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多妙,触手生春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w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说:诗的“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李白奇思妙构,却常在诗的首句即由天而降,令读者眼陡然为之一亮,神顿然为之一振,心急情迫,必欲尽快读完全诗。李白诗歌艺术高妙超人之处,审美效应动人抓人之处,在这方面特别突出。李白十几岁时所写《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已然具备了这样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内涵: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虽是李白少时之作,却广受读者喜愛,尤招历代选家青睐。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选诗主要着眼于艺术性,于李白五言律诗仅选二十首,就有此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也选有此诗,并在所写鉴赏文字的最后,引清代著名学者的评语,点明诗的“妙处”。王夫之《唐诗评选》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吴大受《诗筏》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说的都对,但只是着眼于诗的写作技巧。若从读者审美接受的角度而言,诗的发句之妙所产生的先声夺人的眼球效应,无疑是全诗“妙处”的妙处。不说狗叫声和泉水声、溪水声、瀑布声同时传来,而写“犬吠水声中”,令读者仿佛间有一种犬吠水中的新奇感、神秘感,诗美油然而生,读下去,赶紧读下去,美在前面引路,前路诗美无尽……的确,桃花带雨,绿树森森,神鹿时现,山岚轻笼,万籁空寂,野竹,飞泉,碧峰,青松,洞天仙境非人间。我来访仙使,仙使杳无迹,淡淡的惆怅中,倚松盼之,心向往之……一气读罢,不禁赞叹:少年李白所写确实美呵!
  但审美激情过后,冷静下来,平心而论,诗中所现其实也属平常,在生态正常的我国古代,像这样的山中景观多的是。至于王夫之、吴大受称道的“不遇”写法,虽也妙,在古诗中却常见,实不足奇。真正值得点赞的,实在应归首句“犬吠水声中”。
  清朝学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李青莲诗》说:李白诗为他人“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乃“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沧浪诗话》又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所以,“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首句多妙,触手生春,或许就是这“第一义”中之一吧?
其他文献
在很多人心中,“读万卷书”是理想甚至梦想,难以企及。其实从本义来说,“万卷”并不太多。  《现代汉语词典》对“卷”的解释是:“古时书籍写在帛或纸上,卷起来收藏,因此书籍的数量论卷,一部书可以分成若干卷,每卷的文字自成起讫,后代仍用来指全书的一部分。”一卷只是书的一部分,这样算来“万卷”确实不多。譬如《史记》有一百三十卷,却不到五十三万字;《汉书》分为一百二十卷,只有八十万字;《资治通鉴》三百多万字
吉本芭娜娜的小说集《厨房》,收录了《厨房》、《满月》、《月影》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在内容上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死亡”与“重生”。书名取为《厨房》,意味着厨房这个特定的家庭场所充满了私密性,空间小且存储的物件多,赋予了主人公无穷的想象力,也见证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动荡。厨房不仅包容了情感世界,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使人得以维持生命。厨房象征着生命与生活,也象征着重生。  半自传体的小说娓娓道来,第
香港当代作家董启章“V城系列”是由《地图集》、《V城繁盛录》、《梦华录》和《博物志》组成,他笔下的时空错置的V城,是继西西的“我城”、“浮城”,黄碧云的“失城”,也斯的“狂城”之后,再度为香港的城市书写留下的独特一笔。  《地图集》(1997)从地图出发,把地图读成小说,因地图本身在不同政治权力与话语权的影响下,不断呈现被涂抹、修改,甚至重塑的特征,看似求真,实则与小说的虚构属性无异。《地图集》按
对张石山《被误读的〈论语〉》一书的评议,话题可以从与韩石山的一席对话引出。  2011年底,在林鹏先生第一季读书会的晚宴上,韩石山说起张石山新写的这本书。韩石山说,张石山选了个吃力不讨好的题材。二千年来,对孔子《论语》的评述,汗牛充栋数以千计,你张石山号称自己从来不读书,至少你要读读杨伯峻吧?你没读过前人对《论语》的评说,怎么能说你就写出了新意?我笑着反驳说,我借用你韩石山的句式,你没看过张石山的
杨福音的书读得比我好,“宁都三魏”我只记得一篇《大铁椎传》,八指头陀我只记得一句“洞庭波送一僧来”,他却都很熟悉。他的文章也写得好,在立翁家寥寥三百字,两个人神气活现,而无一语及书画,高明非我能及。其画作格高韵远,无俗媚气,是我心仪的文人画。我尤喜其书写自己的警句、妙语,满纸都是思想感情,确实能动人心魄。文章和书法,从来就是源与流的关系,右军、鲁公、东坡笔下都是自己的文章,“十七帖”也全是给朋友亲
王华的《花村》(《当代》2014年第2期)是《花河》的姊妹篇,花村就是花河的一个村庄,《花村》中有些人物在花河就存在,如红杏、王果、栀子等。  王果是栀子的哥,红杏的儿子,李子的老公。王果进城后,李子就和花村的木匠等开发好上了,这种偷情也不能用“风流”二字概括。王果不在身边,李子的寂寞是漫无边际的,她有什么事就给王果打电话,但王果却不耐烦,她偷人自然有寻求依靠的精神因素。既然有老公和没老公一样,她
最近读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编《读书的方法与艺术》(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不觉想到翁同龢的一副受人喜爱、广为流传的对联。现代大出版家张元济手书此联的条幅亦多处可见,我们在浙江海盐张元济图书馆的院子里,就见过石头上镌刻的这两行文字:  世上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了那本主要由旧作集成的新书,说到读书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我们感到有不少新的问题与挑战,也有不少新的困惑与感想。 
犹记十一年前的秋日,笔者用人生首笔稿费购入余英时先生名作《士与中国文化》。之后此著即成为笔者案头必备之书,常读常新,获益良多。不过虽数度详阅,笔者始终对书中一个观点略有保留。余先生将“‘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所谓‘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为社会属性所完全决定而绝对不能超越者。所以‘士’可以是‘官僚’,然而,他的功能有时则不尽限于‘官僚’”。然余先生又强调书中所举
民国名士中,梁实秋可谓最善吃的一位,看他平日里举止仪态万方,风度儒雅,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莫不中节而有道,私下里却对口腹之欲有着超乎常人的嗜好。早在就读清华学校时,梁就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纪录,而这种令人咋舌又不甚光彩的“饭桶”行径,绝非因他拥有着如象巨胃,很大程度上乃是纯粹出于追求那种大快朵颐的快感,并且他还常给人说自己最羡慕长颈鹿,有那么长的一段脖颈,想象食物通过长长的颈子慢慢咽
一  2003年盛夏时节,笔者为撰写《胡秋原全传》赴京专访了胡氏老友、九秩高龄的贾亦斌将军。贾老上穿白衬衣,下着蓝条裤,足穿平底布鞋,亲自走下楼,来到庭院门口笑脸相迎我,给人宾至如归之感。当时,老将军给我的印象是,他虽然满头花白银发,但腰不勾、背不驼,步履稳健,连老人斑都没有一块,看不出他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我在参观贾老的书房时,老人一边介绍他于战时陪都重庆与胡秋原的相识相交,一边提笔给我签赠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