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乡村”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

来源 :新世纪图书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广大农村在“书香乡村”建设中存在着诸如书籍种类少、农民参与度不高、书籍利用有限、中心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明确政府政策导向、完善公共文化运行体制、健全各项保障机制等举措,创建出一种由政府引导、村社主体、村民参与、多元投入的“书香乡村”建设路径是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书香乡村 公共文化 成都
  分类号 G258.2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12.008
  Abstract A lot of issues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larly Countryside”, including few types of books, the less participation of the rural residents, the limited use of books, the absence of central management and so on. Clearing government policy guidance, completing the public cultural operating system, perfecting all kinds of guard mechanism, and creating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Scholarly Countryside”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 dominated by villages and communities, participated by the rural residents, and involving diversified investment is a feasible way.Keywords Scholarly Countryside. Public culture. Chengdu.
  0 引言
  2015年的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1]。这是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也是继2014年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在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等文件中,也对“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对全民阅读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并将倡导全民阅读的目标具体化为建设书香社会,旨在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浓烈的书香气息和阅读氛围。这也意味着建设书香社会,是中国城市和农村共同奋斗的目标。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一方面,地处西部特大城市成都市郊区PD区的农村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图书的阅读率普遍较低。这不仅不利于PD区农村居民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影响着PD区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为此,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书香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1 PD区“书香乡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书香乡村”一词,目前在学术界还很少被提及到。笔者在本文使用“书香乡村”这一概念是具有地域性的,它主要是在“书香社会”这一概念提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生活条件和农村地区推广全民阅读活动的实际,相对于城市的“书香社区”而提出的。其所指之意即通过在农村地区倡导全民阅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1.1 PD区“书香乡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笔者以PD区农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等方式,对PD区的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见表1)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2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7.33%;同时对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见表2)进行了实地访谈。本文主要基于以上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而形成。
  1.1.1 完善了全区范围内所有镇、村两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自2008年开始,PD区对全区范围内的镇、村两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建设工作。两年期间共新建和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建成村社农家书屋139家,基本实现全区范围内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2]226。2013年,PD区进一步加快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完成了9个镇级综合文化站的新建或提档升级,创建了市级示范农家书屋52家[3]5,构建了覆盖全域的农家书屋体系和近200个农村图书流转点,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1.2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作为国家努力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PD区文化部门联合各乡镇文化主管单位,以镇级综合文化站为中心,结合各村社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如XP、TJ、SDY、DY等镇组织各村社农家书屋开展的“世界读书日”系列宣传活动;TY、XMC、AD等镇寒暑假关爱留守儿童的“儿童之家”阅读辅导活动;HY、YA等镇的“好书推荐”活动;HG镇的“农家书屋快乐阅读”活动;PT镇的暑期义务辅导班;GC镇的“干部读书日”活动以及TC镇的“国学课堂”教育等。这些阅读推广活动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愉悦了身心,又促进文化机构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引起了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
  1.1.3 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
  在笔者走访的14个镇级综合文化站中,有12个文化站都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文化站的日常服务和管理,仅有GC和AD兩个镇的文化站是由其所属社区的工作人员代为管理,并且全区每个村社的农家书屋也都由各镇指派了专人负责管理。此外,在调查过程中,不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也都指出,他们每年都会被安排到区文化部门参加业务培训或者外出学习考察,且各乡镇、村社文化站之间也经常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在所有的访谈对象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到了70%左右,且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对文化服务工作比较熟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形象,而且更有助于大力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1.2 PD区“书香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 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流于形式,农民参与度不高
