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省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检测发现特征及影响因素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2012年浙江省新确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检测发现及时性状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库,收集2012年浙江省所有县(市、区)新确诊且确诊后1个月内做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个案信息,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检测类型和检测单位类别、常住地等,共1 894例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对1 383例研究对象进行了BED HIV–1捕获酶联检测。首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者判定为迟发现,BED HIV–1捕获酶联检测结果阳性者判定为早发现。使用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获得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HIV检测发现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1 894例研究对象中,迟发现率为26.4%(500/1 894),早发现率为19.2%(361/1 883)。地区分布以丽水市迟发现比例最高(36.5%,27/74),早发现比例最低(3.9%,14/7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感染途径、检测类型、常住地是研究对象HIV检测迟发现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50岁者HIV检测迟发现率是年龄<20岁的2.885倍(OR=2.885,P<0.05);异性性接触者和其他途径传播者HIV检测迟发现率分别是男男同性性接触者的1.471、2.416倍(OR=1.471、2.416,P<0.05);HIV检测早发现状况与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检测单位类别及常住地有关。年龄≥50岁者HIV检测早发现率是年龄<20岁以下者的0.432倍(OR=0.432,P<0.05);婚姻状况为已婚者早发现率低于未婚者(OR=0.603,P<0.05);与男男同性性接触者相比,异性性接触和其他途径传播者早发现率均较低(OR=0.719、0.763,P<0.05);通过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检测发现者早发现率均低于CDC发现者(OR=0.621、0.663,P<0.05)。

结论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存在迟发现和早发现并存的现象,年龄大、非同性传播、医院其他就诊者检测、常住地为外省是HIV检测迟发现的主要原因,年龄小、未婚、同性传播、CDC检测、常住本省城区者是HIV检测早发现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分地区采用不同预警阈值对传染病暴发探测效果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改进预警系统中预警模型的预警阈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期间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对16种传染病发出的预警信号和响应处理结果,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相关个案数据,以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
目的了解我国育龄妇女剖宫产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10月,在我国内地30个省份(除西藏自治区)40个县采用与规模成正比的容量比例抽样方法获得调查对象,对8 420名在1978–2010年间有孕产史的育龄妇女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育龄妇女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妊娠及分娩史,分析剖宫产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8 420名调查对象共分娩11 440例活产,其中有1 725例剖宫产。随时间推移,调查
期刊
目的分析2011–2013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运行情况,为有效改进与完善预警系统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1–2013年预警系统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对32种传染病产生的预警信号数量、响应情况和预警信号判断结果,分析比较3年预警信号响应率、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 2011–2013年预警系统共发出960 831条预警信号,信号响应率为98.87%(949 936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中国女性人群中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1,CIN1)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进展逆转情况,以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1999–2008年山西省襄垣县、阳城县、沁县和武乡县开展的子宫颈癌筛查项目中病理诊断为CIN1的妇女
目的探讨职业紧张和付出-回报失衡对在职民警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5月采用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对某市公安局287名在职民警进行睡眠质量和职业紧张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并采用付出-回报失衡模型(ERI)及需求-控制-支持模型(DCS)对睡眠质量与职业紧张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ERI系数、DCS系数1.0为界,把研究对象分为高紧张组和低紧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