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

来源 :高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国情怀”,是基于“家国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历史素养。本文以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为视角,依据中外历史相关史实,从血缘认同、政权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利益认同五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考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文化认同
  “家国情怀”,是基于“家国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历史素养。“家国认同”不是单纯依靠思想理论教育或知识的学习就能形成的,而是与个人的家庭、社会生活经历、人生感悟等密切相关,体现为身、家、国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看,“家国认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基于血缘的认同
  人类最早的国家起源于按血缘关系形成的部落或方国,其“国民”们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或认同一个共同的祖先(宗法意义上的认同),形成血缘凝聚力。随着部落的兼并融合,发展为更大的部落联盟形式“国家”,逐步产生“民族”的概念,在民族内部,也大多认同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祖先(如华夏族认同黄帝、炎帝为共同祖先等)。
  从血缘的视角看,同一政权统治下,原来不同部落、民族之间不断的通婚(民族交融),后代子孙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血缘关系,这种更广泛意义上的“血缘认同”就成为“家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民族认同”。
  通过对“血缘认同”的论证谋求“家国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帝国,是华夏族以外第一个在中原建立的帝国。它统治中原腹地二十多年,以“正统”的“天朝”自居。其依据是:他是冒顿单于与汉公主的后裔,还“考证”自己是蜀汉刘禅的孙辈。刘渊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其目的明显是想得到中原人民的认同。可见,血缘认同对家国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我们倡导海外华人热爱祖国,主要是基于“血缘认同”,即强调他们“炎黄子孙”的身份,“根”在中国。
  2.基于政权的认同
  早期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逐步超越血缘部落范畴,形成统治范围更广的“中央政權国家”。众多不同血缘部落或方国的人民,生活在同一个政权的统治范围内,逐渐形成对中央政权国家的认同,即“我们都是**国人”。而这个“国”,实际上也就是政权,爱国主要体现在热爱这一政权领导下的国家。
  政权认同与政权统治历史时空的幅度密切相关,生活在同一政权的统治下越久,这种政权认同感就越强烈;而某一政权短时间的统一或征服,那些被征服或归附地区的认同感就越弱。如,中原广大地区,长时间处于汉族“正统”政权的统治之下,对“华夏”政权的认同感非常强烈持久;期间,也曾有些地区被“五胡”等“外族”征服统治,但由于时间过短,就没有多少认同感。清兵入关之初,汉民族对“外来”征服者满洲人建立的“大清”政权,基本上没有有什么认同感,但经历长期统一稳定的统治之后,国人也大都认同自己是“大清子民”了。
  当然,家国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权认同。近代以来,清政府统治黑暗、丧权辱国,逐渐失去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认同”,“政权”与“国家”相对立,推翻清朝成为爱国的重要体现。
  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政权”与“国家”相统一,“家国情怀”则体现为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反对政权分裂等。
  3.基于地域的认同
  国家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疆域都存在于某一联结在一起的区域,这也就形成了“地域认同”。由此而形成“海内”与“海外”区分。
  通常,地域认同的强度与地域广度成反比;例如,古代雅典人,对雅典城邦的认同,比对整个希腊的认同要显得强烈。先秦各诸侯国人民,首先认同的是他们所生活的“邑”、“国”,然后,才是整个“华夏”“天下”。
  历史上,同属于某区域的不同国家政权,也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地域认同,形成“地域共同体”,以此与区域外的政权或势力形成对峙或竞争,这种地域认同有的是暂时的,随着共同合作基础的失去而瓦解;也有的会逐步发展,认同渐渐强化,形成更紧密的共同体。
  地域认同往往随时代的发展变迁而改变。中国历史早期,同属于中原地区的炎帝和黄帝部落,在与东部、南部的九黎等部落对峙时,结成“地域共同体”,联合打败蚩尤等“外域”部落。最后,炎黄部落融合,逐步形成“华夏”。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地域不断扩大或变化,这种地域认同也随之扩大或变化。
  又如:美国的“门罗主义”,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其手段就是利用“地域认同”,通过排斥“外域”,实现其独霸美洲的野心。当今世界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实质上也是地域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
  4.基于文化的认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主流的文化,文化是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凝聚力”。从政治、经济制度的认同,到语言文字、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俗的认同,这都是“家国认同”必不可少的要素。
  文化的认同,有时比血缘、地域等要素的认同更重要。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作为拥有华夏正宗王族血统的夏后氏后人,因文化与后来的“华夏”差异巨大,就不被认同为“华夏”,而被视为“异族”了。同样,历史上,许多边疆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逐步汉化,最终也被认同为“中国人”。
  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到秦汉统一时期,形成了“秦人”、“汉人”的概念。再经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文化认同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唐人”的概念。后来的金、元、清等政权,也是通过对华夏传统文化的认同,由此换取统治区域内占绝大多数的汉人对其“家国”的认同。
  世界历史上,二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其划分基本上就是基于宗教信仰的“文化认同”差异;南北朝鲜、东西德的分裂,则是基于意识形态割裂了“文化认同”。而欧洲走向一体化,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多元一体”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族、各地区多元文化共同构成的统一体。
  5.家国认同的本质在于利益认同
  家国认同的本质在于利益认同。《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见,利益认同是家国认同的本源。无论是血缘认同,还是政权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实质上都是对“利益共同体”的认同。这种利益认同,不是单方面要求个人“为国奉献”,国家可以随意牺牲个人;而是家与国双向的“互利”和“双赢”。
  例如,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数百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按理来说,人民应该为国家的统一强大而感到自豪,更加热爱这个国家。然而,秦的暴政却严重损害廣大人民利益,得不到国民的“利益认同”,最终被推翻。刘邦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因而得到他们的“利益认同”,最终取得了天下。