  尽管PD区各乡镇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但相比于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的群众参与度而言,阅读推广活动就显得冷清许多。在笔者问卷调查的292名PD区农村居民中,当问到“所在村社是否组织过阅读活动”时,有57.9%的农村居民选择的是“没有组织过”,另外还有33.6%的人选择的是“不清楚”,仅15人确切的回答“组织过”,还有10人甚至直接不作回答;而被问到“是否参加过阅读活动”时,92.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过,另外还有5人没有回答。在笔者的深度访谈中,所有被访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都表示,他们每年都会组织至少两次以上的阅读活动。这说明,镇、村两级文化部门在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时宣传工作没有做好,推广活动流于形式,工作过程中抱有一种只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就行的心态,没有真正去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就导致阅读推广活动现场呈现出“一条横幅、一块场地、几位观众、几张照片”的景象。
  1.2.2 书籍种类少,无法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
  在走访的14个镇级综合文化站中,尽管每个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都说书籍资料都是由区上统一分类、配送、更换,且书的种类购置比较齐全。但在参观他们的阅览室时,笔者发现,除了DY、XP、SDY等三个镇的图书分类比较齐全外,另外11个镇的阅览室所藏图书总类最多的也没有超过7类,有的甚至只有4类。此外,不少工作人员也表示,很多书老百姓都读不懂,不符合大家的阅读需求。比如,XP镇的工作人员就说:“这里虽然书多,但不符合群众的阅读需求,我们这里平时主要是中老年人来看书,他们很多人想看80年代出版的书籍,但我们这里没有,这里主要是新书。”又比如SDY鎮的工作人员在分析为什么看书的人很少的原因时,就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老百姓可看的书籍种类太少,不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同样,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到“当地图书室储藏的书籍能否满足您的阅读需求”时,仅有31.2%的农民认为完全或者基本能满足。由此可见,书籍种类少,可读性不强,无法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1.2.3 镇、村两级文化活动中心管理不到位
  按照PD区文化部门的相关规定,所有镇、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开放时间均为“朝九晚五”,且周末及节假日正常开放。但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是TJ、AJ、TY、DY、YA、HY、AD、PT等八个镇的开放时间均为周一至周五,周末不开放;XP、HG、SDY、GC、TY、XMC等镇表示除周一至周五正常开放外,周六、周日会开放半天;而村社的文化活动中心基本上周末都不开放。这就说明所有的文化活动中心的开放时间均不符合管理要求。此外,笔者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即大部分村社文化活动中心旁边是茶馆或麻将馆,而这些地方的热闹景象与文化活动中心里面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这样热闹的场面必然会影响到老百姓静心阅读的心情。因此,应该重视文化活动中心的开放管理和周边环境的配套设施。
  1.2.4 镇、村两级的图书阅览室利用率有限
  笔者走访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发现,不管是镇一级阅览室,还是村一级阅览室,前来阅读的群众非常有限。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询问了所有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他们均表示,平均每天到阅览室来看书或借书的人一般在2~3人次左右,有时候,整天没有一个人来。同时,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也有约53.1%的人表示一年之内没有去过一次当地的图书室,有约36.6%的人则表示一年内去过的次数不超过5次。由此可见,当地图书阅览室的利用率之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摆设。
  2 PD区“书香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受单向度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影响,基层政府对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
  PD区作为全国百强县和全省十强县,长期以来,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影响,逐渐形成了“重经济、轻文化”的思维定势。同时,“由于文化工作不能在短期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之倚重GDP考核评价政府官员政绩的机制没有彻底改变,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于文化工作研究不深入,精力投入少,工作不热心,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了”[4]。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PD区各镇政府将工作重心全部放在了经济建设方面,而不太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这一点可以从各镇综合文化站的站长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工作人员兼任得知,而且部分站长的办公地点是在政府机关,而非文化站内,这就导致站长对于自己分管的文化工作不熟悉,对于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因此,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自然也就仅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任务,而无法深入民心,群众的参与度当然也就不高了。同时,由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重视,加上对分管工作的不熟悉,因而对于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也就不到位了。
  2.2 受市场经济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农村居民对读书看报失去浓厚兴趣
  随着PD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开始逐渐凸显出来,金钱在PD区农村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错误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冲击着农民的道德底线和精神堤岸,农村居民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6]111。现在,农民们关注最多的均是如何挣钱、如何挣大钱、如何快速挣钱的问题,读书看报因为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丧失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大家对于读书看报也就失去了浓厚兴趣,自然也不愿意参加阅读活动了。
