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本土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值得推陈出新的地方。它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积淀,深深影响着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多接触到的环境。乡村本土文化同时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将乡村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环境,给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做知识储备,使幼儿们在思维、想象和实际操作中自我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一、船
兴化市竹泓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竹幼”)坐落在素有“木船之乡”的竹泓镇开发区,四面环绕着瓜果飘香的乡村田野和波光粼粼的渔家池塘。竹泓镇的木船制造久负盛名,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如今“小木船”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木船对竹幼的幼儿来说已是耳濡目染,竹幼人为让幼儿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将“小木船”文化作为幼儿园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他们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兴趣,开展了走访木船厂、参观小木船博物馆等一系列活动,使其了解“小木船”工艺产生的时代背景,制作工具、工料、工序等,并为其量身打造了真实的“小木船”,鼓励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的方式游戏、生活和探索,传承“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竹泓镇造船大师的工匠精神。
竹片木胶粘成的波纹象征水乡,蓝色的有机玻璃波浪象征水的波浪,陈列的兴化市菜花环绕的小木船,让幼儿感受到本镇国家非遗“船文化”的氛围;蓝色波浪形吊顶,象征蓝天碧水,72盏星型灯,按照天空星座图案布局,给幼儿提供观察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秘密的欲望。
二、桥
“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时光若是回到四十年前,将这段台词照搬来形容竹泓,倒是再合适不过。竹泓镇四面环水、九河汇聚、地势十分低洼,原先有一条河流由西向东穿镇而过,河流两岸是大片古旧的民居,青砖灰瓦,深街窄巷。旧时在这几条河流上,一共有过九座古桥—永宁桥、文明桥、长寿桥、红桥、光福桥、太平桥、安乐桥、痘神桥、青龙桥。现代生活中尽管马路纵横,然而古老的桥梁地名依然续说着那灿烂的历史。在竹幼那蜿蜒曲折的138米的“璞玉池”上最离不开的就是桥。竹幼的老师、家长和幼儿通过走访“家乡的路和桥”,了解九座古桥的不同材质与结构,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展目标,将九座古桥重现幼儿园中,如有的桥用木头打造成拱桥,有的由绳索与木板组成荡桥,有的由两根铁链悬挂一块木板组成晃动的独木桥,有的桥仅用上下两根绳子组成,有的由一根独木与一根绳子组成,还有的由一根独木与桥中间换手的绳子构成等,竹幼人为幼儿打造了材质不同、结构不同且富有不同挑战的九座古桥。
三、窑
竹泓镇地处江淮之间苏中河网纵横的里下河地区,除了木质的桥梁楼阁外,还有许多青砖黛瓦古老建筑。磚瓦从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但竹幼的老师和幼儿在走访老街、感受老街的古朴时,对老街的建筑同样充满好奇:这些砖和我们看到的不太一样?它是用什么做的?是怎么做出来的?尽管随着环保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竹泓镇那随处可见的土窑早已被淘汰,但是这里的泥土资源丰富,传统砖的制作工艺依然在民间流传。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竹幼人追随着幼儿的兴趣,开展了土窑制作活动,了解做砖的工艺,感受劳动的精巧和先人的智慧,在砖瓦搭建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传承工匠精神。
一、船
兴化市竹泓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竹幼”)坐落在素有“木船之乡”的竹泓镇开发区,四面环绕着瓜果飘香的乡村田野和波光粼粼的渔家池塘。竹泓镇的木船制造久负盛名,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如今“小木船”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木船对竹幼的幼儿来说已是耳濡目染,竹幼人为让幼儿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将“小木船”文化作为幼儿园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他们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兴趣,开展了走访木船厂、参观小木船博物馆等一系列活动,使其了解“小木船”工艺产生的时代背景,制作工具、工料、工序等,并为其量身打造了真实的“小木船”,鼓励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的方式游戏、生活和探索,传承“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竹泓镇造船大师的工匠精神。
竹片木胶粘成的波纹象征水乡,蓝色的有机玻璃波浪象征水的波浪,陈列的兴化市菜花环绕的小木船,让幼儿感受到本镇国家非遗“船文化”的氛围;蓝色波浪形吊顶,象征蓝天碧水,72盏星型灯,按照天空星座图案布局,给幼儿提供观察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秘密的欲望。
二、桥
“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时光若是回到四十年前,将这段台词照搬来形容竹泓,倒是再合适不过。竹泓镇四面环水、九河汇聚、地势十分低洼,原先有一条河流由西向东穿镇而过,河流两岸是大片古旧的民居,青砖灰瓦,深街窄巷。旧时在这几条河流上,一共有过九座古桥—永宁桥、文明桥、长寿桥、红桥、光福桥、太平桥、安乐桥、痘神桥、青龙桥。现代生活中尽管马路纵横,然而古老的桥梁地名依然续说着那灿烂的历史。在竹幼那蜿蜒曲折的138米的“璞玉池”上最离不开的就是桥。竹幼的老师、家长和幼儿通过走访“家乡的路和桥”,了解九座古桥的不同材质与结构,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展目标,将九座古桥重现幼儿园中,如有的桥用木头打造成拱桥,有的由绳索与木板组成荡桥,有的由两根铁链悬挂一块木板组成晃动的独木桥,有的桥仅用上下两根绳子组成,有的由一根独木与一根绳子组成,还有的由一根独木与桥中间换手的绳子构成等,竹幼人为幼儿打造了材质不同、结构不同且富有不同挑战的九座古桥。
三、窑
竹泓镇地处江淮之间苏中河网纵横的里下河地区,除了木质的桥梁楼阁外,还有许多青砖黛瓦古老建筑。磚瓦从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但竹幼的老师和幼儿在走访老街、感受老街的古朴时,对老街的建筑同样充满好奇:这些砖和我们看到的不太一样?它是用什么做的?是怎么做出来的?尽管随着环保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竹泓镇那随处可见的土窑早已被淘汰,但是这里的泥土资源丰富,传统砖的制作工艺依然在民间流传。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竹幼人追随着幼儿的兴趣,开展了土窑制作活动,了解做砖的工艺,感受劳动的精巧和先人的智慧,在砖瓦搭建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传承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