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斯波迪:叩响抗生素替代大门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8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一直备受诟病。而业界,也始终在寻找能够替代抗生素的产品,其中抗菌肽是目前公认最具潜力的。抗菌肽是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细菌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尤其是对某些耐药性病原菌的杀灭作用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然而,由于提取极为昂贵,大大限制了其在医药、农业、工业上的应用。“我们所做的就是利用基因技术和发酵技术使抗菌肽的成本比直提模式或化学合成降低超过90%,从而将抗菌肽技术市场化应用变为可能。”4月3日,西安海斯波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世喆说。
  A海归博士团队
  攻克抗菌肽难题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从而造福社会,这就是我们创业的动力。”“90后”的李世喆是位海归博士,2015年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毕业后,投入到互联网创业大军中。
  2017年,李世喆辞职后,与几位海归博士一起,致力于抗菌肽的研发。事实上,抗菌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1980年就已经由瑞典科学家发现。然而,近40年过去了,尽管科研人员发现,不同的抗菌肽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甚至癌细胞,近些年还发现对败血症有疗效,但很多人会说,如此好的东西为什么从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
  李世喆表示,抗菌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动物、植物的身上都有。但是从动物或植物身上直接提取是个极其低产且成本高昂的方法。随着技术进步,科研人员使用化学合成方式制造抗菌肽,其成本依旧居高不下,难以实现市场化应用。
  成本高、提取比例少是横亘在抗菌肽市场化应用前的一座大山。李世喆举例说:“1吨的蜂蜜只能提取出不到1克的抗菌肽,成本之高可以想象,距离市场化还很远。”
  于是创业之初他们就把目标定在提高抗菌肽产量上。在他的团队中,负责核心技术的陈博士通过基因技术将抗菌肽基因移植进酵母菌中进行发酵生产。通过这种生物发酵法,针对真菌的抗菌肽产量可做到每升发酵液252毫克,远远超过目前葡萄牙科学家最新成果每升发酵液4毫克的产量。
  “我们的核心技术与化学合成相比,将抗菌肽的成本降低了超过90%。”李世喆说。
  B 立“军令状”赢得果农信任
  创业的关键在于应用,用核心技术赢得市场的认可。
  瓜果蔬菜是人们每天都要接触的,但如何保鲜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水果发霉变质的总量超过3000万吨,相当于土耳其一年果蔬的总产量,占到中国每年总产量的20%。换一种说法就是,人们买到的水果中,五分之一的价格是因为霉变腐烂造成的损失折加的。
  “抗菌肽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它能帮助水果蔬菜延长保鲜期、不出现霉变的情况。抗菌肽是干粉状,在使用时按照比例稀释到一定浓度就可以了。”李世喆说。
  李世喆曾对陕西周至10万吨猕猴桃做过抗菌肽的喷洒实验。结果显示:3个月后,猕猴桃的腐变率由4.3%下降到0.48%,下降了近10倍。“通过实验,我们减少了2000公斤猕猴桃的损失,按照一公斤2.5元来算,喷洒了抗菌肽的猕猴桃,等于减少了2万元钱的损失。”他说。
  然而,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实验一开始果农并不买账。水果一年只产一次,如果损失严重,一年的成果都没有了,人家为什么要信你呢?”李世喆说。后来,团队向果农保证,如果使用其抗菌肽造成比其他药物更严重的损失,团队为其赔偿相应金额,这才得到了配合。
  C 解决资金问题将产品推向市场
  同大多數创业者一样,做科研出身的李世喆创业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核心技术是一方面,但如何与市场衔接,则是另一层面的事情。”李世喆说。
  确实,当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想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孵化成产品,从而打出一片天下的时候,首先摆在他们眼前的问题就是资金。实验室的小型设备一套可能只要几十万元,而真正实现批量化生产使用的设备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级别的了。
  因此,通过股权融资获得初期的种子资金就是一个大问题。“2017年年中,我天天做的就是找钱,不断地接触国内风险投资机构。”李世喆说,2017年12月,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投资机构中科创星对我们进行了首轮数百万元的风险投资,才将项目推入正轨。
  好在困难都是暂时的。谈及抗菌肽应用前景,李世喆说:“抗菌肽不仅能够代替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这些常见的化学防腐剂,而且在未来还能代替抗生素,并能成为抗癌药物的原料。”
  当前,国际上生产抗菌肽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国内更是寥寥无几,而真正实现抗真菌抗菌肽量产及市场化应用的案例又是难寻踪迹。在这方面,李世喆和他的团队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众所周知,抗生素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而抗菌肽不仅有着抗生素的功能,而且没有产生自身耐药菌的可能性,所以,和抗生素相比抗菌肽的优势非常明显。”李世喆说。
其他文献
科学导报讯 4月12日,山西省芦笋产业协会携手美国沃克兄弟公司在太原举行座谈会,就山西芦笋产业的现状和前景进行探讨与研究,并就芦笋产、供、销等情况进行了交流、研讨。  芦笋作为“世界十大名菜”“富硒食品”,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蔬菜之王”的美誉,而山西具有芦笋种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曾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但近年來伴随着芦笋产业的不断壮大,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趋明显,如栽培技术落后、经营管理
