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太快≠会出问题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32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太快就会出问题”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属于发展速度恐惧症。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发展是减少问题的,而不是增加问题的。
  
  谈论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几乎所有公共知识分子都会说到一点:“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因此导致很多问题。政府不应该一味追求发展速度。”甚至很多经济学者也这样说。
  政府通过干预经济来追求高发展速度,诚然是应该批评的,但是,“发展太快就会出问题”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属于发展速度恐惧症。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越发展,就意味着人们拥有越多的解决问题的资本。消费者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生产者则努力为消费者解决问题提供产品,每个人都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每个人解决问题的努力,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减少问题的,而不是增加问题的。持有“发展太快就会出问题”的人,有几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他们对政府干预经济带来的问题误解为发展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保增长成了政府的口号,政府大举投资救市。然而,政府投资占用了资源,民营企业的发展就缺少了相应的资源。由于政府的效率比不过民企,这种做法又是在浪费资源。政府这种消耗而不发展的做法,当然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由于缺失市场的引导,政府的蛮干会导致环境更大的破坏。但是,这些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恰恰是无发展的问题。并且,这种假发展不能持续。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政府放权,让市场去解决问题,才是真实的发展,这些发展替中国人解决了无数的问题。
  另一种误解缘于只看到了新问题的产生,没看到旧问题的解决。比如,经济发展解决了饥饿的问题,却出现了营养过剩的问题。营养过剩是发展的危害吗?经历过饥饿的中国人绝不会同意。
  有哲人说:“我解决的问题越多,也就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越多。”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温饱,自然发现不了经济发展还能带来这么多问题。人们充满发展的渴望,只不过这种渴望被僵化的体制遏制住了。
  今天,当那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之后,人们有更多的条件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了。但是,有了闲情逸致的人们却产生了对发展的误解。持有这种误解的人,常常说,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比我们低得多,但它们的社会更健康。更有人以为,中国经济过去基数小,因此发展速度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体量庞大,无法、也不宜像过去那样高速发展了。欧美之所以发展速度慢下来,就是因为它们总量大。
  这种误解非同小可,它将会导向错误的政策。实际上,经济基数越大,经济越可以高速发展。因为,所谓经济基数大,它的另一个意思是资本更充裕,人们可凭其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多,创新也更容易产生,那么,效率的提高自然会更快。比如,在原始社会,徒手围猎的人群,想每天多打一只兔子,非常困难。但是当人们发现可以使用石器、棍棒后,他们的围猎效率大大增加。而围猎效率增加,又使得他们有条件去发明弓箭,效率又是更大的飞跃……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增加资本,并且这个速度很明显是加速度的。
  欧美发展速度变慢,并非是它们找到了不高不低恰好合适的速度,而是因为,欧美的政府干预在增加,使得它们的速度慢下来了。比如,欧洲繁重的福利负担,阻碍了企业创造财富。欧美发展速度减慢,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而是应该惋惜的事情:多少天才的活力被压制住了,才使得他们面对如此充裕的资本,却无法加速度地为人类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是人们引入市场机制,为他人、也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然而,对发展的误解和莫名的恐惧,将会使得人们学习发达国家不好的方面,为发展套上枷锁。只有像改革之初那样,理直气壮地追求发展,追求自由创造财富的权利,才是符合人们利益的。
