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丁卯体”的典范之作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唐诗人许浑的诗风有两大特征,其一是对仗精工,铢两悉称。明人高棅将“许用晦之对偶”与“杜牧之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并列为晚唐诗坛之风格特色(《唐诗品汇总叙》)。其实温庭筠、李商隐二人也是长于对仗的,由此可见许浑在对仗方面之独占鳌头。“许丁卯”之得名,实因许浑居于丹阳丁卯桥,其集名曰《丁卯集》,但读者不妨从“丁是丁,卯是卯”的俗语产生联想,用天干地支为句中对偶,当然是天然巧对。其二是诗中颇多与水有关的意象,宋人《桐江诗话》云:“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集中体现这两个特征的许诗名篇当推《咸阳西门城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渭水寒声昼夜流。
  此诗在《全唐诗》中题作《咸阳城东楼》,然许浑手编之《乌丝栏诗》中原作此题,况且第三句下有原注云:“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如在城东之楼,则无法眺见寺阁,更不得见到日沉寺阁也。
  先看第一方面。此诗颔联脍炙人口,“山雨欲来风满楼”且成为万众传诵的成语,但全联的对仗,仍是毁誉参半。对此联的批评意见有两种,一是“阁”字与“楼”字犯重,清人屈复云:“次联名句,‘阁’‘楼’相犯……终是一病。”(《唐诗成法》)清人周咏棠云:“‘楼’‘阁’二字作对,殊觉草草。”(《唐贤小三昧集续集》)这种意见似是而非。对仗固应避免同义词相对以导致“合掌”,但不必回避所有的同类词语,否则如何属对?“阁”“楼”二字在专载对仗词句的典籍《词林典腋》《诗腋》中皆属“宫室”一类,正是工对之范例。况且此诗中的“阁”实指寺阁,“楼”则实指城楼,二者之大小、形制相去甚远,为何不能作对?
  二是上、下句的艺术水平不相称,清人唐孟庄云:“次联下句胜上句。”(《删补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金圣叹驳云:“二句只是一景,有人乃言‘山雨’句胜于‘溪云’句,一何可笑!”(《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有些现代读者也认为此联之妙仅在下句,甚至认为上句乃依照下句拼凑而成。其实诗人写诗的次序虽有可能先得下句,然后足成全联,但只要意脉流畅,就并无大碍。由于下句乃神来之笔,且包蕴着深刻的哲理,从而成为千古名句,上句难免相形见绌。但就全联而言,正如金圣叹所云,“二句只是一景”,这是夏秋时节暴雨骤至前的常见景象:先是天边涨起乌云,接着狂风大作。身在城楼的诗人先看到云涨日落,再感到风满城楼,于是预感到一场暴雨即将来袭。一联之中,既有视觉,又有听觉与触觉,还有思绪,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工整的对仗丝毫没有阻碍意脉的流动,正如清人查慎行所评:“二句工于写景,而无板重之嫌。”(《初白庵诗评》)真是名不虚传的名联。
  颈联与颔联相比稍为逊色,但也是属对精工的佳联。此联字字皆对,真可谓铢两悉称,但是如此工对并未阻滞意脉之流动,奥秘在于其中蕴藏着朝代变迁的时间长河。诗人从咸阳城楼上远眺,目力所及尽是古代上林苑的废墟。上林苑始建于秦代,自秦惠文王至始皇帝,相继扩建。汉初一度还为民田,到汉武帝时又大规模扩建,至汉末复废。就像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一样,此联上下句之间也是互文关系。曰“秦苑”,曰“汉宫”,实指秦代的宫苑与汉代的宫苑相继建于此地,当时是何等的富丽繁盛,如今安在哉?惟剩鸟下绿芜、蝉鸣黄叶而已!黄昏渐至,秋风阵阵,诗人心中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抒情全寓于写景,手法高明,亦堪称名联。
  再看第二方面。此诗首联写到“汀洲”,尾联写到“渭水”,颔联则渲染浓浓的雨意,满篇水气,真是“千首湿”的好例。对于首联,清人沈德潜质疑说:“咸阳何地,而竟如汀洲耶?”(《唐诗别裁集》)其实唐代的西北地区并非绝对没有汀洲,李商隐《安定城楼》云“绿杨枝外尽汀洲”,安定即今甘肃泾川,远在咸阳西北三百里处,况且位于渭水之畔的咸阳?当然,许浑诗中用一“似”字,大可玩味。诗人家在江南水乡,见惯了长满蒹葭杨柳的汀洲,如今人在他乡,突然看到类似的景象,顿生乡思。此句妙在只写眼前景物,并未说破思乡之意,意在言外,含蓄蕴藉。对于尾联,明人周珽认为意在怀古:“故行人不必问前朝之事,即观渭水寒声,可以识后流犹前流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清人金圣叹认为意在怀乡:“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今人问前人,后人且将问今人,后人又复问后人,人生之暂如斯,而我犹羁万里耶?”(《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其实诗人多半意在雙绾,渭水波声千古如斯,而河畔的人事却瞬息变幻,故起怀古之思。渭水日夜东流,诗人家在东南而不得归,故起怀乡之念。由此可见,首、尾两联中的水意象,都是自然咏及,并无生硬之感。
  全诗中最好的水意象是在颔联。云起溪上,当然充满水汽。风带雨意,更是湿意可掬。即使不考虑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山雨欲来风满楼”也堪称千古名句,因为它将暴雨将至时的情景、氛围,乃至人们的心理感受写得淋漓尽致。如此的“湿”诗,真乃烟霞满纸!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商品房销售收入屡创新高,房地产税收收入逐年增长,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下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房地产业也迎来了黄金期,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收入已经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主要增长点。由于房地产行业涉及环节较多,经营周期较长,且几乎涉及到我国已开征的所有税种,因而涉税风险相对较多。各级税务机关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风险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房地产行业的税收风险管理。然而,当前我国税务机关尚未构建出相对完善的,针对房地产行
