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改革现状及对策探讨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fis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基础课(简称文化课,本文指语文、数学和英语)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地位及与专业课间的关系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关于文化基础课的相关文件解读
  2005年《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指出,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是“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课程性质是“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及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为“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
  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是“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在学时的安排上“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上下浮动,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由以上解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第一,文化基础课首要功能必须是为专业的学习服务,同时,还必须满足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第二,课程内容不得随意减少,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不能以降低要求来实现,但可根据教育对象目标、层次、类型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调整。第三,课程内容(这里指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重新选择和组织,完善课程教材,体现职教特色。本文在探讨改变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对策时,均是建立在上述观点之上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
  要改变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必须对症下药,为此我们对460名在校中职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进校的目的、对专业的态度、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学习的现状,以及文化基础课学习与专业相结合的认同感等。旨在通过调查掌握他们真实的学习现状,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基础课改革。
  1.进校被动,但目的明确
  调查显示:大部分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均不是自愿的。根据笔者多年与学生家长接触的经验,很多家长将子女送进职业学校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孩子的看护问题,用他们的话讲就是要有人管,特别是苏北地区,职业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长期疏于家庭教育,学生一般沒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
  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还是较强的,绝大部分学生不论出于减轻家庭负担还是自己创业的目的,均有潜在的学习欲望,只有极少数学生以混日子为目的。因此,只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组织、适当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文化基础课教学应该会有大的改观。
  2.自主选择,但专业认同感不高
  在对学生专业选择调查中我们发现:460名学生中自主选择专业的占45.2%;听从父母的占到了31.7%;沒有主张,听别人介绍跟风学习的23.0%。但在对现学专业的喜欢程度调查中这一比例大为降低,选择喜欢的27.7%,56.8%的学生觉得一般,甚至有15.5%的学生不喜欢。在对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分类统计中发现:一年级选择“喜欢专业”的为26.2%,三年级为48.7%;选择“一般”的一年级为62.3%,三年级为38.7%;选择“不喜欢”的一年级是11.5%,三年级是13.3%。
  我们分析,由于一年级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学生沒有感到职业学校与中学的不同,专业认同感慢慢降低,二年级开始,大量专业技能课加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喜欢专业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3.认识到位,但学习文化基础课的欲望不强
  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很重要,认为对专业课学习有帮助的占81%,其中认为帮助很大的占24.1%。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认为文化基础课不重要或对专业学习沒什么用的也不在少数。
  在语数外三门中,学生最不愿意学习的是数学和英语,均超过40%。这和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的感受一致。
  4.原因多样,但改革势在必行
  学生不喜欢文化基础课的原因是基础差,认为学了沒用的占19%,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不少学生以为进入职业学校是可以不学文化基础课的。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我们教师的教学,调查显示有超过22%的学生不喜欢文化基础课的原因是教师上课不吸引人。在“将文化基础课学习和专业结合,你是否会认真学习”的调查中,近80%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学习,这可以作为文化基础课改革的一个切入口。
  三、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1.戴脚镣的舞蹈
  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从培养目标(学生个体)出发有两个:一是为生存(职业需要),“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二是为发展(终生需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如果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文化基础课还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共同文化教育基础是影响社会文明程度、和谐程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相对于专业课,国家对文化基础课的刚性要求是比较高的,除了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教材上也都统一使用国家规划教材。目前,虽然教学大纲在职业模块和教学课时上都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在内容和时间上“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所以,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基本还是集中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2.无规划的学生
  从前面的调查可以看到,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主要是冲专业学习来的,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误区,认为选择上职业学校只要学好技能,文化基础课不那么重要,可以少学或者不学。此外,学生选择专业是带有盲目性的,表现在进入职业学校后专业认同感下降,到毕业时也就维持在50%左右,更不要说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了。以往我们在进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时,重点一般都放在课程本身和教师层面,希望通过这些外在因素的变化来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内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必须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作用,至于如何学习才是课改需要解决的问题。   3.不“专业”的教师
  从从业资格来说,文化基础课教师是最专业的教师,他们大多是师范类毕业生,但作为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他们又是最不“专业”的教师。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的首要任务是为专业服务,而大多数文化课教师对专业缺乏了解,只能照本宣科,无专业应用性或者有专业应用但学生沒有实践体验,学生自然觉得学了沒用。
  四、文化基础课改革对策
  1.转变观念,激发动机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有趣味,书本上的趣味是沒有的”。如果文化基础课还按照初中的模式进行,依然还是学知识,只能进一步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文化基础课能结合他们的专业需要进行,“让他们进行一些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很近的职业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文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使他们尽快进入职业角色,还可以得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学生,还必须包括教师。学生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是源于教师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变。而要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仅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课教师也必须加以引导,由兴趣开始,培养专业意识,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形成终身职业教育的学习理念。