其他文献
App应用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用户的选择。目前,App市场上理财类的应用很多,功能细分也较其他类别的App有明显优势,比如记账类、投资交易类、精明消费类……精于“算计”的开发者都盯上了理财这块“蛋糕”,期望通过打造有针对性的功能和人性化的体验抢占用户。  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移动账本的尴尬  很多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自己每个月都是“月光族”,甚至有时还经常会为不知
期刊
前阵子见到一些老朋友,是我第一份工作时候的同事,难免聊起许多旧事。说到当初我为何千里迢迢无缘无故只身一人去了广州,我告诉他们,因为那时候的单位许诺了我“高薪”,“一个月3000块呢!定下这份工作的时候我就想,天哪,一个月3000块,要怎么样才能花得完啊 ?!”  结果,半年以后,这个问题就完全不是问题了。新的问题是:3000块钱,怎么才能够花啊?!上大学的时候,觉得一个月3000元就能过上花天酒地
期刊
看病难是大家多年关心的话题之一,移动医疗市场也因此有着广阔的发展“钱”景。  2012年美国在数字医疗公司上共投入了 1.4 亿美元,与 2011 年的 9680 万美元相比增长了 45%,完成的交易单数也同比增长了56%。而国内移动医疗市场却如处女地般鲜有几家公司,大众的需求和相对空白的市场,让2011年刚从媒体出来的张锐觉得,要抓住移动互联网的这拨浪潮,移动医疗就是自己创业的方向,于是,就有了
期刊
最近一条微博很热,源自于一个电视节目:一些香港有钱人试图用5天时间体验、思考贫富是由什么决定的:A.社会资源分配不均;B.靠双手;C.命中注定。最终,富翁们的答案很悲观,一致认为是C。富人的另外两点体会:穷人是没得选择的、跨代贫穷。其中一位参与者、全职太太Cisy甚至放出狠话:“下一代的起跑线相距很远,如果他们在跑100公尺的比赛,相信我女儿的起跑线已在200公尺的位置。”一时间举国哗然,让很多人
期刊
股市在过去短短的一个半月劲升15%,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似乎没有听到“这么短的时间涨这么多,中国股市太不规范了!”之类的声音,可见中国股市只有在下跌时,才会被抱怨为“不规范”“政策市”。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股市有8000万“投资者”,绝大多数人被称为“股市参与者”更为妥帖,因为成为一个投资者,尤其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以我“投资成功的三个标准”而言,最终能达到投资成功这个目标的人
期刊
马晓蕊  国内首批CFP注册金融理财规划师证书持有人,多年从事理财工作,目前就职于国内某银行私人银行部 。    2011年《胡润财富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内地千万级别的富豪人数已达96万人,其中包括6万个亿万富豪。而截至2010年底,各家银行非官方公布的私人银行客户数粗略统计仅有约10万人,是全市场总量的十分之一,亿万富豪更是屈指可数。  尽管各家私人银行均使出浑身解数,提供各种各样
期刊
以小博大的故事,总能成为江湖上的“传说”,令人津津乐道。比如草船借箭,比如“泰囧”,比如“唱吧”。上架5日拿下App Store免费榜第一名,获得原创App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目前用户量突破千万,整体估值达7500万美元……众多光环在唱吧头上围绕,但唱吧的盈利模式,还在一步步的探索之中。虽然,目前关注唱吧并有投资意愿的风投很多,但屡有传闻的第二轮融资却并未敲定,这或许和业内人士分析的唱吧功能单一
期刊
又到赴美留学申请季了。  在中国每年增长20%的出国留学大军里,增长势头最猛的要数每年激增70%以上的赴美国读本科的人群了。  以2012年的消费水平计算,在国内接受4年高等教育的平均学费为3.6万元人民币,还不到美国4年制私立大学的1/50。因此,孩子选择出国留学,除了前途上的考虑,更是重要的“钱途”问题。  这些额外支出要事先准备充足  赴美留学的大学学杂费用每学年约5万美元,不同学校上下浮动
期刊
用血流成河来总结2011年并不过分,在这一期《钱经》的DATA栏目,我们看到这样令人难以下咽的数据——过去十年,A股与B股的上市公司数量翻倍、总市值翻4倍,创造了243万亿的累计成交额,贡献了3.3万亿的印花税,但是——从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攀上2245.42点的历史新高,到十年又184天之后的2011年12月16日,当天上证指数触底2170.75点。这十年,股市致富梦想被打回了原点。  
期刊
截至2011年12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连续十日“跌停”,上一次类似情况出现还是在2008年12月金融海啸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曾连续四日触及“跌停”。中国现在的情况比2008年更糟,2008年时我们有四万亿元货币大放水的杀手锏,率先冲出了经济危机,而现在的我们却仍在品尝着杀手锏留下的副作用:“猪疯狂”下的高通胀和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伴随着经济减速的痛楚。  放水是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来保就业,紧缩
期刊