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LONG1987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核心素養已成为新课改下教育改革首要任务。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从而推进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仍存在核心素养不足的想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将以核心素养内涵为出发点,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终身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而体育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逐渐形成的终身与稳定的能力素养,学生自身通过参加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强健自己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正确的认识自己、约束自己、树立自己良好生活态度等。在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现阶段学校关注的重要对象,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加强学生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提高身体素质,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例如,在平时的体育训练教学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训练,小组成员通过教练制定的训练进行教学,期间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训练方法和心得,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交流。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的培养,有利于高校学生良好品格与良好能力的养成。
  2 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因长期受传统教学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院校及教练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目来说,对体育教学还是不够重视,认为体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求职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单纯的起着锻炼学生的身体、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作用,还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忽视了体育能力发展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利于高校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同时,给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学校及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不够高,也会导致学生出现较多体制健康问题,造成不良的体育精神,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教学只为了放松自己,有个充裕课余时间的活动,不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满足不了我国现代化体育素质教学要求,不利于体育教学事业的长远发展。
  3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3.1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代化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根据学生自身身体状况合理的规划教学目标,然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教学。第一,将体育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深入挖掘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核心素养因素,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结合现阶段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根据体育教学材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体能训练,从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特长,并对其进行培养。此外,教练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及时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抽查与平评价,及时掌握学生对体育教学知识与专业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改变和调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不定期的设置一些体育比赛项目,并设置相应的奖罚机制,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参与率。
  3.2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除了要充分掌握好课堂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专业的技术动作,如果只局限与课堂教学中教练对体育技能的文字或是图形的描述,学生根本无法做到对于技术工作的掌握,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教学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每个动作的肢体师范,并和学生一起沟通交流,采用问答的形式,详细解剖每个技术动作。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准确的、客观的认识到每个肢体动作,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同时,对于不理解或是不清晰的工作,教师可以运用静态画面或是慢镜头充分的展示给学生,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文字讲解,加深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印象,从而有效的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运动技巧通过视频图像以及声音详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同时,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培养与发展。
  4 总结
  总之,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和体育教师要注重对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发学生的主体;注重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从而有效的促进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其他文献
在“课程思政”理念与体育类专业课程建设同向共行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体育类教育专业并且发挥思政教育课程与体育类专业课程同向共行的功效和教书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成为当下高校体育类专业面临的新挑战。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体育课程深入融合,对体育类专业课程的建设思考尤为重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通过分析总结出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的建设寻找
期刊
赛艇属于一种团体性的运动,在比赛过程中对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练员能够拟定专项化的训练方案,总结每次训练的经验,明确训练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主要以青少年运动员的赛艇训练工作为例,分析在早期展开专项化训练的优势及不足,从中研究科学提升训练效果,解决训练难题的方法。  赛艇是新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运动项目,相应的大型比赛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因此,受到了许多青少年群体的喜爱。目前,越来
期刊
举重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运动项目,是奥运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国内外一些综合比赛情况可以发现,举重运动中的上挺部分可以说是我国举重运动员最薄弱的环节,而上挺动作的成败与运动员最终的比赛成绩直接挂钩。导致运动员上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上挺技术不足、心理素质较低、训练缺乏针对性等因素,为此,应该采取哪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及其上挺能力,是当前教练及运动专家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在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阻碍,那么他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问题,甚至成为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危害的人。为了能够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许多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仅仅通过课程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辅助教育方式更好的完成教育计划。本文针对现在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
柔道运动重点考验的是运动选手身体的爆发力,这就需要运动员身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柔道运动讲究的是面对千变万化的比赛局势,要求运动员随时调整自身的攻击战略和防守战略,因而没有任何规律可言,为此,柔道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是取胜的关键。  柔道是一项对抗性非常强的运动,出于时间的限制,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以最短的时间爆发出最大的力量,以此占据比赛中的优势。面对对手出其不意的各种招式,运动员需要充分
期刊
足球是一项非常受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足球游戏具有种类多样、执行灵活以及生动有趣等特点,将足球游戏灵活应用到足球训练中,能够改变枯燥和单调的足球训练模式,让足球训练更加吸引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文就足球游戏引入大学足球训练中的合理性进行阐述与分析,旨在为足球游戏引入大学足球训练提供理论基础。  游戏教学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体育运
期刊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健身成为了当前社会最为热门的话题。现在,“终身健身”已然成为了一种潮流,在广场和公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不同年龄的人在健身锻炼。高校体育教学属于培育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科学的健身理念而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基于终身健身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现在的大学生,在整个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关注学生文化成绩的应试教育转变到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他们的发展状况从侧面反映了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作为一名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从本地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对农村初中生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进行分析,发现其特有的问题并解决。  1 农村初中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功
期刊
分层教学法是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引入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品格、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能使全体大学生能够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在不同层面上得到培养和发展。本文介绍了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意义,探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策略,以期进一步改进我国高效体育教学质量。  1 分层教学法概述  体育分层教学法,
期刊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大力推进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高职体育教学也在持续创新,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的丰富与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们打造一个优良的学习平台。此篇文章首先讲述了当下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并展开分析,然后又及时这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此来提升其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们能够获得综合发展。  1 引言  体育科目属于综合性科目,在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