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镜子是《红楼梦》与《西游补》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且与两部书的主旨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两部文学作品中的“镜意象”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探讨“镜意象”在两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作品主旨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镜意象”;象征;主旨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镜子”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提到的一个意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著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镜子可以观照一切,可以容纳万物之象,正是由于这一特点,镜子这一意象与世间万物构成了各种复杂的关系,成为了一个意蕴深厚的意象。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中,“镜子”多被写成是驱邪的神器,类似于照妖镜,而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们赋予了“镜子”更多的内涵,《红楼梦》和《西游补》这两部小说对于“镜子”的描写可谓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红楼梦》中的“镜意象”
镜子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相当之多,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的镜子之外,这些“镜意象”大多具有隐喻和象征的功能,如“宝镜”、“风月宝鉴”、“玻璃大镜”等等,这些“镜意象”在揭示作品主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镜子与其他物品不同,它可以照出世间万物的影像,但是镜子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诸如功名、爱情、财富等等,正如太虚幻境中的仙姬所唱:“一个是镜中月,一个是水中花”,“镜花水月”往往不可触碰,但世人总是被镜中幻相所迷,无法看破,岂料最后一切皆是空。
(一)洞察人心的“玻璃大镜”
怡红院中贾宝玉的卧室里有一面“玻璃大镜”,这面镜子与其它镜子相比十分不同,它可以照出人的内心世界。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道:刘姥姥在大观园内玩赏时喝醉了酒,她在找不到路的情况下误入了怡红院,在宝玉房内的“玻璃大镜”中看到了自己,误以为那是亲家母来寻她,还嘲笑其没见过世面,将鲜花没死活戴了一头,而事实上镜中之人正是她自己,她随贾母众人游大观园时被姑娘们插了满头的花,还被大家取笑,可她自己却乐在其中,她认为自己身份卑微又贫贱,若是能博大家一笑,也是自己的“荣幸”了,所以她甘愿将自己作为被嘲弄取乐的对象。但事实上凡人都会有自己的尊严,她的内心其实并不认同自己的这种做法,当她喝醉了酒之后面对这面“玻璃大镜”,她的这种矛盾心理就暴露无疑了。再比如说《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写到了贾宝玉对着“玻璃大镜”睡着后在梦中寻找甄宝玉,在梦里面甄宝玉的一切都同自己非常相似,仿佛是镜中自己的影子。甄宝玉还说他“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哪去了”,这里的“甄宝玉”其实才是“真宝玉”,他具备宝玉的真性情,而“贾宝玉”只是一副失了真性情的皮囊而已,所以这面“玻璃大镜”所营造出的梦中世界,让宝玉真真正正地看到了最真实的“本我”。
(二)“风月宝鉴”的“幻”与“真”
《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的“镜意象”就是“风月宝鉴”,这一意象第一次出现是在《红楼梦》的第十二回,贾瑞在宁府遇到凤姐后便被凤姐迷得神魂颠倒,意欲调戏凤姐,不料在被凤姐几番捉弄之后,心中抑郁难平,不觉得了重病,正当贾代儒夫妇不知所措之时,一个跛足道人送来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风月宝鉴”,“风月宝鉴”的两面皆可照人,跛足道人临走之前再三叮嘱贾瑞只能照镜子的背面,如此病才可治愈,贾瑞收下镜子后先照了背面,只见一个可怕的骷髅立在里面,着实将贾瑞吓得不轻,可当他照镜子的正面的时候,却看到了风姿绰约的凤姐站在里面向他招手,贾瑞喜不自胜,走入镜中与凤姐云雨一番,如此数次,当他最后一次走入镜中,却被两个凶神恶煞的鬼带走了。
