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键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德育课教学活动如何体现关键能力的要求?本文围绕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关键能力 行为导向 高职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我校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就学校的专业建设、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需求、校企合作的形式等进行研讨。在交流中,一些企业的代表对高职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希望学生能具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感,能爱岗敬业,思维反应敏捷。
2005年周济同志说:“职业院校要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
最近,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学与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新书《面对未来的五颗心》中提出21世纪将属于拥有五颗“心”的人。他将这五种珍贵的能力分别称为:“学问之心”——接受诸如历史、科学、艺术等基础课程的教育,但至关重要的是掌握一门专业、职业或手艺;“综合之心”——能够理解各种不同的信息;“创造之心”——能够提出新问题,并找到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尊敬之心”——能够品评不同的文化;“道德之心”——作为劳动者和公民,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那些无法具备这些认知能力的人将面临惨淡的未来,“受控于他们无法理解的力量——被信息所淹没,无法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对于个人和事业问题无力做出明智的决定”。
无论周济同志、加德纳教授还是企业代表,他们所谈的可能在具体名称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其实所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对将来学生们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二、什么是关键能力
职业能力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指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对基本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包括对新技术的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技术改造能力、质量与经济意识、市场运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本人认为加德纳教授所谈的“五心”除“学问之心”外,其余都可以概括为一种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Survey of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flexibility)中第一次使用了“关键能力”的概念,1974年他在另一篇文章《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Schluessel qualifikationen. Thesen zur Schulung fuer eine moderne Gesellschaft)中,又对“关键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论述。
关键能力区别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它既不会过时,又可以应用于各种工作。
三、高职学生中存在问题及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多数学生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他们中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存在厌学情绪;有的面对日益加大的学习压力,不知道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还有一些学生学习上还可以,但是进入高职特别是在学校寄宿后,生活自理能力不够,与教师、同学相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是十分不利。
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对年轻人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知识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首先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教会自己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这是新时代条件下每个人都应当培养的能力。要想脱颖而出不仅要看你了解事物多少,也要看你了解事物的方式。其次要想学会如何学习,必须热爱学习——至少应当喜欢学习。也就是说要拥有激情和好奇心。再次要和他人友好相处,要擅长和别人打交道。第四点是要更多地开发右脑。比如说艺术才能、换位思考、统筹安排和追求创新的能力的提高等等。
弗里德曼先生所谈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同样是重要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与基本素质可以是这样几个方面:(1)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设计、控制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这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2)思考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批判性地和策略性地思考,做出有效决定,解决各种问题,实现预定目标。(3)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字与语言表达技巧,设计、参与、控制和评价在不同情境中的交流活动。(4)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交往,以期有效地工作,并在各种情境中积极参与群体互动。(5)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中,收集、分析、应用和处理各种信息,了解、选择、使用和评价相关技术以及在工作中应用技术。(6)进取心和责任感等。要求学生能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富有进取心和责任感,为人诚实和遵规守矩。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呢?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界归纳出来的先进教学经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法。行为导向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主流,并日益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界人士接受和推崇。
行为导向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实用主义哲学家们的观点。实用主义者認为可以通过行动导向教育(action-oriented education)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他们推崇活动导向的方法,学生不仅学习将各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能够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按照它们进行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阅读、演讲或者展示、校外旅行考察、音像制品和网络;也可以通过改编剧本、角色扮演和形象塑造等。真实生活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在实践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实用主义哲学家提倡在教学中把“问题中心式”(problem-centered learning)作为最合适的课程组织方式。通过一个核心提问或问题(a central question or problem),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习活动可能需要学生独立工作,有些需要小组学习,信息和观点可以从书本、杂志期刊、音像制品、专家讲座等资源渠道获得,通过研究和评定这些材料,学生得出结论,形成对这个问题的概括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等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由此可见,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是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相匹配的。它所注重的正是我们最应该教给学生的——“关键能力”。
具體来说,高职的德育课教学中是怎样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呢?
五、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与主体,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导向,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强调“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在做的过程发展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高职德育课程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的引导,使学生专注于获得与活动有关的具体知识,从而将他们引向学习更为普遍适用的知识。具体做法有:
1. 讨论引导
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人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角度不同,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教师讲授,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建构,还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引导、启迪。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讨论、交流的方式还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2. 问题引导
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动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问题的设计很重要。问题应当有思维的含量,那种简单地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或者师生间填空式的问答,不是真正的问题引导。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也可以让学生提。特别是高职的学生,应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提问。因为学生为了能提出问题,他们不但在课前要主动学习,还要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这既扩大了知识面,也增强了思维能力。
3. 案例引导
在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案例,或学生自己收集自编案例,然后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在课堂上演示,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小游戏。例如在讲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自创小品《卖大米》,在学习《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时组织学生分两组,采用不同方式折纸飞机竞赛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既理解了具体的知识,也培养了合作、竞争的意识。
4. 实践引导
如在学习《法律常识》这门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新区法院观看刑事案件庭审的过程,了解法院对案件如何审理,律师如何为当事人辩护,增加感性认识;回来后组织模拟法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公民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组”、“法院组”、“检察院组”、“公安组”、“律师组”等,模拟人民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的部分办案过程,课堂成为“实战”的战场,学生就可轻松自如地掌握枯燥的法律规定。在他们自编、收集案例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网络上去收集资料,有的学生找教师探讨问题,还有的利用课余时间去搞社会调查,去解决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十分有效,但在应用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使用、精心地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发展水平、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个性以及教学时间与教学条件不同来选择是否可以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及应该在何时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从而发挥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Howard A. Ozmon,Samuel M. Craver.教育的哲学基础.