  又如,美国独立并不是北美土著民族的独立运动,而是欧洲移民后裔,主要是英国人后裔领导的独立运动。在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上,他们与宗主国并没有多大差异;地域认同的差异也不是主要因素。这里关键是“利益认同”出了问题,即北美殖民地人民与英国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利益无法认同,最终只能分道扬镳。独立之后的美国“并吞”了广阔的新疆域,这些疆域的人民基本上没有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有的甚至没有地域认同,但辽阔的疆域却能够长期稳定统一,这与这些新征服地区民众的利益认同也是密不可分的。
  家国“利益认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认同”。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弘扬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同时,必须强调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只有把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的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家国情怀”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子·离娄下》
  [2]《史记·匈奴列传》
  [3]钱穆《国史大纲》
  [4]吕思勉《中国通史》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6]《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8-美国革命与德国革命》
  [7]《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8]《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和完善,有效推动了各学科的改革,而生物属于高中教育体系中比較关键的一门学科,是学生对生命个体特征进行了解和掌握的主要途径,因此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对生物校本作业的开发给予重视,导致其校本作业研究目标不够明确,探究方法也比较单一,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时就需要高中生物教师结合上述问题对校本作业的开发实践给予分析和探究,以期更好的发挥其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会提出了关于立德树人地要求要落到实处,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用《标准》替代),并于2020进行了修订,在修订的《标准》中明确指出当今高中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的首要,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终生的过硬品质和能力。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习题类型灵活多变,部分数学习题难度较大,运用常规思维难以解答,而运用逆向思维,可获得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为学生灌输逆向思维,并做好相关习题的筛选,为学生展示逆向思维在解答数学难题中的具体过程,提高其运用逆向思维解答数学难题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逆向思维;数学难题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运
期刊
2021年江蘇高考将用全国卷,全国卷是什么样子?上学期全国高考命题组在山东出了一份模拟卷,并在全山东省各高中学校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目前不论其结果怎样,就看数学试卷,形式较江苏的以往试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增加了4道多选题。其解答要求是“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部分选对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多选题的出现,显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学生
期刊
摘 要:不分离时如何研究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从端点分析和某些特殊值出发,揭示通过必要条件缩小参数范围、确定讨论的分界点.等价变形处理包含指对函数的复杂函数的技巧。半分离看函数趋势,巧妙寻找特殊点,避免讨论.指对混合时进行切线放缩.  關键词:端点分析;临界位置;等价变形;切线放缩  一、问题的提出  利用导数研究不等式恒成立时,求参数取值范围一直是高考的考查重点、热点,其研究的方法灵活多样,无外乎不
期刊
摘 要:错题作为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直接反馈,是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高中物理的几种常见错误入手分析了错题形成的几种原因,尝试找出应对策略,应用错题促进教师教学。  关键词:错题;思路;错误分析  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习题作为巩固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将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直观的呈现出来。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与深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的教学重点。在此背景下,高中的解析几何教学也需要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教学当中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能力以及运算能力。这些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结合解析几何知识特点所进行的能力解构。因此,本文将从解析几何的知识特点出发,探究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如何进行高中解析几
期刊
摘 要:“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样态、学习方式,通过解析其问题意识、情景意识、活动意识以及迁移意识的思想内涵,进行“问题解决”教学实践,能有效促进“深度学习”在知识结构化、思维高阶化、任务情境化、活动多样化等方面的实现,进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建立了“问题解决”促进“深度学习”的认识模型,并以苏教版“原电池”一课进行探索实践。  关键词:问题解决;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原电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
期刊
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2017版)》对原子结构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是: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019版苏教版《化学》(第一册)将该节内容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前,需要要求学生能充分掌握原子的结构特点,并能将“结构决
期刊
摘 要: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导致其教学效益不甚理想。本文立足于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依次对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目的在于帮助高中音乐教学走出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尴尬处境,推动学生们音乐素养的提升与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音乐是培养学生们审美素养与鉴赏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纵观当前高中音乐教学实践,我们却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教师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