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月入3万仍是隐形贫困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tree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个新的名词“隐形贫困”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所谓“隐形贫困”并不是真的贫困,而是指消费观念超前、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月入一万多,却穿着3000块的西装,敷着100块一片的面膜,租着6500块带落地窗的大房子……”对此,有人调侃也有人自嘲,还有人批评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不当,这样的生活观念,究竟是好是坏?
  正方
  从生产伦理转向消费伦理
  张晓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观念和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完全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之中有些人的消费行为确实有不理性的成分,但也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注意:更多的年轻人,可能不再去追求名牌,而是追求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然而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刚刚从批量化生产和供应产品的方式,开始转向个性化的生产和供给,这种供给显然还不充分,这就导致真正能满足个性化消费的产品,价格必然是比较高的。这可能也是所谓“隐形贫困”出现的原因。
  这样的现象是普遍的,国内外都如此。我们在国外往往也能看到两种不同的消费方式,一种是奥特莱斯(Outlets的中文音译,译为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现在国内也不少,价格相对便宜,东西也还不错,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觉得在这里买点儿东西就很好。但年轻人并不满足于这种批量生产的产品,他们更愿意买点儿个性化的东西,而对价格并不敏感。
  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确实已经出现了,这种消费观念到底是否理性呢?很难判断,我想这样的年轻人,绝大多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家庭的经济支持,很难想象,一个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会变成“月光族”,甚至“信贷消费”的群体,人归根结底是理性的。
  还有一种消费观念,可能不具备普遍性,但也确实存在。有些年轻人喜欢看戏剧表演、听音乐会,即便自身的经济水平、收入状况不是很好,也节衣缩食地去看去听。当前,话剧、音乐会等文化消費的价格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贵的几百上千的都有,这种消费究竟应该怎么看待,我想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今天的社会,正在经历着价值、伦理转变的过程。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节俭是美德,但实际上,节俭是一种生产伦理,以前也有休闲,但休闲是为生产服务的,比如说休闲是为了恢复体力,恢复体力之外的休闲,在道德层面上可能就站不住脚。
  但消费则是另外一种伦理,和传统的生产伦理不同。尤其在社会进入物质丰裕的时代以后,消费往往在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在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消费已经参与到生产当中,它会刺激生产,促使产业不断地适应消费方式的转变,提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不再是单纯的购买行为,而是更深层次地参与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中。这样的情况下,消费和生产正在形成新的伦理关系,消费伦理就算不高于生产伦理,但至少两者是持平的。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也可以发现,消费信贷一直在经济发展中起作用。从以前赚一块钱花一块钱,到后来赚一块钱可以花10块,而这一转变得以实现,则是因为金融参与到了生产和消费中,金融工具使得信贷消费得以实现,尽管金融工具曾经造成过很多问题,但它本身是一种理性的计算。
  这是一个大背景,即传统的生产伦理正在向消费伦理转变。所以,对新的消费现象,不必过度紧张和担忧。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我相信,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生产与消费,最终会形成新的平衡。而消费者,也最终会形成基于个人能力的消费习惯。
  反方
  物质的消费保持体面即可
