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989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已经成为现代高校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和谐内涵看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斯洛人生观;和谐校园;关系和谐;环境和谐;自我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3 — 0075 — 02
  
  1.前言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时代主题,高校作为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集散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指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内部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从而达到学校整体功能的最大化〔1〕。面对社会转型,经济剧变,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外在环境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校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建立和谐校园已然成为现代大学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2.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与校园其它主体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当代多元社会事实上是利益多样化的社会〔2〕,社会利益分配促进不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在产生经济要求的同时,也产生相应的政治要求和社会要求。现代大学无疑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的,即存在利益主体多重构成的局面并势必产生多种冲突和矛盾。就大学内部而言,校内其他群体与大学生构成的各种关系包括党群关系(高校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管理队伍之间、学生与教职员工之间等等,各利益群体之间因经济要求、政治要求和社会要求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满足而时有冲突或群体利益不能完全或不能表达。一项针对500多名学生的调查指出78.6%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有一些甚至有许多侵犯学生权力的做法和制度,学生认为自己在教育选择权、公平评价权、知情权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侵犯,以致导致校生冲突〔3〕。
  2.2 环境建设亟待建设和整合
  场理论认为个人所觉察到的环境因素同个体的相互作用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环境建设通常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别是后者,大学被认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聚集地,通过大学人文环境的塑造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精神内化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自我期许,驱动着其求知、致善、臻美的外在活动,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4〕。当前,各种因素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制度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合并后不同高校文化差异融合、新校区人文环境待建的问题;硬、软件建设不足与学生学习需求增加的矛盾问题;重视物质环境建设,轻视人文环境建设的问题;重视学习环境提供,轻视社会化环境的创设;重视被动环境的提供,忽视互动性环境的创设〔5〕等问题都成为和谐校园建设亟待解决和整合的问题。环境建设的缺失、欠完善会影响学生心理、文化及思想稳定、德育缺失等问题。
  2.3 校园主体自我和谐感有待提高
  自我和谐指的是人对自身各种矛盾的主动调整,使其达到相互协同统一的状态。主体自我不够和谐,不仅自身会产生各种信仰和心理困惑,进而也会影响社会和谐。目前,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自我成长目标、学术精神失落、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人际交往困难、应对方式不足等众多问题在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有的学生甚至做出伤害自身及他人的过激行为。有学者就指出九十年代中后期大学生个体成长问题日益严重,他们被太多的“成长烦恼”困扰,没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关注社会的发展〔6〕。
  
  3.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和谐内涵
  
  3.1 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合理需要是促进校园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1942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需要是人性的表现,在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属于低级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保持自身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参与现实生活的必备条件。如果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少感或匮乏感,甚至会引起人的疾病,满足该类需要其本质是消除不愉快感。认知需要、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则属于高级需要,是个体自身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其结果是增加意义和充实感、获得人生乐趣,其本质是增加愉快感。
  3.2 促进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和改善是促进校园和谐的保障
  马斯洛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就因为人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社会和文化的存在物,病态的文化是对人性发展的阻挠,他指出 “病态的人是由病态的文化造成的;健康的人能够由健康的文化造就成。”〔7〕。这种健康的文化鼓励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不盲目依附而是超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进行思考和行动,从而帮助学生潜能的实现,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发展。
  3.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根本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从个体心理层面指出自我实现就是追求“发展需要”的人。他所指的发展指的是“天赋、能力、创造力、智慧以及性格的不断发展。发展就是越来越高的心理要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人类天性中有一种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倾向〔8〕。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要义,我国素质教育明确指出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受青年成长特点、时代背景及个人人格特征驱动,有强烈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渴望,并努力付诸行动。
  
  4.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4.1 满足高校不同群体学生合理需求促进关系和谐,
  需要的满足是善性和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动力,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因社会经济环境、个体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群体其需要层面也有所不同;同一群体,在不同时期其需求层次也会存在差异。考虑不同群体需求特点,满足高校不同群体学生的合理需求,尊重成员权益,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保证话语权平等,在法律和制度保证公平的同时兼顾学生心理需求,协调大学生与高校各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鼓励并为成员创造满足个体实现成长需要的机会,是促进高校内各成员间人际和谐的重要举措。
  4.2 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促进环境和谐
  人本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认为是其人性发展的外在条件,对人性的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人的精神生活过于怯懦和柔嫩,很容易丧失,很容易为强大的文化势力剥夺,因此只有在一种支持人性并积极促进人性最充分发展的文化中才能广泛实现。〔9〕与此同时,马斯洛也强调人的深层本性和浅层本性的一个整合的系列。因此,高校在和谐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着力于创造具有关心和支持氛围的人际环境和营造激发潜能的环境。应兼顾各个群体的发展,尊重各个群体不同需要;保护弱势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的依附团体,为其创造安全和建设自尊的环境,与此同时根植于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维护知识权威地位的大学理念,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在师生间传递趋向自我成长的认知、情感、道德文化从而形成群体认可的意识圈,为成员的自我实现创造有利环境。
其他文献
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大体积砼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成为了建筑工程的基本措施。然而,大体积砼经常出现表面裂缝和内部裂缝,严重影响大体积砼的耐久性和使用性。这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港口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探讨港口经营应遵循的基本法律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港口经营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港口经营许可原则;公
“楼”字的意义曾在古汉语中发生演变。文章分战国早期、战国中后期、西汉三个阶段来考察“楼”字意义的历史演变。战国早期,“楼”表示“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嘹望”义;战国中
目的 评价综合干预对社区糖尿病(DM)患者的效果.方法 以218例社区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法,单数为试验组,双数为对照组,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和测量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
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分布日渐广泛,由于进入各地区的数量不同,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其中,中部的河南更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今后的引资过程中河南需要从
【正】当阴历翻到冬至这一天,春节就快到了。在我的家乡,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宰杀年猪、贴春联、蒸年糕、穿新衣、放鞭炮,节日的气氛在乡间开始热闹起来。要过
赫索格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创造的一个典型人物,在他的身上表现出鲜明的“多余人”形象特点。与毕巧林相比,他同样面临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然而,虽然都在自我批判中陷入精
作为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在中国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所在。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农民利益
塑造政府的合法性对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仍以“上级授权”为主,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由于地方政府兼具公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