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大势,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主动进取、奋发有为,需要我们时时反躬诘问求诸己。
一问学习深不深。学习是解决人生成长过程中一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根本手段,是消解各种复杂矛盾和克服具体困难的重要措施和终极方案。而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简单有效且从本质上讲别无其他的唯一途径而抱怨客观条件的制约,或怪罪他人的无能与机构的权重不够支撑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少从自身的不适应和主观努力不够特别是学养严重不足上分析和寻找根源。回望来路,仔细检查、认真反思,我们自己是否同样犯下这样的错误,误入了本可避免却又容易在不经意间便进入其间的迷途?事实上,一些人无论是平时还是在专门的培训中,无论是在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活动和专题教育中,抑或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依然存在浅尝辄止和隔靴搔痒的老毛病,许多时候甚至与实践要求相去甚远,自然也就不可能从学习这个人类进步的阶梯上登高而招,更不可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有所建树、不断进步。因此,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要把学习作为精神追求、工作责任、生活习惯,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二问站位高不高。“居高声自远”,道理虽然浅显,但真正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是十分不易。一个人的一生能走得多远,要看他的眼界能看得多远,要看他的心胸抵达的边际有多么广阔。做一滴汇入江河的水,方能拥入大海的怀抱,升华为巨澜的力量;做一片高树上向着阳光的叶,方能有机会与白云牵手摇曳长空,更好地讲述根的故事。固然站得高看得远,但首先要有支撑的底座,要有堆高的垒土,要有搭高的积木,而这一切,都不是来自于外界给予而需要自身的沉潜往复。所谓“高深”,其实就是这样的辩证统一。我们如果经常处于对事物理解把握的一般状态下,包括对“四个扎扎实实”“四个转变”的领悟,所謂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也就容易陷于一般化甚至虚拟化,也就不可能站在高地而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真正做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领会和学思践悟。
三问认识清不清。我们常常习惯于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而云里雾里、夸夸其谈,我们也常常不顾实际不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生搬硬套、生吞活剥,以至于往往收到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的非理想效果。并非是我们不擅于不懂得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本质趋势,也不是决策理论不接地气、难于理解和高深莫测,大多是我们的急躁莽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在作祟。忽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运动变化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忽视事物虽然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但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而不能较好地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想问题,不能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把尊重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起来。如此,导致对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等精准分析和科学判断的理解粗浅、生硬,在诸如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等问题面前往往认识模糊、处置乏力。
四问本领强不强。人是有能力的,只是大小不一,或许这正是岗位责任区别的重要依据;人是有专攻的,只是术业不同,或许这正是社会分工协作的本来原因。但不管身在何方、什么职业、执何学问,每一个人,都是文明社会的推动者、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都有责任有义务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我们已经抵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已经找到前行的目标和目标管理的路径,我们也毫不动摇地作出了推进我们的航船行稳致远的坚定选择。剩下来的,就是看我们的本事是否适应目标要求和选择担当,看我们的能力是否满足于事业发达、开拓前进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瞻。毋庸置疑,我們具备一些基础条件和能力储备,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们还有许多不适应、不达标、不具备,极需汲取、充实、提升。否则,我们怎么能够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一个新青海?怎么能够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怎么能够在“两个百年目标”面前真正做到有信心、有底气、有保证?
在新青海建设变动不居的岁月交替,用双手摩挲时光,用勤劳捍卫心志,用坚守笃定前行,自能做到不疑不惧。而时时回望、反躬自省、扪心自问,在检视探查、明辨慎思中矫枉扶正、立德立行,在拾遗补缺、充电加装中增强智慧、提升能力,必能卓立潮头、恬然风流。
一问学习深不深。学习是解决人生成长过程中一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根本手段,是消解各种复杂矛盾和克服具体困难的重要措施和终极方案。而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简单有效且从本质上讲别无其他的唯一途径而抱怨客观条件的制约,或怪罪他人的无能与机构的权重不够支撑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少从自身的不适应和主观努力不够特别是学养严重不足上分析和寻找根源。回望来路,仔细检查、认真反思,我们自己是否同样犯下这样的错误,误入了本可避免却又容易在不经意间便进入其间的迷途?事实上,一些人无论是平时还是在专门的培训中,无论是在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活动和专题教育中,抑或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依然存在浅尝辄止和隔靴搔痒的老毛病,许多时候甚至与实践要求相去甚远,自然也就不可能从学习这个人类进步的阶梯上登高而招,更不可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有所建树、不断进步。因此,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要把学习作为精神追求、工作责任、生活习惯,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二问站位高不高。“居高声自远”,道理虽然浅显,但真正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是十分不易。一个人的一生能走得多远,要看他的眼界能看得多远,要看他的心胸抵达的边际有多么广阔。做一滴汇入江河的水,方能拥入大海的怀抱,升华为巨澜的力量;做一片高树上向着阳光的叶,方能有机会与白云牵手摇曳长空,更好地讲述根的故事。固然站得高看得远,但首先要有支撑的底座,要有堆高的垒土,要有搭高的积木,而这一切,都不是来自于外界给予而需要自身的沉潜往复。所谓“高深”,其实就是这样的辩证统一。我们如果经常处于对事物理解把握的一般状态下,包括对“四个扎扎实实”“四个转变”的领悟,所謂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也就容易陷于一般化甚至虚拟化,也就不可能站在高地而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真正做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领会和学思践悟。
三问认识清不清。我们常常习惯于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而云里雾里、夸夸其谈,我们也常常不顾实际不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生搬硬套、生吞活剥,以至于往往收到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的非理想效果。并非是我们不擅于不懂得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本质趋势,也不是决策理论不接地气、难于理解和高深莫测,大多是我们的急躁莽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在作祟。忽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运动变化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忽视事物虽然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但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而不能较好地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想问题,不能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把尊重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起来。如此,导致对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等精准分析和科学判断的理解粗浅、生硬,在诸如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等问题面前往往认识模糊、处置乏力。
四问本领强不强。人是有能力的,只是大小不一,或许这正是岗位责任区别的重要依据;人是有专攻的,只是术业不同,或许这正是社会分工协作的本来原因。但不管身在何方、什么职业、执何学问,每一个人,都是文明社会的推动者、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都有责任有义务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我们已经抵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已经找到前行的目标和目标管理的路径,我们也毫不动摇地作出了推进我们的航船行稳致远的坚定选择。剩下来的,就是看我们的本事是否适应目标要求和选择担当,看我们的能力是否满足于事业发达、开拓前进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瞻。毋庸置疑,我們具备一些基础条件和能力储备,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们还有许多不适应、不达标、不具备,极需汲取、充实、提升。否则,我们怎么能够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一个新青海?怎么能够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怎么能够在“两个百年目标”面前真正做到有信心、有底气、有保证?
在新青海建设变动不居的岁月交替,用双手摩挲时光,用勤劳捍卫心志,用坚守笃定前行,自能做到不疑不惧。而时时回望、反躬自省、扪心自问,在检视探查、明辨慎思中矫枉扶正、立德立行,在拾遗补缺、充电加装中增强智慧、提升能力,必能卓立潮头、恬然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