  王瑞昌(首都经贸大学教授)
  当我们说到贫困这个词的时候,其实包含着某种客观的标准,比如说收入多少以下是贫困,它不是主观的,至少不是完全主观的。
  而“隐形贫困”并不是真的贫困,它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说“对我的消费来说,我是贫困的”,收入一万,花了一万,结果一文不名,收入三万,花了三万,还是一文不名,都可以说自己“隐形贫困”,但显然和任何客观的标准都没什么关系。所以,把“隐形贫困”当作一个比喻可以,但我不认同它是一种新的概念。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以前也有“月光族”“刷卡消费”的群体,今天说的“隐形贫困”其实也差不多。我的消费观念,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传统的哲人基本上都不赞同过多的物质消费,这对一个人的身体、精神、气质都有影响,孟子说“居移气、养移体”,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过多的物质享受,可能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精神意志的衰退等。这个道理在今天依旧适用。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外,过多的物质消费也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如环境保护、资源供求的压力。有学者曾经专门研究过牛肉生产对环境的压力问题,他们的研究显示,“牛肉产业加剧了多种环境问题,包括破坏可利用的水资源、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氮污染”,为什么是牛肉呢,因为牛肉生产在所有畜牧业中需要的资源最多、造成的环境压力最大,和猪肉、鸡蛋、禽类等生产需求的资源平均值相比,牛肉生产需要28倍的土地、11倍的灌溉用水、6倍的活性氮肥,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是其他几种生产排放平均值的5倍。所以,当人们为了追求生活品质,大量选择牛肉而不是猪肉或禽类的肉,不仅付出了更多钱,也付出了更加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物质的消费其实是有极限的,比如说衣服,在收入足以支撑的情况下,穿得体面即可,食物也是如此,保证健康即可,如果一定要追求更高的消费,我觉得可能不能完全看作追求生活品质,而是应该看作奢侈消费。
  和物质消费相对应的,是精神文化的消费,它是没有极限的,且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古今中外的哲人们,也都在鼓励人们增加精神文化的消费,而不是物质消费。固然,精神文化消费很好,但我觉得也应该在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消费,一个人宁愿不吃饭也要买书、也要听音乐会,作为个人的追求,很难评判,但显然不会具备普遍性。
  现代社会中,常常会有一种价值相对的观念,很多有这种观念的人会觉得价值没有优劣,“你喜欢读书、听音乐会,这很好,我喜欢斗鸡、遛狗,也没什么问题,大家只是价值不同,没有谁高谁低”,这种价值相对的观念我不赞同,它可能造成意义的损失、造成价值的空虚。
  消费观念也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作为老师,我会建议年轻人在物质消费上,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停止,保持体面就行,不宜过度追求,而是要多一点精神文化的消费。如果自身的收入无法保持体面的物质生活,应该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准。相对的,心有余力的话,可以更多投入精神文化的消费。
  主持人说
  过程即乐趣
  社会学家们发明了恩格尔系数,以食物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水平。社会越富裕、收入越高,食物支出的比重就越低。但对一个老饕来说,这个规律显然不适用,因为当他的收入提升,往往也就意味着能花更多的钱买更贵的食物。
  社会发展到今天,个人的消费已经不仅仅是满足需求的行为了,很多时候,消费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结果,有时候反而不重要。
  过程即乐趣,但代价是衣柜里永远会有不穿的衣服,冰箱里永远会有放坏的食物,这种现象是得是失?一份针对时尚消费的国际性调查曾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在血拼的狂欢之后,会遭遇内心的空虚和不安,而这种空虚和不安,促使他们追求下一次更大的购物刺激。
  有人以消费为乐,但也有人希望生活简单一点儿,消费主义和反消费主义,总是在不断地博弈,身处博弈之中的人们,或许终究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并以此寄托幸福吧。
  (摘自中财网2018年4月26日)
其他文献
旅游保险“套路”多  低保额沦为心理安慰  近日,平安保险因在伊朗救援不力被消费者谴责的事件再一次引发了关于境外旅游保险的讨论。旅游保险随着飞机、邮轮等旅游方式和滑雪、蹦极等旅游活动的丰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保险种类丰富、附加条款繁多,保险公司往往强调优势弱化短板,而有些消费者对于旅游保险又存在误区,低保额的保险成了一种心理安慰,一旦遭遇意外,得到的救援程度和赔偿就远远不能达到预期。  
