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O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纪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十周年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i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也是改革开放30年所产生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与模式。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理念与传统,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在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的产物。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华中科技大学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即是一例。
其他文献
美国学生事务理论主要包括学生发展理论和校园环境理论。在学生发展理论中,心理发展理论、认知一结构理论和类型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学生的发展。心理发展理论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变化;认知一结构理论揭示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道德养成;类型理论描述了大学生的先天差异。在校园环境理论中,人一环境互动理论、物理模式理论和结构组织理论,分别论述了校园环境对大学学生事务的影响以及环境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间责制,是指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授权组织)及其责任人履职情况进行合理性质询或责任追究的制度。其实施有利于提高教育官员的责任意识,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本文借鉴国内外行政问责制及教育问责制的理论方法,研究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中出现的问题,力求建构中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理论和操作框架,对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公共教育治理范式的重建既涉及公共教育领域内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研究公共教育治理范式目的在于解决公共教育治理过程中的问题:(1)政府在公共教育治理过程中究竟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对政府如何介入公共教育领域的关注究竟对公共教育治理实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政府沿着不同的治理路径所形成的公共教育治理范式,其内部要素和关键特征有哪些?(3)遵循国家逻辑的公共教育治理范式中,
学术评价作为评判学术质量的活动,在学术行业发挥着示范和导向作用。以学术评价为主要手段的学术评价制度,是规范学术行为、维护学术秩序、保障学术质量的基本制度,对学术事业的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近年来由于学术评价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学术失范问题及其对我国学术事业的损害,日益引起学界和公众的注目,改进学术评价制度、优化学术工作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本文运用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
明确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属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是解决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基础。高等教育学专业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性,要求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具有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素质,即不仅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教授治学,是指教授从事具有研究属性的学术活动,它包括教授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等三方面内容。教授治学符合大学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但是,目前我国教授治学还存在有待解决的不少问题。具有最高学术水平象征的教授是大学教师的主体和核心,其治学活动对大学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其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解决教授治学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廓清地方大学治理的历史面目,明晰地方大学治理的外部结构,探究地方大学治理的理想模式,力图缩减管理的成本,实现地方大学的“善治”。
学费在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未来它仍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我国民办高校学费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学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围绕民办高校学费这一主旨,按照分析学费的现状——探究学费现状的成因——制定合乎现状的学费标准的顺序,对我国民办高校学费展开研究。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无论政府的评估或学术界、政府官员与民间的争论,多数依据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品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的是投入与产出,而非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这种对过程的忽视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因此,以“服务质量观”为指导,使学生成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主体,有助于纠正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价值取向上的偏差;通过学生满意度评价、监测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对于高等教育从容应对大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挑战意义深远。
1999年以来,伴随着大陆高等学校扩招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其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否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