“风月宝鉴”是一面既可照情色也可照情空的宝镜,是由警幻仙子所制,而“警幻”不正是教人“警示情感之虚幻”吗?《红楼梦》中的一切爱恨情仇,皆是“风月宝鉴”所呈现出的幻像,“风月宝鉴”的正面照出了情色之美好,而反面照出的却是情空之悲哀。纵观整部《红楼梦》,贾府的众人不都是在“情”与“欲”中苦苦挣扎吗?最终繁华落尽之时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徒留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不仅仅作为一个意象,曾经还作为《红楼梦》的一个别名,可见其与作品的主旨有着莫大的关联。究其相通之处,太虚幻境的那副对联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是全书的思想寓意之所在,而“风月宝鉴”正是将“真与假”这一主题形象化了。贾瑞正照“风月宝鉴”时看到风姿绰约的王熙凤在向他招手,当他反照“风月宝鉴”时却看到了一具骷髅。实际上,王熙凤表面的热情迎合是假,内心的恶毒才是真,所以跛足道人再三叮嘱他只能照背面,不可照正面,背面的丑恶的骷髅可以治愈贾瑞的病,而正面美丽动人的王熙凤却要了贾瑞的命,所以当贾代儒夫妇将“风月宝鉴”当成妖镜欲将其烧毁时,镜子哭诉着指责他们自己以假乱真,为何要烧它?可见,“风月宝鉴”的正面为假,反面才是真。于是,“风月宝鉴”便成了照应全书主旨的一个重要意象。凤姐表面看上去是一个热情逢迎的人,和贾府上上下下都相处得很好,而事实上她却是一个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的人,可以不漏痕迹地置人于死地,可贾母却对她信任有加,把贾府的家政大权都交给她,她表面上为贾府“鞠躬尽瘁”,暗地里却挪用公款、中饱私囊,将丫鬟们的月钱拿出去放贷,而像凤姐这样的人在贾府当权者中大有人在,这些人仿佛蛀虫一般日日侵蚀着这座大厦,最终导致了这座大厦的坍塌。而贾府只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纵观整个大清帝国,虽然表面看上去一片繁华,事实上封建专制统治的内部早已腐朽不堪了,封建王朝已经走向了末世,所以《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的富贵奢华,大清帝国的盛世繁华是假,反面描写的家族一朝落败,社会的腐败不堪才是真。
二、《西游补》中的“镜意象”
《红楼梦》关于“镜意象”的设置巧妙而意蕴深刻,历来广受学者们的重视,而纵观中国文学史长河中,还有一部作品对“镜意象”的描写也相当成功,甚至连《红楼梦》也对其有所借鉴,它就是明代作家董说的《西游补》。这部作品中最为世人称道的“镜意象”就是那个迷离恍惚的“万镜楼台”,这座“万镜楼台”中有无数面镜子,一面镜子,管一世界,所以这里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囊括了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西游补》第一回就交待了行者因打破“男女城”,一念悲怜,惹起诸多妄想,迷失了自我而不能悟空。“万镜楼台”依然是空幻的象征,是一个人不能摆脱红尘诱惑的象征,若想要看破这一切,想要破镜而出,就必须领悟到镜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打破情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悟空。 (一) “镂青古镜”中的“真假”世界
《西游补》第五回中行者变成了一只蛀虫,蛀穿镜子,跌落在古人世界里,变成虞美人的样子,与绿珠等众美女饮酒赋诗,尽管行者变得假虞美人漏洞百出,可是绿珠等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被其耍的团团转。第六回“半面泪痕真美死,一句蘋香楚将愁”写行者扮的假虞美人哄骗项羽将真虞美人杀死,可笑的是项羽和所有的丫鬟们都看不出孰真孰假,不也是对那个真假不分,以真为假,以假为真的社会赤裸裸的讽刺吗?
(二)“青铜古镜”里的美人幻像
第七回“秦楚之际四声鼓,真假美人一镜中”,行者变的假虞美人看到青铜古镜,急忙照了照,想看看比真美人如何?只见镜中的自己容貌更美了,但是镜子里看似如花似玉的虞美人,实际上却是一只猴子。项羽却丝毫不知,还为之下跪,为之落泪。正如《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正照“风月宝鉴”时,镜中的王熙凤看上去风姿绰约,实际上却是一个丑恶的骷髅,而贾瑞却执迷不误,还高兴地与之云雨,最后送了性命。可以说镜中的王熙凤与镜中的虞美人是一样的,都是瞬息幻灭的假象,其本质都是虚无的,但项羽和贾瑞都不能参透,反而对镜像美人执迷不悟,再放眼整个社会,对那些瞬息幻灭的假象执迷不悟的人又何止是项羽和贾瑞呢?
