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否导致银行业的风险上升?——基于外资持股比例与海外资产占比的实证检验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p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开放是否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上升,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本文基于中国392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检验了"引进来"(用外资持股比例作为替代指标)与"走出去"(用海外资产占比作为替代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开放与商业银行的风险之间呈现非线性曲线特征并存在临界点;对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过高的外资持股比例与过低的境外投资规模会带来风险;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境外投资规模存在一个阈值区间,在阈值区间内,可能导致银行风险上升。政策建议是:外资参股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比例可能不宜过高,鼓励中小型商业银行加大境外投资力度,大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来调整对外开放策略,同时应强化风险预警与防范手段,在坚持与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实施宏观审慎原则,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其他文献
提高环境标准以推进企业低碳环保转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众多环境规制的政策工具中,以市场激励为导向的排放权交易机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应用,但是否同样适用于尚处在转轨期的新型中国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中国2013年开始试点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考察了市场激励型的环境规制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显著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且当碳市场的流动性程度越高,该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但企业成本转嫁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该环境
本文选择2011-2015年被中债资信覆盖的发债A股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了"投资人付费"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评级质量高低。研究发现:(1)与"发行人付费"评级相比,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中债资信所作评级显著更低。(2)与"发行人付费"评级相比,当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中债资信所作评级越低时,发行人未来盈利能力越差、预期违约风险越高,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也越高,这表明"投资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质量更高。(3)"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
本文通过对比2009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IPO市场化定价发行阶段与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IPO限价发行阶段共1950个IPO样本,发现IPO限价发行对于新股在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具有"弹簧效应":即抑制股票一级市场发行价格会造成新股在二级市场价格短期内超涨,限价发行新股的二级市场定价显著高于市场化定价发行新股的二级市场定价。限价发行引起的过高二级市场定价最终导致股票长期回报率低下。另外,创业板公司"弹簧效应"显著强于主板公司。这些实证结果都可以被本文提出的一级市场价格压抑
本文以母公司为视角,基于科层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母子公司现金分布变化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及母公司管理层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在成长期,母公司"自主型"财控模式下子公司高持现比率导致了过度投资,对母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能够抑制过度投资,此时对母公司管理层激励表现为抑制子公司经理人圈地的监督机制;在成熟期,母公司"平衡型"财控模式适度降低子公司持现比率,缓解了过度投资,对母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能够进一步抑制过度投资,但薪酬激励无效;在衰退期,母公司"家长型"财控
中国正在经历的市场化改革究竟能否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本文在理论分析市场化进程影响产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基础上,利用行业市场化指数和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显著推进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加入WTO后的推进效果更为明显,而市场化进程的这种推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扩散等机制实现的。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方面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制度环境改善的影响最为显著,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次之,随后依次是产品市场发展和要素市场发展,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过早卖出盈利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股票的现象。大量文献表明金融市场投资者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但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存在争议。本文在前景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包含投资者非理性预期的离散时间投资组合决策模型,发现处置效应随投资者情绪升高而减弱。本文使用我国某券商2007—2009年近177万个人投资者股票账户的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与理论模型预测的一致结果,即投资者情绪与投资者处置效应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且,受情绪影响,投资者处置效应在估值难度较大的股票中更弱。本文结论对理解投资者处置效
本文利用1995—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公开数据实证检验了A股市场中的MAX异象,并从博彩性投机和有限套利视角深入探讨了异象的形成持续机制。结果显示:中国A股市场存在显著的MAX异象,个股当月MAX越小下月收益率就越高,构造多空组合可实现年化15.72%的收益。在投资者博彩性投机心理作用下,短期内MAX有惯性传递特征,投机性特征越强、内在价值越低的股票异象越显著。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套利限制对MAX异象具有正向强化作用,套利限制越强异象越显著,多空策略组合获得的收益越高。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本文实证检验了不同内部控制水平下,异质机构持股在抑制管理层盈余操纵方面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发现,相比外地或短期机构持股,本地或长期机构持股更有助于提升应计质量和降低盈余噪音;当公司存在实质性内部控制缺陷时,本地或长期机构持股在抑制管理层盈余操纵方面的治理效应显著降低;相比国有控股,异质机构持股治理效应的发挥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受内部控制的影响更大;当公司存在财务报告实质性内控缺陷时,异质机构持股发挥的治理效应明显更弱。这些结果表明,异质机构持股治理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二者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融资约束是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本文系统地检验了融资约束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的影响和机制以及金融市场化在该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融资约束显著抑制了制造业企业出口DVAR的提升,这一结果在考虑测量误差和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2)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是融资约束抑制制造业企业出口DVAR提升的重要机制。(3)异质性分析显示加工贸易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低生产率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其出口DVAR提升的抑制作用较大。(4)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利
资本是关系到当下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命题,而信用是实现从财富到资本转化的关键要素。本文从四个维度考察信用与资本的关系。一是关于信用的产生和演进,指出了信用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从社会财富三个阶段来审视信用和资本相互作用的演进过程。二是信用的性质和功能。讨论了信用的基本性质,以及规范商品和资本交易、促进资本形成以及信用的金融功能等基础性功能,并进一步讨论了信用的证券化功能以及金融市场建设功能。三是当前信用体系面对的新挑战和新问题。首先提出了美元外汇储备在一定意义上是美元信用对中国储蓄的证券化,是全球信用美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