框里输入了“高级”和“男人”,这才发现男人也不容易——“注重细节的男人最高级”“温柔的男人最高级
石勒目不识丁却尊重知识分子,懂得低调隐忍,最终自立为王统一北方。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地区进入所谓“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代。在众多胡族首领中,羯(音同洁)族出身的石勒(274—333)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石勒在家乡的时候,周遭颇有异象:树木皆呈铁骑之状,人参都长成人形,他在劳作时,耳边也常有鼙鼓之声。  石勒原本是西晋社会最底层的人,目不识丁,为人佣耕,甚至被卖身为奴,但他后来却成为后赵王朝(31
毗舍佉(音同区)是佛陀座下最杰出的在家女弟子之一。她出生在摩揭陀国一个富有的大家族,长辈们都德高望重。7岁的时候,祖父带着毗舍佉去拜见佛陀,并且第一次听佛陀讲法。毗舍佉和家人当下就开启了心灵智慧。  16岁时,毗舍佉已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丽淑女,被舍卫大城内著名富商弥迦罗长者的儿子瓦达那相中。出嫁之前,父亲告诉毗舍佉几条为人妻子的箴言:一是不在外面讲家人的是非;二是不在家里说外界的是非;三是东西只借
他说,动作片日渐式微,都是中国人自己“作”的  人物简介:197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1995年参演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出道,代笔作有影视剧《太极宗师》《杀破狼》等。2008年,自导自演电影《狼牙》,2015年凭电影《战狼》获华鼎奖最佳编剧、最佳新锐导演。2017年,由其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战狼2》将于7月28日上映。  《战狼2》发布会结束后,吴京大步流星回到休息室,一坐下就向《
新电影《祖宗十九代》于大年初一上映,他在焦虑又迷茫的主角贝小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很少见到这样的岳云鹏,脸有点肿,眼圈有点黑,眼睛里还有红血丝。  见面前,工作人员已经给记者打好了预防针,“他刚在电视台录完节目,紧接着就是媒体采访,郭德纲执导的电影《祖宗十九代》马上就要上映,又是徒弟又是主演,他的宣传通告满满当当”。  各種忙、各种折腾,屋里的人都有些心疼,岳云鹏却说自己习惯了这样紧凑的节
青年星云  那是1939年的年初,農历还是戊寅年的岁末,天寒地冻,南京城外,满目萧瑟。几乎见不到行人的路上,突然出现一名农家女子,带着一个12岁大的男孩,在凛冽的寒风中疾行。  这男孩叫李国深,跟着母亲从家乡扬州一路寻父到南京。南京城已不是昔日的繁华金陵,日军大屠杀的创伤如刀斧,斩断了寻亲的希望。他只知道父亲靠一身素菜手艺谋生,便往一处处深山古刹寻去。及至最大的栖霞寺外,依然寻而不得时,他和母亲心
恺蒂,本名郑海瑶,记者、作家。1991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英留学。曾任职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图书馆、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国立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在《读书》《万象》等杂志发表大量专栏文字,代表作有《书缘·情缘》《南非之南》等。  提及恺蒂,不熟悉的人大都会疑惑地问一句:“是老外?”从英伦三岛到非洲大陆,尽管恺蒂写下了许多异域故事,但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她说这个名字是以前的英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