  2.立足现实,因需施教
  由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虽然认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很有必要,但真正能够认真学习的人并不多,特别是还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了沒用。如果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不能体现其实用价值,教学大纲再怎么要求也等于强按牛头不喝水。笔者认为,文化基础课改革必须立足现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首先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做到“下要保底”;其次还必须提高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其职业生涯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做到“上不封顶”。而要做到以上两点,在文化基础课改革上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仅仅在教学方法上做些改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关键是让他觉得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杜威认为,只有通过职业活动,才能最有效地使人获得文化修养,所以我们将这一突破口选择在和专业的结合上。
  3.重新解构,回归本质
  按照上述思想,我们选择了一年级数控专业进行实验,将文化基础课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依据如下模型进行重新解构,简要说明如下:
  (1)内容选择
  首先依据专业需求确定专业模块。这部分内容可以是教育部大纲上原有的基础模块的内容,也可以是职业模块或拓展模块中的选修内容,不同专业的专业模块可以不同,但都划入必修部分。其次,依据知识的逻辑性确定基础模块。这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和专业模块相关联的前序知识,还有一部分是和学生终生学习需要相关的基础知识,也可能是进行拓展模块的前序知识。最后依据学生升学或提高要求确定拓展模块。
  (2)顺序组织
  根据专业模块和基础模块的关联度,灵活决定开设顺序,如果专业模块和基础模块沒有必然联系,可以根据专业课需要的情况,提前开设专业模块,如数控专业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机械制图,需要用到立体几何,而这部分内容和其他知识相关度不高,我们就将其提前,讲解模型时采用的就是制图课上使用的机械模型,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如果专业模块和基础模块内容有联系则先开设基础模块内容,如钳工技能要求会求角的三角函数值,则需要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先学习函数内容,然后进行三角函数的学习。专业模块内容和基础模块内容可以交替进行,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模块则根据学生需要,采用选修的方式开设。这样既能体现职业教育中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功能,又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需求;既能满足不同专业对内容的选择性差异,又沒有忽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3)分类评价
  职业学校现行的评价体系和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结合学分制计划对必修的基础模块设计了这样的考核办法,将基础模块学分进行细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或者拓展模块重合的内容设计为学分不可替代部分,沒有重合的部分设计为学分可替代部分,可以用市级以上竞赛,省级以上“文明风采”获奖,省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获奖,取得除专业必备技能证之外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替代,不同级别获取不同的替代学分。
  通过近一年的尝试,我们有如下感受:第一,文化基础课需纳入专业课程方案的总体设计,与专业课程改革一体化进行。第二,文化基础课教师必须深入了解专业,与专业教师密切配合,进行工作岗位分析、生产或服务流程分析、关键技能分析,才能提炼出和专业相关的知识模块。第三,文化基础课与相关的专业课应同步开设。目前文化基础课的开设时间是一年级,而有些专业技能课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以数控专业为例,数控加工技术(第四学期开设)要求的绝对坐标与相对坐标、坐标轴平移等在一年级时已经学完,等到需要用时,专业课教师还要重复讲解,降低了教学效率。以上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完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其他文献
江苏无锡是久负盛名的工商业发祥地。目前,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正慢慢成为这座古城的新兴经济驱动引擎。作为当地一所独具特色的地方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无锡机电高等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在五、六年级新增了Grammar time板块,对于这一板块的教学,许多教师比较茫然,大部分教师是按照多讲多练的实战教学法,一堂课下来老师是又累又乏,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进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减,甚至反感讨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教师和学生的双维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Grammar time 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1.语法教学地位认识不足  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
2010年下半年,我校印前排版班开设了《排版综合实训》课程,该课程将正常的企业业务流程与日常的课程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日常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教师更多了一份艰难的挑战。目前,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全承担了“我要印书网”的所有业务流程,客服、宣传、设计、装订、校对等岗位全部由学生担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印刷服务。在指导教师的科学引导和严格管理下,从岗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现代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为各种设备提供了基础零部件,因此机械零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也会对加工业产品的质量造成明显的影响。本文即是对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和专用夹具设计进行研究,探讨了当前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并介绍了专用夹具的设计原则,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连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专用夹具设计  连杆零件是发电机和其它活塞结构设备当中
中铁装备集团为郑州一建集团提供的首台土压平衡盾构机在郑州盾构总装车间下线,设备将应用于郑州地铁5号线众意路站至CBD站和CBD站至农业东路站区间。这是河南地方企业第一次
期刊
教师作为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塑造者,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职教生思考、制定在校期间和进入职场时的最佳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成功跨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对于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分层次实施。一般而言,一二年级侧重专业认识、注重生涯剖析、自我定位;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注重生涯设计;三年级应强化实践、就业指导,注重生涯导航,择业就业。  所以,职教生在校期间经历的职业生涯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行业也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城市高架桥建设数量的增加,使得人们对桥梁的安全性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坍塌事故频繁出现的现阶段,要求必须要加大对桥梁检测车的研究力度,保证桥梁检测工作能够实现高效的开展。为此,本文针对桥梁检测车机械臂监控系统,对其设计与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桥梁检测车;机械臂;监控系统;设计  随着经济水平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愉悦,使人成才,使人博采。”但当前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师,应重视这些现象,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教
从成本选部件,从工艺选设备。智能手机配件众多,机身、触摸屏和总装检测占手机硬件成本比重最大,具有机械相关投资价值。部件的自动化制造将随着手机更新换代、技术的收益成本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