  2.3 受资金投入渠道狭窄单一影响,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部门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书香乡村”建设就无法顺利开展。据调查,PD区2013年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647万元[3]4,仅占PD区地方财政支出的5.85‰,且这些财政投入大部分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真正投入到农村文化方面的资金就更少了。同时,据走访了解,区政府每年给各镇仅发放3000元的购书经费,且这些经费还包括了各村社的农家书屋的购书费。此外,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也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PD区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是由政府主导,因此,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县级财政拨付,这就使其受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比较大,很显然,这种单一的财政支持是无法为“书香乡村”的建设提供足够的可持续性的经费保障的[5]111。由于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书籍也就无法得到快速的更新和扩充,农民的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家也就不愿意去图书室看书了。   2.4 受专门文化工作培训有限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人才稀缺
  尽管PD区政府对于从事基层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在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除了DY镇文化站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专业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才外,其余乡镇从事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服务人员基本上都是属于“半路出家”。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和专门的有关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训练,对于从事文化服务工作没有兴趣,同时又不愿意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自己的想法,只能按部就班地被动开展工作,而无法在工作中有所创新。这就导致他们对工作逐渐失去激情与活力,开展活动也只是为了应付式地完成任務,这当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推动“书香乡村”的建设了。
  2.5 受规划用地客观条件限制,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您去当地的图书室是否方便”时,仅有约22.3%的村民回答很方便或者比较方便,而回答不太方便和很不方便的比例则为37.0%和15.8%。这说明部分图书室修建在离村民聚集区较远的地方,如XP镇综合文化站和GC镇综合文化站距离村民聚集区均在5公里以上;又如AJ镇的综合文化站修建在蜀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部、TC镇的综合文化站修建在崇宁文庙里面、HY镇的综合文化站设在镇政府综合大楼等,这些综合文化站的地理位置不仅距离村民聚集区较远,而且位置十分隐僻,如果不通过询问,是很难找到的。由此可见,由于规划建设的不合理,导致村民去图书室不方便,也是影响“书香乡村”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建设大众参与、人人受益的“书香乡村”的几点建议
  尽管PD区“书香乡村”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并不代表这些问题和困难就无法克服。笔者认为,通过明确政府政策导向、完善公共文化运行体制、健全各项保障机制等举措,创建出一种由政府引导、村社主体、村民参与、多元投入的模式,是可以大力推动和促进PD区“书香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
  3.1 明确政府政策导向
  3.1.1 将“书香乡村”建设纳入基层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
  长期以来,受GDP考核评价体系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一直得不到政府部门的重视,致使许多农村文化工程“徒有其表”,而没有真正惠及农民,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打击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乡村”的过程中,必须吸取这一教训,努力使基层政府对这一文化工程引起重视。其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书香乡村”建设纳入到基层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当中去,这样一来,推广全民阅读工作与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这必然会引起基层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在责任政府的原则下,一旦“书香乡村”建设被纳入到了目标考核体系当中,这就意味着如果目标任务没有完成,相关负责人就会被问责;另一方面,如果“书香乡村”建设的成效对政府官员的政绩有影响,这就将“改变干部考核中事实上仍然把GDP作为硬指标,把公共服务当作软指标,重表面政绩而忽视公众实际需求的错误倾向”[6]188。
  3.1.2 推进全民阅读立法,使其形成常态化机制
  所谓常态化机制,即是指“对一项事业或事物通过一种经常性的、行之有效的运行制度加以管理或约束”[7]。显然,促进全民阅读活动形成常态化机制,就意味着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使得阅读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而要使其形成常态化机制,推进全民阅读立法是前提,也是建设“书香社会”的制度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就曾指出:“读书不只是个人的事,更是国家的事,要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8]。只有在法律制度的指导下,阅读活动才会形成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活动时也才会更具有目标和方向,人民的阅读权利才会得到保障。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公共文化基层设施建设不完善、文化服务人才缺失等因素,农民的阅读权利一直得不到保障,阅读活动也难以开展。由此可见,推进阅读立法,有利于加快推动“书香乡村”的建设,使农民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3.2 完善公共文化运行体制
  3.2.1 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针对PD区农村居民分散广、受教育水平低、工作时间不固定等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书香乡村”建设必须考虑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首先,学习沿海地区的经验,建设汽车流动图书馆,以集市和村社农家书屋为流动点,定时定点发班,并安排专职服务人员随车出行,为老百姓提高阅读服务和指导;其次,定期在集市或村社农家书屋举行阅读活动或科技知识讲座,指导农民阅读;最后,适当调整文化站或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使其尽量与大部分农民的休闲时间保持一致。一般说来,大部分农民白天基本上都处于工作状态,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到当地图书室进行阅读。因此,适当将晚上7点至9点作为文化站或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是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
