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意义建构理论视角

来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a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是目前高校教育培养的重点目标之一.文章通过对意义建构理论隐喻模型进行方法学的应用,为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思路、方法及管理启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分别受“语境”“情境”“鸿沟”“桥梁”“结果”等方面影响,不同情境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会有动态变化,可从激发自主建构、构建科研情境、搭建会话渠道等角度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国家认同是国家与个体间内在一体性的确证,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诸多要素.文章将理论结合现实,面向香港高校学生进行国家认同现状调查分析,进而探讨培育香港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六条路径,多主体主动作为、共同发力,以期切实提升香港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探索院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路径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文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育人模式创新为关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架构,以教育要素融合为路径,以优质资源聚集为保障,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以“三全育人导师团”建设为依托,构建院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完善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机制和育人体系提供借鉴.
新时期,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日益加强,对高校党建教育的开展也越发深入.高校应积极探索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实现党建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辅助党建工作,为党建工作提供落地保障,充分发挥出高校党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间的契合性,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同向建构.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归属感,群体政治认同教育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命题.大学生党员具有特殊政治身份,其政治认同教育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认识其政治角色差异,关键在于培育政治角色意识,教育内容在于党员角色规范,最终实现大学生党员主动担当政治责任的教育目标.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工匠精神培养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浙江文化源远流长,极具工匠精神底蕴.文章从浙江文化的角度出发,挖掘浙江文化基因里的工匠精神,探讨浙江工匠精神的灵魂、内涵以及当代价值.文章在分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依托浙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受研究型学习方式发展演变的启发,建构“11243”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这一模式的特色在于以专题问题和调研选题为导向,强化教学环节和研究攻关;以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为根本,搭建数字化和特色化教学平台;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为目标,推进配套建设和改革.文章从研究型建构模式的现实必要性出发,对其实践运用进行反思,使其在改进中完善.
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把关作用的发挥事关高校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调查显示,在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把关中存在主体责任不明晰、把关能力发挥不到位、内涵式发展不足等问题.对此,文章通过探索建立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构建院系党组织政治把关机制,不断推动高校院系党组织更好发挥政治把关作用,以期为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研究提供借鉴.
近年来,心理育人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极大丰富.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关键问题在于处理好心理育人主体与思政育人格局的关系、心理育人元素与思政育人内容的关系、心理育人功能与思政价值引领的关系、心理育人课程与思政育人的关系、心理育人供给与思政育人需求的关系.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需要突出心理育人基础地位,打牢思政育人心理基础;挖掘心理育人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坚持心理育人价值引领,亮明思政育人政治底色;解决心理育人课程结构,坚持课程思政改革理念;实现心理育人多样供给,满足思政育人差异需求.
高校工会在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其独特的组织优势、心理优势和载体优势,被赋予了重要的教育职能.当前,高校教师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高校改革的管理风险逐步累积,高校教师的服务需求明显提高.因此,要加强高校工会的组织建设,促进工会思政的资源整合,注重高校工会的载体创新,探索新时代高校工会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
文章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性规律为基础,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从2009年到2019年的文献,分析了11年间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文章,重点研究了2019年的文献内容及主流研究方向,并从实习基地建设、联合培养模式、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