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出走与凝视”素材运用指导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142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需要出走。
  ——蒋勋
  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
  ——韩少功
  要求: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论述类文章。
  【名师解读】
  本道试题包含了两则材料,表面上看两则材料针锋相对:第一则强调的是人要走出去,第二则强调的是人要学会定点细观;一个是绝对的动,一个是静中有动,但实际上两则材料的内涵是“互补”的,也就是:人要在行走的过程中学会凝视。在看清材料的实质之后,不难发现该道试题涉及到学识、实践、旅行、人类命运等诸多话题,写作角度还是很丰富的。
  立意角度一:行走和认识。在行走的过程中,一个人会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是为“开眼界”,不同的事物激发着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行走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置身在更广阔的天地之间,会更愿意去领悟事理,因而,内心的格局会更大一些。经常出行的人,由于见多识广,接受新思想的速度会更迅速。只是在行走中要有强烈的“目的意识”,也就是说,行走的目的性要强,如此,对事物的感受才会越深,才能丰富自己的识见。
  选材小贴士:这一专题素材较多,可以从认识的角度选材,选择前人有关出行的语录,如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语录,或举出行丰富识见的事例,如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各地风俗,采集传闻对创作《史记》的积极作用,徐霞客以身犯险,对创作《徐霞客游记》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从流行的话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入手,探讨出行和人们认识世界的关系。
  立意角度二:凝视与认识世界。作家曹文轩说过,我们这个世界脾气特别古怪,你必须凝视它,它才会把大门打开,让你看到它里头的风景。如果你不凝视它,它的大门就永远是紧闭着的,你什么也看不见。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一辈子其实只做两个动作:一个叫扫视,一个叫凝视。为什么人们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深度,正是因为他们在第二个动作上有差异,人们应牢记: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比较多。言论的如“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当一个人集中地凝视着自己的不幸时,他就很难想象别人的苦难”“当我们凝视世界时,世界也凝视我们”“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等中外名人名言,事实类材料如韩少功在一片落叶前流连,用心灵凝视繁华的德国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看到生命底层本质的人的孤独。如物理学家霍金凝视太空,提出“黑洞理论”的故事;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发现细胞等等,都可以用来论述凝视对于深入认识世界的重要价值。
  立意角度三:出走与凝视。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这两句话蕴含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一个物体可能本来没什么价值,但是关注的人多了,大家就觉得它珍贵。由此来看,人们出行的频率越高,凝视的频率越高,越能容易发现有价值的事物。出行给了凝视更广阔的空间,凝视让出行更加充实,两者的合力才是人类理想的立世状态。
  选材小贴士:这一专题从人类理想的立世状态选择材料。可以选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名句“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以及陶行知的名句“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以此来阐述出走与凝视的必要性。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作家曹文轩在《前方》中透彻地分析了人类的离家现象,他认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因为人类的祖先无休止的迁徙,人类离家的习性与欲望得到了延续。作家还认为,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能够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一个人,所以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素材点拨:这段理论素材可以用来阐述人们出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佐证蒋勋话语的正确,而作家所提的观点——外面的世界可以壮大和发展一个人又可以和人们的认识联系起来,可以自然地联系到韩少功的语句,引出出行与凝视关系的探讨。