(三)“万镜楼”中的红尘情网
《西游补》第十回写到了行者在绿水池边被新古人推回万镜楼中,看到那么多镜子,行者不知该从哪一面镜子中跳出去,焦躁之中推开了两扇玻璃窗,玻璃窗外都是绝妙朱红冰纹阑干,行者本想从纹儿中趱将过去,谁知冰纹阑干忽然变作几百条红线,将他团团绕住,无法动弹,行者想尽办法,变作各种东西想逃出去,都无法成功,正当无奈之际,忽然眼前一亮,空中现出一个老人,帮他扯断了红线,行者才得以脱身,而这位救他的老人就是行者的真神,这就叫做“自家人救自家人”。在这里,红线便是“情”的象征,行者若想要跳出“万镜楼”这个世俗红尘,就必须挣脱掉“情”的束缚。行者两次进入“万镜楼”,都被镜子所迷,找不到出路,就是因为他还没有彻底斩断“情根”,还无法摆脱红尘的束缚,就如同《红楼梦》中那些被镜像迷惑的世人一样,始终没有抛开“情”与“欲”的诱惑。
总之,镜子在《红楼梦》与《西游补》中都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用品,而是作者用以寄托深层哲理的意象,它象征着情欲的虚幻,富贵的空幻。镜子中的花花世界,镜子里的美女财富都只是人心的一种幻像,是人们欲望中的幻影,它们的本质都是空无的,而世人们总是看不破这一点,依旧是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董说和曹雪芹都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传统意义上的照人、照妖的镜子提升为一个贯注自己色空观念的哲理意象,并通过这一特殊意象传达了自己的创作意旨,这正是两部作品对于“镜意象”描写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无名氏.红楼梦-3 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董说.西游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詹丹.《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6)
[4]聂世美.中国镜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关键词:“镜意象”;象征;主旨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镜子”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提到的一个意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著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镜子可以观照一切,可以容纳万物之象,正是由于这一特点,镜子这一意象与世间万物构成了各种复杂的关系,成为了一个意蕴深厚的意象。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中,“镜子”多被写成是驱邪的神器,类似于照妖镜,而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们赋予了“镜子”更多的内涵,《红楼梦》和《西游补》这两部小说对于“镜子”的描写可谓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红楼梦》中的“镜意象”
镜子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相当之多,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的镜子之外,这些“镜意象”大多具有隐喻和象征的功能,如“宝镜”、“风月宝鉴”、“玻璃大镜”等等,这些“镜意象”在揭示作品主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镜子与其他物品不同,它可以照出世间万物的影像,但是镜子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诸如功名、爱情、财富等等,正如太虚幻境中的仙姬所唱:“一个是镜中月,一个是水中花”,“镜花水月”往往不可触碰,但世人总是被镜中幻相所迷,无法看破,岂料最后一切皆是空。
(一)洞察人心的“玻璃大镜”