近年来,我国在腐败治理方面打出“组合拳”进行高压反腐,有力维护了公平正义,有效净化了社会生态,取得压倒性胜利,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坚决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与此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并未彻底清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为了达到反腐倡廉目标,我们应针对当前形势,把标本兼治的重心转向铲除腐败根源,从源头预防腐败,不断加大预防力度,强化预防机制建设,健全腐败治理体系,筑牢防控腐败的堤坝。
  随着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的通过,国家监委正式揭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
上期荐股排名(2021年11月01日-2021年11月12日)  累計排名  收盘收益=(本期收盘价—上期收盘价)/上期收盘价。  本期累计收益率=(1+上期累计收益率)*(1+本期收益率)-1。  大盘表现:1、当期大盘表现为上证指数两周涨跌;2、累计大盘表现为截止当期末上证指数年内涨跌。编辑笔记  银行、保险和地产,三傻蠢蠢欲动  安信证券收盘收益:28.35%  盐津铺子(002847):公
期刊
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既是衡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国家级重点贫困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大路村为硏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式,从大路村生态环境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意见和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査,找出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成因分析,从而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优化途径。
  研究表明:大路村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成效明显,但还是差强人意,存在村庄规划编制滞后、基础设
“国学”是20世纪初我国学者面对西方理论科学风靡之时提出的与之相对的概念:“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国学讲习记》)所谓国学,国外亦称“汉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总称,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在当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信息化时代,传承和弘扬国学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霍松林先生(1921—2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曾强调“要实施好金融扶贫这篇大文章”。金融精准扶贫是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满足扶贫项目的资金需求,降低扶贫项目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它一方面可以对扶贫开发进行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后贫困人口整体收入增长效应间接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摆脱贫困。金融精准扶贫所具备的金融和扶贫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内涵是金融市场化资源配置与政府治理的有机融合,既离不开金融机构作为主体参与为扶贫项目提供资金融通,又需要政府部门作为主导以调和金融市场逐利与避险性与扶贫工作高风险、低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件都对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探索乡村治理创新作出了明确的安排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和调查考察中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农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等也印发了相关文件。村规民约作为村民共同认可的“公约”,全体村民共同意志的载体,已成为村民自治的新范式,对解决村民矛盾、维护乡村秩序、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广泛研读了国内外关于村规民约、乡
《国粹学报》每期于扉页刊登中国古代圣賢及学者图像并附赞语或附遗墨手迹,例如有神农、黄帝、尧、舜、仓颉、大禹、汤王、周文王、周公、周武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伏生、董仲舒、许慎、郑玄、范仲淹、王安石、周敦颐、张载、陆游、陆九渊、朱熹、郑思肖、陈白沙、王阳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傅山、陈子龙、黄道周、刘宗周、朱彝尊、颜元等的图像,这些资料皆是辛苦访求而得,十分珍贵。中国的众多古代圣贤及学者是国
期刊
《游金山寺》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由京师赴杭州通判任途中,于十一月三日游览镇江金山寺后所作。全诗如下: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
期刊
说来冰花本非吉祥之物。  这种颇似用银色和透明丝线绣出的寒日奇葩,宋前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北宋时,博闻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首次记录下它的美丽:花大者似牡丹、芍药,细者如海棠、萱草,毫发毕具,枝枝叶叶自在舒卷,其生动的气韵,即使巧手亦难描摹。南宋马端临在史学著作《文献通考》中梳理了唐宋间有关冰花的旧闻,其中对冰花奇异的美丽也有所描述,比如,后晋开运二年(945)正月,开封封丘门外的城壕冰上结出花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