[2][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3]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
[4]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
关键词:关键能力 行为导向 高职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我校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就学校的专业建设、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需求、校企合作的形式等进行研讨。在交流中,一些企业的代表对高职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希望学生能具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感,能爱岗敬业,思维反应敏捷。
2005年周济同志说:“职业院校要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
最近,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学与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新书《面对未来的五颗心》中提出21世纪将属于拥有五颗“心”的人。他将这五种珍贵的能力分别称为:“学问之心”——接受诸如历史、科学、艺术等基础课程的教育,但至关重要的是掌握一门专业、职业或手艺;“综合之心”——能够理解各种不同的信息;“创造之心”——能够提出新问题,并找到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尊敬之心”——能够品评不同的文化;“道德之心”——作为劳动者和公民,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那些无法具备这些认知能力的人将面临惨淡的未来,“受控于他们无法理解的力量——被信息所淹没,无法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对于个人和事业问题无力做出明智的决定”。
无论周济同志、加德纳教授还是企业代表,他们所谈的可能在具体名称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其实所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对将来学生们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二、什么是关键能力
职业能力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指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对基本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包括对新技术的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技术改造能力、质量与经济意识、市场运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本人认为加德纳教授所谈的“五心”除“学问之心”外,其余都可以概括为一种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Survey of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flexibility)中第一次使用了“关键能力”的概念,1974年他在另一篇文章《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Schluessel qualifikationen. Thesen zur Schulung fuer eine moderne Gesellschaft)中,又对“关键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论述。
关键能力区别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它既不会过时,又可以应用于各种工作。
三、高职学生中存在问题及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多数学生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他们中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存在厌学情绪;有的面对日益加大的学习压力,不知道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还有一些学生学习上还可以,但是进入高职特别是在学校寄宿后,生活自理能力不够,与教师、同学相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是十分不利。
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对年轻人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知识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首先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教会自己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这是新时代条件下每个人都应当培养的能力。要想脱颖而出不仅要看你了解事物多少,也要看你了解事物的方式。其次要想学会如何学习,必须热爱学习——至少应当喜欢学习。也就是说要拥有激情和好奇心。再次要和他人友好相处,要擅长和别人打交道。第四点是要更多地开发右脑。比如说艺术才能、换位思考、统筹安排和追求创新的能力的提高等等。
弗里德曼先生所谈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同样是重要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与基本素质可以是这样几个方面:(1)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设计、控制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这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2)思考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批判性地和策略性地思考,做出有效决定,解决各种问题,实现预定目标。(3)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字与语言表达技巧,设计、参与、控制和评价在不同情境中的交流活动。(4)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交往,以期有效地工作,并在各种情境中积极参与群体互动。(5)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中,收集、分析、应用和处理各种信息,了解、选择、使用和评价相关技术以及在工作中应用技术。(6)进取心和责任感等。要求学生能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富有进取心和责任感,为人诚实和遵规守矩。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呢?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界归纳出来的先进教学经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法。行为导向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主流,并日益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界人士接受和推崇。
行为导向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实用主义哲学家们的观点。实用主义者認为可以通过行动导向教育(action-oriented education)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他们推崇活动导向的方法,学生不仅学习将各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能够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按照它们进行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阅读、演讲或者展示、校外旅行考察、音像制品和网络;也可以通过改编剧本、角色扮演和形象塑造等。真实生活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在实践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实用主义哲学家提倡在教学中把“问题中心式”(problem-centered learning)作为最合适的课程组织方式。通过一个核心提问或问题(a central question or problem),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习活动可能需要学生独立工作,有些需要小组学习,信息和观点可以从书本、杂志期刊、音像制品、专家讲座等资源渠道获得,通过研究和评定这些材料,学生得出结论,形成对这个问题的概括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等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由此可见,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是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相匹配的。它所注重的正是我们最应该教给学生的——“关键能力”。
具體来说,高职的德育课教学中是怎样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呢?
五、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与主体,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导向,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强调“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在做的过程发展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高职德育课程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的引导,使学生专注于获得与活动有关的具体知识,从而将他们引向学习更为普遍适用的知识。具体做法有:
1. 讨论引导
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人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角度不同,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教师讲授,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建构,还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引导、启迪。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讨论、交流的方式还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2. 问题引导
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动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问题的设计很重要。问题应当有思维的含量,那种简单地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或者师生间填空式的问答,不是真正的问题引导。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也可以让学生提。特别是高职的学生,应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提问。因为学生为了能提出问题,他们不但在课前要主动学习,还要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这既扩大了知识面,也增强了思维能力。
3. 案例引导
在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案例,或学生自己收集自编案例,然后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在课堂上演示,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小游戏。例如在讲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自创小品《卖大米》,在学习《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时组织学生分两组,采用不同方式折纸飞机竞赛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既理解了具体的知识,也培养了合作、竞争的意识。
4. 实践引导
如在学习《法律常识》这门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新区法院观看刑事案件庭审的过程,了解法院对案件如何审理,律师如何为当事人辩护,增加感性认识;回来后组织模拟法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公民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组”、“法院组”、“检察院组”、“公安组”、“律师组”等,模拟人民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的部分办案过程,课堂成为“实战”的战场,学生就可轻松自如地掌握枯燥的法律规定。在他们自编、收集案例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网络上去收集资料,有的学生找教师探讨问题,还有的利用课余时间去搞社会调查,去解决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十分有效,但在应用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使用、精心地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发展水平、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个性以及教学时间与教学条件不同来选择是否可以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及应该在何时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从而发挥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Howard A. Ozmon,Samuel M. Craver.教育的哲学基础.
[2][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3]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
[4]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