  3.2.2 加强校地合作,以校带镇,共建“书香乡村”
  PD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来此办学,截止到2010年,PD区内驻有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等22所高校[2]218。由PD区政府牵头,主动寻求与区域内的各大高校合作,以一校带一镇,共享文化资源。首先,允许对接高校的学生和持相应乡镇图书室借阅证的村民,可同时在这两个图书馆借阅书籍;其次,由对接高校定期向相对应的镇、村图书室更换书籍,并建立电子资源共享平台;最后,对应乡镇为对接的高校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并为高校科研提供研究素材,从而推动高校科研的发展。
  3.2.3 充分发挥乡村知识分子的引导作用
  乡村知识分子,并非学术大家,亦非达官贵人,而仅是比普通村民们多接受了一些教育的人,比如乡村教师、村官、大学生等,他们作为农村社会的精英,长期以来,在农村地区都具有较高的名望和号召力。这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分析自己被乡民们请去做调解员的原因时所说的:“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9]。可见,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里,知识分子是很受村民们尊重的,即使到了今天,乡村知识分子依然在农村社会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积极发动乡村知识分子投入到全民阅读宣传工作中去,大力支持乡村知识分子开办农村图书室,并以当地知识分子为原型,塑造阅读模范,引导村民阅读,从而发挥乡村知识分子的引导作用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3.3.1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目前PD区所有乡镇都已经设有镇级综合文化站、村社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但很多都存在文化设施功能不齐全,场地面积小,电子阅览等内部设备陈旧等问题,这就使得这些基础设施很难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相对于城镇存在地广人稀的特点,仅靠一个村社建设一家农家书屋是很难满足农民们的阅读需求的。因此,应该在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的同时,努力扩大其辐射范围,并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及类别,从而发挥基础设施的最大功效,使之能够真正的惠及全民。
  3.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首先,基层政府应该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适当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在农村文化建设领域的投入,逐渐将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同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逐渐转变政府职能,变“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由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其次,应该“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必须按照中央‘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未来几年中逐步提高文化财政投入的比重”[6]185。在确保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重,有助于推动农村文化實现稳定而持续的发展。最后,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拓宽资金投入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的力量,积极投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金融扶持,科学合理地运用社会资金,为“书香乡村”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
  3.3.3 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
  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留不住人才,导致服务人员在业务上能力偏低、在工作中干劲不足、在思想上服务意识不强,进而无法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的管理体制。第一,针对各乡镇文化服务人员良莠不齐、专业性不强、服务意识不到位等问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实行资格准入制;第二,建立定期培训的工作机制,规范培训活动的过程,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第三,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从事文化服务工作。
  4 结语
  总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乡村”事关广大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人的现代化的程度与素质的提高。连续三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要倡导全民阅读,可见,国家对于这项文化惠民工程是多么的重视。而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由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保障不足、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可谓是困难重重。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农村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从而创建出一种由政府引导、村社主体、村民参与、多元投入的“书香乡村”建设模式,为早日建成“书香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 [2015-03-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17/c1024-26702211.html.
  郫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郫县年鉴·2011[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郫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郫县年鉴·2014[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侯宁宇,杨世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1):96-100.
  林伯海,邱铁鑫.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书香乡村”建设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16(9):109-113.
  张云峰,郭翔宇.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J].学术交流,2010(3):185-188.
  胡莹.常态化机制是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途径[J].科技情报开放与经济,2014(10):14-16.