期刊
科学导报讯 4月14日,记者获悉,太重在天津滨海基地举行了TZ-1900液压打桩锤产品推介会,标志着我国首套超大型双作用全液压打桩锤成功面世。  TZ-1900液压打桩锤是太重研制的国内首台套超大型双作用全液压打桩锤,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十三五”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重点支持项目。该设备填补了我国在海上超大型打桩装备领域的空白,一举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长期垄断,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资源
期刊
4月12日,又一朵新的“云”诞生了:中国科技云成功上线。这是由中科院建设的国内第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服务科研人员的“云”。  “云”其实指的就是云计算。云计算的概念太抽象,世界上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就有上百种。通俗点说它就是用网络技术增加相关的服务。让我们通过中国科技云来理解云计算吧。  现在科学家搞研究离不开计算机,主要会用到计算和数据。假如他想用气象数据,就得到有关气象网站去找;如果他想要天文数据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 4月14日,记者从山西省人社厅获悉,今年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考评工种已经确定,包括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美容师、美发师、茶艺师、眼镜验光员等,不光是国企职工、大学生,民营企业职工只要符合条件也可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评。  据了解,按照现有的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考评办法,民营企业参与考评并没有政策上的阻碍,只要符合条件均可以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评。但从民营企业角度讲,他们往往认为
期刊
科学导报讯 仲春时节的山西灵石县石膏山景区,万物生机盎然,浓荫墨绿扑面而来。依托景区独特自然环境诞生的山西中加石膏山冰酒有限公司,被太原市中小企业协会选定为“中小企业双创基地”,4月14日上午举行简朴而庄重的挂牌仪式,同时还进行了“山西荣耀之地”“诗词创作基地”“绿色食品直供基地”挂牌。  灵石县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石膏山冰酒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强介绍说,石膏山周边有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传统
期刊
交叉学科在我国越来越受关注,科研人员终于有望摆脱“四不像”的尴尬处境了。其中,信息科学部增加了交叉学科领域申请代码,集中受理信息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为交叉学科“开路”,体现了国家对交叉学科的重视与支持。人类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发展难题,靠单一学科往往难以解决。作为两个及以上学科的“集大成者”,交叉学科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和引领性原创成果。  事
期刊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是不是负有使命感,其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下这三个工匠的故事就可以很简单地说明这个道理。  有三个工匠在一起盖房子。行人路过,分别问他们在干什么。  第一個工匠一脸茫然地说:“没看到我在忙吗?工头安排我来砌砖呢。”  第二个工匠很兴奋地说:“我在盖一栋很大的房子,等这房子盖好了,就可以住很多很多人。”  第三个工匠非常自豪地说:“我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丽
期刊
人人是巧工,个个有绝活儿。近日,首届“北京大工匠”荣誉称号,花落10位身怀绝技的产业工人。市总工会将给予每人3万元奖励,以及在研修学习、疗休养等方面与市劳模同等的待遇;支持他们设立“工匠创新工作室”,连续3年,每年划拨10万元资金补贴。实实在在的奖励,让许多人眼前一亮。这些以往大多只在学术研究领域出现的嘉奖,如今也进入了工匠们的世界,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职业没有高低之别,能工巧匠和科研尖兵,都能够得
期刊
新华社电 记者张辛欣 “无人”驾驶迎来全国性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4月12日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明确上路测试的一系列要求以及交通违法处理依据。  随着道路测试放开,产业发展也“驶入”新的里程。“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还需“驶过”哪些“关口”?  “无人”驾驶“驶向”发展快车道  12日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对测试主体、测
期刊
在山西大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数控车间里,留着板寸、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有些书生气的樊丽兵正盯着数控机床上的显示器,豆大的汗珠滴答滴答地滚落,他丝毫没有理会,仍一心一意地操作着。每次只要遇到难活、急活,樊丽兵总能一一攻克,他也因精品率百分之百被同事们戏称“小樊飞刀百发百中”。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走过,樊丽兵蹲守在数控机床前一刻都不敢松懈,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下来。在旁人看来,智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