怡红院中贾宝玉的卧室里有一面“玻璃大镜”,这面镜子与其它镜子相比十分不同,它可以照出人的内心世界。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道:刘姥姥在大观园内玩赏时喝醉了酒,她在找不到路的情况下误入了怡红院,在宝玉房内的“玻璃大镜”中看到了自己,误以为那是亲家母来寻她,还嘲笑其没见过世面,将鲜花没死活戴了一头,而事实上镜中之人正是她自己,她随贾母众人游大观园时被姑娘们插了满头的花,还被大家取笑,可她自己却乐在其中,她认为自己身份卑微又贫贱,若是能博大家一笑,也是自己的“荣幸”了,所以她甘愿将自己作为被嘲弄取乐的对象。但事实上凡人都会有自己的尊严,她的内心其实并不认同自己的这种做法,当她喝醉了酒之后面对这面“玻璃大镜”,她的这种矛盾心理就暴露无疑了。再比如说《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写到了贾宝玉对着“玻璃大镜”睡着后在梦中寻找甄宝玉,在梦里面甄宝玉的一切都同自己非常相似,仿佛是镜中自己的影子。甄宝玉还说他“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哪去了”,这里的“甄宝玉”其实才是“真宝玉”,他具备宝玉的真性情,而“贾宝玉”只是一副失了真性情的皮囊而已,所以这面“玻璃大镜”所营造出的梦中世界,让宝玉真真正正地看到了最真实的“本我”。
(二)“风月宝鉴”的“幻”与“真”
《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的“镜意象”就是“风月宝鉴”,这一意象第一次出现是在《红楼梦》的第十二回,贾瑞在宁府遇到凤姐后便被凤姐迷得神魂颠倒,意欲调戏凤姐,不料在被凤姐几番捉弄之后,心中抑郁难平,不觉得了重病,正当贾代儒夫妇不知所措之时,一个跛足道人送来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风月宝鉴”,“风月宝鉴”的两面皆可照人,跛足道人临走之前再三叮嘱贾瑞只能照镜子的背面,如此病才可治愈,贾瑞收下镜子后先照了背面,只见一个可怕的骷髅立在里面,着实将贾瑞吓得不轻,可当他照镜子的正面的时候,却看到了风姿绰约的凤姐站在里面向他招手,贾瑞喜不自胜,走入镜中与凤姐云雨一番,如此数次,当他最后一次走入镜中,却被两个凶神恶煞的鬼带走了。
“风月宝鉴”是一面既可照情色也可照情空的宝镜,是由警幻仙子所制,而“警幻”不正是教人“警示情感之虚幻”吗?《红楼梦》中的一切爱恨情仇,皆是“风月宝鉴”所呈现出的幻像,“风月宝鉴”的正面照出了情色之美好,而反面照出的却是情空之悲哀。纵观整部《红楼梦》,贾府的众人不都是在“情”与“欲”中苦苦挣扎吗?最终繁华落尽之时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徒留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不仅仅作为一个意象,曾经还作为《红楼梦》的一个别名,可见其与作品的主旨有着莫大的关联。究其相通之处,太虚幻境的那副对联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是全书的思想寓意之所在,而“风月宝鉴”正是将“真与假”这一主题形象化了。贾瑞正照“风月宝鉴”时看到风姿绰约的王熙凤在向他招手,当他反照“风月宝鉴”时却看到了一具骷髅。实际上,王熙凤表面的热情迎合是假,内心的恶毒才是真,所以跛足道人再三叮嘱他只能照背面,不可照正面,背面的丑恶的骷髅可以治愈贾瑞的病,而正面美丽动人的王熙凤却要了贾瑞的命,所以当贾代儒夫妇将“风月宝鉴”当成妖镜欲将其烧毁时,镜子哭诉着指责他们自己以假乱真,为何要烧它?可见,“风月宝鉴”的正面为假,反面才是真。于是,“风月宝鉴”便成了照应全书主旨的一个重要意象。凤姐表面看上去是一个热情逢迎的人,和贾府上上下下都相处得很好,而事实上她却是一个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的人,可以不漏痕迹地置人于死地,可贾母却对她信任有加,把贾府的家政大权都交给她,她表面上为贾府“鞠躬尽瘁”,暗地里却挪用公款、中饱私囊,将丫鬟们的月钱拿出去放贷,而像凤姐这样的人在贾府当权者中大有人在,这些人仿佛蛀虫一般日日侵蚀着这座大厦,最终导致了这座大厦的坍塌。而贾府只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纵观整个大清帝国,虽然表面看上去一片繁华,事实上封建专制统治的内部早已腐朽不堪了,封建王朝已经走向了末世,所以《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的富贵奢华,大清帝国的盛世繁华是假,反面描写的家族一朝落败,社会的腐败不堪才是真。
二、《西游补》中的“镜意象”