  张立.邬书林、白岩松委员:加快推进全民阅读立法[N].检察日报,2016-03-21(7).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9.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1756。
  方 纲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1756。
  (收稿日期:2017-04-09 编校:刘忠斌)
其他文献
摘 要 论文先就“宗教/religion”的语源及义涵切入,对汉语“宗教”一词与英文“religion”一字的核心概念与观点作一些探源与澄清的功课。再以保罗·田立克(Paul Tillich)所倡言的“终极关怀”概念切入,试论东、西方宗教观之对比与会通,希望能在不同的信仰之间,找到共通的精神与理念,以及共同的难题与挑战,有助于东、西方宗教间的沟通与对话。  关键词 宗教 宗教观 终极关怀  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全民阅读是一件关乎国民素质、关乎综合国力、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随着信息科学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民阅读服务要不断创新举措,跟上时代步伐。本文以江苏省作家协会为例,理论联系实际,一手托起作者、一手托起读者,就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 全民阅读 文化优势 阅读推广 江苏作协图书馆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j.cnki.
期刊
摘 要 在新的需求形势下,各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和创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拓展服务内容,跨界整合资源,将一项普普通通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升华为图书馆社会服务和阅读服务与推广的综合实践,产生了双赢的效果。这一探索为文献资源更加广泛灵活利用和开展社会化服务开辟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融合服务 社会化服务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
期刊
摘 要 为了重现古籍的价值,让书写在古籍的文字可以被欣赏,并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在现代生活,图书馆透过复刻出版、举办讲座和展览,规划多媒体的多元化展演活动,更透过多元活泼课程和影片的设计,让不同年龄层民众乐意接近古籍文献,容易阅读古籍文献,并贴近古人的生活和社会,运用古人的智慧。此外,古籍中的文字及图像,透过加值运用而产生经济价值,并美化人们的生活,亦成为近年古籍典藏单位的文创开发新尝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助盲志愿者是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满足盲人读者的特殊需求,延伸图书馆的服务范畴,同时也满足了新时代人们奉献社会、提升自我的内在需要。论文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引入助盲志愿者的服务内容、管理等机制,分析了助盲志愿服务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助盲志愿者工作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全民阅读 盲人读者 公共图书馆 志愿者 服务机制  分类号 G252.17  DOI 10.16810/j.
期刊
摘 要 论文针对信息检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已有的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提出了主题案例法的设计思路。该方法以主题案例作为串联课程体系的主线,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信息检索思维,有助于实现从信息检索技能传授转向信息检索思维培育的课程改革。它按照主题案例法的设计思路构建了主题案例库,并深入探讨了主题案例库的主题结构、案例设计、内容扩展、组织形式4个关键环节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 信息检索 教学改革
期刊
摘 要 高校的学科服务工作围绕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已深化到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服务。学科馆员利用Web of Science平台数据库和Citespace软件等学科服务工具对学校有潜力发展的新兴学科进行学科发展态势及学科资源整合分析,是学科服务深化的具体表现和未来重要任务之一。论文以北京大学海洋能源学科为例,展示学科服务如何支持新兴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 学科服务
期刊
摘 要 吴晞先生在担任深圳图书馆馆长期间,率先提出开放、平等、免费服务的方针,本着“服务立馆”与“技术立馆”的办馆理念,将深圳图书馆打造成为全国公共图书馆的一面旗帜。《天下万世共读之》记录了吴晞先生在此期间的知与行。阅读此书,就像在听一位兢兢业业的师者,在耐心细致地传道、授业与解惑,从中也能感受到一个图书馆人坚守志业的精神与风骨。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有书读,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爱上读书,这是每一个图书
期刊
摘 要 论文通过简单对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剑南诗稿》 的修复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的介绍,分析了在修复酥脆老化的古籍时,修复方案的制定,修复材料的选择以及修复方法的应用等因素对古籍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尝试了在修复酥脆老化的古籍时,应用皮纸整托的方法。  关键词 古籍修复 剑南诗稿 酥脆书页  分类号 G25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12.01
期刊
摘 要 高校图书馆与各部门服务对象的一致性,使得图书馆获取读者需求渠道具备了多源性。多源应用的支持让智慧图书馆更加“智慧”。论文以“I晓庄”为例对高校的多源应用进行归纳,提出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多源应用支持的必要性,同时构建了一套以多源应用支持的智慧图书馆模型来挖掘读者兴趣。  关键词 多源数据 高校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  分类号 G252.6  DOI 10.16810/j.cnki.1672-5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