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工业生产中的一氧化碳中毒

来源 :职业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氧化碳中毒,习惯称之为煤气中毒,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可发生。当含碳有机物,如煤炭、石油、木材等在不完全燃烧的时候都能产生一氧化碳,特别是在空气不够流畅和不充足的情况下,一氧化碳形成就更多。像机械工业的铸造工序,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炼铁业,加热窑炉的焙烧过程,矿下作业、煤制气作业等都可能接触到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是一种无味、无臭且不易看见,而比空气又轻的一种毒性很强的窒息性气体。因此国家规定生产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浓度最高不得超过30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可以通过人的呼吸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habitually called gas poisoning, can occur both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in everyday life. Carbon monoxide is produced when carbon-containing organic substances, such as coal, petroleum, wood, etc., are not completely burnt, and carbon monoxide is more formed, especially when the air is not flowing and inadequate. Like the casting process of the machinery industry, metallurgical industry coking, steelmaking, ironmaking, heating furnace roasting process, mining operations, coal gas operations are likely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carbon monoxide gas. Carbon monoxide is a highly toxic asphyxiant gas that is odorless, odorless and hard to see, and lighter than air. Therefore, the state regulations require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air in the workplace should not exceed 30 mg / m3. Carbon monoxide can enter the blood through the human breath, combined with hemoglobin in the blood into carboxyhemoglobin, blood
其他文献
文章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中国的外汇市场仍是一个初级市场,其运行机制尚不成熟,而且现行的银行间市场还主要是一种有形市场和封闭的市场。故此,在今后的改革中,应努力完善人民
老伴今年75岁了,5年前因为高血压住了两次院,虽然病情好转,但是为了保证血压平稳,这药得天天吃,一顿不落。《不花钱的降压法,您知道吗》(2012年5月下)这篇文章,我读完深受启
针对复杂环境中结构损伤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具有局部细化特征的小波多尺度方法,利用其伸缩平移运算功能对结构表面疲劳裂纹由小到大扩展过程进行
  扩展有限元法模拟裂纹时独立于计算网格,因此该方法是目前求解裂纹问题最有效的数值方法。为了在计算代价不大的情况实现大型结构分析中考虑小裂纹或提高裂纹附近精度,在裂
会议
数字人文的发展与实践为人文学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机遇.图书馆可以为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但我国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的实践仍有提升空间.文章选择QS排名前10
<正> 由中国伦理学会和上海市伦理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六次全国伦理学理论讨论会于1992年11月24日至29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术会议接待中心召开。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一般的语音增强算法在强噪声环境中只能提高信噪比,不能提高可懂度。本文提出用可调节白噪声代替信号中非语音部分的语音可懂度增强处理新算法。实验证明此方法能明显改善强
本文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高频和低频的饱和流体孔隙介质模型,模型的基本假设:在高频和低频条件下流体和固体不存在相对运动.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单个流体饱和球形孔的声散射理论
<正> 1.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思想界关于“儒学复兴”问题的热烈争论,直接地看是对儒学命运的不同看法,深层地分析,却不难看出隐含在这种种不同见解背后的东西——人们之间在价值观念体系和理想社会模式方面的巨大差距。正是这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理想社会模式既作为不同主体的认知定势中的主要知识背景和参照系统,又作为他们评价体系中的价值标准而制约着人们考察儒学命运的视角、思路与方法,使其对同一问题做出相距甚远甚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