《红楼梦》关于“镜意象”的设置巧妙而意蕴深刻,历来广受学者们的重视,而纵观中国文学史长河中,还有一部作品对“镜意象”的描写也相当成功,甚至连《红楼梦》也对其有所借鉴,它就是明代作家董说的《西游补》。这部作品中最为世人称道的“镜意象”就是那个迷离恍惚的“万镜楼台”,这座“万镜楼台”中有无数面镜子,一面镜子,管一世界,所以这里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囊括了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西游补》第一回就交待了行者因打破“男女城”,一念悲怜,惹起诸多妄想,迷失了自我而不能悟空。“万镜楼台”依然是空幻的象征,是一个人不能摆脱红尘诱惑的象征,若想要看破这一切,想要破镜而出,就必须领悟到镜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打破情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悟空。 (一) “镂青古镜”中的“真假”世界
《西游补》第五回中行者变成了一只蛀虫,蛀穿镜子,跌落在古人世界里,变成虞美人的样子,与绿珠等众美女饮酒赋诗,尽管行者变得假虞美人漏洞百出,可是绿珠等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被其耍的团团转。第六回“半面泪痕真美死,一句蘋香楚将愁”写行者扮的假虞美人哄骗项羽将真虞美人杀死,可笑的是项羽和所有的丫鬟们都看不出孰真孰假,不也是对那个真假不分,以真为假,以假为真的社会赤裸裸的讽刺吗?
(二)“青铜古镜”里的美人幻像
第七回“秦楚之际四声鼓,真假美人一镜中”,行者变的假虞美人看到青铜古镜,急忙照了照,想看看比真美人如何?只见镜中的自己容貌更美了,但是镜子里看似如花似玉的虞美人,实际上却是一只猴子。项羽却丝毫不知,还为之下跪,为之落泪。正如《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正照“风月宝鉴”时,镜中的王熙凤看上去风姿绰约,实际上却是一个丑恶的骷髅,而贾瑞却执迷不误,还高兴地与之云雨,最后送了性命。可以说镜中的王熙凤与镜中的虞美人是一样的,都是瞬息幻灭的假象,其本质都是虚无的,但项羽和贾瑞都不能参透,反而对镜像美人执迷不悟,再放眼整个社会,对那些瞬息幻灭的假象执迷不悟的人又何止是项羽和贾瑞呢?
(三)“万镜楼”中的红尘情网
《西游补》第十回写到了行者在绿水池边被新古人推回万镜楼中,看到那么多镜子,行者不知该从哪一面镜子中跳出去,焦躁之中推开了两扇玻璃窗,玻璃窗外都是绝妙朱红冰纹阑干,行者本想从纹儿中趱将过去,谁知冰纹阑干忽然变作几百条红线,将他团团绕住,无法动弹,行者想尽办法,变作各种东西想逃出去,都无法成功,正当无奈之际,忽然眼前一亮,空中现出一个老人,帮他扯断了红线,行者才得以脱身,而这位救他的老人就是行者的真神,这就叫做“自家人救自家人”。在这里,红线便是“情”的象征,行者若想要跳出“万镜楼”这个世俗红尘,就必须挣脱掉“情”的束缚。行者两次进入“万镜楼”,都被镜子所迷,找不到出路,就是因为他还没有彻底斩断“情根”,还无法摆脱红尘的束缚,就如同《红楼梦》中那些被镜像迷惑的世人一样,始终没有抛开“情”与“欲”的诱惑。
总之,镜子在《红楼梦》与《西游补》中都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用品,而是作者用以寄托深层哲理的意象,它象征着情欲的虚幻,富贵的空幻。镜子中的花花世界,镜子里的美女财富都只是人心的一种幻像,是人们欲望中的幻影,它们的本质都是空无的,而世人们总是看不破这一点,依旧是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董说和曹雪芹都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传统意义上的照人、照妖的镜子提升为一个贯注自己色空观念的哲理意象,并通过这一特殊意象传达了自己的创作意旨,这正是两部作品对于“镜意象”描写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无名氏.红楼梦-3 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董说.西游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詹丹.《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6)
[4]聂世美.中国镜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