依托于自然条件的神奇,当北半球的风逐渐寒冷,当我们不得不穿上秋装之时,遥远的南半球却正处于春暖花开的明媚之中。如果你怀念温暖阳光的照耀,怀念春暖花开的美好,现在你只要拿起行装,飛到南半球,就能马上感受春天的美好。  处于南半球的新西兰,可谓是旅游胜地,不知让多少人一见倾心,春天的新西兰更是如此。不论是跟随锦江旅游,去新西兰出海追寻海豚的踪影,还是来一次难忘的冰川健行,抑或是走进当地的迷人小镇感受那
“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金满罐;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福寿至……”当今社会,“女大男小”的婚恋状况早已司空见惯,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大女人”和“小丈夫”的有趣故事。2018年“三八”妇女节前夕,笔者寻访了3对嘉兴市的爱侣,请他们聊聊各自的婚恋生活。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校园里的“姐弟恋”走入婚姻  妻子:筱吟,嘉兴人,“85后”,公司文员  丈夫:浩哲,杭州人,“85后”,自主创业
故事1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妈妈的嗓子出现了问题,做了小手术,医生要求至少10天不能说话。放学回家后的儿子,进门就嚷嚷:“我太讨厌我的老师了,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如果是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会严厉地训斥他,但想到医生的叮嘱,妈妈只好保持沉默。气愤的儿子,向妈妈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妈妈,今天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但我没有,为什么我的努力和进步,老师都看不见……”  见妈妈没有说话
不仅咖啡可以浓缩,读书也可以。最近,一款名为“getAbstract”的在線浓缩知识文库打着“浓缩知识,化繁为简”的旗号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把它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的阅读。不少网友表示,这种阅读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意是说
我在这座城市的一個老小区整整生活了10年,最近专程旧地重游、拜访旧邻,盘桓观瞻了半天,印象最深的竟是旧居对面墙壁上一大片如绒而植、如瀑而泻的爬山虎。遂问老邻居,居住于对面那幢大楼七楼的韦老伯尚健在否?老邻居叹息说,韦老伯已经过世多年了,他住的房子也让其小辈给卖了,也就是说,韦老伯在这个小区连根被拔走哩。  我摇摇头回应说:“韦老伯没有离去,根还在,且不见他一手栽种的爬山虎正生命力旺盛、郁郁葱葱着呢
一  父亲喜欢做菜,每当年节将至,必先提前一周列好年节大餐的菜单。  北方山区的食材总离不开山货,父亲的菜品自然也大多以山货为主料,比如榛蘑炖鸡、赤嫩芽炒鸡蛋、红烧林蛙、老腊肉炒豆干等。  父亲的字体工整隽秀,写菜单时,他总是神情严肃。写好菜单,他首先会举起来,眯着眼睛仔细核对,核对好了才满意地抿抿嘴,在纸的最上端一笔一画地添加标题──某某节日菜谱。如果有疑问,他还会在标题后面加上破折号和“部分菜
父亲已到耄耋之年,可是一想起他温和、平庸甚至可以说“无能”的一生,我仍然会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父亲上世纪30年代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一个九口之家,爷爷是县城里远近闻名的大厨,一个人靠着好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但由于孩子多且开销大,生活清贫且拮据。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当大姐去上海做纺织女工、大哥二哥相继考上大学后,父亲就成了家里最强的劳力,他一边读书一边替爷爷帮厨。但是成绩优异的父亲没有读大学,高
纯手工布鞋,如今已很少见,只因样式不够新颖,而且做起来甚是麻烦,故不如花几十元买一双来的捷便。然而,我对纯手工布鞋的情愫难以用语言道尽,絮叨了半生,还要继续半世延绵。  母亲做手工布鞋,是行家里手,四邻八舍的人时不时地来向母亲请教技法,或来找母亲剪鞋样子。听母亲讲,她很小的時候已开始学着做鞋子,因在姥姥家是长女,姥姥要忙着做工,没时间照顾四个舅舅,故舅舅们的鞋子大都是由母亲来做。那时候,妈妈白天帮
最近朋友圈都被养蛙游戲刷屏了,有读者说:“忽然发现,喜欢一个人就像养蛙一样。”  “我隔5分钟就要看看我的蛙在做什么。”  “你说他出门这么久为什么还不给我寄明信片呢?”  这样的感叹你是否熟悉,你是否也对某个人说过?“他已经连续5个小时没有回我的消息了。”“明明更新了朋友圈,居然不在我的圈下留言?”“出差两天了,居然一个电话都没有?”当你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都被一只青蛙霸屏了,不管是妹子还是汉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