  推荐素材二:英国神秘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曾经在诗歌《天真的预言》中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素材点拨:这段名言素材可以用来阐述凝视与认识等相关观点。这则素材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细微的事物中也有丰富的世界,它们能给人精神上的愉快;第二,对事物进行聚焦、凝视,就会有更多的收获;第三,人应该永葆好奇心,这是丰富自身学识的必要精神素养。
  推荐素材三:近期,腾讯视频推出的综艺节目《奇遇人生》把许多人的“想要”变成了“去做”。这是一档纯粹的“行走”节目:主持人阿雅带领十位明星好友在全球内展开十次旅行。每趟旅行都有一个引导者,他们全新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都可能影响参与者的一生。“地球,五亿一千万平方公里;人类,七十亿四千万。当我们凝视世界时,世界也凝视我们。当我们遇见他们时,我们也遇见了自己。只有出发才是一切的开始。”节目片头上短短几行字,意味尤深。
  这档节目全程无台本,但“不确定”恰恰成了最好的劇本。因为不知道等待在前面的会是遗憾还是惊喜,所以感动、悲欣都非常真实。它就像我们人生的缩影:每个人都心怀对未知的期许与恐惧,一步步向前,去拥抱前方的世界,去拥抱人群中的自己。
  素材点拨:这是一则文化综艺节目素材,可以用来阐述行走、凝视与人生际遇等相关观点。说明星们的行走“纯粹”,实际上指的是明星们的出行方式,贯穿在明星们旅程当中的是“凝视”,片头的话语“我们凝视世界时,世界也凝视我们”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而明星们的出行、凝视都统一在他们的人生经历当中,丰富了他们的经历,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素材演练】
  凝视的魔力
  高鹏程   八十三年前一位作家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故乡: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个“看”字让读者读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凝视。
  “凝视”通常是人类专有的动作,一个“凝”字既包含了“专注”,也包含了真情真意。然而在当下一些浮躁的人们已经忘了她,取而代之的是戾气十足的一瞪、一瞟,抑或是应付式的一瞥。作家韩少功在其文《另一片天空》中批评过人们这种不爱“凝视”的毛病,他说: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一个“总是”流露出遗憾之意。
  “凝视”在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方面功莫大焉。韩少功说得形象: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你看,在作家的凝视之下,有限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的拓展,何其的有魅力!“凝视”之所以是人们增长学识的好助手,就在于她的“细致”,诸君细想:在占有第一手资料的效率上,仔细观察和走马观花,孰高孰低?毫无疑问是前者。
  人们还应认识到,“凝视”在“纠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昔日为了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对老百姓的威胁,袁隆平在几十万株水稻中“凝视”,找出了性状稳定的杂交水稻,培育出了高产杂交稻,解决了人类的饥饿难题,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凝视”助力袁隆平缔造了人间奇迹。
  理想的“凝视”应该是灵活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就是在行中凝視,不如此,人类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将有限。试想:人类如果只关注地球,而不去凝视太空,那么天文学的成就还剩几何呢?学者蒋勋看得透彻:人,需要出走。换句话说就是,人要“行万里路”。极富盛名的《徐霞客游记》就源自于作者二十六年间的旅行观察所得,二十六年间作者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不惜以身犯险,可以说将“凝视”发挥到了极致。
  “凝视”要有实效,还应辅以思考,宋人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凝视”因思而看得更分明,思因“凝视”而有抓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视觉能力是在出生后逐渐习得的,所以一个人学会凝视,将会更加的耳聪目明,一片落叶也能让他像开头提到的那位作家一样流连忘返!
  【教师评点】
  文章从作家老舍《想北平》一文中的凝视场景起笔,富有场景感,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第二段承接首段的论题,对“凝视”进行初步阐述,主体部分论述“凝视”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有深度,又有现实针对性。文章并不停留在对“凝视”作简单地展开论述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了实现“理想的凝视”该怎样做,如此在并列的基础上,加以递进,结构富有特色。在结构上作者注意与开头的呼应,体现了敏锐的结构意识,可见行文之老练。文中的素材既有来自古代的,也有来自当下的,彰显了作者“思接千载”的构思过程。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
【名家引路】  圣经贤传都教我们少说话,怕的是惹祸,你记得《金人铭》开头就是“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岂不森森然有点可怕的样子。再说,多言即使不惹祸,也不过颠倒是非,决非好事。所以孔子称“仁者其言也”,又说“恶夫佞者”。苏秦、张仪之流以及后世小说里所谓“掉三寸不烂之舌”的辩士,在正统派看来,也许比佞者更下一等。所以“沉默寡言”“寡言笑”,简直就成了我们的美德。  圣贤的话
悲情,都是从险情中来的,而很多險情,都是从情绪失控开始。从犯罪心理学上看,许多杀人案都属于“出离愤怒”的激情杀人,导火索极微小,是一个微笑、一句道歉都能浇灭的“火星”。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起因情绪失控导致汽车失控的悲剧之所以如此广泛地拨动心弦,也是因为最近在公共场合,类似“闹事”已非一起两起:频频出现的高铁霸座现象,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剧情之夸张,烈度之大,总会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前,一男子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安静读书的照片走红网络——在窄窄的病床上,他手捧着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将喧嚣和不安隔离,浸润在缕缕书香之中。“‘方舱医院读书哥’最让人心生感触的地方,就在于疫情波及之下,他仍能安静下来,在不少人为疫情而心生焦虑的当下,这种内心世界的安宁与强大更显难能可贵……”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当下,在一个个病床上正在治疗的病人
“十大流行语”展现中国新气象  2019年12月2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作为“汉语盘点2019”活動最具网络特色的组成部分,本次发布的十个网络用语依次为:不忘初心;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柠檬精;好嗨哟;是个狼人;雨女无瓜;硬核;996;14亿护旗手;断舍离。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此语的流行源于电影《流浪地球》中反复使用的一句台词,后被多地交警作为交通安全宣传用语
新型冠状病毒:  你好!  没有想到吧,你竟然是庚子年给武汉、给中国的第一份磨砺和历练。我说得这样轻松,心平气和的背后,掩藏着对你已知和未知力量的恐惧。你就像除夕夜的漫天花火,洒向整个中国大地。但烟花绚烂,挥洒给人世间新年的希冀与祝福;而你却播下恐惧、焦虑和悲伤,將白昼笼罩成黑夜。  17年前,2003年,SARS疫情爆发。它或许是你的前世。那年,我还没出生,关于那场疫情的故事也是从别人口中听说而
秋意渐浓,窗外下着告别夏的第一场细雨,手滑过一本本渗透出文化气息的书,眼睛在意着景物的变化,窗外淋漓着的片片树叶,还要继续奔忙,直到它自己也被前仆后继的时光淹没,成为泥土的陪葬。再一次听雨缠绕,小雨渐渐寄情于书,广览天下,唯有读书,疏通了所有障碍,我面对此情此景,也不禁感叹一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腿上摊放着一本《且介亭杂文》,与雨一起享受书的精彩。自识字起,母亲总是伴我阅读,从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7年6月19日,在一家小酒吧中,广东某大学大一学生王耀栋,死在了一片“加油”声中。当时,酒吧推出了一项“3分钟内喝掉6杯酒则消费免单”的特殊活动,19岁的王耀栋笑着告诉他的朋友们,自己“酒量不错,可以喝”,在一片喝彩声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戰”。调酒师说:“如果你真的把这6杯酒喝完,我就喊你酒神。”时间过去1分半,王耀栋已将4杯
近日,经目击者爆料,在重庆渝中区,一名残疾老人在街头卖艺拉二胡之时,遭到了当地的城管的暴力驱赶。一女子与之理论,城管人员说:“前面就是渝州宾馆,专门有政府啊外国人啊到这里来”“像这种人在大街上影响形象”。  对此,重庆市渝中区城市管理局执法监察科负责人回应称内容属实,也承认了城管队员的言论不妥,但是这位残疾人在主干道卖艺的行为已经违规,有交通隐患。如他确有需求,可先到相关部门申请。  新闻解读:江
【文题】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這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漫画中农夫男子的观点:实践中才能成才。老者的观点:先学本领,再去做事。本题的实质是以漫画的形式,对现实生活中“实践”与“认识”之间关系的辩证:农夫的观点重视了在实践中成才,老者错误之处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学习与实践分割开来。写作时,可供参考的立意有: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